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7章 被淚水模糊的蒼穹

在戰後,總結違反戰場紀律的會議上,提出最嚴重的三件事情,其中就有尖刀連副連長靳開來帶頭砍甘蔗的事。

首長雷神爺在會上得知具體情況後,直接表態“吃的對!”

他肯定了靳開來吃甘蔗的事情,說這是“有思想,靈活機動的處理問題。”

“戰場上,實際情況就要按實際情況來處理!部隊執行任務,後勤供應不上,旁邊又有可利用的、保持部隊戰鬥力的資源,那使用它就是對的!”

雷神爺不光在會上說了這件事,在私下又和趙蒙生一起找到團部。

“他們九連副連長靳開來,在戰場上表現得那麼勇敢,你們團為什麼不給他立功啊?”

“這”團部的同志惶惶不安起來。

“關於這個情況,我請你寫個調查報告,送去軍委,限你五天、不、三天!”

團部的同志一下子站起,哆哆嗦嗦,“是。”

雷神爺臉色陰沉。

“我們有些幹部,總是愛聽阿諛奉承,對於愛提意見的同志,到死他們也不肯放過!”

他摸了摸頭,習慣性的想甩帽子,卻發現帽子已經被摘下放在桌上。

於是把帽子戴上,踱了兩步又站定,雙手拤腰,怒氣難抑。

終於,炸雷般的喊聲從他口中傳出。

“不給靳開來立功,天理難容!”

在雷神爺的極力關注下,上級對砍甘蔗的事情做出了結論:“當領導幹部,在關鍵時刻想事、辦事,要實事求是。

要按實際情況確定工作方針,要在把事情查清楚的基礎上,實事求是,準確的做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

所以,在砍甘蔗一事上,不再追究靳開來同志的責任。”

看到這裡,祁伯夷不自覺的上身往前傾,反覆讀了好幾遍,才抑制不住的激動道:“小李,小李,你也來看看!”

警衛員趕緊湊了過來,從他手中接過稿子。

過了一會兒,才猛地抬起頭,興奮的看向祁伯夷:“首長!這一段寫得好啊,靳開來同志終於沒有處分了!”

副團長、指導員恰巧來找祁伯夷做彙報,聽說這件事後,都迫不及待的去看江弦新添的這段。

“寫什麼了?”

“讓我看看!”

兩人湊上去讀了一遍,讀罷皆道:“哈哈,這樣才對嘛,靳開來這樣的烈士,應該受到最崇高的敬意和對待!”

“是啊,終於有個好結局了!”

“老祁,你們開什麼小會呢?”政委同志抱著保溫杯進來。

祁伯夷笑道:“老趙,你來的正好,你看看這個。”

“高山下的花環?”趙政委掃了一眼,“這是什麼?手抄本?從哪兒找來的這個?”

“這是小說原稿,江弦同志熬了一宿,給靳開來同志改了個結局,改完就把稿子給我們送來了。”

“什麼?”

趙政委抄起稿子,隨便拎一把椅子坐下,把稿子捋了一遍,最後看:

軍裡決定報請軍區,授於我們九連為“能攻善守穿插連”的榮譽稱號。

經過群眾評議,補授靳開來為戰鬥英雄稱號,有人提議,他在戰鬥最困難的時刻,靈活運用戰地資源,補充我軍戰鬥力,稱得“模範副連長”。

團、師、軍三級dang委,決定重點宣傳靳開來的英雄事蹟。

我將屬於靳開來的一等功軍功章寄回他的家鄉,河南禹縣一個公社,並把電話打給那位樸素的女合同工。

我並請她寄送些靳開來同志的遺物、照片,以及有宣傳價值的家信等等,以便送到軍區舉辦的英雄事蹟展覽會上展出。

她卻拒絕了,“同志,我愛人留下的東西不多,還是把開來的這些東西留給我們吧,開來也說過,如果他犧牲了,一切從簡,不要.不要給組織添麻煩”

直到電話結束通話那一刻,我才聽到那位女合同工抑制不住的哭聲。

我雙目渙散的站在電話機前,有些失神,炊事班長這時推門進來,慌慌張張地對我說:“指導員,韓玉秀不見了!”

