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章 師出有名,才能讓人信服(求訂閱)

“嗯咳。”

朱元璋愣了幾秒,隨後轉移話題道:“怎麼忽然過來了。”

說著他又摸向皮皮的腦袋,臉上露出笑意。

“過來彙報工作啊。”

朱雲峰笑道:“老祖宗投了錢,那就是天使投資人,咱得向您彙報一下進度嘛。”

“嗯。”

朱元璋點點頭道:“說說吧。”

“現在公司已經組建起來了,正在招人,鎮裡的資料也看了,可以租地了。”

朱雲峰說道:“我們鎮目前閒置的土地很多,鎮裡的意思是租一萬畝都夠,但資金壓力太大,我想先租五千畝。”

“我算過了,五千畝地,產糧最少有1600萬斤,以每畝地需要20斤種子來算,夠給大明八十萬畝地。”

“屆時我會多搞點種子、化肥和農藥,大明這邊也可以同步種植個幾千畝,那樣的話總產糧應該能達到3000萬斤,能種一百五十萬畝地了。”

“這樣一來,明年下半年大明種一百五十萬畝水稻,產出的第三代種子到後年上半年,基本就能夠推廣到全國。”

“當然。”

他頓了頓又道:“這只是估算,實際情況可能沒理想得那麼好,因為所有糧食不可能全部適合當種子,需要選種和最佳化。但應該也差不多,在產糧上大明缺少農藥,也只能用土製化肥,預計產量上可能要比現代少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季度產糧約500斤,不過就算是這樣,也比大明每畝400一年的產量高很多,翻了快兩倍了。”

大明開國初期,南方是人口和經濟中心,所以朱雲峰才先以水稻為主,小麥的話目前北方人口太少,不適宜推廣。

現代常規水稻畝產基本在600-800斤左右徘徊,800斤以上的是試驗田。

但那是化肥農藥加上高產種子的情況下。

目前只有高產種子加土製化肥,以農藥和工業化肥能增產30%來算,他們的產量至少得少三分之一。

當然。

還有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科學種植。

當今糧食生產可不是化肥農藥種子那麼簡單,這些加一起最多增產50%。

除此之外,還有科學種植的方式以及水利設施等等。

比如選種與整地、播種與育秧、科學施肥、水分管理、病蟲害防治都是科學種植的重要環節。

古代老一輩農民雖然也有豐富的經驗,但相比於現代化科學管理還是遠遠不如。

因此這方面的知識學習也非常重要。

不過這一點朱雲峰也做了考量。

整個佈局就是,他會在明年上半年安排五千畝的種植。

然後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科學培育。

相關內容進行跟蹤拍攝,拍攝的影片會立即送去大明,到時候給這邊整上一塊幕布,搞個放映機,召集大量農民來觀看學習。

同時大明也同步開展試驗種植。

他們這邊搞五千畝,大明那邊也搞個幾千畝。

他們這邊怎麼科學培養,大明那邊翌日拿了影片資料,種地人員就觀看學習,跟著一起做。

這樣也能把技術傳播過來。

因而到時候只要相關技術能夠學到位,增產還是沒什麼問題。

跟大明那邊一年平均畝產400斤比起來,即便是一年畝產500斤也是個巨大的農業革命了,何況順利的話,至少一年畝產800斤以上。

年產800斤在現代能虧得苦茶子都沒,但在古代就是一戶農業家庭收入翻倍,整個封建社會的物資將迅速充沛。

這樣的變化對於古代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唯一的問題就是常規水稻最多也就六七代還能保持高產,到六七代之後,就會退化。

所以在留種問題上,大明最多保持兩三年就得重新換種子。

不過這也不算困難。

他們在現代也會一直保持著種植,種子可以不斷往大明送,大明那邊把前代種子的後代送過來替換,如此能保證種子常留常新。

只要第一批水稻種子送過去,二代水稻成熟,用來彌補第一代種子的缺口,那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了。

當然。

到時候還得想辦法建立自動化傳送帶,讓老朱派人來。不然光靠朱雲峰、朱棣和季赫三個人來回搬可能得累死。

“嗯。”

朱元璋聽後微微點頭,目標朝著他們的預想的方向前進就行。

朱雲峰又繼續道:“先種五千畝,然後養殖各類家畜,肉就不送到大明來了,但可以把優質的種豬、種養、雞鴨、種牛送過來培育。”

“為什麼肉不能送來?”

