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0章 江弦的寫作規劃

“衛國,回來幫我從京城帶兩包煙。”

“嗯。”

“我把錢和票給你。”

“不用不用,西安的票,京城又用不了。”

路遙在親友們的簇擁下坐上前往京城的火車,片刻間,汽笛聲響起,火車緩緩開動,路遙把頭探出窗外和親友們擺擺手。

隨著他們在視野中慢慢消失,路遙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想到回來還要給親友們攜帶的禮物,他就忍不住為錢而愁。

“唉,要是能和江弦一樣賺錢那麼快就好了。”

路遙嘆一口氣,想到江弦,以及自己此行的任務,他從包裡翻出一冊他們的《延河》雜誌。

上面刊登了數位陝西作家、評論家寫給《最後一個匈奴》的文學評論。

作為他們《延河》花大力氣推出的作品,《最後一個匈奴》自發表以來,在陝西文壇引起了一場經久不息的劇烈震動。

路遙完全可以說,《匈奴》是這段時間陝西文化界討論最多、最熱烈的一部小說。

在閻綱這位評論界的明星之後,號稱“當代文學磨刀石”的李星也在這期《延河》上發表了一篇《匈奴》的文學評論。

李星是誰?

在後世,閻綱說過一句話:

“李星曾評價賈平凹是一座山,其實李星也是一座山。”

可見其對這位槐裡大地走出的文學評論家李星評價之高。

李星評價江弦:

“以飽蘸深情的文筆,勾勒出匈奴和陝西文明的背影。”

整篇評論重點討論了書中江弦常常提到的一首《七筆勾》:“萬里遨遊,百日山河無盡頭,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無錦繡,狂風陣起哪辨昏與晝,因此上把萬紫千紅一筆勾。

窯洞茅屋,省去磚木措上土,夏日曬難透,陰雨更肯漏,土塊砌牆頭,油燈壁上流,掩藏臭氣馬屎與牛溲,因此上把雕樑畫棟一筆勾。

塞外沙丘,韃靼回番族類稠,形容如豬狗,性心似馬牛。語出不離毬,禮貌何談周,聖人佈道此地偏遺漏。因此上把禮義廉恥一筆勾。”

《七筆勾》是明末高僧蓮池大師所留千古絕句。

李星讚揚其為:一篇散落人間的神仙詩篇。

這首《七筆勾》,分別從自然環境、居住環境、衣著打扮、日常飲食、男子事業、女子相貌以及文明程度這七個方面,描繪了這片曾經橫行著匈奴、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黃土高原。

最後一句尤為精彩。

“聖人佈道此地偏遺漏。”

“因此上把禮義廉恥一筆勾。”

《七筆勾》所“勾”去的“禮義廉恥”無非就是幾千年來約束著國人的“倫常”。

那種過於嚴苛道德規範,像是強制性的下跪等等。

而“聖人傳道此處偏遺漏”和李星的觀點亦是不謀而合。

站在歷史的角度,俯瞰這片大地。

每當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走到十字路口,難以為續時,遊牧民族的馬蹄便越過長城線,呼嘯而來,從而給停滯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這大約便是中華古國未像世界另外幾個文明古國一樣,消失在歷史路途上的全部奧秘所在。

“.”

路遙繼續翻動這一期的《延河》,李星那一篇評論之後緊跟著的就是賈平凹的評論:“.江弦兄的《最後一個匈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要在我的文化衫上寫上“匈奴”這兩個字,我走到哪裡,我的祝賀就帶到哪裡。”

文化衫都知道吧?就是一件圓領衫,在白色的襯衫上寫幾個潮流的文字。

這玩意80年代迅速在中國流行開。

當時寫最多的,無非是一些流行口號,帶上點反叛、調侃的態度。

尤其在王碩出現以後,最流行、最多的就是他小說裡的句子。

像什麼,“別理我,煩著呢。”

“我是流氓我怕誰?”

