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6章 黃忠扛旗破魏兵,劉備擂鼓敗曹丕(

第226章 黃忠扛旗破魏兵,劉備擂鼓敗曹丕(求追)

旌旗雲動,戰鼓聲聲。

自鐵龍山脫困的曹丕引許褚、吳質、朱鑠、毌丘興、閻柔、蘇則、鮮于輔、戴凌等將及六萬大軍抵達長安城。

司馬懿、張郃、朱靈、曹彰、夏侯霸、劉若等將亦是引兵與曹丕匯合。

除掉戰損的和走失的,曹丕的十萬大軍此刻也聚集了七萬之眾。

雖說兵多勢眾,但曹丕內心卻無半點兒的喜色。

擁兵十萬,謀士十餘,良將百員,然而這戰績卻是慘不忍睹!

曹丕被困鐵龍山,司馬懿兵敗槐裡大道,張郃曹彰失守長安城。

論戰論謀,曹丕君臣滿盤皆輸!

而究其原因,卻是曹丕親身犯險又輕敵冒進!

此戰罪首是曹丕,曹丕如何能有喜色?

昔日孫權被張遼逍遙津突臉,如今曹丕在關中亦是被劉備踹了一鼻子灰。

“朕欲跟劉備決戰。”

“若勝,則關中無憂;若敗,則退保潼關。”

“諸位意下如何?”

曹丕語氣凜冽,隱隱有怒氣在其中。

倘若就這般撤兵,曹丕是不甘心的!

如今大軍聚於此地,若不跟劉備再戰一場,曹丕這念頭難以通達。

司馬懿見曹丕還想打,急勸道:“陛下,眼下士氣低落,諸軍也是陣容不齊。”

“不如先退守渭南整軍,再伺機與劉備作戰。”

曹丕掃了一眼眾將。

除了曹彰夏侯霸吳質朱鑠表態支援外,其餘諸將包括司馬懿張郃在內都低下了頭。

曹丕頓感心涼:沒想到,在這種危機關頭支援朕的,竟然只有曹彰夏侯霸吳質朱鑠!

司馬懿等將考慮的是國家大計,故而反對決戰;曹彰夏侯霸吳質朱鑠考慮的是個人榮辱,自然支援決戰。

曹丕雖然能猜到,但卻不願意認同。

君受辱,臣豈能不替君雪恥?

決定戰或不戰的是君,當臣怎能不支援?

思索良久,曹丕堅定了心中的決意:“朕意已決!再有勸朕退兵者,休怪朕不戀舊情!”

“曹彰、夏侯霸,朕分你兩萬兵馬,為左翼軍。”

“吳質、朱鑠,朕分你兩萬兵馬,為右翼軍。”

“其餘為中軍,與朕同往擊破劉備!”

“此戰若勝,朕設宴犒賞三軍,彰功封侯;此戰若敗,朕降罪己詔與諸將同罪!”

軍令下達,曹彰夏侯霸吳質朱鑠皆是戰意盎然,司馬懿張郃等人則是心情沉重。

士氣低迷的七萬之眾,不花時間整軍如何能恢復士氣?

就憑曹丕這簡單的一句話嗎?

眾將雖然心中忐忑,但誰也不敢再出言勸諫。

連身為監軍的司馬懿都勸諫不了,其餘人如何能勸?

長安城東門。

劉備抬頭看向城門上那飽經風霜摧殘的“長安”二字,心情複雜。

少年的劉備,志向是穿華服、吃美食、騎駿馬,當個富家翁怡然自樂。

青年的劉備,志向是殺敵立功、軍功授爵,如祖父劉雄和父親劉弘一般當個地方官牧守一方。

中年的劉備,志向是匡扶漢室、討伐國賊,成為拯救國家危難的周亞夫、霍光。

老年的劉備,志向是復興漢室、掃滅群賊,放棄了無能的劉協,要效仿光武帝。

戎馬半生,半生輾轉。

從最初的頑劣少年一步步走到如今,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劉備自知!

“長安!”

