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軍師將軍行徵北將軍 都督雍涼諸軍事,假節(求追)
諸葛喬不知道劉備跟馬超的家宴具體談了什麼,只知道第二日劉備給馬超增加了五百兵。
馬超在成都雖然是左將軍,但實際上是不統兵的。
跟許靖一樣,都是吉祥物的存在。
昔日馬超投降時帶來的兵,大部分都移交給了劉備,用以表示忠誠。
如今劉備給馬超增加的五百兵,大部分都是馬超昔日從西涼和漢中帶來的。
這明顯的態度變化,亦是劉備和馬超彼此信任的開始。
五百兵看似不多,但這卻是馬超的本部兵。
對於貧窮的劉備勢力而言,即便是張飛趙雲也只有本部五百兵,其餘的兵馬都需要得到劉備的文書授予才能被調動。
在霍弋和劉禪拜師黃忠後,黃忠的心態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正如黃忠當日對諸葛喬說的一樣,不僅不會再諱疾忌醫,更是會主動的請良醫問診。
作為雍涼一帶騎兵用得最好的馬超,戰場經驗和統兵經驗頗為豐富。
而這些細節又往往決定了三軍能否在征戰中保全。
兵書上會介紹安營紮寨行軍等等相關的理論,但不會記錄太具體太細節的。
換而言之。
諸葛亮不可能去花個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去跟軍中戰將們一樣經歷實戰,然後再進行戰後總結。
“兄長,俺不服。”
不僅黃忠如此,馬超在跟劉備推心置腹後也時常來尋諸葛亮。
在這期間,也出現過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在諸葛亮看來,軍中戰將雖然兵法理論知識不如自己,但都是經歷過戰場生死的。
但很快,馬超和黃忠又對諸葛亮的學習能力和洞察能力感到心驚。
一個月的時間。
因為諸葛亮每每都能精準的分析出馬超和黃忠講述的戰例中,犯了多少基礎常識的錯誤。
諸葛亮也不認為經歷了實戰就一定能提高帶兵經驗。
雖然諸葛亮並未真正的統兵,但諸葛亮的學習能力頗為強大。
得到黃忠和馬超的支援後,這次北伐選帥基本上已經是沒什麼懸念了。
結果劉備卻告訴張飛,北伐的主帥已經內定為諸葛亮,要讓張飛支援諸葛亮。
甚至還在諸葛亮向戰將們請教時多有鄙夷之意,認為諸葛亮堂堂軍師將軍會向軍中的武夫請教軍務有辱身份。
馬謖的態度,讓諸葛亮頗為不悅。
一開始,馬超和黃忠只覺得諸葛亮的記憶力很強。
真正的天才,學習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向軍中戰將請教軍務,有利於諸葛亮將理論和實際進行對比分析,繼而找到兩者之間的矛盾。
昔日黃敘因病而逝,讓黃忠頗為內疚,故而對霍弋的身體狀況黃忠也是時刻關注。
平日裡會因為側重的不同而有偏重,一旦真正要潛心研究某項能力的時候,其成長速度堪稱恐怖。
而這基礎常識錯誤並非諸葛亮引用的兵法,而是馬超和黃忠講述的過往戰例出現過的。
而諸葛亮就屬於這一類。
那就是越嶲太守馬謖在返回成都後,對諸葛亮向軍中戰將請教軍務的行為感到不理解。
諸葛亮能根據馬超和黃忠慣用的用兵之法,來對戰例進行剖析和總結。
就彷彿馬超和黃忠自個兒在進行戰後總結一般。
哪怕是小到安排軍卒去河邊打水,事無鉅細,諸葛亮都需要仔細的瞭解。
對於謹慎的諸葛亮而言,可以不大勝,但絕不能大敗!
