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章 徐達(新年快樂)

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調南京城周邊十餘衛入京,充實京營。

自己則率領京營十萬大軍出征,向北平而去。

這意味著他給朱標留下了二十萬大軍,自己只帶三分之一的精銳士卒前往北方。

就這他還嫌多了。

因為定名為洪武十四式的新式步槍已經在軍中裝備了大半年,神機營的將士們每日訓練,威力他自然清楚。

三萬神機營除了步槍以外,還有大炮和手榴彈,足以蕩平整個草原。

即便納哈出有二十萬大軍也無所謂,北平的徐達郭興、大同的馮勝、遼東的楊璟鄭遇春馬雲等將領,都手握重兵。

所以朱元璋放心大膽地只帶了十萬人走,不像之前徵西北與雲南,帶足二十餘萬之眾。

老朱走後,朱標開始全方面施政。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在水泥廠和南京鋼鐵廠成立之後,就不缺建築材料。

朱雲峰又搞了小型水泥攪拌機來,第一步就是先把南京周邊的夯土路,修成水泥路。

雖然各種工具齊全,可大明沒有土木老哥,全都是招募的工匠,想修得多專業,達到國家級標準不現實。

不過大明的工匠也不是一般的工匠,那可是賭上九族性命的工匠,連皇陵都能給你修好,更別說簡單的水泥鋪路,放點鋼筋了。

朱標令工部規劃道路以及召集工匠,讓水泥廠與鋼鐵廠準備原材料,在確定了修哪些路後,於十月正式開始動工。

除此之外,就是規劃開挖水渠,興修水利設施,並且從現代搞來蒸汽機設計圖,大肆打造蒸汽機鍊鋼。

朱雲峰之前是打算學我國初期,直接從毛熊老大哥那引進裝置,跳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直接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系統鍊鋼。

事實上他早就做了計劃。

因為他在現代有鍊鋼廠,有相關裝置,一步步提高武安鋼鐵產能,等平定北方,再在遷安開個發電廠和鍊鋼廠。

到時候光以整個武安與遷安的鐵礦和煤礦儲備量,足夠供應整個大明瞭。

但朱標卻覺得還是太慢了點。

誠如朱雲峰所言,螞蟻搬家一般從現代購入一萬功率的小型火力發電機組,搞個二十臺,在兩地湊個十萬功率的發電站,發電量將暴增。

再大量購入小型電弧爐,只要有一百臺左右,年產幾百萬噸鋼鐵,乃至上千萬噸鋼鐵也不是做不到。

可一來這樣搞需要慢慢來,不可能一次性就搞那麼多裝置,太難等了。

二來火車怎麼辦?火車作為陸地運輸最重要的一環,重要性甚至超過汽車,是必須要造的東西。

而內燃機與電動力火車他們沒有相關能力與產業製造,即便是搞到設計圖紙和方案,原材料供應也足夠,也沒有相關技術人才實施。

因此這就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大明的能源系統已經從蒸汽動力升級到電能,技術也無需擔心,從現代完全可以把技術方案以及設計圖紙弄過來。

可技術人員卻沒有。

比如電動力火車需要相關的電力動力技術,像從外部電源獲取電力的受電弓技術,還有沿途電網鋪設技術、能量儲存技術、控制系統技術等等都需要人來實現。

內燃機倒不需要點亮那麼多科技樹,目前大明有鋼鐵,有車床之類的打磨工具,從現代買潤滑油和設計圖紙,自己就能造。

可沒石油啊。

除了要點亮石油提煉技術以外,還得去搞石油,又得點亮石油開採技術。

即便你從現代把這些技術全都弄過來,沒有技術人才把這些技術變為現實,不能點亮這些關鍵科技樹,就沒有任何意義。

這需要堅實的基礎教育才行。

我國後世那是前三十年打底,大搞掃盲運動以及義務教育,這才吃到了人口紅利。改革開放之後,於二十一世紀經濟騰飛,耀眼於全世界。

大明就不行了,沒這個底子。

哪怕從現代搞知識過來,用投影儀之類的工具放名師輔導,也得至少十幾年後才能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理工科工程師。

所以綜合種種,大明的唯一選擇就是蒸汽火車。

不需要點額外的科技樹,有煤炭和水就行,現代也有高功率蒸汽機圖紙,又有製造業工具和高階原材料,做蒸汽機可以說是手拿把掐。

更何況蒸汽火車也不算差。

哪怕是二十一世紀,蒸汽動力也並沒有完全過時。

高利用率的蒸汽火車能跑到每小時一百多公里,縱使一些發達國家,也仍然保留與維護著大量蒸汽火車的運營線路。

因而在朱標提出這個問題,與朱雲峰討論之後,朱雲峰也覺得自己確實目光短淺了一些,便決定支援朱標的想法,電動力與蒸汽動力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於是大明在朱標的帶領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大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大量修水泥道路,又打造蒸汽機,準備明年開始修鐵路,建設大明工業!除此之外,還得抓緊提升教育水平。

