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章 《佛法修學概要》009-012集研討

課程摘要

9、只有走出心中的妄想,才可能接觸彌陀的光明!

佛陀在經典裡講出一個譬喻,說有一座動物園,這座動物園關了很多動物。其中有一隻袋鼠,就是澳洲那種很會跳的袋鼠。動物園的管理員,給牠圈了一個十公尺高的柵欄。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一看,這隻袋鼠就跑到外面去了,在外面跳來跳去。這管理員一看柵欄太低了,又加了十公尺變成二十公尺。可是這隻袋鼠第二天還是跑到外面去跳來跳去。這個管理員又把柵欄加高三十公尺,牠還是跑出去。隔壁的長頸鹿就看不下去了,牠說:「你怎麼這麼會跳呢?三十公尺都跳得過去。」這袋鼠說:「不是啊,這個管理員每次來餵我東西吃時,門都沒有關,所以我可以走出去。」

那麼佛陀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管理員沒有抓到重點,說明有些人修行用無益的苦行。你看有些人唸佛,很精進,他念佛時,不吃飯,也不睡覺,拼個什麼三天晚上都不睡覺。其實關鍵不在這裡,往生跟吃不吃飯沒關係。不是說你不吃飯就往生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有辦法走出你的妄想,就是面對你貪愛的東西,你心中知道:喔,這是在打妄想,這個東西不是真正那麼可愛的,人生的快樂都是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智者大師說,你看一隻狗,狗囓枯骨。這個乾枯的骨頭,狗去咬骨頭時把舌頭咬破了,牠認為是骨頭出血,其實是自己的舌頭給牠一種甜美的滋味。其實我們在享受快樂時,是你的妄想給你快樂。

從佛法的角度,人生沒有快樂。這個很重要,調伏愛取是臨終最重要的,這是淨土宗主修的一塊。其實安住空性,導歸淨土,這兩個只是幫助我們調伏愛取。要保持臨終的正念,只要求你不貪戀娑婆。因為欣求極樂不難,每一個人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十個有九個喜歡的,其中一個不喜歡,那個是二乘人,偏空的,所以欣求極樂這一塊問題不大。我們在三界流轉太久,跟眾生緣結得太深,突然間要離開三界的確不容易,但是問題在你走不出自己的妄想,就沒有臨終的正念。你走出心中的妄想,才可能迎接彌陀的光明。

10、為什麼你規劃未來,要把佛道跟眾生放進來?

在佛法當中,出離心這一塊最重要。走出心中的顛倒妄想,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人可以幫你。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功德都準備好了,但是你要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有本事在臨終時走出妄想,你才能得到。你走不出你的妄想,阿彌陀佛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自己要跳到三界去,阿彌陀佛拉不住你,說實在,他拉不住你的。你要起顛倒,誰拿你也沒辦法。

你要不隨妄轉,不隨妄轉的關鍵就是:你要知道妄想的可怕。它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我們生生世世跟它在一起,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生死輪迴,其他什麼都沒得到。我們一生一生的受生,每一生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為什麼?因為有妄想,就是這個原因而已。生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是妄想帶我們觸動生死業力,生生世世流轉。雖然輪迴是由業力,但是你要不起妄想,就不會觸動這個業力,關鍵在這裡。

在大乘佛法,當我們開始走出妄想以後,同時就要規劃未來。為什麼呢?因為要成就佛道,下化眾生,要把佛道跟眾生放進來。當然這個地方還分兩部分:如果是悲增上菩薩,他偏重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塊;如果是智增上菩薩,偏重在佛道無上誓願成。淨土宗是屬於智增上,因為我們是先選擇成就佛道的功德,成就以後再迴入娑婆度有情,這個沒有對錯。悲增上和智增上哪種比較好,不用辯論,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從淨土宗的角度,是先成就聖道然後再度化眾生,是把成就佛道放第一位,把度化眾生放第二位。但是你一定要把眾生放進去。

諸位!你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不能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思想,你可能連往生都沒有辦法,因為你跟佛陀本願不相應。佛陀是為了淨土宗大乘善根界,天親菩薩說的,它是大乘善根的法門,不攝受二乘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佛道放第一位,把眾生放在第二位,一定要放進去!