劉備輕輕的念出了這兩個字。

劉備身後。

馬超、張飛、趙雲、吳懿、吳班、向寵等將以及後方緊隨曹丕而來的魏延、陳式、張南,亦是心情澎湃。

吱呀聲響起。

卻是黃忠引王平、馬忠、句扶、張嶷、柳隱、糜照六將開城出迎。

“陛下!”

黃忠七將紛紛下馬行禮。

劉備收拾心緒,策馬上前扶起黃忠:“漢升,辛苦了。”

一聲“辛苦”,令黃忠熱淚滿眶:“若無陛下,我只是南陽一老卒;幸遇陛下,方有黃忠之名。”

“能為陛下奪取長安城,是我的幸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年齡越大,劉備對黃忠的心腹之言感觸越深。

劉備又問起諸葛喬的去向:“伯松在何處?”

黃忠道:“伯松在城內出榜安民。”

張郃、曹彰等人雖然敗走了,但城內還有不少的潰兵。

黃忠負責打,諸葛喬負責治。

若不出榜安民、震懾潰兵,容易造成戰後長安城士民恐慌,甚至於潰兵變盜匪為禍。

長安既然打下來了,那就是大漢的長安城了。

諸葛喬自然得上心。

正說間,人報曹丕正在北面集結兵馬。

“曹丕小兒,真是不長記性!”劉備有些惱怒。

敗了就識趣的撤兵,還在這耀什麼武揚什麼威!

黃忠一聽,熱血再次沸騰:“陛下,我願為先鋒!”

王平和馬忠欲言又止,面有擔憂。

劉備心思玲瓏,婉拒道:“漢升,你有了奪城功勞,再搶先鋒,朕怕諸將不服啊。”

黃忠掃了一眼劉備後方的馬超張飛趙雲等將,也知道再搶先鋒這幾位必然不肯。

功勞不能讓黃忠一個人拿了!

想到這裡,黃忠請命道:“我不當先鋒也行,願為陛下扛旗!”

劉備的天子大牙旗,自有專門的牙將來扛旗。

感受到黃忠的一片赤誠,劉備答應了黃忠的這個請求:“漢升負責扛旗,朕負責擂鼓。”

“這廝殺的事,就交給益德等將了!”

君臣相視大笑。

劉備召集眾將:“曹丕小兒賊心不死,欲與朕再爭高低。”

“敵軍雖眾,但士氣低迷軍容不整;我軍雖寡,但士氣高昂軍容齊整。”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此戰乃天賜之戰,眾將不可懈怠!”

“開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

眾將凜然,紛紛抱拳大喝:“謹遵陛下之命!”

劉備揮劍下令:“張飛聽令,分伱一萬步騎,為左翼軍!”

“馬超聽令,分你一萬步騎,為右翼軍!”

“趙雲聽令,你引其餘諸將,為中軍!”

“黃忠聽令,你為扛旗牙將,立於朕身邊。”

“此戰,朕親自擂鼓,為諸將助威!”

命令下達。

諸將皆是心情澎湃、難掩激動。

劉備擂鼓、黃忠扛旗、張飛馬超為左右翼、趙雲及眾將為中軍,開戰即決戰。

這是何等的令人興奮!

自入關中以來,諸將就未敗過!

連戰連勝計程車氣,處於巔峰居高不下。

在這古都長安城外,士氣再次凝聚如實質!

“咚!”

“咚!”

“咚!”

戰鼓聲,在晨曦中響起。

“殺!”

“殺!”

“殺!”

喊殺聲,在三軍中瀰漫。

城頭。

諸葛喬仗劍而立,十餘親衛將諸葛喬圍在中間。

看向城下擂鼓的劉備、扛旗的黃忠、衝鋒陷陣的馬超張飛趙雲等大漢將士,諸葛喬的心情也是變得激動。

“真是令人興奮的場面。”

“這一戰過後,雍涼之地,再無宵小敢撩大漢的虎鬚!”

“不論是忠魏的殘餘勢力,還是雍涼的地方豪族,亦或者反覆無常的羌胡部落。”

“在大漢的軍威下,爾等都只能俯首!”