繼續在南京城大開學校,引進先進的投影儀技術,裡面全是我國各重點小學初中高中名師影片輔導。

雖然只是上課課程,沒有提問,以及下課去老師辦公室詢問的環節,但本身這類名師輔導就講得很通透,而且還可以反覆觀看,倒也不是不能學習。

如此爭取在十年之內,培養出幾批素質人才。

當然。

也不需要太高學歷,能有個高中水平就不錯了,畢竟大明的理工科教育,完全是從零開始,有的學就算燒高香,要啥腳踏車。

而就在朱標提出重要綱領,預計在十年之內,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搞第一次工業革命大鍊鋼鐵,並且要在大明修建連通各都司、州府、縣鎮火車的時候。

老朱也於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初,抵達了北平城。

下午申時,今年50歲的徐達站在北平城南門口外,遠眺著遠方。

就看到南方的地平線上,數不清人頭攢動,蜿蜒成線,緩緩向著北平城挪動。

而在隊伍的最前面,是一輛高大的馬車,由四匹馬拉著。

車轅、車軸好像是鋼鐵打造,下方竟有鎖簧,輪子更是他從未見過的黑色物狀。

這馬車是皇莊工匠給他打造的,輪胎用的是汽車輪胎,車廂是一層薄薄的鋼可以防弓弩,車軸處還有減震裝置。

說實話,給老朱搞臺車過來不太行。

因為朱雲峰家地窖比較小,又不敢亂挖,怕破壞空間節點,塞不下長四五米的轎車。

而那些機器都是拆解成零部件,再送到大明重新組裝完成,並且也都是小物件,最大的就是鍊鋼廠的發電機機組,但也可以拆卸下來。

轎車和越野車就不能拆,自然不能在大明開車。

所以如果要遠端出行的話,就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上幫老朱解決一下出行的困難,自然就只能打造這樣一臺馬車。

不過即便是這樣老朱也已經很滿意了。

汽車就算弄過來,雖然吉普越野車一類,土路不是不能走,但沒汽油,車子裡就得全裝汽油才能出發,委實有些不安全。

還是這樣的馬車讓老朱更覺得習慣與舒適。

馬車徐徐停在北平城外,城外空地上,徐達帶著郭興、陸仲亨、吳高、曹泰、韓勳等部將前來迎接。

這些部將除了郭興是徐達副手以外,陸仲亨因誹謗老朱被朱標治罪,派往北平戴罪立功。

其餘要麼是勳貴二代,要麼是北平都指揮使及周邊衛所指揮使等軍中高階將領。

此刻面對老朱,徐達帶著眾人迎上去拱手道:“參見陛下。”

朱元璋挑開車簾,從馬車上下來,看到徐達,露出笑容,快步上前把他扶起來,上下打量道:“朕的大將軍快起來!”

“陛下!”

徐達憨笑著微微低頭,不敢直視朱元璋的龍顏。“都起來吧。”

朱元璋又對眾人說道。

“謝陛下。”

眾人才放下手,直起腰。

朱元璋令隨軍的李文忠、傅友德二人把大軍安置在城外休整。

隨後他摟著徐達,邊往城裡走,邊笑道:“朕的大將軍,近來起居可安好啊?”

“謝陛下關心,臣都好。”

徐達忙道:“上次些許微恙,蒙陛下賜藥,真乃神藥也,一粒便好了。”

老朱是知道徐達過兩年就要得背疽而死,所以提前派人給他送了一些阿莫西里、紅黴素、莫匹羅星軟膏之類,叮囑他怎麼用。

現在徐達自然沒有得病,不過上次喉嚨腫痛,就吃了一顆阿莫西里就好了,讓他感覺到神奇無比。

“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笑道:“要多注意身體,朕的萬里長城全靠你一人爾。”

“陛下聖諭,臣銘記於心。”

徐達見他心情不錯,也笑著回答道。

朱元璋與他一起進城。

兩個人邊說邊笑。

後世都說老朱與徐達是發小,從小就認識,其實不是。

老朱的發小隻有周德興與湯和兩個,與徐達是同鄉,但不是發小。

也就是一個縣一個鄉的人,以前並不認識。

直到二十多歲老朱回鄉募兵,這才碰見徐達,於是一見如故。

但這並不妨礙老朱對徐達很好。

畢竟就連其發小周德興都被他弄死,發小這個身份並不是保命符,老朱更看重徐達的品質。

忠誠、謹慎、謀勇、聰慧。

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子嗣也教育得當,不會踩老朱的雷點。

所以徐達家族二百餘年屹立不倒。

即便是在胡惟庸案、藍玉案等大案當中,也沒有受到波及。自始至終,都是徐達與其家族子嗣的表現,讓老朱放心。

就好像現在。

雖然老朱強拉著徐達一起並排走,徐達不敢反抗,但腳步始終慢一分,讓自己落後老朱半個身位,不敢與老朱並排,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的時候甚至老朱自己都覺得徐達謹慎謙卑過頭了。

