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是決定大夏命運的一戰,本帥必須親自督戰,你們不必再勸了,各自回去準備吧。”
將幾名大將打發走,隨即便召集文官議事。
“陛下駕崩,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將他安葬在皇陵,一切從簡吧。”
“六部、以及大小官員,儘量將他們尋回,重新組建各部門。一切從簡,先將京師運轉起來。”
“缺的各類人才,可酌情從民間提拔。我需要的是辦實事的人才,而不是素位裹餐之輩。”
“誰若是敢在這個時候欺上瞞下,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殺無赦!”
羅峰滿臉殺氣的看著二十幾名滯留在京城的官員。
隨後,便與眾人商議,臨時組建各部門,挑選各類人才。對於他來說,即便是大明皇親國戚,沒有能力也不可能佔著位置。
接連幾天忙碌,羅峰才將諸事差不多安排妥當,找了一座府邸作為臨時居住辦公的地方。
思前想後考慮很久之後,又將張名振、左懋第等人叫來,打算讓他們寫一篇文章。
“你們就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將韃子入關佔領中原,大夏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道理講一遍。”
“以本帥的名義,寫下一篇昭告天下的佈告。不管是李鴻基的還是張秉忠這些義軍,還是大明各地的官軍。”
“必須不計前嫌集結全部兵力,共渡難關,將韃子擊敗。讓江南各地官軍,迅速向太原府、濟南府集結。”
將心裡的想法托盤而出後,張名振、左懋第等人便點頭答應。
“另外以本帥的名義,向李鴻基、張秉忠,還有左良玉等大明官軍派出使者,邀他們共商大大事。”
“無論如何,必須想盡辦法,讓他們放下成見,共同面對我們的敵人。”
羅峰想了想,再次開口說道。
“是,大元帥!”
見張名振、左懋第等人明白他的意思,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隨後又商議了一些事情,安排他們儘快擬定之後宣告天下,這才揮手讓他們離開。
眼下僅憑他一人之力,恐怕並不能完全打敗韃子。一旦李鴻基、張秉忠、左良玉拒絕聯合出兵的話,那他必須另做打算。
沒過兩天,張名振便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寫了一篇文章昭告天下,號召大明所有的人抵禦韃子進攻。
羅峰則坐鎮紫禁城,將民生、軍事等諸多雜事安排妥當,便傳來韃子先鋒已到的訊息。
迫不得已,便只能再次召集諸將,商議到底出兵多少,如何面對韃子進攻。
“大元帥,據探子打探回來的訊息,此次韃子出兵約十五萬,滿洲八旗的軍隊大約10萬餘人。”
“剩下的還有蒙古八旗,和遼東漢人為主的漢人八旗。韃子來勢洶洶,我們的兵力恐怕根本不夠啊。”
羅峰聞言皺了皺眉頭,沒想到韃子如此多兵力。
“李鴻基呢?他的部隊是否按照約定集結?”
“哼,李賊被韃子直接打怕了。雖然固安、東安、永清一帶,以及天津三衛附近集結了重兵。”
“但明眼人都非常清楚,大順軍都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豈能跟我們羅家軍相比。”
羅文林冷哼一聲, 忍不住癟了癟嘴。
“大元帥,屬下以為,我們應將兵力撤回城內。以紫禁城牆高池深,與韃子打消耗戰。”
“如果選擇在城外進行野戰的話,恐怕即便獲勝,也是慘勝。於我們來說,恐怕百害無一利。”
馬祥麟非常擔憂,忍不住站起身來說道。
其餘的一些將領,也都紛紛附和。建奴擅長野戰,與其進行野戰,根本就不是明智之舉。
“本帥知道,你們擔憂跟建奴野戰,我們會戰敗。畢竟大明軍隊中,都流傳著建奴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言論。”
“但本帥卻要打破這個妄言,在城外以堂堂戰陣,用韃子最擅長的野戰,將這一個流言徹底打破。”
“讓大明所有的軍隊都知道,建奴其實沒什麼可怕的。只要大明將士敢打敢殺,建奴並沒有那麼強大不可敵。”
羅峰擺了擺手,一臉嚴肅的看著眾人。
不管是大明計程車卒,還是李鴻基的義軍,一旦跟建奴開戰,最終的結局就是一觸即潰。
對於建奴的痛恨刻在骨子裡,但同樣的懼怕,也被他們深深藏在心裡。
羅峰必須打破建奴刻在大明將士心中的印象,未來讓所有的大明將士都知道,建奴即便滿萬,大明將士依舊能夠戰勝。
“第一第、第四軍團,隨本帥出征。新徵召計程車卒,有很多之前逃亡京城將士,迅速進行整頓,駐守城池吧。”
“所有的紅衣大炮,火器全部運送到營州。本帥要在薊州、營州之間,與韃子決一死戰。”
“是,大元帥!”
見他已經下定決心了,其他的人也不敢再多說什麼。
隨即,羅峰帶著五萬兵馬,攜帶軍械輜重,迅速出兵營州。他必須利用強大的火器,層層阻擊韃子。
否則一旦最後全軍撤回京城,根本就沒有戰略迴旋餘地。韃子一旦圍城,就會陷入一場持久戰。
眼下跟韃子打消耗戰,對於他來說就是自尋死路。畢竟僅憑陝西、四川,根本就經不起持續幾個月的圍城消耗。
當羅峰率領大軍,抵達香河、寶坻一線,與吳三桂的第三軍團匯合之後,韃子的大軍也已經抵達。
“大元帥,哨探來報,韃子皇帝任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大將軍,出兵十五萬入關。”
“眼下兵分兩路,大將軍多爾袞領兵八萬前來會戰。而另外一路約七萬餘人,由豫親王多鐸率領。”
“這一路兵馬直接南下,向李鴻基囤積的重兵發起進攻,目前應該已經抵達涼城所附近了。”
吳三桂迅速的將他掌握的訊息,悉數進行了彙報。
“聽聞你與韃子先鋒軍戰了一場,傷亡如何?”
“回大元帥,按照您的命令,屬下領兵兩萬,與韃子打了一戰,詐敗而歸,傷亡了約三千人。”
羅峰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
“你孃舅祖大壽,是否答應趁機返回大明?”
“舅舅擔憂家眷安危,並未答應。不但如此,還派人前來勸降,但被屬下拒絕了。”
吳三桂的話,讓他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