“跟著感覺走。”

“我吃蘋果你吃皮。”

“掙錢真累。”

“沒錢真苦。”

路遙想了想那個場景,賈平凹穿的文化衫上寫一個大大的“匈奴”。

這往大街上一走,不得讓人給他逮起來?賈平凹後面,便是路遙的評論。

路遙自然也對這篇小說給出了高度評價。

在整篇評論的最後,他說:

“江弦是一個很大的謎,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在火車上睡了一夜,第二天矇矇亮時,路遙被吵醒,站起來伸個懶腰,等到上午九點,聽到火車上的廣播響起。

“旅客們,列車的行程是有限的,革命的里程是無限的。

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旅客們,終點站京城車站就要到了,等列車進展停穩以後,按順序下車。”

他收拾好行李下車,京城又到了黃沙漫天的季節,路遙先是去了一趟朝陽166號《當代》那裡,拜訪了一趟主編秦兆陽。

某種意義上,秦兆陽對他有知遇之恩,路遙還是非常感激這位的。

在辦公室裡,和秦兆陽聊了一會,恰巧有倆作協的同志過來。

“兆陽同志,剛在作協開完會,今年‘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人員定下來了。”

秦兆陽給他倆倒一杯水,“定了?定了誰?”

“上海那邊的女作家茹誌鵑同志。”

對方喝一口水,“之前憑藉《剪輯錯了故事》和《草原上的小路》連拿了79年和80年兩屆全國優秀短篇創作獎。”

“哦,志鵑同志啊,她是個好作家,勾勒人物心理非常的細膩、生動,尤其是對女性的刻畫。”秦兆陽說。

路遙當然也知道茹誌鵑。

“我讀過她那篇《百合花》,非常感人,她那篇小說還是在我們《延河》雜誌上發表的。”

“是麼?”

秦兆陽意外,沒想到茹誌鵑和《延河》還有這麼一腿。

“《延河》在共和國文學的奠基時期有過非凡的表現,是長期累積出口碑的雜誌,直到現在,也總能拿出一些非常不錯的作品。

你們前幾個月推出的那部江弦的長篇小說,我看就非常的不錯麼,如果在茅獎公佈之前發表,我看是相當有希望競爭茅盾文學獎的作品。”

路遙一想,還真是秦兆陽說的那樣。

《最後一個匈奴》正對偏左派的胃口,有很大希望取代《芙蓉鎮》成為江弦的獲獎作品。

“不過.茅盾文學獎的參選條件之一,是已經創作完整的作品,《最後一個匈奴》還不完整,才只有一個上卷。”路遙說。

《李自成》能夠參選茅獎,是因為大家都認定這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小說。

誰也沒想到,姚雪垠後來又開始創作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就算是作家們也很難會想到,自己後面究竟還會把這個故事寫多長。

連姚雪垠這位中作協名譽副主席、hub省作協、文聯原主席都是如此。

嗯,也沒看見什麼記者蹦出來說,你姚雪垠誤導消費者,我都花好幾百塊買了兩部《李自成》了,結果你小說還沒完結,還要忽悠我要再買幾部才能看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巴拉巴拉。

周而復就更“罪孽深重”。

他第一部《上海的早晨》,早在1958年就在《收穫》發表了,一拖20年,直到1979年第三部《上海的早晨》才在《收穫》上面問世。

這1958年就在《收穫》看了第一部的讀者,不得把《收穫》和周而復給告死。

老子買了20年的《收穫》,才終於看完這部小說。

太特麼誤導我們消費者了!

“就只有茹誌鵑一個作家?”秦兆陽問。

“不是,還有一位。”“誰?”

作協的同志嘿嘿一笑,“正是你們剛才提到的那位。”

“江弦?”

秦兆陽和路遙同時脫口而出。

秦兆陽臉上是欣喜,“挺好的,像江弦這麼年輕的作家,有這個機會出去交流,對他以後的創作很有幫助。”

路遙則是兩眼一黑。

啥玩意?江弦要去參加“國際寫作計劃”。

那《最後一個匈奴》的下卷呢?!

“秦老,我先告辭了。”

路遙匆匆忙忙起身。

秦兆陽還納悶兒呢。

“路遙,不再坐一會了?”

“不了,秦老,我有急事!”

路遙披上外套,先去了北影廠,一打聽江弦不在,又去虎坊路15號,敲了半天門找不到人,最後繞著京城跑了快一圈兒,來到江弦家門口。

“喲,路遙同志?你咋來了?怎麼還氣喘吁吁的。”

“唉。”

路遙嘆一口氣,真見著江弦,他又不知道怎麼開這個口了。

畢竟他這個人是有點i人屬性。

“外面風沙大,進屋。”江弦說,“你這上哪兒逛了一圈?都快成兵馬俑了。”

“.”

