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之船,和猴子打字機與電車難題一樣,是一個哲學入門級別,並且傳播得頗為廣泛的思想實驗。
簡單地說,就是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例子,比如說幾個好朋友一起玩音樂,約定好了組一輩子樂隊,可途中成員有離開的,又有新加入的,還算不算是以前的那個樂隊?
現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因為對於資本市場來說,要去對應找一個事物對應這個思想實驗,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情。
那就是股票的指數。
定義上,股票價格指數就是用以反映整個股票市場上各種股票市場價格的總體水平及其變動情況的指標,簡稱為股票指數。
指數就像是一艘行駛在大海當中,無比巨大的忒休斯之船,其中每一隻成分股就是組成船體的木頭。
於1885年由漂亮國人查爾斯·亨利·道編制出的道瓊斯工業指數是漂亮國曆史最為悠久的指數之一。
建立初期只有12只成分股,之後指數擴容最終穩定在30只。
當它首次被公佈時,指數是40.94點。它被當作平均指數來計算,首先加上所有成分股的價格,再除以股票的數目。1916年,道瓊工業指數中的股票數目增加到20種,最後在1928年增加到30種。到了1972年11月14日,平均指數首次超過1000點(1003.16點)。
三十隻包括漂亮國30家最大、最知名的上市公司。
之後在三十隻的基礎上就沒有再擴充過,數量保持著恆定。
而更新的規律週期,大概一直保持著一兩年納入一隻,踢出一隻的節奏。
經歷過一百多年間的不斷換血與更替,其中絕大多數都已經被踢出去了。
直到幾年之後通用電氣剔出道瓊斯指數成分股。
這是當時最後一隻作為創始成分股的獨苗,巔峰6000億美金市值,被踢出市值的時候已經不足700億美金。
也算是被時代所漸漸拋棄的一隻股票。
同時這也意味著道瓊斯指數當時已經沒有任何一隻編制初期原始的股票了。
令人感嘆。
那麼問題來了,最初的成分股一隻都沒有了。
那麼道瓊斯工業指數還是原本的它嗎?
定義上當然是,它還是叫這個名字沒有海邊,人們的直覺也是一樣,沒有人會說他變了,感性的投資者也許只會在這最後一個老成員被踢出的時候稍微那麼唏噓一下子。
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而更多的情況實際是,誰在乎呢?能賺錢不就好了?
對於這種情況,定義名稱似乎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名字沒變,沒有重組過,哪怕全部大換血過一次,他依舊是他。
常有人喜歡拿兩個國家的代表性指數進行對標比較,什麼別人牛長熊短,我們熊長牛短,其實是沒有任何的可比性的。
因為沒有人能夠違反規律,對抗規律。
都不需要拿指數去分析什麼制度問題,什麼科技水平問題,舉個陳浪當下最容易接觸到的例子就懂了。
他所在的高中,南山中學是當地最好的中學。
但是他所在的高二(四)班,尖子班並不是最好的班,因為像他這樣的班有三個。
最好的班叫做珍珠班,編在一班。
班級人數額定五十人,初中升高中的時候,根據中考成績和入學考試綜合排名的,只看成績,沒有任何操作空間,每個學期以期末考試成績為準,嚴格進出標準,考差了是會掉到普通班上的,而其他班的學生如果考得好,也是能進去的。
對於學生來說,其實是一件有點殘忍地位末尾淘汰制了。
學生壓力大不大,被踢出去的學生心理受不受傷不知道,只要不出事,就一直可以相安無事。
而只看結果班級的平均成績對於其他班是碾壓的存在。
再之下是三個尖子班,這幾個就是當時入學時綜合成績稍次一等的一批學生了。
這幾個班的操作空間就相當大。
額定五十人?
這就很幽默了,你說小班制我都覺得好笑
基本上每個班都多塞了二三十個學生進來,至於水平,也是良莠不齊,有的是差一點點沒上線,有上進心的學生。
但更多的是純粹的後進生,有的是沾親帶故的教師子女,多少有點背景的小官,等等等等。
各種各樣的關係,要不有錢,要不有權,反正總能塞進來,運作空間非常巨大。
也沒有什麼末尾淘汰制。
在這樣的條件下,本身客觀水平已經有差距,再加上拖後腿的,最終幾個班來比平均成績,那能贏真的才是見了鬼了。
更不用說剩下的普通班,那班級成分就更是複雜的群魔亂舞,很多都是交擇校費進的。
當然,這邊一般不叫擇校費,叫高費。
一邊是嚴苛無比的淘汰機制篩選出來的卷王,一邊是人情網路下的臃腫到無法自我革新的機構。
在班級這個維度,誰勝誰負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事。
偶爾也有尖子班的學生能殺到前列,殺進前50,沒問題。
但是指數這玩意兒更像是個平均水平的展現。
要這麼比,這顯然是一場毫無可比性,也毫無懸念的比賽。
話題迴轉到指數,指數的成分股調整其實也是很值得分析的地方。
經常可以觀察到的是,許多成分股票調入指數的時候是最最巔峰,風光無二的時期。
各種機構調研,吹得天上罕有,地下無雙,值得一生珍藏
經常遇到一調入就見頂這種鬼故事。
主力把指數基金作為一個潛在接盤物件,這種玩法見得多了。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地方,相當矛盾的存在。
指數想要持續上行,要保持換進來的是活力的新鮮血液,那必然就是當下被炒作過一波甚至多波的股票。
大多數是新興行業,當下的風口,熱門。
既被廣義的市場認可(行業地位),又被狹義的市場認可(二級市場漲得好),那麼大機率出於高位或者中高位,基本上不會是低位。
而某些真正達到否極即將泰來的公司,又在黎明前被踢出去了。
沒有辦法避免。
你真的不知道你調入的是前途無限行業新秀,還是已經綻放過最奪目光彩一閃即逝的流星。
你也不知道被你一腳踢開的,是真的已經徹底墮落得不能再墮落的廢材,還是隔段時間大吼一聲莫欺少年窮的主角。
投資的不確定性就在這裡。
這還只是一個簡單的指數編制問題,真正到了投資者進入市場之後,那就是意味著自己要開始篩選,編制屬於自己的投資組合,自己的“指數”。
遇到的難度又是另外一個層級。
那又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