哪怕是前往南鄭的途中,諸葛亮也在跟同行的趙雲討論地形地勢對具體行軍的影響。
對諸葛亮而言,是否去經歷實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清楚軍務的每個具體環節。
除了馬超和黃忠外,如趙雲、黃權、馮習、張南等軍中戰將,諸葛亮也有拜訪。
講述的戰例諸葛亮基本都能記住。
有馬超和黃忠這兩個宿將的協助,諸葛亮在這剩下的十幾日裡更是突飛猛進。
張飛一臉氣悶。
黃忠沒有食言,在閒暇之餘經常去尋諸葛亮,將這一生的統兵經驗和戰場經驗事無鉅細的講述給諸葛亮聽。
每次請來問診的良醫,都會同時對霍弋問診。
留在成都的將軍們,跟諸葛亮有過討論的就有十餘人,皆是在軍中久經善戰且又願意跟諸葛亮討論的。
對霍弋的培養,黃忠也是非常的上心。
興致勃勃的自閬中而來,本以為能當上北伐的主帥。
南鄭。
“這漢中太守你委任了魏延,北伐主帥你又委任軍師,二哥又在襄樊打出了威震華夏的聲威。”
“就俺守在閬中,每日裡就是去督巡諸縣,俺也想替兄長在雍涼打出名震天下的聲威。”
張飛鼓著腮幫子,歪著頭哼哼。
劉備見張飛這個老兄弟心中有氣,笑了笑,起身來到張飛身邊。
“益德。”劉備呼喚道。
張飛卻是將身子一扭,背對著劉備不答。
劉備笑了笑,又轉到張飛的正面,張飛又扭開了身子,哼哼表示不滿。
“益德啊,你都多大的人了,怎麼還跟以前一樣耍小性子。”
“你再這樣,為兄可要生氣了啊。”
劉備輕輕撫了撫短髯,再次轉到張飛面前。
張飛這次沒有再扭身,但卻是歪了腦袋不看劉備。
“兄長,俺就是不服!不服!就是不服!”張飛哼哼表態。
劉備輕笑:“益德,你在這跟軍師較什麼勁。軍師就算當了北伐主帥,他也不可能上陣殺敵啊。”
“這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歸軍師,攻城拔寨依據是益德與諸位將軍。”
“益德何必在意誰當這北伐主帥呢?”
“更何況,益德若是當北伐主帥,子龍、漢升、孟起等人又如何能服氣?”
“益德有把握讓他們,都認你這個北伐主將嗎?”
張飛其實也清楚,若真的當了北伐主帥,馬超黃忠趙雲等將未必肯心服。
可這心底始終不舒坦:“俺不要子龍他們,也能北伐。二哥不也只是帶了荊州的軍將嗎?”
劉備輕斥道:“胡鬧。獅子搏兔,亦要盡全力。北伐不帶他們,豈不是視三軍安危為兒戲?”
一開始。
劉備的確是想看看諸葛亮能否服眾,但這一個月的時間,劉備發現已經沒這必要了。
在諸葛亮的促使下,成都的諸將如馬超黃忠趙雲等都已經被諸葛亮那恐怖的學習能力折服。
再加上劉備已經認可了諸葛喬休兵養民一年的規劃,沒有最初那般急切的北伐心思,故而當眾測試諸葛亮能否服眾已經沒多少必要了。
一年的時間,足夠劉備看明白諸葛亮是否有資格勝任北伐主帥的位置。
“那俺得當先鋒!”張飛哼哼。
劉備輕笑:“北伐至少也得一年後,現在定先鋒也太早了些。”
“益德跟軍師關係又極好,要當先鋒你自己去尋軍師,何必來問我。”
在劉備的勸說下,張飛雖然不太情願,但也接受了劉備的決定。
諸葛亮當主帥,至少比馬超趙雲黃忠魏延當主帥讓張飛更信服。
見張飛不再執著於北伐的主帥,劉備又邀張飛坐下敘舊。
“益德,聽聞你讓興國當了伱的副將?”劉備問起張苞的情況。
張飛冷哼:“苞兒那小子,毛都沒長齊,若不是看他是俺兒子,俺只會讓他當個小卒。”
張飛這明顯言不由衷的話讓劉備不由一樂。
若張苞沒點兒能力,又豈能當張飛的副將?
