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大資料的分析,陳晚在中午摸魚的時候一開啟影片軟體,出來的第一個就是歷史相關的。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
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父親是大唐天子
集兩朝高貴血統於一身,而恰恰是這高貴的出身,讓他與皇位失之交臂,鑄造了他悲劇的一生。】
一天的好心情從天幕亮起來開始。
長孫無忌看到天幕上的那位三皇子曾經意圖皇位時,眉間一皺。
在朝堂之上,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皇位的下一位繼承人只能是太子。
他沒想到,這位三皇子竟然有這種心思。
接下來,楊妃和三皇子必將引來一波打壓。
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隋朝的血脈來坐!
長孫無忌在天幕中看到了利益,權利。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更多的則是更多看到的是他們的太子是不是在未來出現了什麼意外。
陳晚對李恪並不是很在意,換句話說,在她對自己淺薄的歷史記憶中搜尋,她根本不知道李恪是誰。
這個影片能吸引她繼續看下去的無非就是最下面的一行小字。
《令人惋惜的二代》
【史書上對於李恪的記載是這樣的
“善騎射,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
可見李恪在眾皇子中是很出類拔萃的
李承乾謀反失敗後,四子李泰,因口出大逆不道之言,也讓李世民失望……】
…………
皇宮中一片寂靜。
不光是皇宮,但凡和長孫集團有利益支援太子一派的官員府邸都是一片寂靜。
太子謀反!
這就像是一口大鐘懸掛在他們心裡,猛的被敲響,將他們震的大腦根本無法思考。
緩了好一會兒才著急慌忙開始運轉大腦,想該如何是好。
長孫無忌是整個大唐被這口大鐘震的最恨的幾人之一。
怪不得,怪不得李恪敢有如此心思。
長孫無忌緊握著手中的酒杯,他想不清楚太子為何謀反?
明明是晌午,李世民感覺自己好似突然被人從頭潑了一盆涼水,渾身冰涼,他失力控制不住的後退了幾步。
這很難不讓李世民聯想自己的玄武門之變,會不會自己的行動導致了自己長子的變化。
長孫皇后一邊朝著李世民所在的宮殿走去,一邊派自己的親信去安撫長子和兄長。
李承乾面無表情的看著天幕上的內容。
自己謀反?必然是父親想把太子之位另給他人,所以自己才會謀反的吧。
不過也是,父親本就更加喜愛弟弟他們。
李承乾轉身向屋內走去,充耳不聞那些急促趕來的腳步聲。
【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等人,請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而李世民覺著李治懦弱,說道:三子李恪,英果類我
長孫無忌等人堅持抗爭
也就是因為這句話,最終導致李恪的蒙冤而死
永徽四年
高陽公主謀反一案事發,房遺愛為活命,遂長孫無忌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
其實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可以發現,李恪無論多優秀,皇位與他都是無緣的
因為這大唐上下,其實都是他外公隋煬帝的反臣,他的出身註定是一個悲劇!】
楊妃坐於深宮中,她知道這次天幕中的內容雖然都在說她兒李恪,但整個皇宮,長安城乃至整個大唐,除了她自己恐怕根本沒有幾人在乎她兒。
就連高坐皇位的陛下也是一樣。
他只在乎皇后所生的孩子。
生於皇家的孩子,哪個沒有坐上那位置的心思。
他又不差什麼,僅僅因為身世他就被排斥在了那皇位候選人之中。
李恪明白,從此刻開始他不能再對那位置產生任何一丁點心思,哪怕是心裡想想。
不然長孫無忌能害死未來的自己,也能弄死現在的他。
隋朝開皇之治時期,此時也是一片大亂。
煬。
對於剛結束亂世不久的楊堅,得知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諡號,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尤其這個字還是煬。
(世家大族一起推翻了曾經的統治者,怎麼可能讓統治者的外孫當接班人,萬一秋後算賬呢?這個萬一誰敢賭?)
(“殺之以絕海內之望”李恪在太宗庶子中屬於能力強有威望且得寵的,隋唐皇室本身是親戚衝突沒有那麼大,所以他母親的身份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太宗那句“英果類我”未免不是真心話,奈何有長孫無忌。不過李恪的後人裡倒是出了不少能人,也不算太慘。)
也算好事,李恪看著逐漸被人開啟的大門想到。
————
不小心發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