邊境有流竄的危險分子,玉秀走失或會遇上危險。

我急忙奔出屋,四處找過,最後帶著幾個戰士趕到烈士陵園。

一鉤彎月斜掛中天,當我們離梁三喜的墳還有十幾米遠時,見一個人趴在墳上。

無疑,那是玉秀。

山崖下、竹林中、草叢裡、傳來蟲兒的聲聲低吟,卻聽不見玉秀的哭聲。

過了一大會,我才輕輕走近梁三喜的墳前,只見玉秀把頭伏在墳上,周身戰慄著,在無聲地悲泣。

“小韓,您.哭吧,哭出聲來吧”我嗚咽著說,“那樣,您會好受些.”

玉秀聞聲緩緩從墳上爬起來:“指導員,沒沒啥,俺覺得在屋裡悶俺和婆婆快該回家了,俺.俺想來墳上看看.”

這一刻,滿天星斗像淚人的眼睛,一閃一眨,蒼穹下的一切,在我面前全模糊了。

趙政委一下子站了起來。

他臉上混合著感動與激動之色,“情真意切,魚水情深!”

多麼樸素的烈士家屬啊!

不管是靳開來同志的遺孀,還是梁三喜同志的遺孀,都對組織毫無要求,就連眼淚都不願輕易落下,讓趙蒙生他們看見,生怕給他們增添自責的不好情緒。

江弦是為靳開來同志改了結局,但他沒有將結局寫成簡單的“皆大歡喜”,而是透過描寫這幾位深明大義的烈士家屬,從另一個方向加重了小說的文學藝術色彩,令人掩卷沉思、肅然起敬。

不管是犧牲、隱忍和善良的品格,還是感召力和疼痛感,都是每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中國人所無法抗拒的。

江弦這樣的描寫,讓讀者直接面對這樣淳樸的家屬,使他們忍不住拷問自己的靈魂。

平凡中的偉大,悲劇中的崇高。

這簡直是在讀者心頭撒了一把硫磺,點了一把火。

對英雄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這個稿子,可以送到總政文化部去!”

趙政委說,“我去找副.不,我親自去總政文化部,讓戰士們儘早讀上這個版本!”

說著,就一刻都等不及,要往總政文化部去。

目前在部隊內部發行的《高山下的花環》單行本,便是由總政文化部編髮、戰士出版社出版。

總政那邊的同志,很快讀過這新一版的《花環》,極為振奮。

可以說,此前靳開來的結局,是《花環》當中最令人心緒難平的處理。但如今,江弦解決了這份悵然,還留給小說一份更大的敬意。

“再版!立刻再版!”

總政很快便做出決定。

此時,距離戰士出版社出版首版《高山下的花環》發行還沒過多久,便要再版一次《花環》這篇讀物。

這份待遇是前所未有的,這場閱讀盛況也是空前絕後的。

戰士出版社的編輯袁厚春跑去江弦家裡,敲開門,一看著他就喊:“江弦同志!”

“這是咋了?”

“你的那篇小說,總政決定了,再版!”

噝。

被打擾了創作的江弦,也忍不住激動起來。

他激動也是有理由的,畢竟這個版本的《花環》不是他抄的,是他自己寫的。

總政認可這篇修改過的《花環》,自然也是認可了他。

“袁厚春同志,這次出版,應該是按照增補版給我出版了吧。”

“這當然。”

以前說過,增補版就是向讀者提供額外的內容,不是基於原版的修改,而是增加新篇章,在出版的時候會特別標識。

江弦並未改動原稿,只是新增了一段為靳開來平反的劇情,出版時當然要標識為增補版。

“既然是新一版,你們是不是應該給我支付新一版的稿酬?”他開口問。

這不是市儈。

增補版是江弦自己努力寫出來的,江弦也並不是太在乎這麼點稿費,他在乎的,是這個努力之後收穫回報的感覺。

“那是當然。”袁厚春說。

他在心底咂舌,如今接總政通知,《花環》是全軍讀物,銷量當然不會低。

出於這樣的背景,增補版的《花環》銷量並不會受到之前《花環》的影響,到時候收到手的稿酬,光是想想就相當的可觀。

袁厚春告辭以後,江弦馬上又收到一通電話,來自孔羅蓀那裡。

他激動的表示,部隊果然履行承諾,已經同意將萬壽寺的西院交給文學館,擺在他們“中國現代文學館”面前最大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小江,這回多虧有你啊!”

