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2章 出發,義安郡

楚王親自下鄉與民同樂,觀看甘蔗採收,訊息在郡守府的宣傳下迅速擴散。

聽聞者無不驚歎於楚王的聖明仁德。

但返回南海城的楊斐並未停下腳步,他馬不停蹄地親自走訪南海城各大工坊,進行視察。

經過一年多的時光,那些去年從山中走出的山民們已完全融入了南海城的生活圈,許多山民紛紛申請自建房屋。

在工坊的大額補貼下,雪糖工坊之外,如雨後春筍般矗立起一棟棟別具一格的水泥房屋。

與幸福村的公寓式房屋迥異,山民們的自建房是獨門獨棟的兩層小平層,宛如 21 世紀初農村的自建房風格,散發著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魅力。

時到如今,嶺南水泥與嶺南玻璃已經徹底被嶺南百姓運用於建築當中,新建房屋一水水泥紅磚不提,還有著透亮的玻璃窗戶,使得整個房子明亮乾淨清爽無比。

山民們最感謝楚王恩德。

去年楚王沒有殺他們,而是安排他們進入雪糖工坊做工,讓他們從此不用待在深山老林之中,吃的用的住的,都遠超以往。

現在的他們,不僅住著寬敞明亮的自建房,家家戶戶還能吃飽飯,穿整潔的衣裳,咬咬牙偶爾還能吃的上肉。

這樣的生活放在以往,那是連做夢都做不出來,可自從跟著王爺走出大山,短短一年時間,就什麼都有了。

這些山民也學起其他的南海百姓,自建房落成的第一天,就為楚王殿下立起長生牌,祈禱上天保佑王爺一生無病無災,長命百歲。

其餘工坊,同樣熱火朝天。

整個南海,到處彰顯勃勃生機,每一名百姓臉上都洋溢起幸福的笑容,眼神中也是充滿對於未來的期望。

最後一站,楊斐來到養豬場。

“王爺,經多輪試驗,養豬場已確定王爺的閹割法可普及至百姓家中,使百姓皆能食豬肉。”

楊斐聽後,點頭道:“不久後,白紙工坊將研製出新式印刷術,使印刷更為迅速便捷。本王之前交付於你們的《養豬手冊》《母豬的產後護理》等,可拿去印刷。”

官員驚喜道:“王爺,如此一來,南海百姓豈不是很快便能知曉如何正確的養豬?”

他們終日與豬為伴,渾身散發著惡臭,難以清洗。雖曾多次想要放棄,但念及所做一切皆是為了百姓,為了讓百姓能自行養豬,吃上美味乾淨的豬肉,便咬牙堅持。

如今,他們的堅持終於換來碩果。

一切,都值了。

“你們做得很好,你們的閹割試驗可以告一段落,接下來便是研究各種豬飼料與更好的飼養方式,讓豬吃了能夠長得更快,肉長得更多。”

楊斐給予這些人高度讚美。

當然,他知道口頭誇獎並不夠,指不定他們私底下就學起了老李,說著:王爺夠摳的,就會口頭嘉獎,哪怕獎給我兩頭豬也好啊。

於是,楊斐接著說道:“你們在這裡任職環境很差,工作也很艱苦,所以本王特意允許你們一人提一個要求,只要不過分,本王都允諾了。”

幾人聞言,互相對視一眼。

要是其他人說答應他們一個要求,他們肯定不當回事。

但王爺不同,王爺那是真給。

於是,其中一人鼓起勇氣上前說道:“王爺,下官父母仍居住在漏風的老房子內,下官著實不忍,欲建新水泥房供二老居住,然囊中羞澀……”

話畢,楊斐愣住了。

他這才意識到並非所有人都如山民一般,建屋有補貼。

去年處處需用錢,為節省開支,薛明特意言明,郡守府官員三年內無任何補貼,將補貼挪給教育部老師。教育乃未來之基,萬不可在這方面短缺。

郡守府官員亦贊同此政策,他們很多都有子女或是很快就會有子女,亦需讀書,將自身補貼讓與老師,無人反對。

何況薛明以身作則,將王爺所賜全都贈予教育部。

故教育部老師、山民皆可依補貼自建寬敞明亮、乾淨的水泥房,而他們這些郡守府官員,因無補貼,僅憑俸祿,一年半載又難以建成水泥房,至今住的還是老房子。

楊斐一拍腦門,道:“此事是本王的失察,今年商業司進賬許多,本王回去後便命郡守給你們制定補貼政策,讓你們也能建的起房子。”

“謝王爺。”

一眾官員感動不已。

這就是王爺,賢明、仁慈、體恤下屬、體恤百姓。

楊斐擺了擺手:“這個不算要求,本王特許你再提一個要求。”

於是,一眾官員紛紛提起了要求。

要求都不算過分,大部分都是請假休沐,回家陪同孩子與妻子,小部分則是希望能改善一下養豬場的環境。

楊斐全都允許了,讓他們自行安排好公務即可。

至於養豬場的環境問題,楊斐將後世看到的一些養豬場衛生管理等條例告知,稍微解決他們的困難。

除此之外,楊斐又想到一個祛除髒汙的好辦法,但他沒有時間測試,只是允諾這些官員,等自已從義安郡回來,便專門為他們發明一項可以祛除髒汙以及味道的寶貝。

養豬場的官員激動的熱淚盈眶。

王爺,賢明啊!

而在楊斐下鄉的這段時間,南海郡正式迎來豐收,甘蔗與糧食全都如火如荼的收割起來,將家中糧倉塞的滿滿。

也隨處可見的衙役拉上牛車拖運甘蔗,送至雪糖工坊。

帶著豐收的喜悅,楊斐再次踏上征程。

這一次,楊斐要去的是義安郡。

隨行之人有韓勇、李秉、魯明,至於霍平與馬梁,這次並未跟來,被楊斐留守南海郡。

大軍一路向東,途徑龍川郡。

行至龍川郡治所歸善縣時,龍川郡守馮通海帶著大小官員求見楊斐。

王駕之內,楊斐命人喊來韓勇,詢問道:“韓勇,本王記得此前就是龍川郡在咱們接收災民之際,趁機拉高糧食價格,致使百姓瘋搶,從中獲利吧?”

楊斐想起此事,仍十分惱怒。

當時,他忙於接收災民,無暇收拾龍川郡,僅以王令命其澄清謠言,才平息糧價風波。

但這件事,他一直銘記於心。

現今馮海通帶人覲見,楊斐思索著是否應當秋後算賬。

韓勇立刻領悟王爺心思,拱手回稟:“王爺,龍川郡商人肆意漲價,若非郡丞馬立德暗中通風報信,王爺恐被矇在鼓裡,馮海通理當問責。”

楊斐頷首,向侍衛下令:“傳本王令,全軍休整。”

“此外,通傳龍川郡守馮海通及一眾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