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在作戰中這麼有用,為什麼到漢代才發明出來?】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我國古代的馬鐙
馬鐙也一直是史學界包括咱們民間的軍事愛好者所熱議的一個話題,馬鐙究竟是出現於什麼時候?它的傳播途徑是怎麼樣的?它的發展的序列是什麼樣的?始終存在爭議
目前呢,主流學的意見是,根據考古學的實物發現,馬鐙最早出現於我國的南北朝時期三燕政權的北燕
這裡首先咱們要理清一個概念,什麼樣才叫做馬鐙
在遊牧民族當中他們往往有上馬所用的皮腳釦,往往他會有一個扣,這個扣是軟質的皮腳釦,就是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當中常見
上馬的人,因為馬比較高,所以說他蹬著這個皮腳釦,他的腳借力量一翻身就上了馬
在文學作品當中,經常聽到一個詞叫做扳鞍認鐙,飛身上馬,所謂的認鐙就是這個過程,就是把腳穿進鐙裡去,一翻身就騎到馬上了
有些學者認為皮腳釦包括一些趾鐙,就是腳趾所塞進去的這個釦子是馬鐙的前身
但是如果嚴格來講的話,真正的馬鐙它是雙側都有,就是有一些皮腳釦或者說趾上的話只在單側,嚴格意義上的馬鐙,它應該是配在馬的兩側,簡單的輔助騎士上馬所用的這個單鐙或者說皮腳釦和我們今天所說的馬鐙,不是一個概念
這裡我們首先理清了什麼是馬鐙,第二個咱們就再講一下,馬鐙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馬鐙它的出現實際上是和馬鞍的變革緊密相關的
在我國古代鐙的出現大概就是漢晉時期,就是東漢晚年到西晉的時候開始有了這個馬鐙
這種馬鐙是什麼樣的呢
最早的時候,它是一種單側上馬用的單鐙,一般從史學界上的主流意見認為,馬鐙是從單鐙開始逐漸演化成雙鐙的
剛才我們提到了馬鐙和馬鞍的改進是緊密相關的,我手上這個陶俑的後面馬鞍卡住了它的臀部,前面這個馬鞍卡住他的下腹位置,這就是一種高橋馬鞍,是一種很成熟的馬鞍,雙鐙往往是配合高橋馬鞍使用的
因為馬它本身的背上是很光滑的,如果是早期的那種軟質馬鞍,兵馬俑那個馬鞍上是平的,它沒有這個橋,那種馬鞍的話對於騎士駕馭馬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在馬上的話,他沒有馬鞍卡著,這個人會前後晃動的,而且的話軟質的馬鞍它是貼合馬背的形狀,實際上並不符合騎士所需要的
真正的高橋馬鞍是一種類似人體功能學的這個設計,它非常貼合人腿部和胯下的曲線,讓騎士能夠非常輕鬆的駕馭這個馬
硬質的高橋馬鞍出現後,馬鞍才走向成熟,於此相配合的雙側的馬鐙才開始出現
雙側馬鐙,目前我們所發現的實物最早出土於三燕政權,北燕的馮素弗墓
馮素弗是什麼人呢,他是北燕開國皇帝的弟弟,相當於北燕政權的二號人物,在他的暮土中出土了一對,大家注意啊,是一對木質的包銅的馬鐙,這個馬鐙外面還鎏了金,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馬鐙了
它的形制和我們現在所看到馬鐙是有些區別的
馮素弗墓出土的這個馬鐙是有一個長長的柄,上面可以用皮帶掛在馬鞍上,下面腳就從圓環裡面穿進去,這就是一種長柄環形的寬裕很窄的馬鐙
到後來的時候,大概到了隋唐時期,馬鐙就又改進了
首先它的柄部越來越短,縮成很小一節,長柄沒有了直接掛上踏腳的位置,而踏腳的位置也變得很寬了
近現代的時候,馬鐙發展成熟了,上面的長柄被取消了,然後下面是寬寬的踏腳鐙
這就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馬鐙發展序列
最早大概是在我國的5世紀初的時候出現成熟的馬鐙,然後迅速的透過我國北方地區傳播到整個歐亞大陸
隨著高橋馬鞍還有馬鐙的出現,騎士他的馬上穩定性和機動性大大加強,很快騎兵就成為主流。】
(騎有馬鐙的馬,都感覺隨時可能要掉,無法想象沒有這個該怎麼騎)
(所以霍去病奔襲騎馬是沒有馬鐙和沒有硬馬鞍的馬?)
(感覺隋唐和近代就已經很相似了)
秦朝武臣是開心的,嬴政是崩潰的。
武臣高興這次天幕播放的內容,騎兵的進攻性和靈活性加強,那麼北方的匈奴就不再是難題了。
他們也可以對匈奴主動出擊了。
王翦覺得如果他們能夠快點大批次的做出一批像天幕上展示的成熟性的馬鞍和 馬鐙的話,自己還能去請陛下派自己出兵匈奴。
王翦想的,王賁也想,蒙家兩兄弟也想,秦朝武將也沒有不想的。
與此同時,劉邦也在想,但他只是想著趕緊把東西搞出來,給後面的子孫攻打匈奴留下底氣。
劉徹就不一樣了,他在別人還在想的直接,已經開始派人搞了。
不僅派人搞了,還讓人去叫來了衛青,霍去病和李廣等武將開始談論下次攻打匈奴的事情了。
漢武帝:好東西!我直接上了!
回到秦朝,在這次天幕中被傷害的最深的就是秦始皇嬴政了。
因為他的兵馬俑被拿出來展示了。
他的兵馬俑都被拿出來了,嬴政不敢想自己的皇陵是不是也被挖了。
這就是後世人的喜愛?
嬴政讓人叫來李斯以及墨家的人,準備往皇陵中加入更多的機關,增強皇陵的防護。
在現在的能力上最大程度的避免被後世人挖開皇陵的可能性。
陳晚今天雖然休假,但是習慣性的起早了一些,還沒有來的及點早飯,剛看了倆個影片就開始恰切連天了。
索性她直接熄滅手機,繼續呼呼大大睡。
————————————
up主:軍事博物館小助理
最近家裡有事很忙,所以這幾天的評論都沒看,等我忙過了就找時間好好康康哦。
愛你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