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5章 電詐風波(二)

博源繼續利用網路探險隊和模擬網路術,加上走訪……瞭解到有一批學生被詐騙……

市實驗中學高三學生李陽,夢想著能進入一所知名大學。一天,他收到一條簡訊,稱可以提供高考真題答案,每科5000元,先付一半定金,考後成績滿意再付尾款。李陽想著這或許能讓自己考上理想大學,便偷偷轉了元定金。然而,考試結束後,對方卻失聯了。

育才中學高二學生張悅,在玩一款熱門網路遊戲時,收到一個私聊訊息,稱可以低價出售遊戲裝備。張悅心動不已,按照對方要求轉賬800元后,卻沒有收到裝備,再聯絡對方時,發現已被拉黑。

陽光小學五年級學生林曉,在觀看一個熱門動畫影片網站時,彈出一個抽獎頁面,稱她中了一等獎,是一臺最新款的平板電腦,但需要先繳納300元的快遞費和稅費。林曉不懂事,用媽媽的手機轉了賬,等了很久也沒收到獎品,媽媽發現後才知道被騙。

星辰中學高一學生王偉,看到網上有招募兼職打字員的資訊,聲稱每萬字能賺500元,工作輕鬆,時間自由。王偉覺得既能鍛鍊自己又能賺錢,便報名參加。對方讓他先繳納200元的入職押金,承諾完成第一單任務後就退還並支付報酬。王偉交了錢,可當他完成任務提交後,卻被以格式錯誤等理由拒絕支付報酬,要求他重新交錢參加“培訓”,他這才發現被騙。

藍天中學初三學生劉靜,在刷短影片時看到一個美妝品牌的推廣,號稱掃碼進群就能免費領取試用裝。劉靜進群后,群管理員稱只要幫忙轉發推廣資訊到10個群,就能再獲得一份價值更高的禮品。劉靜照做後,管理員又說需要支付50元的郵費,劉靜支付後卻遲遲未收到禮品,群也很快解散了。

還有一個小學生李強,他在玩一款兒童遊戲時,螢幕突然彈出一個視窗,說他中了大獎,獎品是一套限量版的玩具,但需要家長的手機號和驗證碼來確認領取。李強天真地輸入了媽媽的手機號和收到的驗證碼,結果媽媽的手機收到了消費500元的簡訊,才發現是詐騙。

在調查過程中,博源發現了一些學生竟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電信詐騙行為。

市二中的學渣趙宇,成績一直墊底,沉迷網路。他在網上結識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對方慫恿他幫忙註冊銀行卡,承諾每張卡給他500元報酬。趙宇想著能輕鬆賺錢,便用自己和家人的身份資訊註冊了5張銀行卡交給對方。這些銀行卡被用於電信詐騙資金的流轉,警方調查時,趙宇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

實驗中學的孫明,平時就遊手好閒。有個網友找到他,說有個“賺錢”的好門路,讓他幫忙在一些社交平臺上釋出虛假的刷單返利廣告,每成功拉到一個人參與,就給他100元提成。孫明為了錢,在學校的一些群裡大肆釋出廣告,導致不少同學上當受騙。

三中的劉華,學習不上進,卻對各種電子產品很感興趣。他被詐騙團伙利用,幫忙搭建一些簡單的釣魚網站,詐騙團伙承諾給他高額報酬。他以為只是簡單的技術活兒,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了犯罪。

育才中學的李飛,因為喜歡玩遊戲,認識了一些遊戲裡的“朋友”。這些人讓他幫忙在遊戲中以低價出售裝備為誘餌,吸引其他玩家上鉤,然後引導他們進入詐騙連結。李飛照做了,從中獲得了一些遊戲道具和少量現金,卻不知自己已經走上了違法的道路。

五中的王浩,是個網癮少年。他在網咖上網時,有人塞給他一張小廣告,說可以輕鬆賺錢。他按照廣告上的聯絡方式聯絡後,對方讓他幫忙撥打一些詐騙電話,按照通話時長給他計費。王浩為了能有更多錢上網,便答應了。