這軍中不比其他地方,軍中的驕兵悍將不會因為張苞是張飛的親兒子就服氣的。
而事實上也如劉備判斷:
在劉備給關興取名安國後,張苞也不甘落後,經得張飛同意後遣人來向劉備求表字。
劉備自然也沒有厚此薄彼,考慮到張苞跟關興自幼關係極好,於是取興國安邦之意,給張苞取表字“興國”。
與關興“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寓意相差無幾。
張苞對此也是很滿意,時常以此為榮,更是立志要跟關興比個高低。
於是在張飛的軍中,張苞力挫諸將,又善待士卒,軍中威信也日漸提高。
原本對張飛有畏懼之心的張苞,逐漸變得自信起來,更是時常跟張飛叮囑,駁斥張飛隨意鞭笞健兒的行為。
因為張苞的存在,再加上張飛本就有改正這個毛病的意圖,張飛鞭笞健兒的恣意行為也越來越少。
只不過。
每每被張苞給駁斥,張飛就感覺顏面大失。
老子是老子,兒子是兒子,兒子都敢教訓起老子來了。
故而劉備詢問的時候,張飛不願提張苞是透過自身在軍中的威望當選為副將這事!
換而言之。
在張飛的軍中,張苞比張飛更受將士愛戴和敬重。
另一邊。
魏昌跟在魏延身邊,看著面容堅毅的魏延,不由出聲:“父親,大王真的準備讓諸葛軍師當北伐主帥?”
魏延目視下方勤奮練習揮刀的悍卒,淡淡開口:“你心中不服?”
魏昌並未隱瞞心中的想法,坦然直言:“我只是為父親感到不公,這北伐主帥,憑什麼是諸葛軍師一介文人?”
魏延沉默。
雖然對諸葛亮擔任北伐主帥有預料,但諸葛亮真正要被內定為北伐主帥的時候,魏延心中也就有些不平衡。
良久。
魏延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語氣堅定:“這是大王的決定,大王既然認為諸葛軍師有資格擔任北伐主帥,那我等就因該相信大王的眼光。”
“更何況,大王說了短期內是不會北伐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諸葛軍師的能為。”
“倘若諸葛軍師不能在正式北伐前表現出應有的大將之風,大王是不會視三軍安危於不顧的。”
“我等要做的,就是絕對服從大王的命令!”
兩日後。
諸葛亮抵達南鄭。
劉備這次北伐拜將,造勢很大。
一個月的時間,不僅僅是給諸葛亮準備的時間,也是給關中探子準備的時間。
將臺上。
劉備仗劍而立。
將臺下,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大小戰將百餘人,勁卒千餘人,有序而立。
而在將士外圍,更有不少的漢中士民翹首相盼。
沒錯!
劉備這次拜將,允許漢中計程車民旁觀!
表面的目的是要讓漢中士民知道劉備北伐的壯志和北伐的理由,用以聚攏民心。
這很符合劉備的親民風格。
劉備在平原的時候,都是跟鄉鄰坐在一起吃飯的。
若是曹操如此,必然會被懷疑別有用心,但劉備如此,卻會讓人覺得很正常。
而劉備這樣做,同樣是深意。
這是為了讓關中的探子有機會親眼目睹劉備這次拜將。
劉備先是慷慨激昂的講了匡扶漢室的豪言,然後又自稱身體有恙無法親率大漢的義士北伐,故而決定要拜將北伐。
得到授意的馬超、黃忠、趙雲等人,亦是紛紛爭先恐後的要爭這北伐主帥的位置。
就在眾將興奮之際,劉備又當眾喚諸葛亮登上將臺,賜予將印、信劍、符節,令諸葛亮以軍師將軍行徵北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假節、屯兵南鄭。
這樣的宣佈,令眾將士“譁然”。
張飛吼得最兇:“行軍打仗,豈能讓一介文人當統帥?”