朱標好奇問道。

“要是肉過來,就不能補缺口了,會被查的。”

朱雲峰雙手一攤道:“種出來的糧食,有免稅政策和自產自銷原則,只要不放在市場上去賣,沒有人管。但我養出來的那麼多肉不見了,怎麼可能會不被察覺?牲畜疫病檢測部門、稅務部門都會調查,到時候肯定會被發現,想在現代瞞點東西很難的,你們以為我容易啊。”

“好吧。”

朱標就也沒說什麼了。

“就是目前資金基本上也就只能維持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就跟不上了。”

朱雲峰又道:“不過老祖宗放心,我這次不是來要錢的,等我第二季度把東西送來大明到時候再給我下一步的資金就行,這樣明年大明在糧食上就能走上正軌,到後年就可以進行工業積累了。”

“我到時候在這邊開設工業部門,搞些加工廠之類,大量收購銀,以紀念幣的形式鑄造銀幣,送到大明流入市場上。”

“配合豐富的糧食產能,大明的經濟也能夠迅速活絡起來。”

“而且最主要的是這些銀幣都是歸大明皇室,完全可以以我之前說的以工代賑的形式將財富分配下去。”

“這樣順便還能建設大明全國的基礎設施,道路、水利等等。”

他笑道:“不出意外的話,大明會在五年之內,從剛建國的舉步維艱,到國力膨脹數倍不止,國力上去了,就能夠搞其它東西,教育、科技、軍事、經濟都能同步發展。”

“好!”

朱元璋非常滿意,說道:“我拭目以待!”

“嗯。”

朱雲峰把今天的餅畫完,就說道:“那沒什麼事,我就先走了。”

“等一下。”

朱元璋伸手說道:“還有事。”

“咋了?”

“你上次不是說要給我們拿手機和平板電腦嗎?”

“這兩天忙,沒給你們下載資料,明天給你們送過來吧。”

朱雲峰說道。

手機和平板電腦都買了。

但大明這邊沒有網,跟磚頭沒什麼區別。

所以需要把各類史料下載到手機和平板電腦裡才能觀看。

文字資料倒是簡單。

不過影片資料就得找。

而他恰好這兩天去縣裡辦事去了,一直沒來得及。

“嗯,那儘快。”

朱元璋點點頭道。

“對了。”

朱標忽然說道:“汪廣洋自縊了,雲峰你怎麼看?”

“我能怎麼看?我坐著看。”

朱雲峰一頭霧水,後面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還問自己幹嘛。

“汪廣洋的死,可就意味著胡惟庸的案的開端。”

朱標意味深長地說道。

“嗯,這事老祖宗問過我,我也跟他說了,只除首惡,降低影響。”

朱雲峰說道:“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要師出有名,大明的問題就在於老祖宗和二祖做了太多師出無名的事,比如大肆牽連,搞太多屠殺,加上各種壓迫式制度不合理導致。明初四大案,只有郭桓案是名正言順地查貪腐,其餘案件都是強加的罪名。你要集中皇權沒問題,但必須要有充分的名義。不然隨便按個罪名,朝野上下肯定不服。”

朱標就又追問道:“有什麼具體方式嗎?”

“.”

朱雲峰想了想,目光在朱元璋和朱標臉上掃過。

朱標一臉好奇,朱元璋則面沉如水。

其實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並不希望朱雲峰過多幹涉他的大明江山。

皇帝可以把權力分給自己的兒子,那是因為在他的心目當中,自己的長子是一位優秀的繼承人。

他可以繼承自己的大明江山,分享權力只是培養長子的過程。

然而眼前這位二十多代的後輩子孫,可跟他沒有親情一說,以前就素未謀面,自然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什麼感情。

所以朱元璋不允許朱雲峰對大明指手畫腳。

但兒子問了,他也不會反對。

至於朱雲峰,他自己隱隱能夠感覺到朱元璋的想法。

這是一種直覺,朱元璋似乎本能想把他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不過對於他來說,其實無所謂。

又不是穿越到古代回不來,隨時可以進出自如的情況下,對古代生活本來就沒什麼嚮往。

古代唯一一點好可能就是空氣稍微清新點,沒那麼多科技與狠活。

相比之下現代生活就太好了。

吃得好住得好,科技、醫療、教育等各方面條件也好。

腦子有病才喜歡古代不喜歡現代。

但朱標似乎不這麼想。

頗有點想拉自己進入大明權力中心的意思。

朱雲峰腦子裡迅速過了一遍,卻也懶得細究,而是說道:“那要看怎麼個處理方式了。”

“哦?”

朱標問道:“有什麼區別?”

“區別大了。”

朱雲峰聳聳肩說道:“看是上下都信服的局面,還是敢怒不敢言的局面。”朱標立即道:“先聊聊如何上下都信服?”

