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現在被困在國際空間站的兩名宇航員怎麼辦呢?”
“怎麼辦?3.5億鷹元救兩個人,貴不貴?”
這是特斯馬開出的價格,雖然看上去是天價,其實並不離譜,因為要救的是兩個飄在空間站裡回不來的宇航員。
蘇妮.威廉姆斯,前鷹國海軍女測試飛行員,參加過7次空間站駐留任務,累計停留322天,創造了女宇航員在空間站中累計駐留時間最長的紀錄。
堪稱鷹國的“國寶”。
目前這個“國寶”正和她的搭檔布奇.威爾莫爾一起飄在國際空間站裡,離原定的返航日期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卻仍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家。
原因很簡單,飛船壞了!
這才有了特斯馬的“仗義出價”。
不管鷹國航空航天局(NASA)最終接不接受特斯馬的方案,反正有一家公司現在是非常尷尬的。
那就是波音公司。
因為那艘壞了的飛船就是他們造的。
我們現在提到波音公司,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名鼎鼎的波音客機。
其實波音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涉足航天領域,後來還在2000年收購了霍華德休斯公司的太空業務。
如今波音的衛星系統公司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衛星製造商之一。
不過造衛星和造載人飛船畢竟不是一回事。波音能從NASA那裡接到製造載人飛船的訂單,說起來還跟大熊有點關係。
別看美俄這幾年已經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其實他們在航天領域的關係一直很緊密。
這倒不是因為美俄兩國的航天人感情深厚,而是因為大熊是鷹國航天的大腿,離了大熊,鷹國航天就玩不轉。
你沒看錯,雖然鷹國是大家眼裡的世界航天NO.1,但他們的技術其實存在著很多短板,比如說他們就不怎麼會造空間站。
到目前為止,鷹國自已製造併發射過的空間站只有一個,還是個實驗性質的產品:天空實驗室空間站。
該空間站於1973年發射,1974年停用,1979年就墜毀了。滿打滿算也就上了一年的班。
而人類的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是蘇盟造的,它從1971年一直服役到1985年。
後來的“和平”號空間站也是蘇盟造的,從1986年服役到2000年。
現在美俄歐日等國一起用的那個叫“國際空間站”。
該空間站的建設有包括鷹國在內的16國參與,但真正的主力還是大熊,因為他的建站經驗最豐富。
大熊一國就承擔了三分之一的工程,空間站的核心元件“曙光”號功能倉就是他們製造和發射的。
而因為鷹國自已造不出新的空間站,所以無論後來美俄的關係如何惡化,鷹國人在太空中都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和大熊綁在一起。
除了不太會造空間站外,鷹國從2011年開始還一度失去了載人航天的能力。
因為在這一年,他們的太空梭全部退役了。
為什麼退役呢?
當年太空梭的設計初衷,是透過其“可重複利用”的特性來降低發射成本。
按照NASA最初的設想,太空梭的發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次6000萬鷹元左右。
而又因為它一次能帶7名宇航員,所以算下來每個宇航員的“機票”還不到1000萬鷹元。
在航天領域,這簡直就是白菜價。
但等到真正用起來了人們才發現,這個高階貨的實際發射成本居然高達4.5億鷹元\/次。
如果把整個專案的研發製造費用全部攤進去,發射一次的成本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5億鷹元。
15億,7個人,每人兩個鷹國小目標。
那麼有沒有改善最佳化的空間呢?
很遺憾,幾乎沒有。
太空梭中間那個巨大的橙色燃料罐是一次性的,回收不了。
兩邊的固體助推器雖然可以在墜海後撈出來重新用,但維修成本很高。
也就是說,所謂的“可重複利用”其實僅限於中間的太空梭本體。
而且太空梭為了帶7個人,尺寸設計得很大,這也在客觀上增加了各方面的成本。
更糟的是,除了成本高昂以外,太空梭的安全效能也十分堪憂。
鷹國在歷史上總共造了5架太空梭,其中的“企業”號為測試平臺,不執行飛行任務。
其他的4架在30年裡共執行了135次飛行任務。
這裡面就炸了兩次,損失14名宇航員。
也就是說如果從飛行次數的角度看,太空梭的機毀人亡率是1.48%;從飛機數量的角度看,機毀人亡率則是50%。
這種資料就算NASA能承受,保險公司也扛不住。
所以它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那麼在太空梭正式退役的時候,鷹國準備了什麼新裝備來接替它的工作呢?
啥都沒有,彼時的替代者都還停留在PPT上。
堂堂世界航天第一強國,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自已唯一的載人飛船退役而沒有提前做任何準備,堪稱教科書級的走一步看一步,“絲毫不慌”。
不過鷹國人確實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底氣。
“大腿”毛熊的飛船還在正常運營(聯盟MS系列飛船),需要的時候直接花錢讓他們把自已捎帶上去就完事了。
而毛熊也不含糊,七千萬鷹元一個座位,給錢就走。
這個價格雖然聽著有點貴,但跟之前2億鷹元一個座位的太空梭比,已經算是降本增效了。
“造不如租”誠不欺我,於是NASA二話不說,趕緊籤合同。
當然了,不管毛熊的機票再怎麼划算,寄人籬下的滋味都不好受。鷹國作為“航天第一強國”,自已的載人飛船終歸還是要搞的。
於是NASA在跟大熊籤機票合同的同時,也開啟了全新的載人航天研發計劃:商業載人專案。
為啥要加上“商業”兩個字呢?
因為NASA這次打算把這個專案外包出去,他自已則專注於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這樣的深空專案。
為啥要外包呢?
沒辦法,國會老爺們實在太摳門了,整天卡預算卡得不亦樂乎。既然如此,那我乾脆就按國會的預算標準去招標好了,誰有本事誰接活。
於是便有了波音的閃亮登場。
把專案交到波音這樣的大佬手裡,NASA覺得自已是可以把心放到肚子裡去的。
於是,NASA和波音簽訂了開發載人飛船的合同。波音把這款新型載人飛船命名為“星際客機”。
按波音的說法,只需三年,他們就能把人送上天。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大公司,硬實力,槓槓的。
NASA聽後喜出望外,因為他們和大熊的合同到時候正好到期。
再加上當時爆發了克里米亞事件,美俄關係眼瞅著是好不了了,所以既然波音到時候能帶我上天,那我和大熊的那個合同就不用再續了。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NASA還是找了個備胎:特斯馬的SpaceX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當然,那時候主要的希望還是寄託在波音身上的,因為只有他們能保證三年能上天。SpaceX的\"龍\"飛船雖然也在開發中,但還打不了這個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