自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到章武二年(222)八月。

三年艱苦的軍旅生涯,諸葛喬從一個十五歲的翩翩少年,變成如今飽經風霜的廝殺將軍。

守江陵、平涼州、奪長安,季漢眾星的遺憾,皆已經扭轉。

沒有敗走麥城的關羽,沒有敗走夷陵的劉備,沒有敗走隴右的諸葛亮。

只有襄樊神威的關羽,只有關中神威的劉備,只有隴右神威的諸葛亮。

而在城頭。

亦有杜宇等降將以及長安城的部分官吏以及自願來到城頭的長安民眾。

諸葛喬是故意讓這些人來城頭的。

目睹了這城下一戰,能堅定這些人向漢之心。

“漢室聲威尚在,曹魏之花凋零,我等不必再首鼠兩端了。”

“大漢皇帝仁武兼備,定會如昔日光武帝一般蕩滅群賊,再現強漢聲威。”

“終於等到這一天了!本以為漢室天命已絕,原來絕的只是曹魏山陽公,而非漢皇玄德公!”

“曹丕敗了!以眾敵寡,卻節節敗退!”

“天命在漢,漢皇神威!”

不知誰開始高呼。

“天命在漢,漢皇神威!”的呼喊聲響徹城頭。

數千人的呼喊聲,又為城下的漢軍壯了聲威!

反觀魏兵,卻是紛紛色變。

曹丕看向長安城頭那高呼“天命在漢,漢皇神威!”的聲音,心頭頗不是滋味!

“賤民!”

“都是賤民!”

“記不得大魏的好,卻總惦記劉備那點兒施捨。”

“是朕讓爾等有田耕,是朕讓爾等有衣穿,是朕讓爾等流離失所的人返回了長安!”

曹丕如同輸紅了眼的賭徒一般,斥責這群長安民眾不知感恩。

誠然。

曹魏在長安興修水利、組織民眾開荒墾田,的確有不小的貢獻。

然而。

曹魏對民眾的壓榨,卻遠勝於對民眾的恩惠。

只提對民眾的恩惠,不提對民眾的壓榨,又如何能讓民眾心悅誠服?

“陛下,撤兵吧。”

“將士廝殺一夜本就疲憊,若是再廝殺,就沒氣力去渭南了。”

“劉備又得了長安城可以在長安城內補給休憩。”

“倘若劉備在長安城養足氣力又引兵來追,這幾萬大軍都得折損在關中。”

“陛下!”

司馬懿苦口婆心的再勸。

身為監軍,司馬懿很心累。

曹操逝去兩年,就相繼丟了涼州和雍州。

若曹操在泉下有知,怕是能氣得一腳踢飛棺材板,將曹丕君臣劈頭蓋臉的喝罵。

曹丕赤紅著眼。

若是實力允許,曹丕很想來一句“朕能贏”!

可惜。

眼下的局勢,即便是曹丕也能看明白,魏軍將士正在苦苦強撐,隨時都可能潰敗!

良久。

曹丕如同洩了氣的氣球一般,閉眼下令:“鳴金收兵,退往渭南!”

司馬懿見曹丕終於不再堅持跟劉備決戰,這心中也長長的呼了一口氣。

急促的銅鑼聲響起。

聽到撤兵的軍令,張郃等將紛紛引兵撤退。

曹彰夏侯霸吳質朱鑠雖然還想戰,但見中軍都跑路了,也只能忿忿而走。

“天命在漢,漢皇神威!”

趙雲舉槍長嘯。

身後的漢兵將士,亦是高聲附和,與城頭的呼喊聲交相呼應。

“贏了!”

劉備將鼓槌交給鼓手來忠,滿臉的喜色。

身後扛旗的黃忠,亦是大笑。

長達五個月的關中之戰,最終以曹丕的撤兵而結束!

“傳令,窮寇莫追!”

“漢升,隨朕入城!”

劉備翻身上馬,招呼黃忠往長安城而去。

黃忠大笑,亦是策馬扛旗,往長安城而走。

越是靠近,城頭的“天命在漢,漢皇神威!”歡呼聲越是響亮。

片刻後。

黃忠將漢旗穩穩的插在城樓的最高處,看著初升的旭日,黃忠的心情也變得無比的寧靜。

“老夫此生,無憾了!”