“那說說,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那就是捉賊捉贓,擺事實拿依據,要把確鑿證據搞出來,當著他們的面給他們看,才能讓人相信。”

朱雲峰說道:“比如搞胡惟庸,胡惟庸的罪證蒐集好,把罪證擺在百官和百姓面前,讓人心服口服,這樣就不會丟掉朝廷的公信力。反而如果給他捏造罪名,然後以捏造的罪名大肆牽連,那麼官員和百姓對朝廷的信賴程度就會大幅度降低。”

“嗯。”

朱標微微點頭,他覺得很有道理。

“公信力這個東西聽起來很虛,但其實它非常重要。商鞅變法,先是城門立柱,讓秦國百姓相信他是信守承諾的人,才能把制度推廣下去。”

朱雲峰看了眼朱元璋道:“不提大明朝廷後來因為喪失人心,喪失公信力而被大家拋棄,單說一個後續推廣稻種,百姓幾千年已經習慣了這樣種植方式,忽然要他們搞新的方式,相信很多百姓都不敢嘗試。因為萬一失敗了,他們可就要傾家蕩產,甚至飢餓而死。但如果大明朝廷的公信力在,並且給出承諾,產糧不達標會補貼百姓的話,那麼大家就會踴躍參加!”

嗯?朱元璋眯起眼睛,這小子在點自己呢。

“那敢怒不敢言呢?”

朱標又問。

“就是剛才說的啊,捏造罪名,直接開殺。”

朱雲峰雙手一攤道:“只殺首惡的話,還是能極大降低影響力,但對公信力有一定影響,只是不像歷史上那樣殺十幾萬人,導致南京人口少了一半那樣惡劣而已。”

“父親,雲峰言之有理啊。”

朱標馬上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眯著眼睛看向朱雲峰道:“嗯,此事我會考慮。”

“其實還有更簡單的方法。”

朱雲峰笑道。

“什麼方法?”

朱標好奇。

“這件事直接讓太伯爺親自操辦!”

朱雲峰看向朱標。

“我?”

朱標愕然。

自己來操辦一場屠殺?

“是的。”

朱雲峰點點頭:“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胡惟庸案的本質其實不是殺貪官汙吏,而是老祖宗想搞掉丞相,加強皇權對不對。”

“.”

朱標沉吟沒有說話。

朱元璋也沒有說話,基本就是預設。

因為在胡惟庸案當中所有的官員其實都不是以貪腐處死,而是以造反為名。

胡惟庸能不能造反朱元璋還不知道嗎?

但只有這個罪名才能牽連這麼廣,能殺十多萬人的地步,震懾天下人,讓百官顫慄。

甚至十多年後的洪武二十四年還能繼續殺。

因而本質上就是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所為,跟查貪腐沒什麼關係。

“加強皇權,牽連那麼廣做什麼呢?沒有什麼意義,下面那十幾萬人難道都會和老祖宗爭權嗎?不現實的。”

朱雲峰指出問題根本所在道:“實際上跟老祖宗爭權的就是中書省,所有奏摺都會先報到中書省,由左右丞相審批,而胡惟庸把持了中書省,經常自己擅自做主,沒有把事情報告到老祖宗那,這才是老祖宗忌憚的根本原因,那麼搞掉胡惟庸以及他那一黨成員就行了。”

“甚至他那一黨成員都不一定要都弄死,因為這群人就是群牆頭草,跟著胡惟庸只是因為胡惟庸有權勢而已,胡惟庸一倒臺,他們馬上就會跪倒在老祖宗面前。”

他聳聳肩道:“說真的,胡惟庸和藍玉肯定死不足惜,倆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但直接捏造罪名就有點離譜了,得拿出確鑿的證據才行。”

“簡單來說,就是要給他們一個公平。不能給他們捏造罪名胡亂定罪,而應該講事實,拿出依據來,讓人心服口服。”

“太伯爺出馬的話,他作為太子,百官信服,在軍隊當中也有擁躉,品德也被人信賴。”

“只要他查出證據,擺在事實依據,那麼天下人就會相信胡惟庸真的死不足惜,沒有人會因此而對朝廷的公信力產生質疑,就能把影響降到最低!”

說到最後,朱雲峰目光看向朱標。

朱標太完美了。

完美到百官、軍隊乃至百姓都服他。

所以他出馬,除非故意包庇,否則應該能拿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

“哼!”

然而沉默許久的朱元璋忽然冷哼一聲,說道:“你懂什麼?那些黨羽必要除之。”

朱雲峰想了想道:“是因為察舉制吧。”

朱元璋驚訝道:“你知道?”

“嗯,那肯定的,這段時間我可是沒事就泡在逼乎,天天查資料。”

朱雲峰嘴角一咧,得意不已。

雖然他對大明的歷史儲備知識不夠,但架不住逼乎人才多啊。

有需要就去查,自然能查出關鍵。

朱元璋之所以要處理胡惟庸,是為了加強皇權。

但胡惟庸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利益集團,一大幫子官員跟著他混,那自然得清除乾淨。

其中根源還在明初察舉制上。

明初朱元璋就恢復了唐宋時期的科舉制度,但科舉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選拔出來的人能力非常差。

為此朱元璋不得已學漢代搞察舉制,讓官員舉薦有能力的人出來做官。

而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這些人,就不斷舉薦黨羽。

他們舉薦自己的好友當官,好友再舉薦好友,勢必讓朝堂上全是他們的人,以至於朝政被把持,讓朱元璋生出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

可以說,受到明初察舉制的影響,這些人在朝中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察舉利益集團。

殺胡惟庸,就得殺一群人!

