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的制度有沿用國內的。
基本可以說就是照搬。
很多事情和古代的是差不多的,將他用在自己的國際裡面,這樣就能剩下甚多事情。
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卻依舊活著,他們在去世之後百姓紛紛為他們立廟,供奉香火,受到百姓的祭拜,他們永遠活著百姓的心中,如岳飛、關羽等等,他們如今依舊受到百姓的敬仰和愛戴。在古代,對於一個人最高的榮譽就是在去世之後,百姓為他立廟祭拜,把他當做神明一樣供奉著,能夠享受歷代百姓祭拜的人不是很多,除非他們深受百姓的愛戴,他們所做的事情可以和神明媲美。
古代墨國是農業大國,歷代王朝皆以農業為國之根本,百姓更是以農為天,視為自己的生命。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很低,百姓每年種的糧食本來就已經很少了,如果在上繳一些苛捐雜稅,最後百姓得到的糧食是非常少的,勉強度日。如果在碰上旱災、澇災等一些天災,百姓只能顆粒無收,如果還像往常一樣上繳雜稅,百姓的生活一定會苦不堪言,於是各地便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就是所謂的天災之後,必有人禍,兩者之間息息相關。
假使百姓不幸碰到天災之年,如果當朝的皇帝有仁愛之心的話,肯定會減免當地的賦稅,百姓連飯都吃不起了,還有多餘的糧食上繳嗎?這是皇帝對百姓的關愛,一定程度上緩解百姓的壓力。如果皇帝繼續讓百姓上繳雜稅的話,百姓的唯一出路就是起義了。
北宋時期,有一年長江流域突然間出現旱災,這讓當地的百姓生活的是苦不堪言,顛沛流離。此時當朝的一位大臣挺身而出,為民請命,上書皇帝,陳述災情,他就是胡則。胡則向宋仁宗陳述當地的災情,簡直是慘不忍睹,哀鴻遍野,於是他向宋仁宗建議到免除農業稅,減少百姓的負擔。宋仁宗是一位仁愛的皇帝,同樣是愛民如子,於是便下令免除當地的稅收。
百姓聽聞是胡則上書皇帝為民請命之後,便為他建立神廟,將他的塑像供奉起來,享受百姓的香火,將他當做救世的神明一樣。胡則在百姓的心中是非常崇高的,就像神一樣。在胡則去世之後,百姓紛紛前去祭拜他,他的香火更是鼎盛,可見胡則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如此的崇高,被“封神”了。
幾百年時間過去了,胡則的香火從來沒有斷過,他的故事已經婦孺皆知,越來越多的百姓紛紛趕來為他上香,對他祭拜。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對胡則是非常的敬佩,他有個特點就是推崇清官,痛惡貪官,而胡則的高風亮節,為人清廉深受朱元璋的讚歎,於是他為胡則加了一個封號,名為“福德齊天大帝”,被封為“大帝”,可見胡則在朱元璋心中是多麼的重要,而胡則也一直受到歷代百姓的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