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傷寒病的解析

所有傷寒病症,原本都是由寒氣侵襲人體所引起的,而風則是寒的先導。如果從季節和方位的角度來區分風寒,風主春季和東方,寒主冬季和北方;如果從程度和深淺的角度來區分風寒,風屬於陽而較淺,寒屬於陰而較深。然而,風會送來寒氣,寒會隨風侵入人體,它們能穿透骨骼、侵入肌肉,因為本屬同類,所以凡寒邪淺表的,就是傷風,風邪深入的,就是傷寒;而處於不深不淺、半正半邪之間的,就是瘧疾;如果風寒邪氣留滯在經絡,導致肢體疼痛的,就是風痺。這樣一來,傷風、傷寒、瘧疾、風痺,都是風寒邪氣所導致的。觀察《靈樞·九宮八風篇》以及《歲露論》的記載,都詳細描述了虛邪賊風所帶來的危害,《口問篇》說風邪盛就會形成寒熱,這都是指風是寒邪。就像冬天被寒氣所傷,自然會是傷寒,至於春夏秋三季的感冒,哪個不是因為寒,又哪個不是因為風侵入人體所導致的呢?所以張仲景說:所有傷寒病症,大多是由風寒所引起的,一開始因為體表感受風寒,侵入體內就不會自行消散,沒有透過溫覆等適當方法治療而自行消散的,這難道不是因為風寒原本就是同類邪氣嗎?《內經》說:要小心躲避虛風。所以聖人說躲避虛邪的方法,就像躲避箭矢和石頭一樣,這樣邪氣就不能傷害人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防微杜漸的方法。

傷寒病的三種型別

傷寒病症,大概是由於冬季嚴寒,在水結冰、地凍裂的時候,寒氣最為肅殺,人觸犯這種寒氣而立即發病的,就是正傷寒,這是陰寒邪氣直接中傷人體的病症。然而只有在社會動盪、人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的時候較多見,如果當時社會安定、百姓生活富足溫飽,那麼直接中傷的病症就少見,這是傷寒的第一種。有的人在冬天感受寒邪,但沒有立即發病,寒毒藏在營衛之間,到了春夏季節,又遇到風寒,那麼邪氣就會應時而發作,所以在春天就成為溫病,在夏天就成為暑病。因此那些生活辛苦的人,在春夏季節多患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感受寒邪所傷,所以隨著氣候的變化而傳變,原本就不是立即發病的正傷寒,應當根據它們的寒熱表現而隨證調治,這是傷寒的第二種。還有一種時行之氣,比如春天應當溫暖卻反而寒冷,夏天應當炎熱卻反而涼爽,秋天應當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應當寒冷卻反而溫暖,這不是時令應有的氣候卻出現了,所以一年之中,無論老少所患的疾病大多相似,這就是時行病,是感受了虛風邪氣,隨感隨發,凡是體質虛弱而不注意生活起居、過度勞累的人容易患病,這是傷寒的第三種。凡是這三種,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只是它們的病症有所不同,治療也有深有淺,如果不能分辨清楚,就一定會誤治病人。

六經病症

太陽經病,表現為頭痛、項強、腰脊僵硬、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無汗、脈浮緊。因為太陽經脈從脊背連線到風府穴,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三陽經的表證。

陽明經病,表現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安睡、脈象洪大而長。因為陽明主肌肉,它的經脈夾鼻絡於眼睛,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三陽經的裡證。

少陽經病,表現為胸痛、耳聾、往來寒熱、嘔吐而口苦、咽乾目眩、脈弦而數。因為少陽的經脈循行於肋部,終止於耳,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二陽與三陰之間的病症,由此逐漸傳入三陰經,所以它是半表半里的經脈。

太陰經病,表現為腹部脹滿而嘔吐、吃不下東西、咽喉乾燥、手足溫暖、或者自發腹瀉、腹痛不渴、脈沉而細。因為太陰的經脈分佈在胃中,絡於咽喉,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少陰經病,表現為口乾舌燥、或者自發腹瀉而口渴、或者想吐又吐不出來、或者裹緊衣服蜷縮著躺著、心煩意亂、只想睡覺、脈沉。因為少陰的經脈貫通腎臟絡於肺臟,聯絡舌根,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厥陰經病,表現為煩悶脹滿、陰囊收縮、或者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發熱、消渴、飢餓但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吐蛔蟲、腹瀉不止、脈沉而弦。因為厥陰的經脈循行於陰器而絡於肝臟,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成無已說:熱邪從太陽經傳至太陰經,就會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但還沒有形成口渴。傳至少陰經,就會口乾舌燥而口渴,但還沒有形成消渴。傳至厥陰經而形成消渴的,是因為熱邪太盛能夠消耗水分。凡是喝水多而小便少的人,稱之為消渴。肝位於人體的下部,而邪氣停留在這裡,就會導致木火相犯,所以邪氣上衝於心。木邪侵犯脾臟,就會脾氣受傷,所以飢餓但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吐蛔蟲。脾土已經受傷,如果再使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脾氣更加虛弱,所以腹瀉不止。

正陽明腑病,是由表傳入裡,由經傳入腑的。邪氣已經深入,所以表現為潮熱自汗、譫語口渴、不惡寒反而惡熱、揭開衣被、揚手擲足、或者發斑發黃、狂亂、五六天不大便、脈滑而實。這是實熱已經傳入體內,才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脈象弱而無神,或者體內沒有痞滿堅實等證候,又不可以隨便使用攻下的方法。

張仲景說:脈象尺寸都浮的,是太陽經受病,應當在一二天發病。脈象尺寸都長的,是陽明經受病,應當在二三天發病。脈象尺寸都弦的,是少陽經受病,應當在三四天發病。這三陽經都受病,還沒有傳入腑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象尺寸都沉細的,是太陰經受病,應當在四五天發病。脈象尺寸都沉的,是少陰經受病,應當在五六天發病。脈象尺寸都微緩的,是厥陰經受病,應當在六七天發病。這三陰經都受病,已經傳入腑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成無已註解說:三陽經受邪,病症在表,依法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然而三陽經也有直接傳入腑的,傳入腑就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所以說還沒有傳入腑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三陰經受邪,病症在裡,依法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然而三陰經也有在經的,在經就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所以說已經傳入腑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太陽經病有類似少陰經病的,表現為發熱惡寒,但脈象反而沉。少陰經病有類似太陽經病的,表現為惡寒脈沉,但反而發熱。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身體疼痛,如果病情不見好轉的,應當救治其裡證,適宜用四逆湯。少陰病,剛開始得病,反而發熱,脈沉的,適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按:這兩種病症,說的是病在太陽經,脈象應當浮,但反而沉的,是因為正氣衰弱、裡虛所導致的,所以應當用四逆湯,這是裡虛不得不救治。病在少陰經,病症應當沒有熱,但反而發熱的,是因為寒邪還在體表,還沒有傳入裡,所以應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表邪不得不發散。這兩種病症,都表現為脈沉發熱,但如果有頭痛,就是太陽病,沒有頭痛,就是少陰病。只是在少陰經反而發熱的,因為表邪浮淺,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情反而較輕;在太陽經反而脈象沉的,因為正氣衰微,難以用汗下之法治療,病情反而較重。由此看來,可見陽經有應當溫補裡證的,所以用生附子配伍乾薑,在補中自有發散之意;陰經有應當發散表邪的,所以用熟附子配伍麻黃,在發散中也有補益的作用。這是張仲景治病的根本方法,其他的治療以此類推就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