因此朱元璋才大肆搞株連屠戮,就是為了消除整個胡惟庸黨羽的影響力。

“那你倒是說說,這群人該不該殺。”

朱元璋目露兇光,倒不是對朱雲峰,而是對那些官員。

“其實殺不殺還是取決於我剛才說的兩個局面。”

朱雲峰雙手一攤道:“想蠻幹就殺唄,不想蠻幹,想保持朝廷的公信力,就查。有罪殺,無罪放,當官的任上沒有作為就罷黜,公平一點,上下就一定會信服。如果查出胡惟庸一黨全是貪官汙吏,只要證據擺出來,全殺了也沒有人會說什麼。所以我一直強調的不是這些人該不該殺,而是該殺的要怎麼殺,不該殺的不能殺。甚至說句難聽點的話,老祖宗其實你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

朱元璋皺眉道:“什麼意思?”

“很簡單,你是為了加深皇權而加深皇權,導致人心散了。”

朱雲峰說道:“最巧妙的方式其實是打著別的旗號加深皇權,比如查貪腐,或者罷黜無能官員,找理由一定要合情合理,而不是捏造罪名。”

各種史料其實都已經證明胡惟庸沒有能力造反,因此本質上來說,造反就是朱元璋給他按上的罪名。

這就意味著朱元璋動手的話,管你是不是清官貪官,有能力還是沒有能力,只要是胡惟庸一黨舉薦上來的,那就一律給你按上造反的罪名牽連誅殺。

不止是官員本人,還有家屬,乃至親密過往的朋友,甚至是鄰居。

一套組合拳下來,先殺個十幾萬人再說。

但這樣做還是會回到朱雲峰最早說的那個問題,那就是這麼大肆搞株連,損害的是大明朝廷的公信力。

胡惟庸造反了沒有,他們自己造反了沒有,他們難道還不知道嗎?別人一看你大明這樣對待我們。

我是個清官,或者我只是個普通百姓,只是與那些人認識,我就得死,還給我捏造了造反的罪名,那我憑什麼要為大明奉獻?如此一來,大明歸屬感流失,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心皆散。

而朱雲峰的意思很簡單。

想達成你加強皇權的目的不難,關鍵在於你想不想保持大明的公信力,想不想讓官員和百姓依舊保留歸屬感。

不想保留就跟歷史上那樣,按個造反的罪名就開始大開殺戒,讓世人膽寒和心寒。

想保留就得正大光明一點,講事實講道理一點。

難道胡惟庸一黨人人都是該殺的貪官汙吏,他們的家屬乃至朋友鄰居也都是壞人?

不現實的事情。

所以就實事求是,講點公平。

查到是貪官汙吏,殺,沒毛病。

查到是碌碌無為的庸官,不貪汙也沒幹壞事,那就罷黜。

查到是有作為的好官,那即便是胡惟庸一黨舉薦,也應該獎勵,甚至升官誇讚。

這樣一來,上下都信服,堵上所有人的嘴。

畢竟殺貪官汙吏是沒錯的。

處理那些以權謀私,囂張跋扈的官員也是沒錯的。

證據也有。

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順便加深了一下皇權而已。

而朱元璋本末倒置的就是這一點。

為了加強皇權而大開殺戒,以至於歸屬感和公信力降低。

卻不知道做事巧妙一點,能達成自己目的的同時,也能夠讓事情合情合理,外人挑不出毛病。

這其實跟項羽分封諸侯一個道理。

大家都覺得項羽分封不公平,可又忌憚項羽的實力,不敢與他翻臉。

此時劉邦站出來指責項羽殺死義帝熊心,聯合諸侯討伐項羽。

實際上大家的目的都是為了消滅項羽,但當然不可能把這個真實意圖暴露出來。

因而用這個藉口就能讓大家站在道德高地上開展聯合討伐的行動。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也是如此。

師出有名、大義名分,聽起來很虛。

但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在講究這個,就在於它有的時候能發揮巨大作用。

朱元璋捏造造反的罪名搞屠殺,那百姓和官員肯定不服。

可如果以反貪腐,或者找到這些官員的罪證殺人,那大家就只能心服口服,這才是最基本的邏輯!

而若是朱標來操刀,以他本人在朝野的威望,那就更加不會引起別人的惶恐。

所以師出有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