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利可汗的眼神瞬間銳利如鷹,緊緊盯著李世民,眼眸中閃爍著複雜難辨的光芒,有不甘,有思索,更有被逼迫後的慍怒。
李世民端坐在馬背上,身姿挺拔如松,周身散發著不容侵犯的帝王威嚴,他的目光如炬,毫無懼色地與頡利可汗對視,眼神中透露出破釜沉舟的決絕。
一時間,便橋之上安靜得可怕,唯有戰馬偶爾的嘶鳴聲,打破這令人窒息的死寂,每一聲都像是重重地敲擊在眾人的心絃上,大戰一觸即發!
頡利可汗抬頭看了看河對岸的唐軍,只見大唐軍佇列陣整齊,鎧甲在日光下閃爍著森冷的寒光,手中長槍如林,槍纓隨風烈烈作響,似在發出無聲的示威。
低頭思索一番通商帶來的潛在利益,終於下定了決心。
“好!既然李唐皇帝如此有誠意,那賠償之事就這麼定了。”
“呼……”
頡利可汗此言一出,李世民頓時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緩緩開口說道:“既然如此,那咱們重新簽訂盟約。”
“可以!”
頡利可汗抬頭看了看天色,“李唐皇帝,時辰也不早了,不如你我先各自回營,明日一早各帶兩名心腹前來便橋商議新的盟約如何?”
李世民點了點頭,“也好,那咱們明天再見。”
隨後,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各自走下了便橋。
頡利雖然同意退兵,但李世民緊繃的神經仍未完全鬆懈,他深知此次盟約的意義重大,稍有差池便可能前功盡棄。
李世民剛剛返回軍前,高士廉、房玄齡、秦瓊、尉遲恭便催馬迎上前來。
“陛下,頡利同意退兵了?”
高士廉此問一出,房玄齡、秦瓊、尉遲恭一臉期待的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點了點頭,當即將談判結果告知了三人。
高士廉連忙拱了拱手,“陛下聖明!終是以最小的代價化解此次危機,只是明日簽訂盟約,還需萬分謹慎,一定要確保條款滴水不漏。”
房玄齡點了點頭,“陛下,臣以為,除了明確財物數額、通商細則,還應在盟約中對雙方的軍事行動範圍、互市規則以及違約懲處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以免日後再生事端。”
李世民目光炯炯,微微頷首道:“兩位愛卿所言極是,此次盟約,不僅關乎當下和平,更關乎大唐未來國運,朕命你們今夜便擬好盟約初稿,明日一早呈與朕審閱。”
“臣等遵旨!”
另一邊,頡利可汗回到突厥營帳,帳內以突利可汗和梁師都為首的諸將紛紛圍攏過來。
突利可汗率先開口問道:“大汗,李世民同意了?”
頡利可汗點了點頭,隨即將談判結果簡單的敘述了一遍。
“大汗,就這麼輕易答應他們,那咱們豈不是虧了?”梁師都道。
梁師都的小心思,頡利可汗非常的清楚,當即瞪他一眼,沒好氣地說道:“你懂什麼!若真開戰,勝負難料,且不說傷亡慘重,即便咱們攻下了長安城,大唐後續的反撲咱們也難以招架,通商一事,只要運作得當,咱們獲取的好處可遠不止這些財物。”
一位將領擔憂的說道:“大汗,可這通商之事,終究是新舉措,若真如大汗所想,那自然是好,可萬一……”
頡利可汗大手一揮,打斷將領的話,“此事就這麼定了,明日簽訂盟約,你們都給我謹言慎行,莫要節外生枝。”
“是,大汗!”
一夜無眠。
大唐營帳內燈火通明,高士廉和房玄齡奮筆疾書,反覆斟酌每一條款。
突厥營帳中,頡利可汗也在和親信們謀劃著通商後的佈局,眾人各懷心思,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盟約簽訂做著最後的準備。
次日清晨,天色微亮,李世民和頡利可汗準時帶著各自的心腹來到了便橋之上。
李世民身旁,高士廉和房玄齡神色凝重,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四周;頡利可汗這邊,突利可汗和梁師都亦是如臨大敵,手始終按在刀柄上。
便橋之上,一場決定兩國關係走向的盟約簽訂儀式,即將拉開帷幕。
李世民昂首挺胸,目光堅定地直視頡利可汗,周身散發著不容侵犯的帝王威嚴,那眼神彷彿在宣告大唐雖經動盪,但脊樑永不彎折。
“頡利,新的盟約我方已經擬定好了,你要是沒有什麼異議的話,咱們現在就可以簽訂。”
李世民隨手取出一本帖子朝頡利可汗遞了過去。
頡利伸手接過帖子,簡單的看了看上面的條款,然後把帖子交給了身後的突利可汗。
隨後,高士廉、房玄齡、突利可汗、梁師都四人迅速圍聚在一起,開始就盟約的條款展開了談判。
“大唐需年年向我突厥進貢雙倍的金帛,且割讓北方三城,否則這盟約便無從談起!”
梁師都眼神陰鷙,語氣中滿是挑釁。
高士廉面色一凜,義正言辭地反駁道:“荒謬!我大唐與突厥本應平等交好,豈有如此無理要求?你這是蓄意破壞和談,挑起爭端!”
房玄齡也緊蹙眉頭,條理清晰地剖析道:“如此條件,不僅罔顧兩國百姓的安寧,更會讓好不容易燃起的和平希望徹底破滅,還望兩位能以大局為重。”
談判過程中,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言語交鋒激烈。
梁師都心懷鬼胎,一心不想和談成功,接連丟擲諸多苛刻條件,妄圖攪亂局勢。
突利可汗雖未像梁師都那般激進,但也時不時的提出一些訴求,試圖為突厥爭取更多利益。
一個時辰後。
晨光漸盛,傾灑在便橋之上,映照著眾人疲憊卻堅定的面容,經過一番艱難的唇槍舌劍,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確定了新的盟約。
盟約的內容主要有四點:其一,唐朝賠償突厥大量的金銀帛財;其二,雙方停止軍事行動,突厥軍隊從渭水北岸退回漠北。
其三,互市通商,開放邊境口岸,互通有無;其四,重新劃定兩國邊界,互不侵擾,如若有一方違背盟約,四方共討之。
最後,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之上,斬殺白馬,簽訂和平盟約,突厥退兵,史稱渭水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