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4章 劉備的驚歎,諸葛亮掌劍印(5K)

雖說連弩經過諸葛亮的改良後已經具備批次化生產的價值,但想要打造一柄完整的諸葛亮連弩依舊不易。

如木材的晾曬、牛筋或鹿筋的浸泡、弩臂和弩身的雕刻、弩機和箭匣的打磨,得木匠、鐵匠、筋角匠配合,得耗費兩個月才能完成。

組裝和除錯又得花上一個月。

打造一柄完整的諸葛亮連弩最短也得三個月。

以官營作坊目前的效率,一年也僅能產出兩百柄諸葛連弩。

看似雖少,但以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已經很不錯了。

劉封並不著急。

任何複雜的軍械,在剛開始生產的時候必然效率低。

等做工熟練後就會不斷的最佳化效率,譬如生產規模增加、工匠熟練度增加、工匠培養的徒子徒孫增加、朝廷在軍械打造資源上的傾斜、工匠待遇的增加等等。

到了八月。

作坊打造出了第一批完整的諸葛連弩。

五十柄嶄新的連弩,如同五十名等待檢閱的戰士一般,整齊的排列。

劉封熟練的將弩矢裝匣,扳動弩機,對著測試靶子一頓猛射。

這種感覺,就好比手中拿了一柄半自動步槍一般!

劉封進行了評估:若有千柄在手且配合相應的戰術,五十步到百步內,可達到有效的壓制效果,再配上傳統強弩的遠距離狙殺效果,即便曹魏最擅長騎兵的曹仁、曹彰等人親來,也得老老實實的唱征服。

隨後。

劉封又帶著諸葛連弩來見劉備。

生產規模是否要增加,依舊是得劉備來點頭認可的。

在沒親眼見到諸葛連弩的威力前,不能劉封說一句“諸葛連弩好啊”,劉備就直接擴大生產規模。

擴大生產規模,需要財政撥款。

財政撥款也不是簡簡單單劉備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得有說服力!

否則就會被懷疑是否有貪汙或濫用的意圖。

在生產諸葛連弩的同時,劉封也在生產雙邊馬鐙。

為什麼劉封不擔心雙邊馬鐙會被曹魏效仿?

原因也類似。

雙邊馬鐙和單邊馬鐙,對輕騎兵的戰術要求是不同的。

單人制作一副雙邊馬鐙的時間也需要一週,不透過朝廷撥款擴大生產規模,基本上是無法批次生產的。

而想要讓曹魏的君臣同意撥款擴大雙邊馬鐙的生產規模,前期的評估、測試、戰術配套設計等等,都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

最重要的是:沒有雙邊馬鐙也不影響曹魏騎兵對劉漢步兵的壓制!

任何軍械的規模化生產都是為了彌補己方不足、剋制敵方優勢。

除非曹魏也有如劉封一樣執掌了權柄的覺醒記憶者,能在拿出諸葛連弩和雙邊馬鐙的同時還能拿出戰術配套設計且預估未來騎兵的發展趨勢,否則在沒吃虧前曹魏是不會大批次效仿的。

最多會由曹魏的權貴們改良成享樂品,專為權貴中不善騎馬的而準備。

就如:後世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火藥在唐宋時期幾百年都只是大量用於“驅邪納福”的煙花而不是軍事,直到南宋才開始出現僅能震懾敵軍的震天雷,到了明朝才出現具備有效殺傷力的神機營。

國力的強弱以及權貴的需求,會決定技術會用於娛樂還是軍事。

五十名受了訓練的弩手,在劉封的喝令下,當著劉備演練了連弩陣。

打了大半輩子仗又深知曹魏騎兵厲害的劉備,一眼就看出了諸葛連弩的實戰價值!