馬超黃忠魏延等人,亦是紛紛不服氣。
然而。
諸葛亮並未在將臺上說出讓眾將信服的話,而是強行以將印、信劍、符節為震懾,當眾宣讀了七斬令。
輕軍者斬,慢軍者斬,盜軍者斬,欺軍這斬,背軍者斬,亂軍者斬,誤軍者斬。
雖說馬超張飛等大將是私下得到了授意配合演戲的,但聽到諸葛亮的“七斬令”的同時,還是忍不住嚇了一跳。
諸葛亮的軍規太狠了!
不僅對士卒狠,對將軍狠,對諸葛亮這個主將也狠!
同時。
諸葛亮又重點強調了賞功罰罪的公平。
正所謂: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以不均。
要明確的告訴勇士為什麼賞賜,勇士才會去效死;刑罰的時候要告訴犯禁的為什麼懲罰,有邪惡心思的才會畏懼。
賞罰若是不能公平,有功的將士會惱怒,受罰的將士會怨恨。
登臺拜將後。
劉備就借身體有恙,當日就乘車返回成都養病。
諸葛亮則是留在了南鄭,大張旗鼓的造勢北伐。
南鄭的聲勢,很快就傳到了關中。
“劉備竟拜諸葛亮為將?”
當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不論是孟達潘濬,還是關中諸將,都是一臉的不信。
在眾人的印象中,諸葛亮就是替劉備管錢糧守後方的,是蕭何式的人才。
統兵北伐?
那不是搞笑嗎?
“劉備無人可用了,竟用一介書生北伐,我等無憂了!”楊秋在最初的驚訝後,大笑嘲諷。
這楊秋就是昔日關中軍閥之一,曾跟馬超韓遂起兵反曹,後來投降曹操。
曹丕稱王后,封楊秋為冠軍將軍,好畤鄉侯。
別看楊秋似乎不怎麼有名氣,在勸進曹丕稱帝的時候,《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排名在第八位,在曹休、曹真、張遼、張郃、徐晃、朱靈之前。
以高官厚祿拉攏地方豪強,這是曹操慣用的伎倆,曹丕也是有樣學樣。
故而楊秋在關中的地位頗高,即便是孟達也不敢輕易的得罪楊秋,只是以曹丕的名義善加拉攏。
潘濬謹慎地道:“不可大意。諸葛亮在荊州素有伏龍名號,未出仕前就自比管仲樂毅,不是尋常的書生。”
潘濬本身就是能文能武的荊州名仕,對於楊秋的書生之論是嗤之以鼻的。
楊秋不屑:“潘輔軍。你多慮了,那諸葛亮即便真的有伏龍之名,也最多能管管文事。”
“他要說他自比管仲我倒也能相信,可要同時自比樂毅,呵呵,真以為他諸葛亮是西周姜尚嗎?”
“諸葛亮要敢來打關中,都不用我等動手,陳倉的左將軍就足以讓諸葛亮鎩羽而歸。”
“他要不走陳倉道,我就親自去取了諸葛亮的頭顱,送與魏王。”
白痴!
潘濬暗罵了一聲楊秋。
雖然楊秋是冠軍將軍,但潘濬是瞧不起楊秋的。
昔日馬超韓遂兵敗後的漏網之魚,因為勢窮投降才被曹操委以重任,目的也只是為了借楊秋來安定士民。
至於楊秋的用兵水準?