可或許正是如此,也是為什麼老朱對徐達這般安心的緣故。

兩人進入城內,入駐到了北平燕王府邸。

燕王府早在洪武十二年就竣工,原本是打算讓朱棣於洪武十三年就藩用。

但當時不是恰好遇到老朱穿越到現代去,就一直耽擱了。

這座府邸原先是元大都皇宮西南的隆福宮,為元朝太子居所。

徐達攻破北平之後,元大都皇宮就荒廢了,無人居住,已近是殘垣斷壁。

所以這次朱元璋到北平之後,就暫時先住在兒子的府中。

進入燕王府,老朱看到新修府邸嶄新,王府人員俱全,就差朱棣過來就藩,十分滿意道:“修得不錯。”

徐達笑道:“臣得陛下旨意,不敢怠慢,日夜督工,盼望著燕王殿下早日就藩。”

“他另有差遣,估摸著是來不了了。”

想到自家老四已經變成肥宅,還經常抽菸酗酒,去長沙解放西酒吧摟著妹妹蹦迪,儼然已經成為社會人,朱元璋就眼淚雙流,擺擺手道:“這府邸以後改為魏國公府,你自己住吧。”

徐達大驚,忙道:“不可,這原本是燕王宅邸,臣怎敢僭越。”

“你呀。”

朱元璋笑著搖搖頭道:“這輩子就是太謹慎,朕給你的就是你的,你怕甚麼。何況老四來不了,宅子放在這兒就是浪費,毋須多言,讓你住就住著,等朕回去了,自會下令改成魏國公府,住與不住你自己看著辦。”

徐達苦笑道:“尊陛下旨意。”

進入大廳內,老朱坐在主位,此刻徐達等人,還有李文忠傅友德藍玉等人也進來。

眾人站在大廳正中央,以徐達為首,按武職大小排成方陣立著。

見大家都進來,老朱揮揮手道:“都坐下議事。”

“謝陛下。”

眾人隨即分左右兩排坐住。

朱元璋便說道:“此次朕來北平,便是要一舉蕩平納哈出,將整個遼東、長春等地納入大明治下。”

徐達詫異道:“陛下,眼下馬上就要入冬,冬天出征會不會?”

“無妨。”

朱元璋笑道:“我已準備大批棉衣、棉褲、棉鞋,不懼寒冷。”

說著他對李文忠道:“文忠。”

李文忠隨即把身上的棉衣脫下來,交給徐達道:“大將軍。”

徐達接過棉衣,摸了摸裡面的棉絨,驚訝道:“此衣裳竟如此暖和。”

此時已經是十一月份,北平雖然還未下雪,但已經很冷,近乎零下幾度。

不過跟東北以及南方不同,北平比較乾冷,只要衣服套多點基本上也能禦寒。

相比之下,南方溼冷,零上幾度就算穿再多衣服都能讓人打顫。

而東北就更厲害,零下幾十度,如果沒有暖氣和厚衣服,一會兒的功夫便足以凍死人。

偏偏古代底層百姓禦寒的冬衣裡面塞的是蘆絮,根本不能抵擋嚴寒,只有權貴才有皮毛裘服,所以古代打仗往往都少在冬天打。

但看到這棉衣比尋常木棉衣裳更厚更保暖,裡面的棉絨也非常多,徐達驚訝之後便是喜上眉梢道:“若是軍中將士人人都有這衣裳,那便能打了。”

郭興也上前摸了摸,笑道:“此時遼東已經下大雪,納哈出必然在過冬,不會想到我們會出兵,這正是出其不意的好機會。”

“嗯。”

朱元璋笑著點點頭:“朕也是這麼想的,你們久在北方,有何良策破敵?”

徐達想了想道:“臣以為,可大軍先至廣寧,順廣寧北上,千里奔襲,直取金山,必能打納哈出一個措手不及!”

廣寧便是錦州,金山是雙遼,兩地直線距離三百多公里,但中間一片平坦,幾乎無險可守!

朱元璋大笑道:“好,大將軍之策,與朕不謀而合,明日大軍在北平修整一日,後日便直達廣寧,諸將士與朕一同奇襲,朕要生擒納哈出!”

“是!”

眾將起身,向朱元璋拱手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