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葉歸的解釋,大家也是恍然大悟,這才明白食神大人的良苦用心。
吃完了刀削麵,葉歸又逛了一下集市。
不得不說,北方的集市真的太好玩了,有很多沒有見過的寶貝,還有很多見都沒見過的美食。
當真是讓大家大開眼界。
接下來的四天時間,葉歸都在太原溜達,吃了很多美食。
分別的時間一晃而過,又一次到了分別的日子。
“諸葛大師,謝師傅,這段時間多多打擾了,多謝各位的熱情款待,我們帝都再見!”
“食神大人,帝都再見!”
他們這幾天晚上都在找葉歸交流關於做菜的事情,不管是葉歸做菜的理論還是水平,都讓他們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他們的廚藝也得到了提升!
和他們告別之後,葉歸也踏上了前往河冀省的高鐵。
“同學們,這幾天吃麵食的確吃的太多了,希望去了河冀之後可以不吃麵食了啊!”
葉歸感嘆了一句:山晉不愧是麵食之都,麵食真的太多太多了。
在直播間的觀眾也都看在眼裡,知道這龐大的分量有多麼恐怖。
“哈哈,在河冀省的美食也不少,有驢肉火燒!”
“沒錯,一定要吃個驢肉火燒,驢肉火燒老好吃了!”
“除了驢肉火燒,還有獅子頭,獅子頭也不錯,以及燴菜!”
大家一一給葉歸說著地道的本地料理,葉歸頻頻點頭:“好,感謝大家的解惑,我都記住啦!”
“其實冀菜冀菜包括三大流派:以張家口、承德為代表的京北風味菜 ,以唐山、秦皇島為代表的京東風味菜和以保定、石家莊、邢臺、衡水、邯鄲等為代表的京南風味菜。”
“如果要細分的話,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衡水等為代表的冀中南菜;以承德為代表的宮廷塞外菜;以唐山秦皇島為代表的冀東沿海菜。”
“西漢時期,冀菜烹飪原料大量引進。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往,許多西域的烹飪原料傳入了中原地區,如苜蓿、胡瓜、胡豆、胡椒、胡麻、胡桃、胡蘿等。胡瓜引進後率先種植的是河冀一帶,黃瓜這種蔬菜登上宮廷菜,河冀為最。黃瓜入饌,在河冀由來以久。河冀現有黃瓜宴,即整桌的菜均用黃瓜為主要原料製成。”
“這一時期,調味品和傳熱媒介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動物油的基礎上,開始使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黃醬等登上了灶臺。相傳河冀古菜霸王肉,即是用植物油炸制而成的。植物油的使用,使菜餚的味道、色澤、質地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冀菜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當時做菜已開始使用糊和漿,是使菜質外焦裡嫩的初級階段。”
“其實黃瓜大家都有疑惑,那就是這個黃瓜明明是綠色的,為什麼要叫黃瓜,對不對?”
大家紛紛點頭,估計不少人小時候都問過父母這個問題的。
“其實有兩個原因,那就是黃瓜在結果之前也是會開花的,那開出來的花就是黃色的,所以叫黃花,後來看著結出來的果子像瓜,所以就叫黃瓜!”
“還有一個原因,羯族人石勒建立後趙王朝,建都襄國就是河冀邢臺,頒佈法令禁說‘胡’字。”
“一次在御賜午膳上,石勒為了考驗漢族官員是否忠誠於他,就指著一盤用胡瓜製成的菜餚問郡守樊坦:‘知此物何名乎。’樊坦是個老儒生,對胡瓜當然不陌生,但又不敢直言‘胡’字,他靈機一動,以詩代答:‘柴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
“黃瓜之名由此而來。至今,河冀還有黃瓜宴之說。即整桌的菜均用黃瓜為主要原料製成。”
聽完了葉歸的解釋,大家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漲知識了!”
“沒用的知識再次+1!”
“哈哈哈哈,俺也一樣!”
