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鐘後。
張毅和曹春元一起走進了中華殿,抬眼一看李世民高坐中央御座,其下尚書左僕射蕭瑀,門下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兵部尚書杜如晦,少府監孫堅分坐左右。
張毅快步上前恭敬的拱了拱手,“臣拜見陛下!見過諸位大人!”
李世民左手輕輕一揮,“張愛卿免禮平身,賜座!”
“謝,陛下!”
張毅拱了拱手,隨即在孫堅下首的桌案坐了下來。
李世民微微頷首,“張愛卿,長安城的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在東西兩市一斗米的售價穩定在四十文錢上下,城內百姓每天忙碌也只能維持溫飽,眾位愛卿為此提出了平抑糧價的七大應對之策。”
“其一疏通漕運,其二興修水利,其三建常平倉,其四隴右購糧,其五徹查全國土地抑制兼併,其六減免商稅鼓勵外糧入京,其七嚴懲商販囤積居奇哄抬糧價。”
“除此七策之外,張愛卿可還有其他的應對之策?”
李世民此話一出,殿內眾臣紛紛好奇的看向張毅,他們很想知道張毅到底能不能想出什麼出人意料的好辦法來。
沒辦法,張毅給人的感覺非常神奇,別人窮盡一生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比如改良精鹽提煉術和活字印刷術。
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不僅想到了,而且還實現了,比如馬蹄鐵和腳踏車,彷彿這世上就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
好傢伙,這平抑糧價的常規操作,全被幾位大佬給說完了,哥又不是神仙,我能有什麼辦法。
不過,李世民召他入宮詢問對策,張毅也不能一口回絕,當即閉目沉思,腦子開始飛速的運轉起來,緊急思考應對之策。
李世民和一眾大佬見張毅正在思考,當即不再說話,紛紛端起了桌案上的茶杯,一臉悠閒的品起了茶。
據張毅所知,武德九年,李世民與眾臣議定平抑糧價之策後,當即下詔命民部侍郎戴胄為隴右道巡察使,兼領平糴(di)事,趕赴隴右督辦購糧事宜。
隴右,今甘肅一帶,自隋末戰亂以來,地廣人稀,但土地肥沃,武德九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
然而,隴右因交通不便,商賈轉運艱難,百姓雖有餘糧,卻難以外售,糧價驟降至鬥米五文,遠低於長安的四十文。
戴胄抵達秦州,今甘肅天水後,立即召集隴右諸州刺史及豪族大戶,宣示朝廷旨意。
旨意的內容大概就是,陛下憂心關中糧荒,特命本官以官錢平價收購餘糧,轉運至長安,以濟百姓,凡願售糧者,官府按鬥米八文收購,並免其商稅。
此令一出,隴右富戶紛紛響應,短短半月,官府便購得粟米五十萬石,並徵調民夫、車馬,沿渭水東運。
與此同時,房玄齡督辦的漕運工程亦初見成效,朝廷徵調數萬民夫,疏浚廣通渠,使隴右、關中的糧船可直抵長安。
渭水之上,千帆競發,運糧船隻絡繹不絕,戴胄命人沿途設立糧倉,分段轉運,並派兵護送,以防盜匪劫掠。
至貞觀元年春,第一批隴右糧食運抵長安,朝廷立即在東西兩市設立官糶(tiào),即官府售糧點,以鬥米十五文的價格出售,遠低於市價。
長安百姓聞訊,紛紛奔走相告,爭相購糧,原先囤積居奇的糧商見官府糧源充足,不得不降價銷售,糧價迅速回落。
李世民得知糧價已降,龍顏大悅,戴胄購糧有功,由民部侍郎擢升為民部尚書;房玄齡疏浚漕運,賜絹千匹;杜如晦籌建常平倉,加封左光祿大夫。
自此,貞觀之治的根基更加穩固,大唐國力日漸強盛。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
忽然,張毅腦中靈光一閃,想到了北宋真宗時期,約公元1012年從占城國引入的占城稻,心裡頓時有了主意。
占城國,唐初時為林邑國,位於現在越南中南部;占城稻耐旱、早熟、適應性強,能大大的提高嶺南地區的糧食產量。
張毅猛的睜開了雙眼,眸中精光一閃,立即起身向前,恭敬的拱了拱手,“陛下,諸位大人提出的七大應對之策各有精妙之處,雖能暫時緩解糧價,但恐怕難以從根本上破解我大唐糧食短缺的困局。”
張毅此言一出,如同一塊巨石投入了平靜的湖面,剎那間,李世民目光一凜,殿內諸臣也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所有人都知道,張毅敢如此直言,必定是胸有成竹。
想到這,殿內眾臣的目光瞬間聚焦在張毅身上,眼中滿滿的全是期待。
李世民龍顏大悅,立即從龍椅上站了起來,一臉激動的說道:“張愛卿既有良策,莫要耽擱,速速道來!”
張毅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說道:“陛下,臣聽聞林邑國的水稻可一年三熟,不僅耐旱、早熟、高產,而且適應性極強。”
“若我大唐能引入林邑稻,在嶺南地區推廣種植,就算做不到一年三熟,但一年兩熟絕對不成問題。”
“如此一來,必能大幅提高我大唐的糧食產量,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短缺的難題。”
李世民一臉不解的看向張毅,“張愛卿,這林邑國的水稻這麼好,朕怎麼從未聽林邑國的使者跋摩明海說起過此事?而你又是從何處聽說的此事?”
李世民這一問,恰似一道驚雷劈下,瞬間將張毅震得頭皮發麻,傻傻的僵在原地。
張毅心裡很清楚,自己穿越者的身份,一旦試圖解釋,無異於天方夜譚,不僅難以取信於人,弄不好還會被李世民當作妖邪怪物,招來殺身之禍。
這封建王朝的帝王們無不秉持著天下唯我獨尊的理念,堅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任何遊離於他們掌控之外的人和事,都會被視作異類,而對待異類,帝王們為了維護統治,往往會毫不猶豫的痛下殺手。
雖說李世民貴為千古聖主,以從不對有功之臣痛下殺手而聞名,但伴君如伴虎,人心難測,誰又能百分百保證,自己不會成為打破他慣例的那個人?
張毅有幸穿越到這繁華的大唐,此時的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他可不想這麼稀裡糊塗就丟了性命。
哪怕這種可能性只有萬分之一,他也絕不會拿自己的小命去冒險,此時此刻的張毅非常緊張,額頭不由的冒出了冷汗。
張毅的腦子開始飛速的運轉起來,試圖找到一個合理的說辭,以解李世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