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戶退租的佃農以狗蛋為首,在夏叔面前裝著可憐,什麼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歲小兒,未乾旱時自家種地也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如今一家人就要餓死了,還請東家放自己去縣裡討生活。
夏至讓小書生拿著擬好的協議交給這些佃農。
“這個時候退租,大家心裡都清楚。你們是怎樣糟蹋土地的,大家也清楚。不過好聚好散,我們也不為難你們,只是以後再想租,卻也不能夠了。既然走了,房子也是要收回的,我們得給後面的佃戶留著。想清楚就按個手印。“
幾人本來想著把老的小的先留在這,年輕力壯的去縣上掙15文每天的工錢,如今要拖家帶口,難免有些躊躇。
不過想到旱災一來,地裡又沒有收成,手上再沒了錢,就只能賣兒賣女了。還不如就去縣上拼一把。幾人對視一眼,手上有錢總比在這裡浪費時間的好,這樣一想,大家都在協議上按了手印。
幾十畝田退租,夏叔還是有些頭疼的,想要去找人續租,卻被夏至勸下了。
“夏叔,這些地我有用處,先留著吧。”
很快,佃農們發現有人退租,東家竟然直接給退了,不由得心思活絡起來。老人們便把大家召集了起來。
“你們不會以為這個時候退租是明智之舉吧?”孫大爺拿出菸斗,抽了一口。
“東家對我們恩重如山,大家不要忘了,我們真正的東家是誰,那是帝都的戶部尚書。”
“想當初在這裡定居,做了東家的佃農,你們以為是隨便做的決定嗎?那是我們幾個老傢伙一起商量的。這上面有人,就不會被欺辱,我們是走了狗屎運,遇到東家還是個好的,僅僅收了三成租子。這手上有些錢了,本來想買點自己的地,可惜命不好,遇到了旱災。但是就算出現旱災,東家也不會看著我們死絕了,這比在外漂泊不知好多少。”
“狗蛋說鎮上打工15文一天,家裡婆子漿洗衣服每天還10文錢呢。我們多存點錢,不比種沒產出的地強?”
“你那是鼠目寸光!鎮上打工,每天都能輪到你?等旱災來臨,沒有活計的時候你就該哭了!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東家給的,包括房子,你以為鎮上租房不要錢?”
眾人面面相覷,年輕人也不敢再說話。
“我們也不反對大家去鎮上打零工,但是地也得種。不說下半年產出如何,就衝著東家三成的租子就不能退,你以為你退了租,旱災過去還能租得到田地?”
“是啊,東家說了以後不會把田地租給狗蛋他們。”
“大家回去好好想想,要退租的,我們不攔著,但是再想回來,我老頭子可沒這個面子。”
“還有,我再說一遍,家裡的糧食不能賣,等旱災過去,我們才有活路。”
沒想到幾天後,東家也開始招人做工了。有給退租的田地除草施肥的,有去河邊挖泥的,還有些去了竹林整理,甚至還有跟著小書生挖溝渠的,女的每天15文,男的每天20文。
佃農們奔走相告,紛紛領了活計。沒領到活計的媳婦婆子則把家裡吃不完的蔬菜曬乾,或是做成小鹹菜,每天還去挖野菜,包括夏至家也不例外,夏至每天都能在餐桌上看到不同的野菜,都是王婆子一家挖來的,還曬了不少,醃了不少。也幸虧有王婆子一家,不然就奶孃那隻會刺繡的手,恐怕一家人都得抓瞎。
大家忙著開工的時候,夏三叔終於回來了,還給夏至帶來了兩千兩銀票。
“回去後我把這裡的事情跟老爺說了,老爺同意讓我過來幫忙,還把他的私房錢讓我帶來了。老爺說姑娘家的首飾還是應該留一些,不然太素了。”
這是知道自己去當首飾了,夏至默默接過銀票,有錢好辦事,以後掙錢了雙倍還他就是了。
有了夏三叔幫忙,所有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夏至還專門弄了一塊地來做秧苗田,把地分成近1.5m寬,勾勒出40cm左右的廂溝,溝深約58cm,土地加了肥料犁得細細的,並讓水淺淺的沒過泥,最後才讓最有經驗的老農把已經育苗的種子灑在上面,細耙一遍。還專門請了人注意水位,過高過低都不行,需要及時放水跟添水。
至於種植田,除了雜草,犁了地,還添了水,卻沒有撒稻種。
上山的竹林也很快被清理出來,石頭等雜物被清理掉,還施了油渣肥,因挖出了不少鞭筍跟竹鼠,倒是豐富了大家的餐桌。最後還砍了不少竹子,也被安排在一處,由手工藝者做成各種竹子用品。技術人員工資漲到了30文,很快各種竹製品紛紛出爐,如果佃農想要,則一文錢一樣,算是給個手工費。竹林就這樣進入了修養生息模式。
挖溝渠的眾人也根據小書生提供的圖紙,很快完工。
最後,大家都去幫忙挖湖了。因要儲水,湖挖的很深,湖邊倒是留了淺淺的一圈,以後可以用來種蓮花,也防止孩子們在湖邊不小心掉進去。
湖越挖越深,河水緩緩地流向地勢更低的湖,看著水漸漸滿起來,大家心裡總算沒有那麼焦慮了。
而挖出的河泥則進了夏至的種植田,被太陽暴曬後,也是肥料嘛。
河道應該很長時間沒有清理,不少人在河裡挖出了千奇百怪的東西,甚至還有不少銅錢,可把大家開心壞了。
至於河裡的生物,除了長大的,其他都放在湖裡養著。
等人工湖終於建成,湖邊還建了石頭大壩,遠遠看去微波粼粼,湖水正在慢慢上升,夏至終於感覺到了那麼一絲安心。有了這個湖,即使乾旱或者洪澇,都有了一絲緩衝。
佃農們雖然累,但也豐富了自己的腰包,所有佃農們是累並快樂著。尤其看到人工湖裡有了水,心裡總算沒有那麼焦慮了,這是生存的希望啊。以前只要水不夠,就得看河上游村莊的眼色,如今底氣可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