六中的陳勇,成績差且愛慕虛榮。詐騙團伙找到他,讓他在學校裡宣傳一款“投資小、回報高”的虛擬貨幣專案,承諾給他豐厚的提成。陳勇為了能買上心儀的名牌鞋子,在學校裡到處拉攏同學投資,導致一些同學的家長被騙。

七中的趙剛,平時不愛學習,喜歡在網上閒逛。他加入了一個所謂的“網路兼職群”,群裡有人讓他幫忙在一些論壇上釋出虛假的貸款資訊,誘導他人申請貸款,從中獲取佣金。趙剛稀裡糊塗地做了,直到警方找上門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八中的周亮,是個問題學生。他被詐騙分子教唆,在學校附近向一些低年級學生髮放虛假的抽獎傳單,引導他們掃描二維碼參與抽獎,實際上是獲取他們的個人資訊用於詐騙。

博源看著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心急如焚。他立刻啟動了網路探險隊,這是他憑藉自己在網路領域的影響力召集起來的一群網路高手。他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追蹤詐騙分子的網路蹤跡,有的負責分析資金流向,還有的負責收集各類詐騙證據。

博源運用模擬洞察術,從每一個案例的細節中尋找詐騙分子的心理破綻和行為模式。同時,他利用模擬網路術,深入網路的黑暗角落,挖掘那些隱藏在深處的詐騙鏈條。

對於被詐騙的老師和學生,博源首先運用模擬場景,為他們模擬出詐騙分子的作案手法和心理戰術,讓他們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落入陷阱的。在這個過程中,他結合心理學知識,對受害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擺脫被騙後的自責與恐懼情緒。

網路探險隊透過追蹤發現,許多詐騙活動背後都有一個龐大的黑灰產鏈條。其中,一些專門提供詐騙技術支援的團伙浮出水面。這些團伙利用ai深度偽造技術和chatgpt等工具,精心打造出極具迷惑性的詐騙話術和場景。例如,他們能透過語音克隆技術模仿受害者熟悉的人的聲音,在電話中騙取信任。探險隊成員順著這條線索,深入調查這些技術團夥與詐騙集團之間的聯絡,發現他們大多透過境外伺服器進行溝通和協作,以此躲避國內監管。

博源深知,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於是,他主動與警方取得聯絡,將探險隊收集到的大量線索和證據提供給警方。警方迅速成立了專案組,根據博源提供的資訊展開深入偵查。

在追蹤資金流向方面,探險隊發現詐騙所得的資金往往透過複雜的地下錢莊和虛擬貨幣交易進行洗白。他們與金融監管部門合作,運用先進的資料分析工具,對資金的流轉路徑進行抽絲剝繭。經過艱苦的努力,逐漸鎖定了幾個關鍵的洗錢賬戶和相關人員。

在調查誤入歧途的學生案件時,博源親自與這些學生及其家長溝通。他深知這些學生大多是因為缺乏社會經驗和法律意識才走上錯誤道路。他在學校裡組織了多場法律講座和網路安全教育活動,結合實際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電信詐騙的危害以及參與其中的法律後果。

在一次講座上,博源對著臺下的學生們說道:“同學們,你們正處在充滿好奇和探索慾望的年紀,網路世界豐富多彩,但也暗藏著無數陷阱。那些詐騙分子正是利用了你們的單純和對財富、新奇事物的渴望。就像趙宇,他以為註冊幾張銀行卡就能輕鬆賺錢,卻不知道這背後是幫助詐騙分子進行犯罪活動。還有孫明,他為了一點提成在學校群裡發虛假廣告,傷害的都是身邊的同學。大家一定要明白,任何看似輕鬆就能獲得高額回報的事情,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同時,博源與學校老師一起,對這些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監督,幫助他們重新迴歸正軌。對於那些被詐騙的學生,除了心理疏導,博源還組織募捐活動,幫助他們彌補部分經濟損失,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