11、為什麼發菩提心能產生一種往生淨土、圓成佛道的引導?

關於發菩提心的引導,省庵大師講到兩點非常重要。第一個他講到「心真則事實」;第二個他講「願廣則行深」。

我們一般人很難發起一種真實的心,很難!我們一般修學善法,都是虛妄的心,雖然是善念,但是虛妄。什麼叫虛妄呢?什麼是真實呢?《楞嚴經》的定義就是說,你這個心發出來,你要靠因緣的力量來支援你,要靠外境的環境來支援你,你的心全部是虛妄,不真實的。比方說,我要有錢,才可以佈施,這種心虛妄,你是帶條件;我要有時間,才可以來聽經,虛妄;我要沒有人幹擾,才可以提起佛號來唸佛,這個唸佛的心虛妄。所以「心真則事實」,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不管外境怎麼樣,我一定要往生淨土!我一定要圓成佛道!它是超越一切的因緣。這種心力才會在臨終時幫助你超越生死。所以你發了菩提心,才有可能創造一顆真實的內心,一個不帶條件的內心。否則你一輩子都不可能發出真實的心,你造的業力量都非常薄弱。這個是我們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心真則事實」。這個約著自利。

第二個,「願廣則行深。」這個地方我一再地警告所有淨土宗的修學者:你念佛時除了往生的願力以外,你最好把眾生的相狀放進去。有些人成就功德以後,很多眾生來跟他分享。你看,「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看看《華嚴經》,佛陀讚歎佛陀的功德,它是能夠他受用的,佛陀的功德能夠入一切法界眾生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今天要注意,當我們建立一個很堅定的佛號力量時,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就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完全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來唸佛。你到淨土時會發覺你跟眾生很難互動,到後半段你就很難走了,因為菩提道剛開始了生死時,是自己的事情,到了後半段時,你完全要利用眾生來歷事鍊心。

你看《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你要有眾生的樹根,才有菩薩的華果。你看菩薩後段的六波羅蜜,完全在眾生身上修學所有的功德莊嚴。我們剛開始追求叫「自性清淨」,但是你難道不需要為以後先做佈局嗎?所以你要注意,每一句佛號的過程是很重要。當你把這個佛號栽培到內心的阿賴耶識時,請注意你的過程:第一個,它是不是真實;第二個,它是不是廣大,你是不是把眾生的因素放進去。

發菩提心就是說,既然遲早要做,遲早要面對,你剛開始就把它做好,把它做對,這條路就把它鋪直,不要走得彎彎曲曲的再繞回來,叫「直趨大乘」,我們叫做一佛乘。佛教的因緣果報最重要就是因地,你因地種對了,後面的路就順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時要告訴大家,你要有一個圓滿的規劃。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你不能等做到之後再規劃,這個就是前面講的引導力。你的每一句佛號都必須有兩個引導:第一個,往生淨土的引導;第二個,圓成佛道的引導。這樣每一句佛號對你都是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用處,同樣一句佛號,你栽下的因地才是圓滿的。

12、將臨終的正念設定為我們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因為你有正念,才知道今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有一個目標。但是關鍵是我們現在沒有正念,所以必須要修。

開始在打坐的人,慢慢就發現到,我們內心世界有兩個東西:一個對正念是有幫助的叫做善根;一個對正念是抗拒排斥的叫煩惱。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有寶藏,有地雷,兩個都有。就好像一個房子當中,有很多邪惡的人,也有很多善良的人。凡夫就是這樣。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在佛堂當中,曾經去親近過哪一位善知識,聽過哪一位法師的法,我們內心也的確留下了善根。但是無量劫來,我們的內心也曾經在五欲的境界裡面攀緣,留下很多的煩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情況。

現在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請把電燈開啟,你不能再跟著感覺走了。我們一般沒有研究教理,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根據直覺去判斷,那就看運氣了,有時候碰到地雷,有時候遇到寶藏。但是正常的方法,就是當開始要返妄歸真時,你要先開啟心中的光明,就是正知見,哪些是功德相,哪些是過失相;什麼樣的因緣會障礙你往生,什麼因緣是幫助你往生,你要很清楚。

