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章 父子暢談,劉備眼中的劉封

江陵,治署。

遠遠望去。

院中的柳樹彷彿碧玉裝飾,低垂的柳枝猶如綠色的絲帶。

春風吹來,彷彿一柄靈巧的剪刀在裁剪細葉,盡顯盎然春意。

劉封立在柳樹前,腦海中不由想起了賀知章的《詠柳》。

荊州的寒冬已經消逝。

曹仁退守襄樊,孫權遁走樊口。

由西至東。

沮水和漳水流域的臨沮、章鄉、當陽、麥城,漢水流域的荊城、竟陵、沔口,江夏郡的夏口、陸口,荊南的長沙、桂陽,都已納入了關羽的軍控區。

受戰爭影響的荊州各縣,也在逐漸的恢復耕作。

今日已經是劉備來江陵城的第七日了。

前六日。

劉備一直在慰問城中長者、孤寡、病患、傷殘等,從早到晚,都無閒暇。

直到今日,劉備才有空暇來到治署召問關羽、王甫等各級官吏。

劉封也在召問的名單中。

正感慨間。

一個白毦兵來到劉封面前,端來一碟豆沙糕:“將軍,這是大王讓我送來的。今日大王召見的人多,得讓將軍多等些時辰。”

劉封笑了笑,讓白毦兵將豆沙糕放在石桌上。

關羽公務繁忙是第一個被召見的,劉封則是召問名單上的最後一個。

“替我回稟父王,我無礙。”

白毦兵點了點頭,退回了堂內。

看著院中排著的長隊,劉封知道短時間內是等不到劉備召見了,遂讓寇安國取來羊皮紙鋪在石桌上。

劉封則提筆在羊皮紙上勾勒簡單的地圖。

地圖則是諸葛亮昔日在隆中時為劉備擘畫的戰略藍圖。

隆中對在後世的評價褒貶不一。

多有人以成王敗寇的出發點來否定隆中對的戰略價值,再拿陳壽那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以及“韓信能定三秦諸葛亮到不了長安”來否定諸葛亮的隆中對。

然而在劉封看來。

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在古今奇略中也是前十的存在。

任何的奇略都得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否則就是關公戰秦瓊胡扯八謅。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劉備年近半百、髀肉復生、創業破產、寄人籬下。

而劉備的訴求是:匡扶大漢。

幾乎要啥沒啥,你說你要匡扶大漢?

這活兒也就諸葛亮敢接!

然而。

僅僅十年出頭,劉備真就跨有荊益三分天下。

哪怕是史載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敗走夷陵後,諸葛亮依舊還能維持國祚四十餘年。

足見隆中對的戰略價值!

要劉封說:陳壽一個整理史料的史官,懂個錘子的奇謀將略。

憑藉收集的地圖以及在荊益多年的實地勘察,劉封將《隆中對簡圖》不斷的細緻完善,具體到山水、重鎮、險關等,又勾勒了行軍路線、兵力部署等。

一直畫到申時,才將圖畫完。

剛停筆揉了揉脖子,一個溫潤如風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公仲對軍師橫跨荊益的構想,理解頗深啊。”

聽到熟悉的聲音,劉封連忙起身問禮:“孩兒見過父王。”

說話的正是劉備。

在召問完官吏後,劉備就起身來到院中。

見劉封正專注的畫圖,劉備又屏退了左右,靜靜的來到劉封身後注視。

中途還給劉封遞了水囊。

劉封只當是寇安國在身後也沒注意,直到劉備開口才反應過來。

瞪了一眼院門口的寇安國,寇安國向劉封攤了攤手錶示無奈。

“不要怪安國,是孤讓安國不得聲張的。”劉備笑了笑,坐在石凳上,又示意劉封坐下:“公仲這次立下大功,可有想過要什麼賞賜?”

劉備如尋常人家的慈祥長輩一般,談吐舉止皆令人如沐春風,讓劉封不自覺間也少了緊張多了隨和。

劉封沒有耍心機的稱“不要賞賜”之類,認真的思考後,道:“孩兒希望,能擔任北伐先鋒。”

擔任北伐先鋒,與其說劉封是在索要賞賜,倒不如說劉封是在表明立場。

劉備不傻。

相反。

劉備對劉封的處境心知肚明。

在收劉封為養子的時候,劉備無子且事業也沒起色。

劉備看中劉封的品行和武藝,覺得跟自己年輕時很像,遂以劉封為養子,有心以劉封為嗣子。

即便阿斗出世,劉備也沒改變過這個想法。

阿斗雖然出世了,但能不能活著長大都是個未知數。

顛沛流離多年,劉備屢喪妻子,對子嗣的心態早已看淡。

沒長成的兒子,夭折的風險太大。

哪怕在漢中稱王前,劉備其實都沒改變過以劉封為嗣子的想法。

劉禪才十二歲。

十二歲能幹什麼?

主少國疑,臣心難附。

劉備在史書上看過太多的例子,也在現實中看過太多的例子。

譬如許都的劉協,就是個活生生的案例。

帶著劉封去打漢中之戰,其實也是為了讓劉封多立軍功建立威望。

當時的劉禪才十歲,劉備自個兒也沒信心能打敗曹操。

劉備是抱有不幸戰死漢中就讓劉封接替掌軍的想法的,這也是劉封副軍中郎將這個特殊職位存在的原因。

真正改變想法是在漢中稱王期間。

擊敗曹操後,劉備的勢力空前強大,稱王后應該以誰為世子就涉及諸多利益了。

各派系文武的爭吵讓劉備不得不改變初衷,立劉禪為王世子來安眾人心。

其實就本心而言,劉備是不想在稱王的時候就立劉禪為世子的,即便要立也得等劉禪再年長個幾年。

一旦立劉禪為世子就會出現個嚴重的問題:劉封將會失去繼嗣權!

