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章 與法正議,劉封的器量抱負

雖說史載曹丕是在夷陵之戰後才三路伐吳,但自孫權被驅逐出荊州後,未來就已經發生了轉折。

即便是劉封也不能預料曹丕會在何時發神經南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新城郡又處於漢魏交界處。

就連柤中夷都知道趨利避害,劉封自然也不敢掉以輕心。

劉封得在這短暫的罷戰期,儘可能的在新城郡囤積糧草、修繕甲兵、修建工事,以應對未來變數。

原本新城郡上庸四縣人口最多,治所在上庸更為合理。

在考慮到荊山諸夷要遷入房陵,以及柤中夷也會在今年遷入房陵,劉封在與鄧範、虞翻等人商議後,決定將新城郡的治所設在房陵縣。

如此。

西有上庸為門戶,東有荊山屏障,北有武當山屏障,南能連通秭歸,順流而下也能直接去取南鄉郡的筑陽。

進可攻,退可守。

雖然在當新城太守之前劉封從未治理過地方,但劉封謹記劉備的叮囑:禮賢下士,多提拔有識務實之人,不自恃身份而嫌棄賢士出身。

又有虞翻這個治理地方多年的五官掾替劉封梳理新城郡的諸吏各曹,諸如主簿、主記事史、少府、門下督盜賊、府門亭長、書佐、循行、幹、小史。

以及管民政的戶曹、比曹、時曹、田曹、水曹,管財政的倉曹、金曹,管交通的集曹、漕曹、法曹,管軍事的兵曹、尉曹,管治安的賊曹,管司法的決曹、辭曹,管教育的學官,管衛生的醫曹。

等等。

劉封也慶幸招攬到了虞翻。

否則如此複雜的諸吏各曹設定,劉封自個兒是搞不清楚的。

鄧範雖然有才,但擅長在於處理新城郡的漢夷關係,以前也沒在郡縣任職。

讓鄧範來構建新城郡的諸吏各曹系統那就真成了趕鴨子上架。

也正因劉封在短時間內就將新城郡的諸吏各曹部署規範,讓新城郡的有識務實之士看到了新城郡潛藏的前景。

這就好比去一個初創公司入職。

若是這個初創公司管理混亂,一眼就是小作坊,真正有才能的不會去的。

可若這個初創公司管理正規,一看就是大手筆,有才能的才會趨之如騖。

事實也如此。

前來參加諸吏各曹面試計程車子絡繹不絕。

劉封又自食客中提拔了一些才能不足但足夠忠誠的人。

對於忠誠的人,劉封向來不吝嗇賞賜。

在去江陵前,劉封在房陵養了三百食客,征戰的幾個月,流言不斷,這三百食客跑了一大半。

剩下的百餘食客,一部分是沒去處,一部分是堅持要追隨劉封。

劉封挑選出了意志堅定的一部分,將其分佈到諸縣為縣鄉小吏,充任眼線。

新城郡雖小,但好歹也有九個縣十餘萬人。

劉封可不敢妄自尊大的認為九縣十餘萬人都會對劉封忠心不二。

又數日後。

孟達和法正自上庸而來。

這期間。

孟達積極拉攏新城郡的地方豪族勢力,一直跑到了最西邊的西城。

之所以這般勤快,是因為孟達發現自己無望在荊州主事了。

關羽拿回長沙和桂陽兩郡又得了完整的陸口和夏口,開疆拓土的大功已經足以彌補丟江陵的大罪,有這功勞加身,劉備是不會將關羽調離荊州的。

自然也就輪不到孟達了。

只要結果是開疆拓土,那麼過程中丟掉江陵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再加上劉封在這一戰中在荊州的聲望太高,即便劉備真要調離荊州也會讓劉封接替關羽。

荊州對孟達而言就更不可能了。

故而。

孟達才會拉著法正,在上庸、西城等縣奔波。

大意就是:我的好兄弟是尚書令,支援我就是支援你們的前程。

然而。

就在孟達自以為勝券在握時,卻在西城驟然得知劉備已經將上庸九縣合併為新城郡,並且以劉封為新城太守。

孟達頓時傻眼了。

我這辛辛苦苦的從房陵挨個兒的一直跑到西城,一路應酬許諾,期間跋山涉水累計行程超過兩千裡。

結果你劉封一來就變成新城太守了?

那我豈不是瞎忙活了?

若不是法正相勸,孟達都想給劉備寫信請辭了。

看著一臉寒霜的孟達,劉封不用問都能猜到孟達心中的想法。

畢竟。

當初為了讓孟達安心守好秭歸,劉封可是編了一套說辭去忽悠孟達的。

如今關羽不僅無罪還有大功,這荊州是輪不到孟達了。

劉封又當了新城太守,這新城也沒孟達的立足之地。

孟達能豁達才有鬼了。

雖然孟達很慘,但劉封並未落井下石也未嘲諷。

一者是看法正面,二者劉封還不至於蠢到去將孟達推給曹丕。

劉備稱王后,派系日益增多,已經不再是最初的鐵板一塊了。

荊州派要利益,益州派要利益,東州派要利益,元從派要利益,派系內部又都是各有山頭。

人多了,就必然會有爭鬥。

然而。

敵人的敵人,也是可以成為朋友的。

相較於在西川只想守著一畝三分地的地方豪族,孟達也是屬於銳意進取的。

拉攏孟達,也就等於為今後的北伐多一個支持者。

畢竟。

劉封跟孟達之爭只是內部之爭,內部的問題內部解決,只要能一致對外就行。

而為了拉攏孟達,劉封也早有準備。

田七將一個錦盒送到孟達面前。

在孟達驚疑的眼神下,劉封徐徐開口道:“我知孟將軍心有不快,我也無意辯解。諸葛軍師曾送我一書,名為《樂毅百戰書》。

據諸葛軍師稱,此書乃樂毅所著,本有十卷百戰。只因流傳中遺失不少,內容多有殘缺。

我抄錄了其中內容,將此贈與孟將軍,希望今後能與孟將軍化干戈為玉帛,共建北伐大功。”