更忍不住上前,親自拿起一柄諸葛連弩把玩,愛不釋手。

“吾兒方才說,這是諸葛連弩,為何要以‘諸葛’冠名?莫非丞相也參與了?”劉備微有奇怪。

劉封如實而言:“此連弩乃丞相仿造前人連弩,改良而成。”

連弩早就存在,劉封並未虛言,只不過諸葛亮將連弩改良後更適合攜帶。

劉備驚訝中又多了幾分驚喜:“不曾想丞相竟還有如此巧工,這倒令朕驚訝了。”

忽然間,劉備有一種錯覺,似乎對諸葛亮的認知不夠全面。

劉封趁機道:“然而以如今的生產規模,一年僅能生產兩百柄諸葛連弩,這樣的效率,很難在軍中列裝。

故而,兒臣懇請父皇,能增加用於生產諸葛連弩的官營作坊,再自益州多調匠人入江陵。”

劉備點頭:“一年兩百柄,的確太少了。這批連弩先留在此處,朕會斟酌的。”

雖然沒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但劉封也明白原因。

自諸葛亮離開江陵後,劉備深感財政壓力,法正已經不止一次在劉備面前訴苦。

若不與法正商議,直接扔一個撥款計劃給法正,法正估計能直接殺到劉封的燕王府,然後赤著眼睛怒喝:我是人,不是印鈔機!

隨後。

劉備放下諸葛連弩,讓劉封跟著入了室內。

“太子前幾日,派人送了一封信。”劉備拿起一份絹帛,遞給劉封。

原來。

自劉禪、諸葛亮、馬超帶著曲長、屯將七十餘人以及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千餘人,和以親兵身份跟著劉禪的陳到及五百白毦兵,抵達漢中後。

當日就完成了對東川諸將的權力整合。

魏延是劉備的鐵桿粉絲,還沒等馬超給予暗示,魏延就第一個表達了會全力支援劉禪的態度。

而在漢中一同迎接劉禪等人的張翼、閻芝等人,也在魏延表態後紛紛表態。

李嚴和孟達雖然對劉禪的“空降”有些不情願,但也不敢在這種場合說半個不字。

只不過在隨後針對雍州的作戰部署上,李嚴和孟達對諸葛亮掌劍印感到不滿。

按李嚴和孟達的想法,劉禪不諳軍務又是太子,那麼來到漢中後肯定也就是掛個名。

實際上掌劍印的不是李嚴就是馬超!

李嚴跟孟達又有私交,李嚴掌劍印,會將大功的機會讓給孟達,故而孟達已經準備全力支援李嚴掌劍印。

東川諸將跟馬超的關係又不親善,且馬超還得負責去拉攏東羌、氐人,無法一直留在劉禪身邊。

怎麼看,李嚴都是掌劍印的最佳人選。

結果。

掌劍印的變成了諸葛亮!

一個沒統過兵的丞相,忽然要掌劍印統兵,李嚴和孟達自然是不服氣的。

就連一開始就表態支援劉禪的魏延、張翼、閻芝等人也對諸葛亮掌劍印有質疑。

按眾人的理解:諸葛亮跟著劉禪來漢中,是來負責後勤的。

對於諸葛亮在後勤統籌上的才能,包括李嚴和孟達在內,都是心服口服的。

結果,劉禪竟然讓諸葛亮掌劍印!

然而。

當孟達質疑諸葛亮不識雍州地理,想讓諸葛亮主動放棄掌劍印之職時,諸葛亮卻是對雍州地理如數家珍!

心中不服的孟達,又向諸葛亮請教治軍。

不曾想。

諸葛亮對治軍的瞭解,能詳細到地形、後勤、敵情、士氣、天時等多維。

什麼叫天才?

天才就是:哪怕專業是學醫的,轉行製作電影時,也能躍居全球票房前十。

諸葛亮是天才。

管後勤,不意味著只會管後勤。

自江陵到漢中繞走西川期間,諸葛亮先是出發前跟法正探討了雍州地理,後又在途中向馬超虛心請教。

而隨軍的曲長、屯將七十餘人,全都被諸葛亮請教過!

