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漢緊鑼密鼓籌備北伐之時,天下局勢因各方勢力的微妙變動而愈發複雜。丞相府內,燭火搖曳,諸葛亮手持羽扇,眉頭微蹙,與姜維商討著北伐大計。“如今北伐籌備已至關鍵階段,然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不可不防。”諸葛亮目光深邃,透著憂慮。
姜維點頭稱是,攤開地圖說道:“丞相,糧草運輸路線雖在全力疏通,但袁譚屬地周邊的道路狀況複雜,且聽聞袁譚新收編的一些勢力,對我們的行動多有留意。”原來,袁譚在暗影教之亂後,勢力有所擴張,其領地恰好處於蜀漢北伐糧草運輸的關鍵路徑附近。
與此同時,袁譚府中,謀士郭圖正與袁譚商議對策。郭圖指著地圖,神情嚴肅:“主公,蜀漢北伐,若成功則勢力大增,屆時我等恐再無立足之地。但曹魏與東吳也不會坐視,我們需審時度勢,謀取最大利益。”袁譚沉思片刻,緩緩道:“你之意,是與其他勢力聯合?”郭圖微微一笑,點頭道:“正是,可暗中與曹魏或東吳溝通,視情況而動,若能在他們爭鬥中分得一杯羹,我軍便可壯大。”
而在曹魏朝堂,曹彰正慷慨陳詞:“諸葛亮籌備北伐,其心昭然若揭。我軍應主動出擊,先發制人,打亂蜀漢部署。”然而,部分大臣卻持反對意見:“蜀漢根基未穩,貿然出擊,恐陷我軍於不利。不如加強防禦,以逸待勞。”曹彰心中煩悶,卻也無法說服眾人。
東吳這邊,孫權同樣在權衡利弊。他看著滿桌的情報,對周瑜說:“蜀漢北伐,於我江東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若助曹魏擊退蜀漢,曹魏勢力將更強;若助蜀漢,又恐其日後對江東不利。”周瑜思索後道:“主公,可先按兵不動,待蜀漢與曹魏交戰正酣,我們再出兵,屆時無論結果如何,江東都可從中獲利。”
在蜀漢,諸葛亮對各方動態瞭如指掌。他深知,袁譚的態度至關重要,若其倒向曹魏或東吳,糧草運輸將面臨巨大阻礙。於是,他決定派使者前往袁譚處,試圖說服袁譚保持中立。
使者見到袁譚後,言辭懇切地說道:“袁公,蜀漢北伐意在興復漢室,並非與各方為敵。若袁公能保持中立,待北伐成功,漢室復興,袁公也將名垂青史。且蜀漢願與袁公交好,互通有無,共圖發展。”袁譚聽後,並未立刻表態,只是讓使者先回,稱自已需慎重考慮。
使者離開之後,袁譚面色凝重地坐在營帳之中,沉思片刻後,他立刻派人將謀士郭圖請來共商大計。
不多時,郭立匆匆趕來,見到袁譚後拱手行禮。袁譚示意他坐下,然後開門見山地說道:“方才那蜀漢使者前來,我總覺得其中有詐。先生對此事有何看法?”
郭立冷笑一聲,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依在下之見,諸葛亮此舉無非是擔心我們與其他勢力聯手對抗他們,故而特意派使者前來示好罷了。然而,這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主公不妨藉此良機,向蜀漢索要一些好處,一來可以充實我方實力,二來也能觀察一下曹魏與東吳那邊的態度,再做定奪。”
袁譚聽後微微點頭,表示贊同郭立的觀點。於是兩人一番密謀,最終決定由袁譚親自修書一封給諸葛亮,信中明確提出蜀漢若想讓自已保持中立,就必須提供部分糧草和軍械作為交換條件。
數日後,這封書信被送到了諸葛亮手中。當他拆開信封看完內容後,不禁皺起了眉頭。一旁的姜維見狀,湊上前去詢問情況。待得知袁譚的無理要求後,姜維頓時氣得滿臉通紅,怒聲道:“這袁譚簡直就是得寸進尺、趁火打劫!我們好心與他商談,他竟然如此獅子大開口!”
然而,面對憤怒的姜維,諸葛亮卻顯得格外鎮定。只見他輕輕擺了擺手,安撫道:“伯約莫要衝動。眼下形勢複雜,我們切不可因一時之氣而與袁譚徹底翻臉。且先答應他的部分要求,暫時穩住他再說。與此同時,我們更要加快北伐的籌備工作,以免局勢生變。”
姜維雖然心中仍有些憤憤不平,但對於諸葛亮的決策還是十分信服的,當下便應諾下來。就這樣,在雙方的暗中較量與權謀算計之下,北伐的日子一天天臨近。而隨著各方勢力不斷地互相試探與精心謀劃,整個局勢也變得越發撲朔迷離、錯綜複雜起來。彷彿只需一點火星,就能引發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