孔羅蓀很得意,這回成功遷移去萬壽寺,江弦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萬壽寺原本由部隊佔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或許是出於對江弦的照顧,撤出的乾乾淨淨,甚至對一些可居住的房屋進行了簡單修繕,沒有給文學館的人留下一片狼藉。

籌建委員會商議請青華大學建築系的教授們設計初步方案。

最後擬訂出修建計劃,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修繕一號、二號兩個院落。

第二步清除火燒場,修建第五號院子。

第三步修建第六號院子,並專門修建出一個文物資料的存放處.委員們各顯神通,之前的事情,江弦已經出了一份大力氣,加上巴金的叮囑,孔羅蓀原本不想再麻煩江弦讓他再做什麼。

誰料江弦又給他們送上一份大禮!要知道,以零為起點的資料彙集可謂是異常的艱難,委員們捕捉每一個資訊,從報刊雜誌上,也到舊書店收購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紙廠尋找線索。

那真是一點一滴的積累。

結果在江弦的介紹下,一個名叫趙一凡的人進入了籌建委員會的視野。

趙一凡便是趙振開給江弦介紹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文學作品原稿數量極大。

據說嗡嗡嗡那會,從他家裡拉走了整整四小車的資料還沒拉完,等嗡嗡嗡結束以後,這些資料沒處扔,就又全都還給了他。

趙一凡收藏很講究品相,所有的資料都用大紙殼裝著。

委員們到他家裡看的時候,他還要把窗簾拉上,免得陽光直射到這些資料上面。

而在他的精心儲存下,這些珍貴的資料可謂相當完善,極大的充實瞭如今文學館的館藏。

“感謝你啊,趙一凡同志!”孔羅蓀鄭重的與趙一凡握了手。

與此同時,在他心底也不禁又為江弦而感動。

這個年輕人,真的為這座文學館四處奔走,立下大功。

十一月,秋末一瞥,極盡溫柔。

部隊效率極高,增補版的《花環》單行本很快在軍隊內部發行。

《十月》給江弦製作的叢書《高山下的花環》也上市一段時間。

其中收錄了江弦《高山下的花環》以及《芙蓉鎮》兩篇小說,還有江弦的創作談,以及馮沐的文學評論。

至於《花環》增補版在市面上發行的工作,也被江弦交到了老朋友人文社那裡。

這天,江弦接到了張守仁的電話。

他很振奮的告訴他,據他所知,有一位同志自費購買了兩千冊圖書,贈送給了正在前線參戰的將士們。

江弦並不是太意外。

他知道這件事不是空穴來風。

因為這件事太有名了,在另一時空當中也發生過。

這個層面的同志,自費購買兩千冊贈給戰士。

對於一部小說來講,這個規格,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訊息傳的很快,被報道以後,產生了極強的轟動效應。

《花環》在讀者群體中的熱度繼續飆升,被推向另一個高點。

文學界不少作家和評論家都預測道,在即將展開的1981年全國優秀小說評選上,《高山下的花環》將毋庸置疑的拿下一等獎,甚至是第一名。

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聲音,畢竟在過去的這一年裡,文壇誕生了太多優秀的中篇小說,像是此前路遙的那篇《人生》,同樣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極大的轟動。

江弦徹底晉升為名人,威風八面,每天都要應付各種各樣的轉載請求,每個星期都會有稿酬單給他送來。

還有不少高校的團委和文學社邀請他去講座。

他忙裡偷閒,終於在一個午後,完成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