葉歸說道:“大家不要覺得這個沒用,說不定哪天在談戀愛的時候告訴你們物件我家有一根會發光的黃瓜,這還會引起物件的注意呢!”
眾人:“......”
食神大人,您最好說的就是黃瓜!
“唐朝時的冀菜原料的使用上非常廣泛。在配菜、菜餚的營養及調味上也頗為講究。這一時期,筵席的進餐形式也有了改革,席面從席地而坐發展為憑案而食。而上菜程式上講究‘凡點索食次,大要及時,如欲速飽,則前重後輕。如欲遲飽,則前輕後重。’這種上菜的程式至今還在酒席上沿用。”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時期冀菜,烹調方法更加多樣,刀工技術又有了發展、烹飪原料豐富多彩,菜餚的味、質地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筵席形式有了改進。”
“大夏現代各大菜系,大多是在清中葉到那段動亂時期之間形成。特別是民國的幾十年間,隨著人口湧向京滬等大城市,各個菜系同城競技,性格特色逐漸鮮明起來。因為河冀菜既不強調麻、辣、酸等強烈刺激的味道,又不像粵菜那樣使用罕見食材,‘什麼都敢吃’,因此知名度較低。”
“不過冀菜雖然比較低調,可是冀菜的味道絲毫不差!”
好嘛,這才是一碗水大師的真正水平。
葉歸一開始還說冀菜知名度較低的時候,河冀本地的水友們還是有些不爽的。
你不要以為你是食神就可以胡亂說啊。
敢說我們冀菜的知名度較低,信不信我們取關直播間的。
經過幾個小時的疾馳,高鐵也終於來到了這次的目的地——保定!
因為要吃驢肉火燒,自然要吃大名鼎鼎的保定驢肉火燒了。
不過除了保定驢肉火燒,河間的驢肉火燒同樣出名!
“河間驢肉火燒和保定驢肉火燒最直觀的區別在於保定的驢肉火燒是圓的,而河間的驢肉火燒是長方形的。”
“保定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市徐水區漕河鎮。漕河驢肉火燒歷史悠久。”
“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個幫會。漕幫以運糧為業,鹽幫以運鹽為業。雙方為稱霸碼頭,時常大動干戈,最終以漕幫大勝收局。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便宰殺燉煮,設慶功宴;再將肉夾在當地打製的火燒內吃。漕河驢肉興起,名吃由此誕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開戰。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一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飢。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製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一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裡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製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
“至於河間驢肉火燒,那就和乾隆皇帝有關了!”
“清乾隆帝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一次錯過住處在農家吃飯,農家為了讓皇帝吃著方便,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夾到層次鬆軟的火燒裡,乾隆吃後連連稱讚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大火燒夾驢肉,乾隆甚喜,即興賦詩一首:
河間處處毛驢旺,
巧婦擀麵似紙張。
做出火燒加驢肉,
一陣風來一陣香。”
眾人:“???”
“哈哈哈哈哈,乾隆皇帝的詩句還真的是正常發揮啊!”
“沒錯,只要乾隆正常發揮,他的詩句還是這個水平!”
“笑死,又菜又愛玩的典型人物啊!”
“乾隆後來回到皇宮還時常想念驢肉火燒,遣和紳來河間尋找做驢肉火燒的那戶農家進宮,和紳也是一位美食家,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和紳吃驢肉火燒的故事!”
“時值中秋和紳與幾位夫人在府內吃驢肉火燒賞月,當時皓月當空,和紳見鮮香酥脆的驢肉火燒裡面層次極多,一層層比紙張還薄,吃到嘴裡鬆軟異常。拿起夫人的玉手把玩時不禁詩興大發:
玉人指甲長,
火燒分外香。
兩相皆上品,
對月透華光。”
“還別說,這個詩句的水平在乾隆之上!”
“就乾隆那半吊子的作詩水平,對不起,應該連半吊子都算不上,那就是一坨屎啊!”
“沒錯!”
葉歸哈哈一笑,沒有在作詩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結。
“同學們,那咱們去吃驢肉火燒吧,有本地水友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