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愕之餘,張飛匆忙滾鞍下馬,揖禮而拜。
劉備勒住馬頭,躍馬而下,近前扶起張飛:“益德,朕與你恩情若兄弟,何須大禮?”
“陛下,禮不可廢,眾將士都看著呢!”張飛順勢起身,又小聲提醒劉備。
見張飛堅持要在眾將士面前做表率、不肯逾禮,劉備也只能順了張飛的意。
雖然張飛毛病一大堆且論治軍統兵也不如關羽,但有一點跟關羽是相同的:只要有外人在,張飛和關羽都會去極力維護劉備的威儀。
就譬如眾將士面前,劉備一貫的親和將士,常與將士促膝長談。
張飛和關羽認為劉備跟將士太親和會顯得沒什麼威儀,將士對劉備也會多敬少畏。
因此。
在外人面前張飛和關羽都會表現出對劉備的敬畏。
如此一來。
將士看到連張飛和關羽這樣的大將都不敢對劉備有半點不敬,就會對劉備生出敬畏之心。
“陛下今夜怎會來此?”
張飛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打著打著,曹洪撤兵了,然後劉備就來了,這讓張飛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般。
“朕正要跟你提這事。在南郡時,朕問你巴西郡可有瞧得上眼的賢才,你說沒有;若非賢才給朕來信,朕的將士今夜都要被曹賊給欺辱了啊。”劉備簡要的將馬忠來信求援一事告訴張飛。
聽到馬忠的名字,張飛雙眸睜得如銅鈴般:“陛下指的是,我的行軍主簿馬忠馬德信?他也懂行軍打仗?”
見劉備投來疑惑的目光,張飛連忙解釋道:“陛下,我並非說假。馬忠是閬中縣人,以前小的時候寄養在外祖父家,姓狐名篤,後來學了文,有了些名氣,就恢復了馬姓,改名為忠。
一開始是在巴西郡當郡吏,頗為勤勉,前幾年被推舉為孝廉,去巴西郡的漢昌縣當縣長。
去年陛下要征討襄陽,這馬忠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的訊息想跟著我在軍中歷練;他又專門致書給太守閻芝,我不好拒絕,就讓馬忠當了行軍主簿,管些文書、糧草。
當行軍主簿的時候馬忠倒也中規中矩,就是對軍中的很多常識都知之甚少,有一次紮營的時候亂放糧車讓好幾車的糧草都受了潮,要不是看他是個孝廉,我早抽他了。
陛下說馬忠懂行軍打仗,這絕對不可能!”
劉備聽得頻頻點頭,問道:“自那之後,那馬德信可還有在紮營的時候,再讓糧草受潮過?”
張飛冷哼一聲:“他敢有第二次,我肯定抽他!莫說他是個孝廉,就算閻芝來了我也得抽!”
劉備輕輕撫摸短髯,眼神更滿意了:“適應得挺快啊。”
“陛下你說什麼?”張飛有些懵。
劉備心中對馬忠的印象又增強了幾分:“第一次當行軍主簿,犯點常識性錯誤很正常。可貴的是,犯了一次錯就不會犯第二次錯。
益德啊,自古以來,良將不是天生的,而是磨礪出來的。馬忠先為郡吏,後又舉孝廉任縣長,本可透過治民養望來獲得升遷,他卻偏偏放棄了最容易升遷的途徑,甘願跑到軍中來吃苦。
為人謹慎、心細,適應強、學得快,還不怕擔責吃苦,既知軍理,又肯隨軍磨礪,良將之才啊。”
張飛吃驚道:“陛下會不會太高看馬忠了?別怪我說話直。
以前陛下跟我說廖立是個人才,結果廖立棄城而逃;陛下跟我說潘濬是個人才,結果潘濬降了孫權;陛下跟我說馬謖是個人才,結果馬謖幹實事一塌糊塗。”
劉備嘴角抽了抽。
看錯廖立、潘濬、馬謖,劉備其實也很無奈的。
廖立跟龐統齊名,又被諸葛亮稱為楚之俊彥。
潘濬師從大儒王忠又受王粲賞識,論政績論名聲在荊州都是有目共睹。
馬謖雖然年幼,但馬謖的哥哥馬良頗有才幹,也常被諸葛亮和馬良誇讚。
在荊州得了諸葛亮、龐統等一堆有真才實學的荊州士人後,劉備對荊州士人有濾鏡,有了一種“人人都是諸葛亮龐統”的錯覺。
劉備不想去談論廖立、潘濬、馬謖,道:“益德所言,不無道理。馬德信是否有良將之才,待朕與其談論後,再作定論。”
聊了一陣後。
張飛讓張達引兩營兵馬先回郾城,留下兩營兵馬打掃戰場。
隨後。
張飛又跟著劉備來黃忠大寨。
看著大寨的狼藉和尚未熄滅的火光,聽著傷兵營的哀嚎,張飛又憤憤不平:“若不殺了曹洪曹休,此恨難消!”