將心比心。

一直被當為嗣子來養,跟著劉備征戰多年又屢屢陷陣先登,結果劉備剛稱王就迫不及待的讓劉封失去繼嗣權,換誰心中都會有怨言。

最重要的是:萬一年僅十二歲的劉禪中途夭折了,劉封又沒繼嗣權了,劉備是立劉理還是劉永?

幾歲的稚子,真能擔得起重任?

權力一旦變大,很少有人能在立嗣繼嗣上頭腦清晰的。

袁紹父子如此。

劉表父子如此。

曹操父子如此。

劉備父子亦如此。

就連號稱“七世紀最強生物,亞洲州長,東半球話事人”的李世民,也幹出了殺兄囚父殺子奪媳的糊塗事。

嘗試過權利滋味的人,放棄權力等同於要命。

也就劉封這個覺醒了前世記憶的人,能拎得清跟劉備和劉禪之間的關係。

看著眼前認真思考後真誠而言的劉封,劉備心有不忍:“擔任北伐先鋒,生死難料。稍有不慎,就可能亡於戰場之上。不如位居後方,或鎮荊南,或鎮南中,以公仲之才,定可令南方諸夷無人敢亂。”

讓劉封鎮荊南或南中,既能讓劉封有用武之地,亦可讓劉封遠離權力的漩渦。

相較於北伐先鋒,更容易保住性命。

連孫權麾下都能有事沒事刷山越,鎮荊南或南中,對劉封而言就如同成年人在一群小孩中比腕力一般。

至於北伐。

劉備還沒死呢!

雖然理解劉備的袒護,但劉封深知偏安一隅跟坐地等死沒什麼區別。

若真要鎮荊南或南中,在上庸的時候劉封就完全可以託病回成都,壓根不需要在荊州廝殺數月。

認真權衡了利弊,劉封鄭重而道:“伏波將軍有云:大丈夫當死於疆場,以馬革裹屍耳。父王有北伐之志,孩兒又豈能苟安江南?倘若隨波逐流,十餘年後孩兒就只能生出髀肉復生之嘆。”

聽劉封提到“髀肉復生”,劉備心有觸動,不由想到了十餘年前在荊州寄人籬下時的窘迫。

良久。

劉備嘆息一聲:“公仲,你執著於北伐立功,就不擔心今後會有小人或誹謗你功高蓋主,或陰謀令你兄弟二人相爭?

孤已年邁,終有逝去的一日。若孤逝去,你又將如何自處?”

劉封搖頭,面容更肅:“阿斗至孝至仁,縱有小人陰謀誹謗,也不會手足相殘。

自古以來,主少國疑,臣心難附,倘若有朝一日父王仙去而阿斗又無宗室至親可引為臂膀,曹賊之事,或會再演。

常言道:長兄為父。我既為兄,就應當如父王一般,為阿斗遮擋風雨,只要有我在,就不會任由心懷不軌的野心之輩欺辱阿斗。”

倘若劉禪是胡亥這種恨不得兄弟都死絕的,劉封必然得效仿李二鳳來一次漢末“玄武門之變”。

然而。

不論是史載還是劉封的親身接觸,劉禪都是一個至孝至仁的。

你可以罵劉禪當皇帝的水平不高是個庸主,但絕對不能罵劉禪是個刻薄寡恩的暴君。

就如那句梗:誹謗劉禪的人都得走流程一個月後死,誹謗諸葛亮的流程不走當天死。

即便是孟達的兒子孟興、劉封的兒子劉林,也被劉禪善待封官。

這要換個刻薄寡恩的,直接就消消樂了。

劉備沒有立即同意讓劉封當北伐先鋒,也沒有堅持讓劉封去荊南或南中,在劉封說出要為劉禪遮風擋雨後,就將這個話題給岔開了。

劉備不是個頭腦一熱就下決定的人。

如何妥善的安排劉封,劉備得深思熟慮。

劉備又問及劉封離開漢中後這幾個月的經歷。

雖然劉封曾讓寇安國送過戰報,但戰報上的內容太簡練,也只能看出大概。

劉備想了解更詳細更具體的。

劉封也不隱瞞,從上庸奪孟達兵權開始,事無鉅細,都一一說給劉備聽。

這些事。

劉封即便不提,事後也會有人整理給了劉備。

與其讓旁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或哪天孟達不愉快了又給劉備來一封《辭先主表》,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倒不如將來龍去脈給劉備一一陳述,以劉封目前的功績以及表明的立場和態度,劉備只會對劉封做得不妥的地方指出來並提出更好的處理方案。

畢竟。

劉備混跡官場多年,從一個落魄的官宦子弟,到如今割據一方的漢中王,吃過的虧比劉封遇到的事更多。

劉封的知無不言,也讓劉備心中歡喜。

父親不用懷疑兒子,兒子不用警惕父親,這才是正確的父子相處之道。

聊到盡興處,劉備和劉封都忘記了飯點。

劉備遂令人直接將飯菜搬上石桌與劉封同桌而食,父子暢聊到深夜,這才意猶未盡的結束。

夜深。

劉封離去。

劉備則是端詳起劉封所繪製的《隆中對簡圖》,陷入了沉思。

良久。

劉備喚來陳到,吩咐道:“立即派人將此圖送往成都交給軍師,再給軍師帶句話,就言‘此圖乃孤之子親手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