我們不可能在今生把所有問題都處理掉,不可能!因為留下的問題太多了。你必須做出判斷抉擇,因為時間不多。所以開啟電燈你才知道取捨。研究教理,全盤研究,你才知道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因為佛陀是針對所有人說的。你才知道今生哪一個法對你是很重要的,哪一個法對你是不著急的。你不開啟電燈,就隨便抓了,那就要碰運氣了。修行碰運氣,那就很糟糕!就沒有把握了。

我們現在的確不圓滿,我們有很多的寶藏,這就是善根,它幫助我們的正念。我們有很多的地雷會破壞我們的正念。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電燈開啟來。地雷不是我們今生該處理的,今生只要閃過地雷就好,地雷到極樂世界再來處理。但是你要保證今生不要碰觸地雷。你要做的是這件事情,不能碰觸地雷,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老是在那個地方邊做邊修正。你不可能人生永遠在那個地方嘗試,因為你禁不起失敗。

所以,研究教理就是,人家規劃好,我們要如何閃開心中的魔王。我們心中有魔王,也有佛陀。魔王呢,讓它沉澱下去,不要觸惱它,不要刺激它就好,等到了極樂世界再來處理你心中的魔王;真的是有方法讓你避開魔王,前提就是請你先把心中的電燈開啟來,你才知道怎麼辦。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009-012集研討

[研討主題:]

第一個問題:何為出離心?

並理清一些對出離心的誤解。

(一)總明 (二)別明 (三)導正

(一)總明

1、出,超出——超出三界之牢獄——超脫生死輪迴,達成解託之境。

2、離,脫離——脫離惑業之繫縛——出離一切有為法,永斷一切煩惱。(能超盡等諸過失故,名為出離)

——希求解脫輪迴苦,滅盡諸煩惱之心(痛苦由執著而來,所以我們實際要遠離的是執著)

(二)別明:核心、目標、標準

核心:出離貪執

1、縱向:今生之貪執——貪等一切煩惱;

來生之貪執——求生三界安樂果報。

2、橫向:外在的出離(我所)——對五欲六塵之貪執——依報環境;

內在的出離(我見)——對色身五蘊之貪執——正報自身。

——出離顛倒妄想執著心

目標:希求解脫

脫離輪迴;脫離生死;涅盤寂靜。

——《佛地經論》曰:“言出離者,即是涅盤。”

(非為人天安樂果報)

標準:

於諸輪迴諸盛世,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判斷生起出離心的四個標準:

放下現世之貪愛,不生羨慕;

放下來世之貪愛,不願輪迴;

放諸輪迴諸盛事,反感厭煩;

日夜開心僅一事,唯求解脫。

(三)導正

1、非逃避——處理但非逃避。

2、非放棄——放下但非放棄——沒有貪執之心,這叫放下;盡責盡義務,這叫不放棄。

3、非表相——心裡放下才是真放下,不看錶相,只看內心。

第二個問題:為何難出離?分析原因。

(一)、眼前活計放不下(貪戀娑婆生死根本)

皆向順境中捱過【身體還好,離死還早】(快樂的影像,最麻煩,最可怕)

——只談今生暫時之幻樂,故有輪迴。

(二)、祇不曾徹見生死之苦(生不出出離之心)

故畏三戒心,自然發的不真切

——不怖來生輪迴之痛苦,自取流轉。

(三)、不知常住真心,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顛倒行事(取相—分別—執著—被妄誤導):

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樂顛倒(苦當作樂)、

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淨顛倒(不淨為淨)。

——枉入諸趣

第三個問題:為何要出離?出離心的重要性。

(一)解脫道入門

1、學法次第: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

解脫的起步從出離心開始

阿底峽尊者之教誨

2、區分標準: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分界線。

3、就因果論:在相續中沒有出離心之前,無論修什麼都屬於輪迴的法。

喻說:出離心是水的源頭,源頭不乾淨,後面的水不可能是乾淨。

——因地不真,果招於曲。

(二)、精進之動力

惟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生不度,萬劫何期,才會精進修行,如救頭燃。(世俗中再大的事與解脫相比都是微不足道)