劉備暗暗一嘆。
這樣的場景,劉備這幾十年不知見過多少。
劉備沒有去尋黃忠,而是直接來到了傷兵營。
看著忙碌的軍醫,劉備也挽起了袖子,替傷者包紮傷口。
傷兵營的漢兵見到劉備,一個個又是激動又是惶惶。
激動的是劉備親自來傷兵營為傷者包紮傷口,惶惶的是不知道能不能挺到傷口癒合。
戰亂年代,物資緊缺,藥物更是緊缺,很多的將士都會因為傷勢過重而逝去。
面對這樣的難題,劉備也無有效的解決方案,只能替傷者包紮和言語安撫,減少傷者的惶惶,減少因廝殺而對傷者的愧疚。
這樣的事,劉備不是第一次做了。
張飛並未幫忙。
在對待軍卒上,張飛的觀念是跟劉備截然相反的。
張飛不會對軍卒起同情心,信奉的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殺敵立功而不死,就能封侯拜將。
若是死了,自認倒黴!
不過張飛很懂分寸。
不會因為在對待軍卒上的觀念跟劉備有衝突,就去幹涉劉備。
張飛知道自己不是個會體恤軍卒的人,既不會強迫自己去改正,也不會強迫別人去改正。
張飛讀書,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張飛只是靜靜的立在傷兵營外,等待劉備出來。
直到天亮。
劉備這才自傷兵營出來,然後來到黃忠大寨的臨時大帳中。
陳式已經將今夜大寨的受損羅列清楚。
看著竹簡上“傷亡千餘”四個字,劉備的眼神也變得凌厲。
大寨就五千人,一夜之間就傷亡了千餘人。
這已經是傷筋動骨了!
正常的劫營是不會有如此多的殺傷的,奈何今夜不論是曹魏一方還是黃忠一方,都來了狠勁兒。
一個不破寨不願迴歸,誓要取黃忠首級。
一個即便大寨丟了大半也要負隅頑抗。
這才令漢兵的傷亡近乎三成。
雖然來攻寨的魏卒死傷更多,但在劉備心中,漢兵的命是不能用來跟魏卒的命相提並論的。
立場不同,偏袒不同。
“黃忠聽令!”
厚重的聲音響起。
大帳內黃忠、張飛、陳式、馮習、馬良、鄧銅等將校,紛紛一凜。
看著雖然疲憊但依舊打起了精神的眾將校,劉備徐徐下達新的軍令。
“即日起,放棄此寨,全軍退回圍頭堡。”
“張飛聽令!”
“即日起,放棄郾城,全軍退回四冢堡。”
“馮習聽令!”
“引三營兵馬先回圍頭,帶上曹賊遺落的旌旗,前往樊城搦戰!”
“馬良聽令!”
“去將抓獲的俘虜全部釋放,再告訴他們:朕要放棄郾城,回軍強攻樊城,曹洪曹休,你們想救曹仁的時間可不多了。”
“陳式聽令......”