這世間能功成名就的不少,如黃忠這般高齡還能成名無憾的就更少了。

昔日廉頗未能敗秦國之兵,昔日李廣未能立功封侯,今日的黃忠卻是蕩盡心中遺憾事。

此生,堪稱傳奇!

長安大捷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後方五丈原。

得到戰報的法正亦是大喜,迅速將戰報送往隴右和漢中。

法正更是星夜兼程來長安城見劉備。

見到法正,劉備絲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孝直,你來得晚了!慶功宴朕只能擺一次,這酒只能與你私下痛飲了。”

劉備跟法正關係莫逆。

即便當了皇帝,這私下裡跟法正說話也是言語無忌。

法正笑道:“能與陛下私下同飲佳釀,我來得正是時候。”

君臣相視大笑。

敘舊片刻。

法正獻策道:“曹丕新敗,軍無戰心。”

“陛下可遣將入渭南,驅趕曹丕回潼關。”

“這關中諸縣,皆要由陛下來掌控。”

劉備笑道:“朕已讓益德、孟起和伯松驅兵去渭南了;曹丕在渭南待不了多久的!”

法正遂無擔憂。

有諸葛喬跟張飛馬超同往,足以令曹丕膽寒,亦不怕中了司馬懿詭計!

如法正預料。

渭南的曹丕聽聞漢兵追來,根本不敢在渭南逗留,連夜就策馬往潼關而走。

司馬懿本想在渭南設伏,又探得諸葛喬的旗號也在,遂收起了設伏的想法。

拋下運糧的民夫斷後,眾魏兵急匆匆的退往潼關,只留下重兵在潼關附近的華陰駐守。

諸葛喬探得訊息,也不再追。

留下偏將守渭南後,諸葛喬等眾又將沿途被強徵的民夫護送回長安城。

這一舉動,讓這些民夫更是感動。

等回到長安城時,已經是八月底了。

“伯松,衛將軍染病了。”趙雲的語氣多了幾分憂傷。

諸葛喬吃了一驚。

雖說早有預料,但聽到黃忠染病的訊息,諸葛喬依舊忍不住握緊了拳頭。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諸葛喬就要去尋黃忠。

趙雲卻是攔住諸葛喬:“老將軍不在府中,在東城樓。”

諸葛喬即引王平、馬忠等將前往。

來到北城樓,卻見黃忠頭戴素巾、依靠在漢旗旗杆上,眺望東邊的旭日。

聽到黃忠身邊的老卒述說,這些時日黃忠吃住睡都在城樓漢旗處,即便是劉備來勸也不肯回府邸養病。

諸葛喬遂明白了原因。

黃忠自知時日不多,不願病死在床榻之上。

如今戰事結束,黃忠也無法再踏足下一次的沙場。

唯有在城樓上與屹立不倒的漢旗為伴,黃忠才能感到心安,心神才能寧靜。

“可有遣人通知霍弋?”諸葛喬低聲詢問。

老卒輕嘆:“幾日前就遣人去了,只是長安到冀縣路途遙遠,短時間也到不了。”

諸葛喬看向靠著旗杆而坐的黃忠,語氣嚴肅而篤定:“小弋會趕來的。”

如諸葛喬預料。

霍弋人雖在冀縣,但法正的捷報送到隴右後,霍弋當即就向姜維請了命令,要押運糧草入五丈原。

等來到五丈原的時候,又自費詩口中得知黃忠染病的訊息。

又驚又急的霍弋,當即就要了一隻快船走渭水而下,到了槐裡又更換快馬來長安。

此刻的霍弋,正在大道上策馬疾馳。

“老將軍。”

諸葛喬徐步來到黃忠身邊坐下。

黃忠的目光自遠處的旭日移向諸葛喬,輕笑道:“讓伯松見笑了,定是那些老卒多事,說老夫染了重病。”

“這種小病,對老夫而言都是家常便飯了。”

諸葛喬見黃忠故作輕鬆,知道黃忠不想被視為“病人”,取出懷中一個小布包遞給黃忠。

“回來的路上遇到一個少年。”

“不曾想這少年也姓黃,說是想賣些酸梅替他的父親買頂遮陽的帽子。”

“我見這少年頗有孝心,就用我的遮陽帽換了這小袋酸梅。”

“老將軍不如嚐嚐?”

