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李玉之再次醒來,發現屋內空無一人,只隱約聽見屋外有嗩吶的聲音,便拖著虛弱的身軀,一步一步的挪到了屋外。
剛到屋外,便看到了由白布搭起的靈臺,在那靈臺正中,擺放著兩個靈位,正是李玉之的父母。
“玉之,你醒了。”村民們看到玉之,趕忙過來扶著她。
只見村中一個老人走了過來,遞給了李玉之一套孝衣。
“孩子,你家被燒得成了一片廢墟,這裡是當年你父親出資修建的祠堂,就在這裡辦他們的喪事吧。”
“雖然你身體虛弱,但我從小看著你長大,知道你的脾氣,若你修養,你肯定不願意,既然如此,你就為父母盡孝吧,只是一點定要注意身體啊,他們就你這麼一個子嗣。”
說完,老人將孝衣遞給了兩個村民,一個扶著李玉之,一個給她穿上孝衣。
李玉之望著父母的靈位,眼淚止不住的流
“爺爺,我能看一下我父母的屍骸嗎?”李玉之祈求的說道
“玉兒,不是不讓你看,只是怕你看了後受不了,你要是身體再出點事情,我們死後怎麼給你的父母交代。”
“爺爺,我不掀開,只想在父母身邊,呆一會。”李玉之哀求道
“好吧”,老人安排了兩個村民扶著李玉之走向了一個房間
走進房間,便看到由兩個木頭拼成一起的床,床上鋪了一層白布,在那床的正中央,一層更厚的白布蓋著屍骸。
在床朝門方向的正前方,一個木頭桌子,桌子上擺放著兩個碗:左邊一個碗,碗中放著用熱水褪過毛的生雞;右邊一個碗,碗中放著煮熟的麵條。在兩個碗中間,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插著三支香。
“玉兒,你放心。有人專門看著這香,不會滅的。”
民間自古便有說法,那就是在裝棺入土之前,這三根香不能滅,香一旦滅了,這人的魂魄也就散了。有的人死後要放三天才能入殯,那這香就要燃三天,五天、七天才入殯,就需要燃燒七天。
而且每天早上六點,中午十二點,下午六點,晚上十二點。孝子們都要燒紙哭拜,使亡者魂魄不散不走,留在此處,等待入土。
李玉之靜靜的坐在旁邊,回想著父母生前對自己的疼愛,眼淚止不住的流。
到了晚上,便開始孝子逐個祭奠。
一般主持的都是村裡德高望重、且經歷過、也懂得章程的老人。只見老人拿出一張黃紙,上面寫的是死者的生平及眾人的評價,向孝子們念出來,既安慰孝子,又告慰逝者。
首先祭拜的是死者的子女,也就是最親的人。
老人走到李玉之面前,輕輕問道:“丫頭,有一跪三叩首、三跪九叩首、二十四拜,考慮到你的身體,不行丫頭你就一跪三叩首吧。”
李玉之抬起頭,兩眼含淚的望著老人:“不,爺爺。我要行二十四拜,以報答我父母的養育之恩。”
“好,那你聽我的口令”說完,老人退到了靈前。
二十四拜其實是一種極為少見的跪拜方式,也是一種最為隆重的禮儀。一般是與死者有著親密關係的人,比如死者的親侄子、親外甥、親女婿輩或親外孫等人才會使用這種跪拜方式。
二十四拜是跪八次磕二十四個頭,共有八個地點要作揖磕頭,每一次跪拜禮都是作揖一個、跪一次、磕一個頭,共四次。
其中作揖也是有講究的:雙腳並立與肩寬一致,上身直立,男者需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女者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後),握住右手,雙手平胸後彎腰,鞠躬九十度。
只見李玉之走上靈堂,在起祭點肅立正神,向司禮施禮後,回到了正位站定。
接著,在老人的口令下,李玉之先邁步右跨至祭桌右角,作揖下跪,叩頭觸地,站起作揖,完成了一拜之禮。隨後,繼續邁步作揖、叩頭的動作,共做三次。
完成前21拜後,李玉之在老人的指示下前往香案前進行香祭,作揖下跪、上香、祭酒等一系列步驟。
最後,就是退禮。經過一系列的揖禮至祭桌左前角,然後回到原位進行一禮。在整個過程中,共磕了24個頭,故稱為“二十四拜”。
退禮後,李玉之走到靈位旁,雙腿跪地,等待村中其他人祭拜,進行謝禮。
接著上來是母親家那邊的侄子等與死者有特殊關係的人,他們進行的是三跪九拜。
只見他們來到靈堂供桌前,在距離供桌三步的距離,先作揖一個,然後跪下磕四個頭。
然後起立,向前走三步,在供桌前揖一個,然後跪下磕一個頭,上半身直立後,祭奠三炷香、三杯酒後(共分六次)起身。
最後退三步,回到開始磕頭的站位,再作揖一個,然後跪下磕四個頭,禮畢起身離開。
最後祭拜的便是與死者沒有特殊關係的普通朋友、親戚、鄰居等人,而且是比死者年齡小的人。
如果是死者的長輩、同輩中比他年齡大的人、或身份地位比他高的人,他們在參加死者的喪禮弔唁時,只需要作揖(鞠躬),而不需要磕頭。
所以,李家村大部分的年輕人,採用的都是這種祭拜方法。
他們以正常的步幅,走到的靈堂供桌前,先作一個揖,然後雙膝下跪,手接過三株香點燃插在香爐中,而後雙手放在地上,手心向上,彎腰磕一個頭。
而後,上半身直立,雙手放下,再彎腰磕一個頭。接著,再一次上半身直立,雙手放下,彎腰磕一個頭。第三個頭磕罷,雙膝站起,直立上身,行禮完畢,離開靈堂。
每一次有人祭拜結束後,李玉之都需要叩首還禮。整個祭奠儀式 即將進行到尾聲,突然在最後一批祭奠的人群中,傳來了些許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