路遙這時候才發現,自己鼻子裡、嘴巴里全是沙子,渾身上下那是沾滿灰塵。

江弦幫他拍了拍,又給他倒一杯水。

“你是為《最後一個匈奴》下捲來的吧?”

見江弦都主動提起了,路遙也痛快。

“對,你這部下卷寫的怎麼樣了?”

“還沒寫。”江弦輕笑道。

“還沒寫?”

路遙撓了撓頭,“那你是不打算寫了?”

“寫當然要寫,但是短期之內,我還沒有完成這部小說的想法。”江弦坦言道。

“我聽說你要去愛荷華?”

“你都知道了?”

“我剛才在秦兆陽那兒聽說的,聽說你和茹誌鵑兩個作家今年去參加。”

“茹誌鵑那兒我不瞭解,我倒確實收到了邀請。”江弦笑笑,把自己收到聶華苓邀請然後一波三折的事兒給說了出來。

路遙想了想,“那你接下來更沒有時間創作《匈奴》了。”

“嗯,《匈奴》在我規劃裡,這三年之內恐怕不會動筆,等我打好腹稿再說。”

“這三年都不寫?”

“沒錯。”

“.”

一個想法忽然出現在路遙腦海:

眾所周知,茅獎評選的規則是,上一屆獲獎作家的作品不列入下一屆茅獎評選範圍之中。

也就是說,作家可以拿第二個茅獎,但不能連獲兩屆茅獎。

如果江弦現在完成《最後一個匈奴》這篇小說,那這部小說註定無緣茅獎。

但如果江弦卡著第三屆茅獎評選的時間,在此之前完成《最後一個匈奴》這部小說。

那他很有可能憑藉這部小說再獲得一次茅盾文學獎。

作家也是人。

有些小說寫出來就是為了拿獎的。

像江弦老情人“劉鑫武”的《鐘鼓樓》,就是為拿茅獎而寫,中間還因為《十月》只答應給他分兩次跨年度發表,影響劉鑫武參加茅獎評選,他著著急急改換門庭,把這部小說給了《當代》。

《最後一個匈奴》這部長篇小說的質量,妥妥的茅獎評選熱門。

所以路遙難免會想:江弦不願意發表下卷,就是為競爭第三屆的茅盾文學獎而提前準備。

要真是這樣。

那也無可厚非。

誰也沒辦法指責什麼。

江弦哪知道路遙在這兒閱讀理解。

他挺無所謂。

完全不著急去動筆完成這篇小說。

他是有雄心的。

這幾年他的寫作能力提升不少,不把這篇小說打造到一個他認為完美的程度,他寧願這篇小說的下卷不發出去。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江南發表《龍五》之前,雖然拖了很多年,但口碑可還挺不錯。

《龍五》一發表,頓成眾矢之的。

作家嘛,口碑不能砸。

他寫網文的都懂這道理。

閒談幾句,江弦拉著路遙在家裡吃飯,不一會兒喝上了酒,路遙的話匣子也漸漸開啟,把心中的猜想說了出來。

江弦愣了愣,忍不住笑起來。

“你誤會了。”

“你知道,我是野心勃勃,想把這篇小說寫成史詩,楊作新所經歷的是解放前的時期,陝西這片土地上最大的事情、最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就是革命。

那麼楊岸鄉要經歷的,就是解放後陝西這片土地上的大事:改開。

這就是這部小說下卷我不願意動筆的原因。

歷史,是要站在後世的角度,去審視過去。

改開到現在,只是剛剛起步,具體如何,還要再多看看。

如果我現在就動筆,倚靠事物發展規律,寫一些虛無的東西、幻想的東西,那這本小說也就失去了他的魅力。”

路遙聽完江弦的解釋。

心裡一陣慚愧。

格局!

這就是格局!

能寫出那樣一連串名作的作家,難道會因為一個獎項刻意控制寫作進度?不可能嘛。

他端起酒杯喝個乾淨。

重新抬頭看向江弦。

目光中又多了一絲崇拜。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