黃忠笑道:“你那遮陽帽就只換了這小袋酸梅?”

諸葛喬道:“對方就一個七歲少年,我總不能真的等價交換。”

黃忠攤開布包,看著布包中的酸梅,微微有些出神。

昔日黃敘年幼時,也曾以酸梅給黃忠換遮陽帽,這事黃忠在隴右喝醉酒時曾向諸葛喬提及過。

然而當時的黃忠未能理解小黃敘的心意,誤以為黃敘偷了鄰家人的遮陽帽,還將黃敘揍了一頓。

在黃敘病逝後,黃忠時常想起跟黃敘相處的日子,對此事也頗為後悔。

後悔沒有先去了解詳情,只是先入為主的認為小孩子有偷摸的習慣。

此刻睹物思人,黃忠平靜的心緒中多了幾分漣漪。

瞥見諸葛喬臉頰的笑意,黃忠打趣道:“這關中哪來的酸梅?瞧這梅子的成色,陰乾了不久,伯松你又在戲老夫。”

諸葛喬笑道:“哪兒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將軍吃到了酸梅。”

正聊間。

劉備也登上城樓。

見諸葛喬和黃忠聚在漢旗下品著酸梅,劉備也湊近坐下,伸手就取:“有酸梅吃也不喊朕,伯松你怎能厚此薄彼。”

諸葛喬輕輕搖著羽扇:“我料陛下會來,故而只與老將軍細細品嚐。”

“否則等陛下來了,這酸梅早被我和老將軍吃完了。”

劉備開懷大笑,將酸梅塞入口中,細細品嚐。

良久。

劉備感慨道:“酸梅雖酸,卻有甜味在其中。”

“人生亦是如此,雖有酸楚在前,卻也能有甘甜在後。”

劉備沒有再勸黃忠回府中養病,只是談及黃忠的往事。

當提到昔日取長沙時“黃忠委質”,劉備語氣多了幾分打趣:“伯松你不知道,當時朕收到漢升的名冊和禮物時,看到‘假裨將軍黃忠’幾個字,還在想是不是同名同姓。”

“為此朕還親自去了趟長沙,沒想到真的是漢升。”

黃忠感慨道:“昔日老夫給曹操送去名冊,曹操雖然表面誇老夫驍勇,卻不肯用老夫。”

“只讓老夫代理裨將軍的職務,歸韓玄統屬。”

劉備笑道:“曹操不識英才,讓朕得了漢升,倘若漢升真的歸了曹操,必將是朕此生憾事啊!”

“漢升隨朕入川,每戰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更是在定軍山斬殺曹操的徵西將軍夏侯淵!”

“如今漢升又敗張郃曹彰,替朕拿下了長安城!”

“曹操若是地下有知,恐怕也會後悔昔日對漢升的輕視。”

諸葛喬靜靜的聽著劉備和黃忠敘聊往事,不知不覺,已經日上三竿。

城外。

一匹快馬飛奔而來,正是自冀縣而來的霍弋。

霍弋在城下勒馬急喝:“我乃衛將軍門下、步兵校尉霍弋,請開城門!”

聽到城樓下那焦急的呼聲,諸葛喬不由笑道:“老將軍,小弋這聲音都沙啞了,孝心可嘉啊。”

黃忠的眼中閃過幾絲欣慰:“老夫也沒教小弋多少本事,受之有愧啊。”

雖然嘴上這般說,但不論是劉備還是諸葛喬,都聽出了黃忠話中的那絲喜意。

不多時。

霍弋入城,急急登上城頭。

見到頭上纏著素巾依靠漢旗旗杆的黃忠,霍弋的眼淚頓時充斥。

“老師!”

霍弋跪在黃忠面前,千言萬語堵在心頭,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該說什麼。

“又不是什麼大事,好男兒豈能輕易彈淚。”黃忠輕斥一聲,取出霍弋當初送的短刀,徐徐而道:

“這刀,是昔日霍仲邈送給你的,你又將此刀送給老夫,今日老夫將此刀再送給你。”

“配備此刀,老夫與霍仲邈都在你身邊。”

“用此刀殺敵,老夫便與小弋同在。”

求月票<BR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