(三)、菩提道基石

依止出離心,才能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最初起因是希求解脫的出離行)

1、不忍已苦求解脫,出離心。

2、推己及人不忍眾生苦而發心,菩提心。

3、引證:澫祖:不與為生死心相應,雲大菩提心,尤不信也。

4、喻明:火箭推動器:送往解脫之道,佛地

——沒有出離心,沒有真正菩提心

第四:出離之方法,怎樣幫我們生起出離心。

一、珍惜暇滿難得

(一)、人生難得:

1、機率角度:

人生極難得,如海中盲龜,頸入軛木孔。

《涅盤經》光壁撒豆,顆粒難留。

2、數量角度:

地獄眾生猶如大地的微塵,餓鬼眾生猶如恆河沙;

傍生猶如酒糟,阿修羅猶如瀰漫大雪;

而人及天人僅僅如指甲微塵。

(二)、暇滿更難

間暇難得:

1、八無暇:地獄餓鬼及傍生,邊鄙地及長壽天;邪見不遇佛出世,暗啞此等八無暇。

2、暫生緣八無暇:五毒愚痴魔所執,懈怠惡業如海湧;隨他就怖偽法相,暫生緣之八無暇。

3、斷緣心八無暇:緊縛現行極下劣,不厭輪迴無少信;不善惡業心裡法,失壞律儀三昧耶。

圓滿難得

1、五種自圓滿:一、所依圓滿;二、環境圓滿;三、根德圓滿;四、意樂圓滿;五、信心圓滿。

2、五種他圓滿:一、如來出世;二、佛已說法;三、佛法住世;四、自入聖道;五、師已攝受。

啟示:

人身難得,極為珍貴;務要珍惜,善加運用;斷己後路,背水一戰。

人身難得今己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二、觀修壽命無常

(一)外戚世間萬物敗壞無常

大千世界,成住壞空;萬物皆敗,無一恆久,無有一物,永遠屬你。

(二)思維內情眾生死歿無常

心念無常,剎那生滅(苦樂、好壞、親怨、美醜……);

有生必死,人生無常(人生沒有結果);

死無定期,無法規劃(不能待老學佛);

死時徒悲,為業隨身(及早累積資糧)

啟示:

一切無常,無一可執;一切無常,沒有結果;

唯依佛法,早積資糧。

無常現前反而執常有,老年到來反而以為幼;

我與如我邪念諸有情,相續生起無常祈加持。

三、應知輪迴痛苦

(一)總標

三界無安,猶如火災,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斯有何樂?黑臉狼日塘巴。

(二)別明

1、三大根本苦:

(1)、苦苦:以苦事之成而生惱者;

(2)、壞苦:猶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

(3)、行苦:以行者漂流無常而生苦惱。

2、八支分苦:

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3、六道輪迴苦:

無有決定、不知滿足、數數捨身、數數受生、數數高下、無伴之過。

4、六道之各苦:

三善趣——天人臨死哀七日;

三惡趣——復活地獄壽命。

啟示:

1、苦多樂少,眾苦充滿(知苦生離)

2、三塗果報,輾轉相續(除非你做出改變)

3、毫無意義,旺入諸趣(走出妄想,莫再隨轉)

4、徹見生死之苦,出離關鍵(佛說,此訴苦,汝應之)

5、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樂,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6、雖見輪迴痛苦仍貪執,雖晨惡趣險地仍作惡,

我與如我邪道眾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

四、深信因果不虛

(一)業國決定:輪迴痛苦,惑業造作。

《寶髪論》諸苦從不善,從善諸善去。

(二)業果不昧:出離為因,方得解脫。

《百業經》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啟示:

生出離心,趣解脫果。

第五:出離心運用,如何與修菩提心、修淨土結合的問題。

(一)與發大菩提心(心存眾生與佛道):

自身解脫;眾生解脫。

——生起菩提心:

