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寵過奸佞,當過俘虜,殺過忠臣,但我是個好皇帝!】
【在我國古代史上“皇帝”這一特殊“職業”,往往一生只有一張體驗卡,極少梅開二度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上期主角“天皇”李治的倆兒子,李顯,李旦就曾兩度登基
但歷史上,能先輸的那麼徹底導致失去了皇位,回國後再心動一次,搶班奪權的皇帝,就只有這麼一位
終其一生把南蠻打成屑,去塞北狩過獵,論神奇程度擱大明朝同行裡都不遑多讓
這個人是誰?對,就是“你滴堡宗”,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徳廣孝睿皇帝”的朱祁鎮
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在位期間又有哪些迷之操作?在震驚華夏的土木之變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宣德二年的“雙十一”皇嫡長子朱祁鎮出生了,剛滿百天他就被立為太子,成為明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儲,足見父親朱瞻基對他的寵愛
另一個證據就是“祁鎮”這倆字,在朱瞻基為其賜名的璽書中可以看到“祁者,至大之義。鎮者,安重撫定之道”
如果說,前一個字來自洪武皇帝定的輩分字,“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那加上後一個字,就表明了父親對嫡長子能擔當國家根本,未來安定天下的希望
年幼的朱祁鎮確實表現出來膽氣,據《明實錄》載,皇太子及能言時,玄宗皇帝抱置膝上問“他日為天子,能令天下太平乎?”
答曰:“能”
“有幹國之紀者,敢親總六師,往正其罪乎?”
答曰:“敢”
史載孩子回答時“音響洪亮,神彩英毅”
後來朱瞻基讓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侍郎王驥等一干武臣對孩子進行了簡單的軍事訓練
冥冥中一個flag冉冉升起,此番回答為他日後“不忘初心”的行為,埋下了第一個伏筆
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駕崩不到十歲的朱祁鎮即位
雖然皇帝年幼,但彼時大明朝總體上處於太平盛世,家底豐厚
據《明史》載,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閻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世之象矣
而輔佐帝王,開創“仁宣之治”的“三楊內閣”更是先帝留下的一大寶貴財富
所謂“三楊”是指首輔楊士奇和另外兩位輔臣楊榮,楊溥,其中楊士奇最穩重,楊榮最善斷,楊溥最內斂,如此互補的行事風格,構成一個穩定的參贊決策的班底
當初朱瞻基在遠征漠北,處置謀反等一系列決策中“三楊”出力不小
而眼下朱祁鎮年幼,不可能親掌朝政,“三楊”又是欽定的顧命大臣,內閣的權力自然有所上升
新君即位之初,一切主張由內閣,六部,通政使司,都察院共議,草擬後,經太皇太后稽核“命悉行之”
可見較之永樂大帝Judy在位時,閣臣己從草擬詔書的顧問進化成主導決策的力量
這種朝局為日後朱祁鎮花式收權造作,埋下了第二個伏筆。】
(大明戰神即將上線)
(記著,朕,不是北狩,是被俘,就問你帥不帥,元明清以來,朕,獨一無二!)
(雙十一,原來是個打折的貨啊)
(三楊+于謙,夢幻開局啊!)
朱元璋覺得自己把老四叫回來這個決定做的真好,之前想打就打不著,現在叫回來了,就方便多了。
朱棣聽到自己父皇的召喚,下意識的就讓宦官等等,自己轉個彎先把大哥帶上比較好。
萬一父皇要打人,還有大哥幫忙攔著一點。
對此早有預感的朱標,直接在門口等著自己四弟來接自己。
朱標:這個家少了我真不成。
洪武年間的朱棣‘瑟瑟發抖’,永樂年間的朱棣舉起了棍子讓人把太子和皇長孫全部叫來。
被迫前往皇宮的朱高熾和自己特地來看好戲的弟弟們撞個正著。
“大哥,皮繃緊了沒?父皇恐怕棍子都拿在手裡了。你說你,怎麼有這樣一個後代,被俘的皇帝,這不是走徽欽二帝的老路嗎?”
朱高熾憋著一肚子壞水,沒有回話,安安靜靜的聽著,甚至都沒有看過去。
要看熱鬧是吧?
等下父皇打起人來可不管那朱祁鎮到底是誰的孫子,正好一起分擔一下,反正都是親兄弟。
陳晚一看影片時間,好傢伙,將近半個小時。
看完以後啥都不用幹了,直接就可以去洗漱睡覺了。
【除“三楊”外,正統初年還有位名臣英國公張輔,其父張玉是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鐵桿支持者
戰爭期間,他曾擊敗長興侯耿炳文和“南京門神”李景隆,後來東昌之役,他為救朱棣孤軍被圍血戰至死
永樂,洪熙年間被先後追封榮國公,河間王
要知道在大明朝,武將死後封王已是極高榮譽
作為名將之子,張輔的能力也不遑多讓,雖然他妹妹是朱棣的妃子,但其大部分功勳仍是靠戎馬所得
除了在“靖難之役”中血染徵袍,永樂年間,他還與雲南沭晟一起平定安南,收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一十二萬,設交趾布政使司,把從唐朝滅亡後就脫離中華版圖的越南重新收回
朱棣駕崩後,五十歲的張輔進官大師已位極人臣,按說到了這個地步已封無可封,接下來就差功高蓋主了
而且在大明朝,光是外戚,武將這倆de一buff就難容於文官集團
對此張輔非常清楚,他在朝中極度低調,謹慎,連朱瞻基都感慨“輔,武臣也,而知禮過六卿!”
