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皇宮內,一名內著鎧甲、外披黃袍的男子站在巨大的几案之內,幾名身著文臣服飾的大臣站在在几案之外。黃袍男子便是當今天子,他率領手下將士復興了大唐。這讓他有點志驕意滿。想當初父王臨終之時留給他三支金箭,一是滅掉幽州的劉守光;二是擊敗契丹;第三就是消滅最大的敵人——朱溫。他憑藉父王留下的幾萬殘兵,在短短几年之內就實現了對父親的諾言。他心裡得意極了,按照這樣下去,他遲早會統一天下,成為第二個太宗皇帝!
在面見高季興時,他原本叫高季昌,為了避我爺爺的諱,主動把名字給改了。這真是忠臣啊,原本想把他留下來,徹底吞併荊南國,還是郭崇韜有遠見,勸我不要扣留高氏兄弟二人,否則其他的藩鎮可不會來朝見了。現在不少藩鎮還沒有心服,現在把人扣下來就有點操之過急了。
他細細回想著高季興的提議,統一天下從哪裡開始?一開始他想著能夠先打下江南,控制全國富裕的江淮,藉助江南的富庶來兼併其他的諸侯。可高季興卻提議讓他先打蜀國,蜀地雖然四塞之地,國內卻面臨著不少矛盾,更重要的是當今蜀國國主王衍縱情聲色、不理國事,是一個絕佳的機會。這天,他召叢集臣,就是為了討論用兵方案。
几案之外的站著的幾位大臣,都是隨他一起復興大唐的功臣。他清了清嗓子,開口道:“諸位愛卿,偽梁已經滅亡。朕想借此機會掃滅天下,諸位以為當以哪國當先?”
話音一落,只見左首一人出班,手持芴板,向前一個鞠躬,奏道:“臣以為,陛下能在五年之內掃滅偽梁,建基稱帝,實乃先皇考之洪福,陛下應天順人,剿滅朱賊,復興大唐,實乃萬世之功業。”
皇帝聽了,頻頻點頭,定睛一看,乃是中書舍人馮道。這馮道也是個奇人,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一心以詩書為業,即使大雪擁戶、塵垢滿席,也能安之若素。馮道先是投靠劉守光,不久便來歸附,被當成了棄暗投明的典型,在皇帝心中留下了好印象。
馮道得到鼓勵,接著奏到:“臣以為當今天下,揚一益二,在前唐之時,這兩地就是天下富庶之地。當前偽吳國內亂,政權已被權臣徐溫所控制,陛下正可以以討伐逆臣的名義發兵江南,一舉奪得江淮財稅重地,如此一來,江南各國無不望風歸附,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皇帝正在遲疑,緩緩的坐到御座之上。只見右首一人出班,行了禮之後,高聲奏道:“臣有異議。”皇帝往下望去,乃是隨他身經百戰的郭崇韜,現任樞密使,便開口道:“准奏!”
郭崇韜接著奏道:“臣以為楊吳權臣徐溫早已控制局勢,自己坐鎮廣陵,兒子坐鎮金陵,儼然是一個徐氏朝廷。朝臣都在徐氏控制之內,軍隊也都服從,臣以為並無可乘之機。相反,蜀國國主貪戀聲色,賦稅又重,百姓早已民不聊生,朝中也是小人日進、君子日遠,軍隊戰鬥力渙散,正是可乘之機。如能擊敗蜀國,控制大江上游,仿效始皇故事,從蜀中順流而下,江漢之地可唾手可得,江淮之地也會不戰而降。這才是真正的統一之道啊。”
皇帝聽了郭崇韜的發言,沉浸在即將統一天下的巨大喜悅之中,他想:按照這樣戰略,他不出五年,就能統一天下,再造大唐。他仍不住笑了起來,嘴角有些微微的翹起。看到還站立在中央的郭崇韜,他緩緩說到:“郭愛卿言之有理。”
郭崇韜微笑著退回了班列之中。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和皇帝所想一致。這時從左側轉出一員武將服飾的人,向上鞠了一躬,沉聲奏道:“臣有異議!”
皇帝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突然被拉回現實,很是不悅。定睛一看,乃是北面招討使李存審,原本姓符,是父親的養子,在滅梁之戰中出力頗大,現在又承擔著抗擊契丹的重任,可謂是位高權重、獨當一面。皇帝問道:“愛卿有何高見?”
李存審不慌不忙,緩聲奏道:“臣以為統一之事不必操之過急,當前偽梁剛滅,各地藩鎮尚且未服,各部將校連年征戰,急需修整。臣以為應當先修整各部為上,不宜擅起兵端。況且高季興那廝,也不是好東西,他勸陛下西征巴蜀,無非是想借此轉移陛下視線,絕非真心誠意為我大唐著想!”
皇帝聽了,微微有些慍色,但礙於李存審的巨大功績,也不好指責。沉吟了一會之後,他開口道:“將士們隨我南征北戰,自是有些疲憊,朕當然願意讓將士們好好修整一番。這樣吧,讓將士們修整半年,之後再一舉蕩平蜀國!”
“至於那高季興,朕何嘗不知道他的用心?只是他的建議契合實際,得到朕的首肯,況且我大唐若要征伐江淮,水師必不可少。當前青州水軍還在訓練之中,難以承擔主攻任務,等我大唐拿下巴蜀,兩路並進,何愁江南不定?朕心意已決,半年之後,發兵巴蜀!”
郭崇韜連忙山呼:“陛下聖明!”其他朝臣見狀,也紛紛俯伏在地,山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