1、願菩提心:(自受用)處處會歸,增長願心【萬行一心】

2、行菩提心:(他受用)恆順眾生,六度萬行【一心萬行】

(二)與修習淨土結合(確保臨終正念)

1、會歸淨土宗主修——調伏愛取,厭離娑婆【關鍵】

意念今生過失,無常敗壞,厭離今生;

意念來生過失,三途果報,厭離來生。

2、學會一個思考模式

第一個,輪迴甚可怖畏,三界無安,無有止境,毫無意義。

第二個,輪迴是由我們妄想創造出來的,如走不出,結果只有繼續輪迴。

第三個,面對妄想只有一種情況:百分之百的覺醒,背水一戰;你今生就要處理他,不能拖到來生。

平時訓練臨終正念,迎接彌陀光明:如無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正念。

第六:結束語

分享五句話

1、佛教的修行,再怎麼繞終歸要回到出離心來。

2、知道世間法多靠不住,修出離心才算有點影子。

3、一邊不停地追逐名利,一邊想修行解脫道,這不可能。

4、即使暫時做不到完全捨棄今生的享樂受用,至少心裡要有一個信念,時常提醒自己:這些都可有可無,暫時的生活方式而已,我的最終目標是解脫。

5、因為暇滿難得,所以要善用此生多多行善;因為人生無常,所以行善要趁早;因為因果不虛、輪迴過患,所以一定要行持能帶來解脫的善法

【名言背誦】

1、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

2、安住空性 不隨妄轉

3、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

4、達妄本空 知真本有

所以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眼前的調伏是重點,但是你沒有過去的安住空性,沒有未來的發菩提心的引導,你就很難調伏現前的妄想,所以這三種功德力是互相影響的。在操作上我們一定安住過去,我們一定是引導未來你才有能力去面對妄想,調伏現前的妄想,從而達到臨終的正念。

5、出離心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思死歿無常;第二個思生死過患;第三個思暇滿難得。

出離心是出離我們心中的顛倒妄想,不是出離外境。

6、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所以諸位你現在內心當中的很多的造作其實已經在醞釀你來生的生命的力量了。臨終是平常點點滴滴創造出來的,不要忽略你當下的每一個念頭,它都是一種引導的力量。我們必須要有很多次很多次的克服眼前的念頭,你才有可能達到臨終的正念,就好像說你要打過很多次很多次平常的戰爭,你才有最後的勝利。

我們不相信說你平常都是顛顛倒倒的,突然間臨終起正念,不可能,沒有這回事情,你這個違背佛法的等流性。你昨天是什麼樣你今天就是什麼樣,這個昨天會影響到你今天,那個水流上游是髒的,下游一定是髒的唄,除非你做出改變。

7、佛為法王 於法自在

8、人道難生,佛乘難遇;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

9、已做地獄業,云何安穩住?

10、臨終的正念嚴格來說要有三種力量現前:安住空性不隨妄轉;思維苦諦調伏愛取,調伏力;第三個就是引導力。

11、因地心,果地覺

12、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

13、王子墜地,功超群臣。

14、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15、【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楞嚴經》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內魔不生,外魔不起,你心裡面不要受它的干擾,不要去攀緣它,它絕對不可能傷害你的。

《楞嚴經》說的很清楚,你走在佛道,它走在鬼神道,這兩個本來就沒有交集,它頂多現出一個影像,然後你自己取著這個影像,你自己傷害自己,就是說它現出一個影像,是你自己要攀緣的,你自己要接受的,自心取自心,不是說它有本事跑到你的心中傷害你,不是這個意思,它是誤導你。它現一個影像讓你快樂,現一個影像讓你恐怖,然後你恐怖快樂的心態你自己破壞你的止觀,那麼這個時候你要能夠安穩不動,你的目標就很重要了。除了你的調伏愛取的力量,你對未來的目標就很重要了。所以《楞嚴經》講沒有目標的人在修止觀很容易被這些感應神通誤導最後走入歧路。

16、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17、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諸佛正遍知海,從眾生心想生,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8、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句偈也。

19、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0、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

21、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