就這樣一個人,除了在收拾朱高煦謀反時出過手,其餘時刻都極為謙遜,還“輟中軍都督府事”,轉而去負責監修《實錄》這樣的文臣差事
對於此等鐵桿保皇派,朱瞻基特別給面子,不僅封他“奉天靖難推城宣力輔運武臣”,還“進階光祿大夫左柱國”“官職俸祿悉如舊”
朱祁鎮繼位後,他仍“知經筵,監修《實錄》”,身處閒職又重鎮朝局
文,武高官皆老成練達之輩,對皇室又忠心耿耿,那頂端決策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朱瞻基的母親,朱祁鎮的奶奶太皇太后張氏
早在仁宗時期,還是皇后的張氏就對“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宣宗一朝“凡軍國大事悉上皇太后參決”
這老太太本就是軍官之女,多年宮闈生活也養成了她謹慎,明禮的心性,深受仁宗,宣宗信任
新君登基後據《明史》載,她召見了“三楊”和張輔等老臣,先是曉之以情,希望大家“同心共安社稷”同時新舊更替之際不宜造作,所以“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扭頭她又告訴朱祁鎮,這些老臣都是“三朝簡任,俾輔後人”凡事多和他們商量
此後數年她和“三楊”一起著力減少政府開支,抑制宦官的權力,充分發揮內閣的作用,讓國家機器平穩運轉。】
(南京門神繃不住了)
(有藍玉在前,武將不敢放肆啊)
(從未如此美妙的開局!)
還安然無恙無恙的藍玉:啊???
其他武將:藍玉都出事了,那他們呢?
朱棣走在朱標身後,“大哥,等下你一定要拉著父皇一點啊。”
別看父皇年紀起來了,但是揍人可疼了。
看著自家大哥明顯不如自己和父皇健壯的身板,朱棣覺得不保險,大哥經常坐著處理事務,說不定被父皇一巴掌就按下去了,還是再叫上母親吧!
“大哥!我們再繞路去叫上母后一起吧!”
朱標看著朱棣那雙在自己身上轉悠的眼神就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雙手不容拒絕的按在他肩上,“母后近日憂思過重,不要去麻煩母后了,相信大哥,嗯?”
最後那個“嗯?”讓朱棣莫名打了一個顫,“好…好的,大哥。”
永樂時期,朱棣眼睛一眯,他兒子孫子都死了,張輔都還活著,他倆到底是有多短命?
老大短命,他還能想明白,朱瞻基為何也如此短命?
莫非這就是上天給他的懲罰?
【然而在太皇太后,文官,武臣大都老成,穩重的政治格局下,無法實際上掌權,還被天天盯著“向學”的朱祁鎮,難免會在進入叛逆期後,滋生出別樣的想法來
對他來說,這種“過於謹慎”的朝堂毫無新意,更難實現他幼年時“親總六師,天下太平”的夢想
一個例證就是宣德十年七月,“三楊”等輔臣建議開經筵講學,小皇帝一聽,什麼?要學習?當即“下次一定”
然後扭頭就和宦官王振一起去校閱騎射了
這場短暫的“逃學”為將來的大事件埋下了第三個伏筆。】
(這開局我上我真行)
(學習,學個p)
剛看到朱元璋的甚至,下一秒一根棍子就從朱棣的耳旁劃過,扔棍子的人手勁之大,朱棣甚至聽見了一陣破空聲。
“還不給咱撿回來!”朱元璋怒吼道:“看看你的出息,也不知道你怎麼發動的奉天靖難!”
朱標眼見老頭子真生氣了,伸手將朱棣往後一拉,輕聲道:“還不去撿?”
說完看著朱棣去撿棍子後,他走上前還沒來得及說什麼,朱元璋便開口道:“他倒是個聰明的,還知道把你叫上,怎麼他不把他母親也叫上一起。”
朱標一笑,的確是想叫的,可惜被自己攔下了。
“未來的事,父皇跟四弟生什麼氣,他又管不了未來,何況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未來就一定是可以改變的。”
“當然能改變!這次咱和妹子派人把你和雄英照顧好,以後我大明的皇帝只能是你!”
“那既然如此,就更不必生氣了。四弟後代都不會是皇帝了,當個閒散王爺也不錯。”
此時朱棣正拿著棍子回來,朱元璋看著他,冷哼了一聲,但也沒再準備打他的樣子。
朱棣看了朱標一眼,看著朱標一如往常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大哥搞定了。
這個世界唯一能搞定父親的就只有大哥和母親了,他真心許願大哥長年百歲!
————————
查的時候發現有人誇朱祁鎮,還是非常真情實感的那種,看得我一頭問號!
這個很長,我今明兩天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