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9章 組建喪葬服務公司(三)

人們常說,社會是一口大染缸,深不見底,無論是誰都要經過這口大染缸的洗禮,才能學會生存。

人們又常將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比作一張白紙,在社會的大染缸中不斷增添色彩,才能蛻轉成一名社會人員。

城市這座深不見底的大染缸,它那無邊無際的染料,改變著每一個來到這些城市的人。

身處僻壤的人們,未曾真正的踏足大城市,他們的白紙上只有潦草的幾筆,卻顯得那麼的純真無邪,亦或者是無知。

染缸中的色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在每一張白紙上染上不同的色彩。

只有更長更大的白紙才能在這染缸中沉的更深,染上更多更豐富的色彩,當比別人的色彩更多,便成了別人口中的老油條,而這所謂的老油條又不知經歷了多少挫折和失敗。

環境能夠改變每一個人,磨平每一個人的菱角,鋪設每一個人的道路。

在這不可逆的大環境中,所有人被動的沾染著染缸中的色彩。

秦朗不知道現在在做的這些人,曾經的理想是什麼,但是如何想來,他們在童年的時候都不會是成為一個喪葬服務工作人員吧?

他同樣也想象不到自己會成為一名道士吧?

所以說命運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玄奇,人們永遠無法想象在何時生命的道路會出現急轉彎,彎度之大讓他們曾經無法想象,在當下又覺得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把在做的這些學員們教導好,讓他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優秀員工。

“接下來便是弔唁。子女要親視含殮,而其他親友則要聞喪赴吊。所謂聞喪赴吊,是指接到喪報的親友,要儘快前往死者家中弔唁。前往參加弔唁的親友在服飾、表情、哭喪、言語等方面,都有一些俗規。”

“弔唁,又叫做弔喪、弔孝。其目的是哀悼死者,慰間死者來屬。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根據《儀禮》和《禮記》記載,死者奠能後,靈堂布置就緒,首先國君使人弔喪,若貴戚死了,國君還親自臨吊,是見弔唁的重要性。”

“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但主要方面還是一效的。如弔唁者的服裝,一定要素潔,千萬不要穿的五顏六色的,這樣搞不好會被打死在當場。”

秦朗的話瞬間讓在場的員工傳來了一陣鬨笑。

像這樣的事情,聽起來像是笑話,但實際上他們每個人都曾經見到過,可以說是沒有長腦子的人還是很多的。

“弔唁者的表情當然是要哀痛悲傷的,者為至親和摯友,還有哭喪一禮。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嬰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弔唁者哭喪時,家中來屬又有陪哭的禮節,此時室內外哭成一片,有的人甚至號啕大哭,所以有的地方也稱之為號喪。”

“舊時有親友來吊時,有的地方還有發孝帕的儀規,即送上一方白布帕,發白布帕有兩種解釋,一說是讓弔唁者在行禮時頂在頭上,表示哀痛。二說是便於弔唁者揩抹眼淚。後來此俗發生變化,演變為發白紙花,現今發白紙花已成為流行的喪禮儀規。”

“弔唁時,除行禮致哀外,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籤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上折祭×元、尊敬二元等字樣,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文士間還有祭文、輓聯等。民國以來,又多用花圈。”

“此外,有的地方還有送紙的風俗。送紙是指五服以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後,便主動拿上香、紙前來燒紙弔唁,與死者告別,送紙的人多,就證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緣好。”

“現在講一下弔唁的程式。首先喪家對前來弔唁的人有相應的禮節應答。吊禮還是客來、喪主對之

哭,弔客然後哭,然後互相安慰並客套一番,以此成禮。”

“在浙江一帶,喪家在大門口設定一口報喪鼓。弔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二下,親屬聽見鼓聲就號哭迎接。來弔唁的人向死者遺像行禮哀悼,然後垂淚痛哭。賓客前來弔唁,舊時還專門有人在一旁贊禮,弔唁者按照贊禮人的指揮,行一跪三叩之禮,也有三跪九叩首的,孝子再以跪拜禮答之。”

“現今一脆三叩已改變,大多數城市人們已用三鞠躬代替,行禮時,孝子在一旁相伴行禮。在重喪葬、重人情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弔唁活動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若聞親、友有喪而不前往弔唁者,多要傷及感情。”

“靈堂是親友弔喪死者的場所。靈堂上一般書有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兩邊高掛輓聯,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績或經歷。靈堂兩側多掛有輓聯,多少不一。民間還將親朋贈送的祭幛懸於兩側,越多就越顯得熱鬧風光。靈堂前設供桌,上擺祭物,多為菜看果品之類,兩旁香燭高燒。靈柩置於供桌之後。”

“守靈期間,靈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盈油燈,時時加

油,不使熄滅,號為長明燈。民間認為,為逝者守靈的人越多,逝者就越有福氣。”

