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月光不知何時被烏雲遮蔽,室內陷入短暫的黑暗。李建明突然爆發出一陣狂笑,掙脫束縛後退到窗邊:“你以為就育英中學這樣?全市重點校哪個沒暗箱操作?那些有權有勢的家長......”他的聲音戛然而止,瞳孔裡倒映著窗外晃動的手電筒光束。
“博督導!”校門外傳來同事的呼喊,“我們調取到了學生進出校門的監控,有幾個標紅的學生頻繁出入校外培訓機構!”
博源看向手機裡傳來的監控截圖,畫面中,幾個標著數字“1”的學生正與西裝革履的男人握手,機構招牌上“狀元堂”三個鎏金大字格外刺眼。他突然想起系統之前的提示——這些學生對升學表現出異常的鬆弛感,此刻終於有了答案。
當警車的紅藍燈光劃破夜幕時,博源站在教學樓頂,看著遠處培訓機構亮起的霓虹招牌。模擬洞察術的資料流仍在不斷重新整理,他知道,這或許只是教育腐敗冰山的一角。
博源心中的疑慮更重了,他沒有強求,而是不動聲色地退出了辦公室。一出門,他便啟動模擬網路術,透過校園監控系統回溯近三個月的記錄。隨著畫面的播放,一個個驚人的秘密逐漸浮出水面。
每到深夜,都有豪車駛入學校後門,從車上下來的人總會抱著厚重的檔案袋進入教務處。那些豪車的車牌,博源暗暗記下,準備後續調查。更令人震驚的是,在學校的“特長生招生名單”裡,多個學生的藝術考級證書存在明顯ps痕跡。照片上的印章模糊不清,證書編號的格式也與正規證書大相徑庭。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違規,而是系統性舞弊。”博源的臉色變得十分凝重。他深知此事的嚴重性,這不僅關乎教育公平,更可能影響無數學生的未來。
他馬不停蹄地將收集到的證據整理好,提交給省廳。當陳副局長看到這些證據時,手都在發抖。“太過分了!這所學校竟然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透過偽造特長證書為權貴子女開闢升學捷徑,涉案金額高達數千萬元。”陳副局長憤怒地拍著桌子。
原來,這所學校與一些權貴勾結,利用特長生招生的漏洞,為那些成績不達標的富家子弟偽造藝術考級證書,幫助他們進入名校。而這些偽造證書的背後,是一條龐大的利益鏈,涉及到教育機構、造假團伙以及學校內部的工作人員。
博源決定深入調查,他利用模擬網路術,追蹤那些豪車的行蹤,發現它們頻繁出入一些高檔會所和私人別墅。他還透過模擬洞察術,感知到學校裡還有其他工作人員也參與了這場舞弊。在模擬體藝術的加持下,他成功地避開了學校的安保人員,潛入了幾個關鍵人員的辦公室,找到了更多的證據。
隨著調查的深入,博源發現事情遠比他想象的複雜。除了特長生招生舞弊,這所學校在貧困生補助、教師職稱評定等方面也存在嚴重的問題。貧困生補助被學校領導私自挪用,用來填補學校的財務虧空;教師職稱評定則成了一場金錢和關係的交易,真正有能力和貢獻的老師卻被排擠在外。
分管後勤與財務的副校長趙剛,是這場腐敗風暴的核心人物。他在學校任職多年,表面上是個兢兢業業、和藹可親的領導,平日裡還經常在教師大會上強調師德師風與教育公平,可私下裡卻貪婪成性,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斂財。
在貧困生補助方面,每年上頭下撥的專項資金本是用來幫助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改善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條件。但趙剛卻打起了這筆錢的主意,他夥同財務室主任孫麗,偽造貧困生名單,將一部分補助款轉入自己的私人賬戶,另一部分則用於填補學校因不合理投資與鋪張浪費產生的財務虧空。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本應屬於自己的補助款落空,有的甚至因經濟壓力被迫輟學。
而在教師職稱評定中,趙剛更是將其當成了一門“生意”。年輕教師李明教學能力出色,所帶班級的成績在年級裡一直名列前茅,還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改革與科研專案,按道理他是晉升中級職稱的有力人選。可當他滿心期待地提交申請材料後,卻石沉大海。後來他才知道,趙剛暗示他需要“表示表示”,否則很難透過評審。李明為人正直,不願同流合汙,自然沒有理會趙剛的暗示。結果,在職稱評定中,那些教學成績平平、科研成果寥寥,但給趙剛送了厚禮或者與他關係密切的老師卻順利晉升,李明則被無情地排除在外。他感到無比的失望與憤怒,對學校的未來也失去了信心,甚至產生了辭職的念頭。
博源的鐵面無私徹底觸怒了利益集團。某個深秋的深夜,寒風裹挾著細雨,博源結束加班獨自走在回家路上。突然,三個戴著黑色口罩、身著黑衣的壯漢從巷子裡衝出,手中的棍棒泛著冷光,二話不說就朝他撲來。博源憑藉模擬體藝術賦予的敏捷反應,迅速側身躲過,順勢踢翻身旁的垃圾桶阻攔追兵。狹窄的巷道里,棍棒與地面碰撞出刺耳的聲響,博源在昏暗的路燈下與三人周旋,巧妙地利用地形躲避攻擊。打鬥聲驚動了附近居民,壯漢們見勢不妙,惡狠狠地留下一句“別多管閒事”後迅速逃竄。
第二天清晨,博源走進辦公室,辦公桌上赫然出現一封匿名恐嚇信。信紙上用紅墨水寫著“再查下去全家都沒好下場”,字跡扭曲猙獰,還附帶了幾張偷拍他家人的照片。照片裡,他的妻子在超市購物,孩子在學校門口玩耍,每張照片都精準地捕捉到家人毫無防備的瞬間。博源攥著信紙的手青筋暴起,指甲幾乎要掐進掌心,但內心卻更加堅定——越是接近真相,越不能退縮。
與此同時,省廳內部也暗流湧動。一些不明來歷的謠言開始四處傳播,有人說博源是為了個人政績故意誇大事實,甚至捏造證據。這些謠言就像無形的匕首,試圖在輿論上打壓博源,動搖他繼續調查的決心。
更棘手的是,調查組在取證過程中遭遇系統性阻撓。當他們前往教育局檔案室調取相關檔案時,發現關鍵檔案不翼而飛,原本應該存放檔案的位置只剩下空蕩蕩的資料夾;約談涉案人員時,對方要麼裝瘋賣傻,對所有問題都一問三不知,要麼一口咬定對舞弊行為毫不知情,態度囂張跋扈。
某一天,博源的手機突然收到一段經過變聲處理的語音:“年輕人,別把路走絕了。城西那所希望小學的基建款,你要不要也查一查?”這段充滿威脅意味的語音,不僅是對博源的警告,更暗示著這場腐敗風波背後牽扯的利益網路遠比他想象的還要龐大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