一國丞相虛心向曲長、屯將請教軍務,對這七十餘曲長、屯將而言,那種激動的感覺無以言表。

諸葛亮只是一問,眾曲長、屯將就將一生的經驗都講給諸葛亮聽了。

隨軍的千餘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以及陳到和白毦兵,諸葛亮或是單獨或是聚眾,都問了個遍。

這樣繁瑣的方式,對旁人或許很難。

可對一向事必躬親的諸葛亮而言,就如家常便飯。

不過是將政務,變成了軍務。

故而。

孟達的質疑不僅沒有讓諸葛亮知難而退,反而給了諸葛亮震懾諸將的機會!

諸葛亮在整合了自眾人口中瞭解到的具體軍務後,又根據自身掌握的理論將其最佳化,從主將到副將,從副將到軍中曲長、屯將,再細緻到行伍,應該如何各司其職,都是言簡意賅。

一開始是孟達,隨後是李嚴、魏延、張翼、閻芝等人,“請教”了半日,最後全都啞口無言了。

尤其是常自詡有樂毅之量的孟達,更是備受打擊。

眾人這才真正明白,諸葛亮在跟著劉備前自比於管仲、樂毅,並非虛言。

以前的諸葛亮,只是發揮了管仲之才,沒有機會去施展樂毅之才!

仔細看了絹帛中的詳細內容,劉封也不由驚歎。

天才比普通人的一個優勢就是:學習能力超強!

就譬如劉封麾下諸將,即便有的跟著劉封十年了,在具體的軍務上也只是勉強,談不上掌握。

諸葛亮只用了不到三個月,且還是在行軍的期間,就掌握了普通人學了十年都沒掌握的知識!

可見一斑!

史載上若非街亭之敗,諸葛亮也不會被人詬病軍事非其所長。

估計諸葛亮當時的思維就是:政轉軍我試過了,也不是很難嘛。我再給馬謖安排安排,輕輕鬆鬆就可讓馬謖立個大功來樹立軍中的威望。

“太子在信中稱,雍州刺史郭淮屢定羌胡反叛,降者稱‘神明’,拖延日久,必有大患。故而丞相會在今年冬季對隴右用兵,先取天水,以試探曹魏反應。吾兒可有想法?”見劉封放下絹帛,劉備徐徐問道。

劉封低頭沉思。

局勢不同,用兵的策略自然也就不同。

史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雖然也取天水,但其目的是斷隴。

而劉禪的來信,特別強調了取天水只是試探曹魏的反應,不需要劉封特別配合。

思索片刻。

劉封猜測道:“丞相為人一向謹慎,既是試探,應是對李嚴等人所探查到的雍州情報有懷疑。

太子又在信中強調不需要兒臣特別配合,應是丞相併不能肯定這次冬季對隴右的用兵一定能勝。

然而。

戰場形勢萬變,天時到了,天上忽然砸下來一個大勝,是很難取捨的。”

就如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樣,事先關羽也沒料到竟然會有百年不遇的大水,將一向治軍嚴格的于禁都給整懵了。

于禁不懂紮營嗎?

不可能不懂!

于禁只是沒想到,大水會來得那般突然。

正常的降水量,是淹不了于禁的。

等於禁意識到不對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搬營了。

幾萬大軍的營寨,又是在雨天,也沒辦法搬營!

反觀關羽,本就有大量的戰船,最多是水漲船高,雖有影響但不致命。

天上砸下來一個大勝,關羽就難取捨了。

就如普通人拒絕不了彩票一等獎的誘惑,關羽也同樣拒絕不了兵向宛洛的誘惑。

而這個時候。

西川的劉備卻一無所知。

不是劉備不想配合關羽,而是劉備壓根就沒想到關羽能猛到七月出兵八月擒于禁斬龐德嚇得曹仁險些棄城而逃。

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寫出來鐵定捱罵!

但凡劉備手中能有個手機,哪怕真的“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也會親自帶兵入江陵配合關羽。

同理。

萬一諸葛亮這次取隴右,一路勢如破竹,諸葛亮又該如何取捨?

是見好就收?

是乘勝而擊?

若見好就收,李嚴、孟達等將會支援嗎?

故而。

即便劉禪強調不用特別配合,劉封也得視為“特別”!