“舊時,殮又分為小殮、大殮。小殮就是為死者穿上壽衣,在初終部分我已經介紹過。大殮就是把屍體放進棺內。大殮蓋棺後就再也見不到死者了,所以親屬都是萬分悲傷,盡哀而止,孝子也用一些傳統的方式盡最後的孝道,禮儀十分隆重。”

“大殮即入棺,也稱人室、人殮等,一熟於人死三日後人殮,主要是為了希冀死者復活。民間也有於死後七日或第二日進行入殮的習俗。”

“入殮時,孝子等要跳起腳來哭,叫踴。抬屍時由孝子抱死者的頭部,蓋棺時,親屬哭喊死者稱謂。最後在靈座前行祭奠禮,整個大斂儀式才算結束。”

“入殮後,設定倒頭飯、引魂燈,亦稱倒頭燈、喪盆也叫燒紙盆等,專供前來弔喪者磕頭用。發展到近代,大殮之俗雖襲用舊制,但其形式已有所變化。”

“入殮完畢後,棺蓋斜蓋於棺身之上,仍留縫隙,以備親人一睹遺容,最後與死者遺體告別。待死者親屬最後檢視後,在夜間或陰陽先生擇定的時辰蓋棺。”

“一般封棺時用四顆鐵製的壽釘,由木匠以斧頭將釘子楔入。其中三根楔到底,鉚入棺幫,死者男性,則三根釘為左二右一,如死者是女性,則三根釘為右二左一。另一根壽釘稱主釘按男左女右楔人棺蓋前一側。”

“舊時,棺蓋釘禮儀甚多,有的以孝子、孝婦的髮絲剪下幾根,纏繞壽釘尖。也有將其頭髮剪下一小撮,用黃紙包好,穿在壽釘上。有的釘主釘時,請舅舅及表兄弟來楔。”

“揚州地區封棺時還有封棺禮。此時孝子要頭一隻篩籮,篩籮內有一綹孝子的頭髮,一段松柏樹枝、一把用紅布裹柄的斧頭和若干根棺材釘。執釘者多為死者兄弟,挽釘者為木匠。釘最後一根釘,叫釘子釘,子釘下塞進紅紙裹著的孝子頭髮,連著子釘一起釘進棺蓋。這種封棺禮是孝子盡孝道的禮式,以此來報答。”

“現在社會提倡火葬,大殮都在火葬場舉行,這種代表孝子父母的養育之恩。盡孝道的大殮儀式便演變為現今的遺體告別儀式。”

“舊時在人死後,停屍床上及棺材內要放置一塊木板,上面有七個孔,並有視槽一道使七孔相連,稱之為七星板。大斂的時候將七星板放到棺材裡。

這一習俗,在隋唐時期已有之。”

“現在民間還有七星板求壽之意。入殮時,先在棺底鋪上一層穀草,然後再鋪一層黃紙,據說可以讓死者的靈魂高高地升入天堂。然後在七星板上鋪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繡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昇天成仙。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託了這種意思。”

“人死三天,謂之初祭。習俗以為亡人三朝必在望鄉臺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要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饗,所以稱接三,因還必須送焚冥器,所以又稱送三。接三是喪禮中的大典,因此,儀式場面相當隆重。”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是佛接引的意思。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按佛、道兩教的說法,並不是每一個人死後都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善人才能有如此的結果。”

“人們都有讓自己死去的親人昇天,成為正果或託生於善地的願望,但一個人一生的行為,不可能盡善盡美,這樣,就需要在他死後第三天,貝魂正式到陰間去的時裳。為他請僧眾,誦經拜懺,替亡人對自己一生的罪孽進行懺悔。放焰口,向十方掛界無祀孤魂施食,替亡人廣行功德,以贖罪,讓神佛迎接亡靈上升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因此,人死三天之夕有接三之舉,無論貧富都是不可逾越的禮儀。迎三是僧道對接三這個舉動特有的稱呼,有尊敢之意。因為作為僧人來講,替亡人誦經免罪,使其不墮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是

件善事,所以謂之迎三功德。”

“而對於亡者的親人來說,一定要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親人準備車馬、銀箱送行,以供死者上路時用,所以謂之送三。總之,接三到送三是一個儀式的兩個方面。”

看了看時間,不知不覺已經講了約有一節課的時間,秦朗不僅有些感慨,難怪老師們有的時候課程還沒講完,就要被下課鈴聲打斷,講課的時間確實有點兒難以把控。

好在這裡都是公司的員工,即便是拖堂也不會有什麼埋怨。

“今天已經講的差不多了,最後再給大家講點接三民俗。”

“老京都的喪事中,最重接三。一般接三前要到冥衣鋪糊一份車馬、箱子,根據尺碼、款式、質量大體分為三等。頭等的是與真的一般大小的大鞍轎豐、由一匹大菊花青的轅馬駕轅,能拉著走,所以也叫落地拉。”

