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工作已經做到基本到位,還有最關鍵的一波:如何把那些不安分的學生引導好。博源分了兩步走:一步是排查收集;二是合理引導。
他先是來到教室,利用模擬洞察術對學生情況進行初步摸排。在初二(3)班,他感知到有3個數字1標識的學生和2個數字2標識的學生。課間休息時,博源找到班主任李老師,瞭解這些學生的具體情況。得知數字1標識的學生小王不僅成績差,還經常在課堂上搗亂,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博源決定從改善小王的學習態度入手,他聯絡了學校心理諮詢室的老師,共同制定了針對小王的輔導計劃。每週安排兩次課後輔導,由心理諮詢老師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小王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同時安排學科教師對他進行學業幫扶。
在推進校園環境衛生管理過程中,博源發現部分學生垃圾分類意識淡薄,存在隨意丟棄垃圾的現象。他立即組織開展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主題活動。邀請環保專家來校舉辦講座,向學生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在校園內設定垃圾分類宣傳展板,展示垃圾分類的方法和意義;還開展了垃圾分類競賽活動,透過有趣的遊戲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短短一週時間,校園內的垃圾分類準確率明顯提高,環境衛生狀況也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隨著各項措施的逐步推進,市二中悄然發生著變化。教室裡,嶄新的桌椅整齊排列,明亮的燈光讓學生們的學習環境更加舒適;圖書館裡,越來越多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借閱書籍,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食堂裡,經過嚴格篩選的食材製作出的美食,讓學生們吃得放心又開心。而博源並沒有因此放鬆,他每天穿梭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用模擬洞察術及時發現問題,與專項工作小組成員一起商討解決方案,持續推動著學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為創造更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不懈努力著,他知道,這只是開始,教育環境的最佳化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征程。
博源深知,想要真正淨化學習環境,解決“學渣”問題是關鍵一環。他決定利用模擬洞察術,對全校所有班級進行一次全面排查。
從高一到高三,博源每天穿梭在各個教學樓之間。每走進一個班級,他便暗中施展模擬洞察術。隨著技能的發動,教室裡逐漸浮現出一個個數字標識。數字1和數字2在學生頭頂若隱若現,彷彿是開啟學生問題癥結的密碼。
為了不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誤解,博源總是選擇在課間或者自習課,裝作不經意地在教室周圍走動。他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將每個班級中帶有數字標識的學生情況詳細記錄下來:班級、姓名、標識型別、初步觀察到的行為表現等。
經過整整一週的排查,博源完成了全校學生的統計工作。他回到辦公室,將所有記錄整理成表格,仔細分析歸類。一類學渣(數字1)共計87人,這些學生普遍存在學業成績極差的問題,數學、英語等主科成績經常在二三十分徘徊,甚至有個別學生交白卷;行為習慣惡劣,有的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在課堂上睡覺、打鬧,影響課堂秩序;還有的學生存在校園欺凌、抽菸等嚴重不良行為。二類學渣(數字2)有53人,他們雖然成績處於中等水平,但在品德方面存在問題,有的自私自利,在班級活動中只顧自己,不配合集體;有的經常撒謊,逃避責任;還有的存在考試作弊行為。
面對如此龐大的資料和複雜的問題,博源決定利用模擬場景對這些學生進行疏導和引導。他首先在模擬商場中,用模擬能量兌換了一批針對不同問題的引導道具和資料,如針對學習興趣培養的趣味學習課件、改善行為習慣的心理輔導手冊、提升品德修養的勵志故事集等。
對於一類學渣,博源將他們分批帶入模擬場景。在模擬場景中,他構建了一個充滿趣味和挑戰的學習世界。比如,針對數學成績差的學生,模擬場景中設定了“數學王國大冒險”,學生們需要透過解答數學謎題,闖過一個個關卡,才能解鎖新的場景和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博源化身成他們的冒險夥伴,不斷鼓勵和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克服對數學的恐懼,逐漸培養起學習興趣。對於行為習慣惡劣的學生,模擬場景則變成了“紀律訓練營”,學生們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系列遵守紀律的任務,如按時起床、認真完成作業、保持環境整潔等,每完成一項任務,就能獲得相應的積分,積分可以兌換自己喜歡的虛擬物品。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在遊戲中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對於二類學渣,博源在模擬場景中設計了各種情境模擬。比如,針對自私自利的學生,設定了“班級救援行動”,學生們需要在模擬的危機情境中,學會與其他同學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體會到團隊合作和互幫互助的重要性;對於經常撒謊的學生,模擬場景中出現了“誠實小鎮”,學生們在小鎮中會因為誠實的行為得到獎勵,而一旦撒謊就會面臨各種困難,從而引導他們明白誠實的價值;對於考試作弊的學生,模擬場景中安排了“誠信考場”,在沒有監考老師的情況下,讓學生們自主考試,透過內心的自我約束,認識到作弊的危害。
在每次模擬場景結束後,博源都會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傾聽他們在模擬場景中的感受和想法,幫助他們將在模擬場景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同時,他還與這些學生的班主任和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及時反饋學生的變化,共同制定後續的教育計劃。
隨著模擬場景疏導和引導工作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學渣”開始發生轉變。一類學渣中的小王,曾經是課堂上的“刺頭”,在經過幾次模擬場景的引導後,逐漸變得安靜下來,開始嘗試認真聽講,完成作業;二類學渣中的小李,以前總是在集體活動中我行我素,如今也學會了主動與同學溝通合作。看著學生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博源知道,他正在朝著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的目標不斷邁進,而模擬系統也在這場教育變革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持續運用模擬場景對“學渣”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博源發現部分學生存在反覆性問題。比如高一(5)班的小趙,在模擬場景中表現積極,主動參與各項學習任務和品德培養活動,可回到現實課堂沒幾天,又開始恢復遲到、不寫作業的狀態。博源意識到,單純的模擬場景引導還不夠,必須構建一套長期的跟蹤與反饋機制。
他利用模擬網路術,搭建了一個專屬的學生成長檔案線上平臺。將每個接受疏導的學生資訊錄入其中,除了基本資料和問題型別,還詳細記錄每次模擬場景訓練後的表現、日常行為變化以及教師和家長的反饋。平臺設定自動提醒功能,當學生出現異常行為波動時,第一時間向博源傳送通知。同時,博源透過模擬網路術整合校內各學科教師的教學資料,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實時更新到檔案中,形成動態的成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