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零五年三月,陝西省咸陽市地方誌辦公室。
這是由陝西省政府統一牽頭,由各市縣地方組織人手第二次對地方誌進行修改編撰。
辦公室主任林國偉年過半百,是陝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同時他又是研究陝西關中地區文化與歷史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待歷史向來秉持客觀、嚴謹的學術態度。
“林主任。”
編輯一部的負責人趙亞東把自己部門撰寫好的材料放到了林國偉主任的案頭前。
“這是我部門整理的關於彬縣方面的材料,劉主編說您是專家,主審的工作還得麻煩您親自查驗。”
林國偉笑著對趙亞東說他們這些人就是怕自己這個老頭子閒著沒事幹,故意找些事情讓他做。
“您這話我可是回去要給劉主編轉達的,咱整個編輯部敢使喚林主任的恐怕只有劉主編一個人了。”
林國偉讓趙亞東把材料放在自己這裡,等過幾天自己看完後再拿去定稿。
等趙亞東走後,林國偉從眼鏡盒裡取出自己的老花鏡,拿起桌上的材料認真閱讀起來。
過了兩天,林國偉把趙亞東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亞東,你們的材料我已經看完了,沒有啥大問題,寫的很客觀,引用的歷史資料也很詳實,只是有個小地方我覺得需要做些改動。”
趙亞東問林國偉具體是哪裡需要改動,林國平將材料翻到彬縣體育衛生志第二章的第二節醫療部分。
“你看,就是這裡。”
林國偉用手指著他用紅筆圈起來的地方讓趙亞東仔細閱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張自新(城固人,來縣落戶)開設西醫同仁診所……”
趙亞東讀完後並未看出有什麼問題,他問林主任這樣寫是有什麼問題嗎?
“這段話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我的意思是說要再加一句話,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再加一句話?寫啥?”
趙亞東指著其他幾個地方說道:“關於民間診所、私立醫院這部分上下文寫的都是一樣,嚴格按照實際情況撰寫的,您的意思是?”
林國偉看趙亞東沒有理解自己的意思,於是對他說道:“這個張自新和其他人有些不太一樣,這人在當地群眾中聲譽很好。”
趙亞東這下明白了林國偉的意思,只是在他心中立即產生了個疑問。
“林主任,我知道您的意思是想把張自新個人的風評寫進縣誌裡面對吧?可是您看其他醫生都是隻有一句話,只是介紹誰誰誰某年某月開了個什麼名字的診所,並沒有出現對這些人的感性評價,為啥我們要給張自新單獨多寫一句評價呢?”
趙亞東是個典型的文人做派,他心裡有任何話都不會跟對方藏著。
“您之前不是經常對我們編輯說咱們這些寫地方誌的人就相當於古代的史官,只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記載,不能去評價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更不能夾雜個人感情的描寫。”
林國偉摘下鼻樑上的老花鏡,他讓趙亞東坐在椅子上,跟對方講起了一個故事。
“那是在十多年前,我剛被上級調到單位當主編,有次我和老領導去彬縣做調研,在彬縣北極原和縣城走訪群眾,老百姓提起當年彬縣地段醫院也就是現在的中醫院老院長張自新無不是伸出大拇指交口稱讚。大家說張自新大夫是個好人、好醫生,救活過不少父老鄉親的命,這是在我的調研工作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我記得當時老領導說了句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交代我以後編撰地方誌的時候一定要把當地百姓對張自新大夫的評價寫到裡面。”
林國偉似乎意猶未盡,他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後繼續說道:
“亞東你想想,張自新是一九八三年去世的,離我們調研時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的時間,歷史上凡是在死後很多年還能被老百姓稱讚的哪一個不是名垂一時的風流人物。你剛才說的對,對待歷史我們必須要做到客觀、公正,不夾雜個人感情,難道老百姓對一個人的評價就不是客觀存在了嗎,民間的評價不正是歷史的一部分麼?”
林國偉的話對趙亞東產生了深深的震撼,他感到自己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再次有了質的改變。
“行,我知道了林主任。回去後我交代編輯們再進行考證,如果確實是和您說的一樣,我們立馬更正。”
林國偉對趙亞東點點頭,讓他放心去改。
於是在後來第二次出版的陝西省地方誌,彬縣縣誌中對張六斤的描述做了如下改動:
民國三十二年(1943),張自新(城固人,來縣落戶)開設西醫同仁診所。張後來在縣醫院工作,醫術高明,在群眾中享有崇高聲望。1983年病故,群眾至今緬懷。
全書完
2024年1月20日第一版凌晨三點於邯鄲
2024年2月22日第二版修改於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