潘濬只想呵呵。
孟達沉吟片刻,分析道:“自漢中入雍涼,目前已知的有五條道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
“子午道,道路艱險,我不認為諸葛亮敢走此道,但為了避免意外,此處亦派駐少量兵力駐守。”
“儻駱道雖然艱險不如子午道,路程也是五條道中最短的,諸葛亮極有可能遣一路大軍走儻駱道,此處需要重兵把守。”
“褒斜道是巴蜀入秦川的主幹道,諸葛亮要北伐,這一路必有主力推進,同樣需要重兵把守。”
“陳倉道有左將軍在,無需憂慮。”
“至於祁山道,雖然道路相對平坦,但路程太長,走祁山道取關中的可能性最低。”
作為扶風郡人的孟達,對關中的地形頗為熟悉,即便沒有地圖在眼前,也能將出秦川的五條道路信手拈來。
楊秋請命道:“建武將軍,褒斜道就交給我,諸葛亮若敢來褒斜道,來一個我殺一個,來一雙我殺一雙。”
孟達只是沉吟片刻,就同意了楊秋的請命:“冠軍將軍,你的武勇,足以跟陳倉的左將軍媲美,魏王對你也是欣賞有加,褒斜道就交給你駐守了。”
楊秋大笑:“關中乃是我的主場,區區諸葛亮,如何能贏得了我?”
孟達又令別將分別駐守子午道和儻駱道,同時派遣大量的探子去漢中打探諸葛亮的具體出兵時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孟達對此也是頗為謹慎。
待諸將離開,潘濬蹙眉問道:“子敬,褒斜道乃是入關的主幹道,你讓楊秋去駐守,未免有些託大了。”
“一但褒斜道失守,陳倉就被割據了。諸葛亮只需遣將守住要道,就能讓左將軍進退不能。”
孟達淡然一笑:“承明兄認為,楊秋這人本事如何?”
潘濬不假思索:“言過其實,驕矜莽夫。”
孟達嘴角泛起冷意:“可楊秋如今是魏王委任的冠軍將軍,麾下亦有五千部曲。若楊秋不犯錯,我又如何能以軍法嚴懲?”
“承明兄,我予你監軍之權,督查各道防守;重點督查褒斜道的防守,若楊秋有犯大錯,你我便乘機奪了他的兵權。”
“奪了楊秋的兵權後,那五千部曲就是承明兄你的了。”
潘濬亦是冷笑:“子敬之意,我已深知。這些時日我會盯著楊秋的。只是諸葛亮非常人,子敬切勿小覷。”
孟達點頭:“我會慎重的。”
“讓楊秋駐紮在褒斜道,也是為了引諸葛亮上鉤,否則諸葛亮見褒斜道是名將駐守,就不敢輕易的來打褒斜道。”
“諸葛亮不來,你我又如何建功?”
“魏王最近有大事要籌備,也急需我等建奇功。”
潘濬心中一凜。
作為曹丕的親信,潘濬自然知道曹丕最近的大事。
曹操雖然死了,但該鋪的路也鋪得差不多了,現在只需要一個契機,就能讓曹丕更進一步!
待潘濬離開,孟達的眼神卻是多了幾分嘲諷:“伏龍?自比管仲樂毅?一介書生,竟然也敢自比樂毅。”
“若是孝直掛帥,我還會緊張幾分,諸葛亮掛帥,呵呵,劉備還真是死性不改啊。”
“可惜了孝直,竟然被劉備那老卒發配去了越嶲郡那個蠻荒之地,否則我必遣人召孝直入長安。”
“若有孝直為謀,這天下何人能與我抗衡?”
“劉備啊劉備,本以為你會親自來關中,沒想到這關鍵時刻你竟然會患病。”
“只有將你生擒,魏王才可以用討賊之功名正言順的登臨皇位,不用向那群世家豪族妥協。”
“如今你卻只派諸葛亮這個書生前來,讓我也頗為煩惱呢。”
“不過,只要擒了你的北伐主帥,我料你在成都也坐不住!”
孟達根本沒將潘濬的話聽進去,在孟達眼中,潘濬也不過如此。
孟達想要擒的是劉備,而是不諸葛亮。
孟達需要大勝來樹立軍中的威望,曹丕需要大勝來進位稱帝,孟達的戰績越好,曹丕的聲威就越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