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等到三年之期已到,等米下鍋的NASA終於收到了波音的溫馨提示:咱的試飛延期啦![也就是鴿了]
於是前腳才和大熊終止合同的NASA只好趕緊又屁顛屁顛的跑回去把他們再請回來:哥們,再帶我幾次唄。
毛熊表示沒問題,咱倆誰跟誰,不過你們領導最近老是制裁我,整得我也挺缺錢的,所以票價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先淺漲個1千萬吧。
就這樣,NASA喜提了8千多萬鷹元一張的機票。
後來雙方也沒有再籤什麼長期合同,而是飛一次買一次票,這就讓大熊擁有了非常靈活的調價空間。
對此他們也沒客氣,每次接活都把機票價格上調一點點,最終一路漲到了9千多萬鷹元。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我國早在2003年就實現了載人航天,在2017年的時候第一代一體式試驗空間站都造好了,還開啟了第二代組合式大型空間站的研發和建造。
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經過多次使用,其可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那麼NASA為啥不考慮找我國合作,制衡一下大熊的漲價衝動呢?
因為鷹國在2011年的時候自已透過了一個條款:沃爾夫條款。
該條款禁止中美兩國之間進行任何與NASA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禁止NASA的所有設施接待“龍國官方訪問者”。
很顯然,鷹國非常擔心我們“偷師”他們。
畢竟無論是50%爆炸率的太空梭還是“慢工出細活”的載人飛船,那都是密不外傳的看家本領。
其實這也是西方國家在航天領域對龍國的一貫態度:不帶你玩。
所以只要是西方主導的航天專案就沒有龍國參與的機會,包括國際空間站。
這也導致龍國的航天系統非常獨立,和西方的系統並不相容,比如說空間站的飛船介面就對不上。
所以無論是從政策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NASA都沒有辦法找龍國合作,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當冤種。
當然了,波音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反正機票花的又不是他們的錢。
於是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就這麼一邊看著NASA的錢包噗嗤噗嗤的噴血,一邊不緊不慢的發出一份又一份延期通知。
那麼NASA急嗎?急肯定是急的,但沒用。
因為波音延期並不是因為自已偷懶,而是他們搞出來的東西確實問題太多,甚至出現過返回艙降落測試時三個降落傘只開啟兩個的情況。
這種水平的作業,就算波音敢交,你NASA敢收麼?
於是NASA就這麼盼星星盼月亮,又盼了三年,才終於重新獲得了依靠本國運載工具運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能力。
只不過靠的並非波音的星際客機,而是SpaceX公司的龍飛船(載人版)。
龍飛船在這一年獲得了NASA的載人運輸認證,極大的緩解了NASA買票的壓力。
而在同一時期,波音的星際客機還在進行著最初級的無人試飛,並且失敗了。
後來波音一直折騰到前年才勉強透過了無人試飛這個最基本的環節。
到了去年,波音終於宣佈要進行載人試飛,此時離他們最初承諾的時間已經過去了6年。
結果飛船起飛前發生故障,波音不得不又一次放起了鴿子。
這一鴿上加鴿,就鴿到了今年。
這回波音說什麼也要飛了,他們最開始的計劃是在5月份把人送上去,結果那次的試飛在起飛前2小時突然被中止。
至於具體的原因,NASA商業宇航員計劃負責人史蒂夫斯蒂奇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們注意到壓力調節閥嗡嗡作響,出現了奇怪的移動。
這狀態聽起來跟我家那臺跑了十幾年的老爺車有一拼。
不過波音這次沒有再以年為單位來放鴿子,僅一個月後,即6月1日,載人試飛任務就再次啟動。
然後再次因技術故障取消發射。
終於在6月5日,波音表示萬事俱備,宇航員一年之內第三次回到了他們熟悉的船艙。[我感覺宇航員壓力山大]
然後隨著倒計時的臨近,飛船漏氣了...
這一刻,波音歷史性的把宇宙飛船和“漏氣概念”結合在了一起。
那麼漏氣這個事的影響大嗎?
星際客機洩漏的是給燃料和氧化機加壓用的氦氣。
它的作用是把燃料罐裡的燃料和氧化劑罐裡的氧化劑擠進燃燒室裡去燃燒,為發動機提供動力。
如果氦氣漏太多,就沒有足夠的氣壓把規定數量的燃料擠進發動機燃燒室。
這會直接影響推進系統的正常工作,其中對飛船調整姿態的操作影響尤其大。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蠻嚴重的,如果不能及時排除故障,就必須再次延期發射。
只是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就有點過分了。因為領導的耐心是有限的。
你已經拖了這麼多年了,現在還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宇航員從飛船里拉出來,再這樣下去,這個專案繼續存在的必要就要打個問號了。
所以這個時候波音公司的壓力非常大,誰也不敢站出來承擔再次延期的後果。怎麼辦呢?
既然扛不住壓力,那就轉移壓力。轉移給誰呢?
轉移給宇航員唄,先把他們射上天再說。
“哈哈哈,笑死了,先射上去再說!”
“官方給出的說法是氦氣洩漏量不大,不影響發射。這個說辭乍一聽有點合理,細一想十分驚悚。”
漏氣的具體位置不知道、漏氣的真實原因不清楚,僅僅是因為暫時漏的還不多,居然就敢拍胸脯說沒問題。
你當載人航天是拍寶萊塢大片呢?
不過背後的邏輯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波音相關的負責人已經沒有退路了。
不射,上頭肯定問責;射了,說不定可以成功。
只要最終能成功,之前的一切問題都能糊弄過去。[完美]
那宇航員的安危呢?這不是買的有保險嗎..
“保險?草,這不是草菅人命嗎?”
於是在這種史詩級僥倖心理的指引下,漏氣的星際客機被強行發射。
結果飛船質量果然不負眾望,上天后氦氣越漏越多,操作人員只得關閉氦氣閥門。
這下雖然不漏氣了,但發動機的推力也很難控制了。其結果就是飛船失去了自動調整姿態去對接空間站的能力。
不過好在執行試飛任務的宇航員經驗非常豐富,他們硬是在推力不足的情況下靠手動微操完成了對接,優秀的職業素質展露無遺。
只是再優秀的員工也頂不住逆天的公司。
手動對接空間站已經是宇航員的極限,想把“漏氣”的飛船再開回去,那就屬於“超人”的範疇了。
波音公司商業載人航天計劃副總裁馬克.納皮對飛船的現狀是這麼解釋的:
目前這艘飛船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氦氣洩漏,另一個是要弄清楚如何微調這些推進器,這些都是小問題。
好嘛,這還是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