劉備一連下達了十幾個軍令,或是針對樊城,或是針對曹洪曹休。
在戰場時機的把握上,劉備有豐富的經驗。
撤兵,既要讓曹洪曹休向前一步以郾城為據點,又要讓曹洪曹休誤以為今夜稍勝一籌,劉備“畏懼”而撤兵,繼而生出“解樊城之危”的自信。
放俘,是在借俘虜之口向曹洪曹休釋放個訊號“樊城圍了多日,劉備已經沒耐心再圍了,要準備強攻了。”
善用兵者,不僅要能算計對手,還能讓對手按照己方規定的路線去走。
劉備要以此方式,誘曹洪曹休兵進兵,在樊城外的主場布兵,徹底擊潰曹洪曹休!
最後攜大勝之威去擊潰樊城計程車氣,強取樊城!
在劉備調兵遣將的期間。
曹洪曹休張遼賈逵王凌等人也返回了大寨。
然而昨夜的結果,令眾將都感到一陣沮喪。
輕車將軍王忠被張飛斬殺,輔國將軍劉若不知所蹤,張遼的虎賁營折損大半,其餘諸營加起來的傷亡、逃逸,已經超過了五千人!
出營兩萬餘人。
歸營直接少了五千餘人,王忠、劉若一死一失蹤。
這樣的損失,用“大敗”來形容也不為過!
最重要的是:今夜大敗,想要再去解樊城之危,難上加難了!
“諸位,可還有良策?”曹洪掃了一眼沉默不語的眾將,開口問道。
良策?
昨夜大半將士去劫寨,都未能成功,還能再有什麼良策?
“不如,派人去洛陽求援。”王凌小聲的提議。
聽到這個提議,曹休一口駁斥:“陛下徵調了關中十七營、京畿十二營、兗豫諸州郡二十三營增援襄樊,又封孫權為大魏吳王牽制江夏的關羽,我等還要去求援,是想被陛下及朝中文武嘲諷我等都是酒囊飯袋嗎?”
王凌被曹休駁斥,頓感羞惱,沒好氣的冷哼:“敢問徵東將軍又有何良策?”
曹休若有良策早就提出來了,方才駁斥王凌更多是心中煩悶想找個人呵斥發洩,此刻被王凌反問,曹休的悶氣更盛了:“自然是再打。”
“打?呵呵。”王凌冷笑:“徵東將軍想好怎麼打了嗎?”
曹休聽得煩躁,怒喝道:“王凌,你是在嘲諷我嗎?”
王凌不甘示弱:“徵東將軍誤會了,你有陛下所賜黃鉞,督我這個兗州刺史,我又怎敢嘲諷!”
見王凌跟曹休爭執,曹洪的心頭也是火大,沉聲呵斥道:“夠了!你二人皆被陛下器重,豈能再次爭執惹人笑話?派人去洛陽求援已經來不及了,樊城撐不了太久;以將士如今計程車氣,想要再打也佔不了優勢。”
王凌和曹休各自冷哼一聲,扭頭不言。
這時。
豫州刺史賈逵開口道:“倘若放棄樊城,只救大將軍,能否可行?”
“賈刺史,還請細說。”曹洪臉色一凜。
賈逵分析道:“陛下徵調了五十二營三路馳援,又邀孫權一同出兵江夏,按道理而言,三路援兵最終都會齊聚襄樊。
可我們在郾城外都打了一個多月了,南鄉和江夏兩處戰場到現在都沒能取得優勢,昨夜劉備甚至還能分心來救。
更何況:我們對劉備是沒有兵力優勢的,我們的後勤補給也不如劉備。
故而我以為:在南鄉和江夏兩處戰場不能取得優勢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優先選擇救出大將軍,只要救出了大將軍,即便丟了樊城也罪不在我們。”
好傢伙!