所謂的《樂毅百戰書》其實就是劉封胡謅的一個書名,也並非是樂毅所著,同樣也不是諸葛亮所贈。

而是劉封根據百戰奇法、三十六計等等兵書理論糅合而成。

要說其價值吧,有肯定是有的;可要說價值有多大,那就得看孟達的領悟能力有多強了。

畢竟。

兵書的理論,往往都是惜字如金,還帶有玄學味道。

說是《樂毅百戰書》,加起來內容卻不超過三百字。

就譬如劉封摘錄了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內容就是: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若是對《易》學沒點研究,就這句話都沒幾個人能讀順暢。

不過。

內容其實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劉封化干戈為玉帛的態度。

未等孟達開口。

劉封又對法正道:“法令君,我在江陵與父王閒聊時,得知父王有意效仿高祖定三秦,親引大軍北伐。

然而父王年邁,令我頗為擔憂。人老不以筋骨為能,我以為父王應該坐鎮漢中搖指北伐,而非親引大軍。

否則途中有個變故,必會令親者痛,仇者快。我知法令君曾為父王擋箭,若是法令君相勸,父王定能聽勸。

還請法令君去了江陵後,能善言規勸父王。”

法正本是機敏的人。

劉封又是給孟達送《樂毅百戰書》,又是一語雙關提北伐,哪還不明白劉封的用意?

法正直接應道:“副軍將軍之意,我已深知。大王召得急,我與子敬就不在房陵逗留了。”

劉封客套了幾句,也不強留。

既然法正已經聽明白了,那剩下的也就不用劉封費心了。

待得走遠。

孟達這才開口,語氣依舊不爽:“劉封拿著不知道哪裡尋來的兵書,就謊稱是樂毅的兵書,真以為我看不出來嗎?”

法正嘆道:“子敬,兵書是不是樂毅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副軍願意跟你和睦相處。

荊州之事,事發突然,若無劉副軍及時應對,不僅荊州會丟,關君侯恐怕也難有生路。

若沒了荊州,大王必會盛怒興兵與孫權相爭,怒而興兵,勝敗難料,若是大王敗了,你我還如何返回關中?

西川的那些人你也清楚,他們只想呆在西川,根本不想出川;想北伐定中原,我們需要荊州人相助。

在這之前,我希望你能放下跟劉副軍之間的私怨。”

孟達沉默。

片刻後。

孟達又問:“孝直,大王對劉封到底是個什麼態度?如今的世子,已經不是劉封了。”

話音剛落,法正銳利的聲音就已經響起:“子敬,休得胡言!你得記住,世子是誰,跟你我無關,我們效忠的只有大王一人!”

看著法正那嚴厲的表情和噬人一般的眼神,孟達下意思的縮了縮脖子:“孝直,我就私下問問。”

法正銳聲不改:“問也不行!想也不行!否則我也保不了你!”

見狀。

孟達心中也有了明悟:能讓法正如此忌諱,足見劉封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而在另一邊。

劉封也有了新的判斷。

“法孝直氣色紅潤,並無染疾之態,看來史載的法正之死,應該也是跟君侯丟荊州孟達請辭投魏有關。”

史載法正壯年而亡,原因不明。

劉封其實也猜測過法正是不是在當了尚書令後染了惡疾。

現在看來,染疾的可能性很小。

綜合一想,大機率是孟達叛逃後,身為孟達好友的法正在荊州丟失、關羽被殺、孟達的背叛等事態的發展中,陷入了絕望和無助。

畢竟法正本就是個爭強好勝又睚眥必報的性格,得罪的人不少。

牆倒眾人推,想將禍水往法正身上引的政敵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就如糜竺一般,也是因為糜芳的投降而慚恨病死。

“雖然法孝直未必跟我同心,但眼下北伐大業才是重中之重,不可焦慮未來之事而荒廢大業。

有法孝直在,即便父王最終決定要親自率眾北伐,身邊也能有人相勸。“

未來事,未來決。

劉封不想用未來未發生的事來干擾當前的決定。

正如劉封會主動跟孟達化干戈為玉帛一般。

當務之急。

北伐才是重中之重。

如今的劉封,已經不再是初入上庸生死未卜只想活命的心態。

經歷了荊州大戰後,劉封的器量變得更寬廣,眼光也看得更長遠。

曹魏佔據北方富饒之地,的確強悍。

然而能不能掃蕩群雄,也不是僅僅只看誰佔據了富饒之地。

就如曹操昔日能擊敗袁紹一般。

曹劉最終誰為王,如今依舊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