“車做工較細,甚至車上的銅活都要用金、銀紙糊出來。同時車前要有頂馬一匹、上面騎個言人,車後還要有個跟騾。另外有四隻墩箱,粉紅色,上繪花卉圖案。有相兩個人抬著的,謂之槓箱。”

“同時,給趕車的、跟車的、抬箱子的紙人都起個名字,諸如李福、王祿用小紙條寫出來,貼在身上。二等的車子尺碼賠小,箱子只是用所謂蠟花紙糊的,不繪圖案。”

“三等的車廂很小,車本身用秫秸架起,糊一頭小黃驢拉著,趕車的人只是用紙片剪一個貼在驢腿上。只有兩個很小的用蠟花紙糊的墩箱。接三之前喪家照例把車和箱子內放上紙錢、真鈔和金銀箔疊成的銀子,並加上封條。”

“接三之日,喪家把這些紙車紙馬紙箱擺在門前,為防止損壞,還要虛人著守。到時,要舉行奏吹

鼓樂,迎親朋弔唁,焚化紙糊車馬等活動。”

“除極赤貧人家以外,小的也要來個光頭三,大的用音樂焰口、傳燈焰口,可說無盡無休。貧戶僅在家停靈五天,有的為使喪事連貫,乾脆來個四天接三,五天就出殯了。還有的赤貧戶僅僅擱三天,所以來個兩天接三,也就是三天就出殯了。

“放焰口指僧人替喪家念焰口經,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稱之為接三焰口。焰口指在地獄受苦受難鬼,渴望飲食,口吐焰火。民間舉行儀式,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

“佛教有《瑜伽焰口》比較常用,道教有《紅罐焰口》。放焰口、做法事,含有向亡人鬼魂和餓鬼施捨食物之意,所以僧人放焰口時要將一個饅頭掰成許多碎塊拋到地上,使亡人飽食,不至成為餓鬼。”

“送三回來放焰口是為了超度亡人。送三一般在傍晚掌燈時分,請僧人在靈前稍事超度後即開始,放焰口一般從晚上八九點鐘送三回來開始,可至拂曉。只是放焰口和做道場目前已不多見,如果咱們的客戶有需求也可以加上去。”

“好了,大家暫時先休息一下,好好的消化一下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將這些所有知識全都學完之後,我們再開始開下一堂課。”

秦朗也沒打算一次性將所有的事情全都事無鉅細的講清楚,那樣他們也很難全部消化光,填鴨式的教學可並不是好的方法。

另外一方面,他現在正打算做一次突擊測試題。

透過講課之後的測試,可以判定出這些員工們能力的高下,或者是否勤奮,從而就能夠篩選出比較中意的弟子人選範圍。

選擇三代弟子,既要重視他們的品性,也要重視他的資質。

現在天道門四兄弟修為都不算很高,整個門派裡面除了師傅柳三才以外,連一個金丹期高手都沒有,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招收三代弟子。

根骨天賦好的,對於道法又有興趣的可以跟著雪塵和秦朗修習道法。

對於旁門左道指數比較感興趣的,可以為天道門撈一撈偏財那麼就讓他們跟著羅方學習,同時為天道門打點公司的事宜,這樣也能成為羅方的好助臂。

至於大明……他很明顯就不是當老師的材料,所以也就不需要給他安排什麼弟子。

現在是法制社會,他的那一身橫練和外家功夫,真要是交給了一眾徒弟之後,保不齊得鬧出多大的事非來呢,所以還是讓他自己一個人當光棍司令比較好。

也就是說,大明在收徒方面還沒有開始便已經結束了……

秦朗透過突擊考試之後,果然從他們當中找到了好幾名不錯的員工。

“這一次只是一次突擊考試,檢測一下大家對上一節課掌握的程度。因為接下來我們公司迎來了第一筆生意,必須得是在業務方面,精通的人才可以接手。在公司裡面除了基本工資以外,我們還會根據主家的滿意度為你們每一次任務進行打分,根據打分的高低公司獎勵從1000~1萬不等的分紅。”

“關於分紅方面,並非是接大戶的時候,才會分成分的高。哪怕接的是普通家庭,公司依舊會按照獎勵標準進行補貼獎勵。所以公司所要見到的就是客戶對我們的絕對滿意!客戶的絕對滿意便是我們的永遠追求!”

超高薪資與超高提成瞬間點燃的所有員工的熱情,同時,他們也對這一次考試成績最好的幾名員工羨慕不已,暗暗發誓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考試中,一定要拿到好的名次。

公司現在剛剛開張,單子的數量肯定會比較少,能夠多拿到一些單子直接關乎到他們的收入啊!

如果真的能夠客戶在滿意度上給他們最高的評價,那豈不是輕輕鬆鬆就能賺大錢了嗎?

他們投到這一行中,又有幾個人不是為了賺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