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許月彎
啟示國度,哦、現在已經沒有啟示國度,有的只有御宇皇朝應許月彎都護府。
可打下啟示國度容易,治理地成了老大難。
啟示國度雖說自國君以下,什麼將軍、什麼女聖、賢者之師、祈禱者、圓武院、園武之尊等等層,全都被葬魂皇給連禍端了。
但當天在傲軍士戰死之後,就已逃離國都的那夥聖御八士之中的死剩種,卻在為首的聖君士帶領下,組織起一波又一波的……暗襲。
襲擊葬魂皇他們是不敢的,可暗戳戳地逮著御宇皇朝士兵虐殺,他們卻是敢的,而且還是越殺越上頭。
這就讓葬魂皇很是頭痛,他再強也只有一個人,根本無法同時護住外出維護統治的三萬皇朝大軍。
葬魂皇不是沒有想過辦法,包括誅連、連坐、九族消消樂都統統實施出去了。
可九族消消樂一出,非但沒有恐嚇住啟示國度‘餘孽’,反而徹底壞事了。
這些‘異端’高喊著真主聖雄的口號,全家老少甚至全族全都狂熱赴死。
面對迅速點燃的全國度反抗浪潮,葬魂皇始料未及,最後經過詳細拷問方知,感情九族消消樂不是啥酷刑,而是直通‘天堂’神聖國度的捷徑。
要不怎麼說宗教,特別是狂熱的宗教徒難搞呢,政教合一政治生態下的這些原信民——簡直不可理喻。
然而葬魂皇總不能將遍佈整個啟示國度的‘邪教徒’,全都給殺清光然後埋了吧,御宇皇朝與應許月彎足在萬里之遙,人種滅絕的西土大陸還有啥子價值。
哦對了,之前玉梁皇想差了,那啥啟示聖國再再往西北,西北之極、根本不是啥‘海外’,而是西土大陸,一片蠻荒之地。
住在這片大地的‘蠻子’,正是蠻夷、西歐蠻夷、外族,比御宇皇朝四方所在‘化外四族’還要來得野蠻以及蠻腥不開化得多。
而於玉梁皇一開始想要找到的,[央森所在之家鄉,茶理王等嗜血族嗜血者之故國]這些、還得出海。
這就不現實了,說回西土大陸,啟示聖國已經是其中相對進化得最文明,最為‘先進’的了。
(PS:應許月泫類似絲綢之路中轉站,再有類似恨吾峰這樣的,為了躲避類似精幽的戰爭席捲大戰,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的緣故,不惜萬里遷移移居。
這些帶領文明火種的部落族群,在此地生根發芽,若是同化或是被同化,在時間演化之下成了西土大陸最行動)
除此之外,就只有傳說中的“萬靈源頭”——精靈天下!
(PS:精靈天下自封中,精幽大戰,精靈天下為自保而封印部分地域,棄神谷、禁城,以及被精靈結界完全覆蓋的精靈八脈的故鄉。
可以說,若然精靈天下沒有‘自封’,精靈方是這片西土大陸的王者、中央之國,無冕之王。)
但想要讓葬魂皇承認‘失敗’,就此灰溜溜地回師御宇皇朝,那是絕不可能的。
既然這些邪教份子認死理(真主、聖雄、啟示神國),那好,葬魂皇就直接自源頭上毀滅!
真主是虛無的‘信仰神’,與死後方能進入的‘啟示神國’一樣,摧毀這些只能依靠漫長的時光,葬魂皇可等不及。
但聖雄不同,在分離有,玉梁皇是有將關於啟示國度的一切情報都‘共享’過來,葬魂皇是知道‘聖雄’的存在的。
作為啟示國度的開國英雄,被尊稱為聖雄的男人,其實還活著。
恨吾峰,一個悲劇,一介小丑而已!
葬魂皇打算將活生生的小丑恨吾峰,甩到這些異信徒異端面前。
這就是你們的聖雄,啟示國度的信仰化身,就此信仰崩塌吧…
……
一處荒野
接到葬魂皇‘要求’的玉不琢,剛自一處‘魔法谷’走出。
而手上,還左右各提著一位‘魔法能尊’。
只會曉得使用‘魔法’的小矮人,盧卡與笨帝。
玉不琢非但對於這兩隻小矮子感興趣,打算就此收編,更是打算對整個‘魔法界’進行圖謀。
可惜的是,這兩隻被魔法法則‘附身’的小矮子,說話顛三倒四,而且還經常前一秒還在‘款款而談’下一秒就是‘我是誰?這是哪裡?’。
目前玉不琢綜合所知,還僅限於盧卡與笨帝的‘師傅’是雪琳,而‘魔女’雪琳則是已然仙逝。
至於其所留之遺物,〈魔幻年鑑〉記載了魔法界的存在,以及魔法界的人事物,最為重要。
其次則是〈魔法記事本〉,裡面除了魔法修行筆錄,還記載了魔絕天棺的詳細。
玉不琢一開始,就是為了魔法記事本而來的,要知道魔絕天棺裡面正關著‘號萌萌’,而魔法記事本正是解開其封印之鎖鑰。
卻不曾想相比鎖鑰,裡面的魔法修行筆錄才是核心,救世聖傳為了解釋號天窮,直接就摧毀了魔法詞本,完全是買櫝還珠、暴殄天物!
同時,作為製造魔絕天棺之關鍵,這項記錄落地御宇皇朝身上,同樣價值不菲。
要知道魔絕天棺可是與造化金棺、孽宰兇棺一樣,同為上古黑暗禁術禍棺祭之一,可是就連『魔佛波旬』這樣的存在都能封印。
而即將稱霸北武林的御宇皇朝,是註定會與欲界鬥個你死無活、無法共存的,這魔法詞本來得好,來得妙啊!
哈哈哈~!
最在極端的程度下,御宇皇朝大可以直接打算一副威力增強十倍的魔絕天棺出來,將魔佛波旬強行封控住。
玉不琢就不相信了,在足足提升十倍威力情況下,還不能將魔佛波旬封印。
因著魔幻年鑑與魔法記事本牽涉重大。
在放出訊號之後,玉不琢並沒有‘心大’離去。
而是在等來影武者兄弟之後,一路暗中跟隨。
看著少箕裘、少微兩人各自提著盧卡與笨帝繞開‘集境’、北武林大地…
直至平安踏入御宇皇朝地界,這才放心歸去。
這個距離一旦生變,跟以讓玉梁皇有所感應,作出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