不愧是後世號稱“三代忠良”的賈逵,這見風使舵的本領深得家傳。
曹洪是要良策。
賈逵直接先助曹洪將責任推掉。
不是驃騎將軍你不行,而是南鄉和江夏兩處戰場沒取得優勢。
畢竟。
南鄉有曹真、夏侯尚、徐晃、張郃、郭淮等三萬人,打個只有一萬人的劉封沒打出優勢,一看就是在划水。
江夏除了文聘、于禁、臧霸外,還有孫權六萬大軍,竟然也打不出優勢,這必然是文聘、孫權等人在划水。
先將責任推到南鄉和江夏,再來句“兵力沒優勢,後勤補給不如劉備”,如此就變成了曹洪用區區三萬人遠道而來的去跟有地利和後勤優勢的劉備三萬人打。
打不過,是非戰之罪!
最後再提出核心觀點:放棄樊城,救曹仁。
不得不說,在為主將獻策脫罪上,賈逵還是很懂的。
曹洪聽得撫髯頷首。
權衡間,鮮于輔忽然發問:“若是丟了樊城,襄陽也定然保不住。襄樊都丟了,劉備就徹底控制了漢水。這對大魏而言,可不是好事。”
賈逵篤信而笑:“鮮于將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昔日先帝在時,大將軍亦曾固守江陵。後來劉備和周瑜聯手圍江陵絕北道,想要將大將軍困死在江陵。
先帝屢救江陵失敗,最終選擇了放棄江陵只救大將軍,而後令大將軍鎮守襄樊引劉備和孫權相爭,坐收漁翁之利;孫權屢襲荊州,也證明了先帝的偉略。
我以為,今日的襄樊,亦如昔日的江陵。捨棄江陵,能讓劉備孫權相爭;捨棄襄樊,同樣也能讓劉備和孫權相爭。
諸位試想一番:劉備若是得了襄樊,他的下一個目標是繼續北上宛洛,還是向東先滅掉當了大魏吳王又起兵攻打關羽的孫權?”
賈逵一席話,引起了眾人的深思。
在場眾人,都不是傻子。
代入劉備的立場:孫權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壞北伐,如何能忍?
襄樊若在曹丕手中,劉備就無法完全控制漢水,荊州的北面始終存在不可忽視的威脅。
故而。
即便孫權屢襲荊州,劉備也得對孫權採取懷柔政策!
可一旦襄樊被劉備得到,劉備就能完全控制漢水,不論是駐守還是增援,都能暢通無阻。
荊州的北面沒了威脅,那麼東面的孫權。
尤其是將治所搬遷到了武昌郡還向曹丕稱臣的孫權,也就成了亟待解決的目標!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最重要的是:孫權稱臣了,伐孫權同樣也是伐魏。既然都是伐魏,自然是優先伐弱小的!還能趁機將孫權屢襲荊州的私仇也一併報了。
而一旦劉備開始伐吳,那麼曹丕就又能愉快的當漁翁了!
畢竟曹丕也不是真心想讓孫權當大魏吳王,純粹是曹丕目前掌控不了江東,故意給孫權一個虛名讓孫權去給劉備製造麻煩。
“賈刺史所言,頗有道理。”曹洪肯定了賈逵的判斷,又提出了疑問:“可如今我們連郾城都破不了,又如何能救出大將軍?”
賈逵瞟了一眼眾人,道:“行軍打仗非我所長,不知徵東將軍和前將軍可有良策?”
一招以退為進,貶低自己吹捧曹休和張遼,賈逵成功的將“放棄樊城,救曹仁”的核心問題拋給了曹休和張遼。
能當豫州刺史而非某某將軍,賈逵的權謀素養是要高於眾人的。
曹休蹙眉。
雖然認同賈逵“放棄樊城,救曹仁”的策略,但具體如何去救曹仁,曹休也想不到可行的方案。
張遼亦是如此。
要救曹仁,得先破郾城的張飛。
破不了張飛,去救曹仁就是無稽之談。
沉思間。
一裨將入內,稱劉備放回了俘虜,並讓俘虜帶話稱“朕要放棄郾城,回軍強攻樊城,曹洪曹休,你們想救曹仁的時間可不多了”。
話音一落,帳內眾將皆是臉色一變。
曹休更是厲聲而呼:“劉備這老兵革,太狂妄了!誘敵之計都明著用了嗎?”