劉封跟諸葛亮的用兵方式略有不同。

諸葛亮一向謹慎,劉封在謹慎的同時會偏向於冒險。

雖然諸葛亮冬季用兵隴右只是為了試探曹魏反應,但劉封也會視為諸葛亮能一路勢如破竹來應對。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劉備一聽劉封這般說,就明白了劉封的用意:“吾兒準備如何做?”

劉封輕笑:“兒臣也許久沒去跟夏侯尚打招呼,正好帶上新成立的滇馬騎兵,去宛城逛逛。”

劉備蹙眉:“如今諸葛亮連弩尚未列裝,用滇馬騎兵去宛城,豈不是徒惹恥笑?”

沒列裝諸葛連弩也沒列裝雙邊馬鐙,滇馬騎兵在曹魏騎兵面前,就如同小孩跟成人的區別。

班門弄斧,必會惹夏侯尚恥笑。

劉封卻不在意:“雖會惹其恥笑,但也能驕其士氣。

兒臣又聽聞,夏侯尚有個愛妾,對其寵溺程度更甚於其妻,夏侯尚其妻又是曹真的妹妹,曹丕親封的德陽鄉主。

或可以計間之!”

曹魏的尚書、潁川名仕杜襲看不起夏侯尚,是有道理的,夏侯尚放到“寵妾滅妻”文中,就是妥妥的大男主。

劉封也想試試。

能不能在試探中,覓得機會。

用兵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天時機會難得,地利雙方都有,剩下的就只有人和能夠人為的挑動了。

劉備想了片刻,道:“吾兒既要去,可將漢升也帶上。漢升近日尋朕稱,在衛將軍一職上,他有些力不從心了。”

力不從心?

大半夜都神采奕奕的老頭,會力不從心?

劉封一聽就明白怎麼回事了。

必然是趙雲被調去當襄陽太守、馬超又跟著劉禪去了東川,讓老黃忠坐不住了。

衛將軍雖然尊貴,但其職責就是總領皇城南北軍巡守皇城,對黃忠而言跟閒職沒區別。

當衛將軍,還不如去襄陽當個偏將痛快。

所謂的“力不從心”,只是黃忠給劉備尋了個藉口。

“只帶黃老將軍嗎?”劉封試探性的問道。

這江陵城中,想去邊城的可不止黃忠一個。

還有關羽和張飛。

關羽如今是大將軍,被劉備強行要求留在江陵,想去也去不了。

大將軍若動,那就是舉國大戰了。

張飛就不一樣了。

劉備不由扶額:“唉。”

看劉備這唉聲嘆氣的模樣,顯然,還有人也找過劉備。

現在不是舉國大戰,建功立業的機會不多,麾下大將都爭著搶著要去建功立業,也會很令劉備頭疼的。

劉封琢磨了片刻,道:“南鄉守將王平,近日要回房陵省親,兒臣正犯愁應該派誰去南鄉暫替王平守城。”

劉備抬頭,有些驚訝:“當真?”

劉封點頭:“不過兒臣有個要求,派去南鄉暫替王平的,不能鞭笞軍士,否則兒臣自南中遷徙而來的三萬戶都會不安的。”

劉備大笑:“吾兒放心,朕知道你愛兵如子,會仔細叮囑益德的,呃,哈哈,吾兒放心,益德現在已經改很多了。”

覺察到說漏了嘴,劉備又連忙打了個哈哈,為張飛辯解。

劉封暗暗一笑。

調回王平,劉封的本意其實是想讓王平來協助統領滇馬騎兵。

為了讓滇馬騎兵形成戰力,目前滇馬騎兵的一千軍士也都是遷徙到新城郡的南中三萬戶中挑選的。

一者是南中人騎南中馬,匹配度高;二者是諸葛連弩需要善射的,也更適合南中人。

而要將南中人訓練成兵,王平既有威望也有經驗。

正好。

劉備有意安排大將去邊城,劉封就順手賣個人情。

而讓張飛去南鄉,也能對張郃有震懾,讓張郃摸不清劉備忽然換南鄉守將的意圖。

假如諸葛亮在隴右順利,張郃不會被第一時間調去支援隴右。

至於再往後。

那就得看諸葛亮在隴右,能有多順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