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章 同仁醫館

城固縣縣城中央矗立著座鐘樓,它的底部由青條石砌成,上層為木製結構。四隻角高高翹起,好似飛鷹展翅翱翔,雄偉壯觀。樓頂處緊湊收縮,格外靈秀。鐘樓的脊部塑坐著幾尊靈動的飛禽走獸,下腹鉚榫堆積密佈各式花紋雕刻,呈現出優雅的姿態。

凡碰到晴朗的天氣,每當太陽快要落山之時整座鐘樓便沐浴在溫軟夕輝裡,這渾然的紅色與琉璃瓦的靛青色,熠熠閃爍,煞是好看;若恰好有一縷清風徐來,扶搖簷下的風鈴,弄出陣陣脆響,那情景讓人陶醉。

城固縣的群眾在鐘樓的四周栽下許多柳樹,炎熱的夏日裡人們都喜歡聚集在鐘樓下面乘涼。老人抽著菸袋相互聊著莊稼地裡的收成,婦女們三三兩兩坐成一圈,有的在閒聊,有的則拿著鞋面手裡做些針線活。

這是一九一六年的七月,三伏天尚未到來。老人們說今年夏天比往年的氣溫要熱上許多,梧桐樹上的知了從正午叫到晚上,從不歇息,讓人煩躁。

街面上幾個頑劣的孩童在屋外玩耍,他們發現地上有成群的螞蟻在緩緩前行。其中一個孩子掏出自己的小雞雞對著蟻群進行瘋狂“掃射”,原本還整齊的隊伍被他的尿水衝得七零八落,引來旁邊幾個小夥伴的拍手叫好。

孩童們的吵鬧聲驚醒了正在午睡的大人,小孩的媽媽出來揪著光屁股孩子的耳朵帶回了家中,很快街面上又恢復了正午的寧靜。

此時太陽當頭,大街上人煙稀少,老街兩邊的店面沒有顧客光顧,跑堂的夥計趁著掌櫃的在後院歇息的空檔也靠在牆角邊雙手抱在胸前偷偷的打起盹來。

距離鐘樓不遠的同仁中醫堂是一個兩間來寬的鋪面,外牆用青磚砌成,正門處是兩扇硃紅色的木門。

醫館的地面用青石覆蓋,在牆角處擺放著碾槽和舂桶幾樣器具,入門左手邊是一方四尺高的櫃檯,櫃面鋪滿了用來包裝的蘆葦紙。

同仁醫館的坐堂大夫張懷民鼻樑上架著副圓頭水晶老花鏡,下巴上的鬍鬚足有半尺來長。他的手指正搭在錢老三的手腕上,仔細把著脈搏。

錢老三是同仁醫館的熟客,他在城固縣經營著兩家綢緞莊,半個月前錢老三去洋縣走親訪友,鄉黨們拉著他連吃了好幾場酒席,回來後就覺得肚子不舒服,翻江倒海一般。

剛開始錢老三隻是腹痛且頻繁拉稀,他以為是著了涼,就找大夫開了幾副中藥吃了。誰知一晃半個月過去後自己的症狀並未出現緩解,最近更是四肢乏力,食慾不振,他實在忍受不了這股難受勁兒了,這才冒著大熱的天氣到同仁醫館求診。

張懷民看錢老三面色萎黃,讓他把左手放在脈枕上。錢老三用自己的右手揉著肚皮,汗液從脖子經過後背,滴落在屁股下面的木凳上。

“張嘴,把舌頭伸出來看看。”

掌櫃的讓錢老三把舌頭吐出來,端詳舌面上的苔蘚,對方的症狀自己已經瞭然於心。

“糞質稀薄多水、腹中脹痛、腸鳴,脘悶食少、口淡不渴、或有寒熱、頭痛身楚症,舌苔白……”

張懷民研好墨水,用毛筆在紙上記錄下錢老三的病情。

“沒有啥大問題,除了受涼以外,你經常愛吃些冰冷的東西,影響到身體裡面運化水溼的功能,誘發脾虛,需要健脾益氣,助運止瀉。我給你開些藥回家按時服用就行。”

寫好了藥方,張懷民把他交給櫃檯前的夥計,夥計接過藥方瞥了眼上面的藥材名稱便照方抓藥。

他拉開身後藥櫃的抽屜,分別從裡面取出蒼朮、陳皮、白芍、乾薑等,拿起檯面上的戥子按量稱好,又攤開蘆葦紙,把幾味中藥按照比例分配好後分別用紙包好,隨後抽出麻線將藥包捆好後遞給了在櫃檯外面等候的錢老三。

錢老三付過診費和藥錢,對張懷民連聲道謝。張懷民將錢老三送出同仁醫館後叮囑他切記服藥期間不能再喝牛奶、要忌生冷。

送走了錢老三,張懷民又回到案桌前喝了口自己泡製的葛根茶,拿起硯臺邊《金匱要略方論》繼續讀了起來。

張懷民,字晚香,今年四十出頭。從二十八歲的那年張懷民從自己父親手裡接過了這家同仁醫館,至今大概已經過去了十三個年頭。

張懷民的父親是清末時期的秀才,他性格奔放,不喜好功名,卻唯獨對鑽研醫術情有獨鍾。這緣於他年輕時曾遊覽龍頭山結識過一名醫道大家,隨後便拜在其門下學習醫術。

等到張懷民的父親學成歸來後,他就在家鄉城固縣縣城內開了這家同仁醫館。

張懷民始終謹記父親的教誨,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非菩薩心腸不可行醫。城固縣老百姓都知道張懷民為人謙虛,醫術高明,遇到窮苦百姓沒錢看病時會免去診費,有時甚至還會免費送些藥材。

在醫館待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張懷民終於將手裡的書籍翻閱完畢。他從椅子上站起身來,在原地轉了轉有些酸脹的脖頸,準備回家。

張懷民從櫃檯上又拿出幾本醫書放進隨身的褡褳中,他對醫館的夥計冬子交代最近天乾物燥,晚上一定要注意火燭,切莫掉以輕心。

現在外面的溫度相比正午時變得涼爽了不少,鐘樓底下又聚集起了許多來此乘涼的群眾,還有那些走街串巷的商販們也在這個時候走上街頭,向在街上納涼的街坊們賣力地推銷著自己的貨物。

張懷民家離同仁醫館不遠,走到鐘樓底下後往右拐,前行數十米再左轉就到了新街上,新街口的四合院就是張懷民的家。

這裡其實並不是張家的老宅,新街的四合院是張懷民的父親在城固縣開設同仁醫館後賺了錢和他大哥兄弟二人共同出資購買,因為張懷民的大伯常年在外地經商很少回過老家,所以這套宅子才經由父親的手傳到了張懷民的手裡。

張懷民聽父親曾經提起過,他們老張家原先世代居住在城固縣博望鎮,相傳居住在此地的張氏族人都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開拓者,漢代傑出外交家、探險家張騫的後裔。

後來不知由於何種原因,從張懷民的爺爺輩起他們這一脈張姓族人搬遷到了城固縣縣城,從那個時候起他們就定居在了縣城。

因為族譜遺失,張懷民並不能確認自己父親說的話是否屬實,從他記事起就生活在新街口的四合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