賈逵卻是眼前一亮:“方才還犯愁如何才能救大將軍,如今劉備放棄郾城,我等就能以郾城為據點,將計就計了!”
王凌也醒悟道:“昔日右將軍也是先奪郾城為據點,而後佯攻圍頭暗取四冢,最終解了樊城之危。”
曹休對王凌方才的不敬心有怨氣,冷哼道:“劉備既然敢明著用誘敵之計,又豈會不吸取徐晃長驅直入的教訓?樊城就是個陷阱,專門等著我們去的陷阱!這老兵革,真是陰險!”
王凌沒有反駁。
曹休的擔憂也同樣是王凌的擔憂。
劉備自恃地利在樊城設下陷阱,故意要引曹洪曹休等人去鑽陷阱。
若不去,被圍了多日的曹仁必然撐不住!
若去,就會遇到難以預料的危險。
這是劉備的陽謀!
一個曹洪曹休等人不論去與不去都會中計的陽謀!
“是陷阱,又能如何?諸君征戰多年,哪一次征戰沒有遇到陷阱?”一直沉默不語的張遼,徐徐開口。
“不要被劉備騙了!不是劉備想放棄郾城,而是劉備已經守不住郾城,不是每一次劉備都能如昨夜一般及時增援。
既然決定放棄樊城只救大將軍,那就一定要快!若是慢了,劉備在樊城外的準備就會更充分,救大將軍的難度也會更大。
最危險的地方交給我,希望諸君都能有昨夜的膽氣,併力救出大將軍。
大將軍若是死在樊城,將會是我等一世恥辱!”
厚重而低沉的聲音,讓眾人再次陷入沉默。
曹仁如今的身份,是曹魏的大將軍!
曹丕稱帝還不到兩年!
倘若曹仁被劉備圍殺在樊城,這對曹丕的政權衝擊是很恐怖的,遠勝於丟襄樊!
襄樊丟了還能奪回來。
大將軍死了,就得斬殺劉備的大將軍才能血洗恥辱。
可劉備的大將軍是關羽!
斬殺關羽?
在場眾人最多口嗨激勵士氣!
良久。
曹洪決斷道:“大將軍絕對不能死在樊城!既然前將軍願意去最危險的地方,我等又豈會畏戰不前。”
“王凌聽令,你引五營兵馬為先鋒,佯攻圍頭堡,務必謹慎,莫要如王忠、劉若一般壞我大計。”
“曹休聽令,你引十營兵馬為第二隊,暗取圍頭堡以西的四冢堡,一定要打出誓要破四冢的聲勢,要讓劉備誤以為我們的目標是四冢。”
“賈逵聽令,你引五營兵馬為第三隊,埋伏在四冢外,若見劉備引兵增援,立即出兵攔截,擴大聲勢。”
“張遼聽令,你的虎賁營昨夜損失太重,我會將近衛營調撥給你,你帶上一千人為第四隊,趁著我等與劉備大戰時,突入樊城救出大將軍,不可戀戰!“
“其餘人等,除鮮于輔帶兩營兵馬留守大寨外,皆隨我前往郾城,策應變故。”
“......”
曹洪一連下達了十幾個軍令,涉及佯攻、暗取、牽制、突入等等,只為配合張遼突入樊城救出曹仁。
甚至於,曹洪不惜將近衛營都調撥給張遼,這是曹洪最精銳的悍卒!
若是張遼沒能救出曹仁,曹洪真就得虧到痛心吐血了。
眾人見曹洪將近衛營都調撥給了張遼,亦是紛紛心凜。
張遼更是抱拳立誓:“縱是我死,也定會救出大將軍!”
曹洪令眾將士休憩了一日。
同時放出風聲要攻打圍頭堡,生擒劉備。
一如劉備故意告訴曹洪要放棄郾城強攻樊城一般。
曹洪知道樊城是陷阱。
劉備也知道曹洪意不在圍頭堡。
圍頭堡內。
探得訊息的劉備,斜倚憑几,冷眼注視眼前的地圖:“就讓朕見識下,沒了曹操的你們,還剩幾分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