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健康中國戰略的醫改擎旗手
一、學術根基與思想啟蒙
1.跨學科背景的學術轉型
李玲的學術之旅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從物理學領域起步,逐步轉向經濟學,這一獨特的學術轉型歷程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1982 年,李玲踏入武漢大學的校門,開始了她在物理學領域的探索。在武漢大學的學習時光裡,她沉浸於物理學的奇妙世界,系統地學習了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物理學嚴謹的邏輯推理、精確的數學計算以及對自然規律的深入探究,培養了她敏銳的科學思維和紮實的學術基礎。在這個階段,她不僅掌握了豐富的物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種系統科學思維成為她日後學術研究的寶貴財富。
然而,李玲並沒有侷限於物理學的領域。隨著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的深入,她逐漸意識到經濟學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的重要性。於是,她毅然決定踏上學術轉型之路,前往匹茲堡大學繼續深造。在匹茲堡大學,她從物理學學士成功轉型為經濟學博士,這一過程充滿了挑戰和機遇。
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李玲充分發揮了她在物理學中培養的系統科學思維。物理學中的系統觀念讓她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待經濟現象,將各個經濟要素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使她在衛生經濟學研究中獨樹一幟。例如,在研究衛生經濟問題時,她不會僅僅關注醫療市場的某一個方面,而是會綜合考慮醫療服務的供給與需求、醫療資源的分配、醫療政策的制定等多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這種系統科學思維為她的衛生經濟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 1982 - 1994 年這十幾年的求學經歷中,李玲完成了從物理學學士到經濟學博士的華麗轉身。她在武漢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學習經歷,不僅讓她擁有了雙學科的知識背景,更讓她具備了獨特的學術視角和研究方法。這種跨學科背景對她的衛生經濟學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方面,物理學的嚴謹性使她在研究衛生經濟學問題時能夠進行精確的資料分析和模型構建。她可以運用物理學中的數學方法來量化醫療資源的分配效率、評估醫療政策的效果等。另一方面,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則為她提供了分析衛生經濟現象的框架和工具。她可以運用經濟學中的供求理論、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來研究醫療市場的執行機制和衛生資源的配置問題。
雙學科背景還讓李玲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衛生經濟學問題。她可以將物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引入到衛生經濟學研究中,為衛生經濟學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她可以借鑑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恆定律,來研究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李玲從物理學轉向經濟學的學術歷程,是一次充滿勇氣和智慧的探索。她的雙學科背景為她的衛生經濟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她能夠在衛生經濟學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她的系統科學思維也為她在醫改研究中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方法,為中國的醫改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2.衛生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李玲在衛生經濟學領域的理論創新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國特色醫改的前行道路。她在衛生服務管理、老年經濟學、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見解。
在衛生服務管理方面,李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論。她認為,衛生服務不僅僅是醫療服務的提供,還包括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等多個方面。因此,衛生服務管理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衛生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她強調,要提高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加強衛生服務的管理和監督。例如,她提出了建立衛生服務績效評估體系的建議,透過對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效率、滿意度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來促進衛生服務機構的改進和提高。
在老年經濟學領域,李玲關注到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她認為,老年經濟不僅僅是老年人的消費經濟,還包括老年人的勞動參與、養老保障等多個方面。她提出了發展老年產業、促進老年人就業等建議,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例如,她認為可以透過發展老年旅遊、老年教育等產業,來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也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社會保障領域,李玲強調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她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應該覆蓋全體人民,確保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同時,她也關注到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執行效率等建議。例如,她認為可以透過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收益率、最佳化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等方式,來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李玲的學術代表作《健康強國——李玲話醫改》集中體現了她在衛生經濟學領域的核心觀點。在這本書中,她提出了政府主導型醫療體制理論。這一理論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長期的研究和實踐。
早在 2004 年,李玲就首次提出了“政府失責、市場失靈”的概念。她透過對中國醫療市場的深入研究發現,在醫療領域,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無法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醫療服務的公平可及。市場機制的逐利性會導致醫療資源向高利潤的領域集中,從而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同時,政府在醫療領域的監管不力也會導致醫療市場的混亂和不公平。因此,她認為政府應該在醫療體制中發揮主導作用。
在後續的研究中,李玲不斷完善政府主導型醫療體制理論。她認為,政府應該承擔起保障人民健康的責任,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確保醫療服務的公平可及。政府主導型醫療體制並不是要完全排斥市場機制,而是要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李玲的政府主導型醫療體制理論對中國特色醫改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在中國的醫改實踐中,政府主導型醫療體制理論為政府制定醫改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政府可以根據這一理論,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加強對醫療市場的監管,推動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醫療服務的公平可及。同時,這一理論也為中國特色醫改指明瞭方向,即要建立一個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的醫療體制,以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
李玲在衛生經濟學領域的理論創新和學術貢獻,為中國的醫改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援和實踐指導。她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衛生經濟學的發展,也為解決中國的醫療衛生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醫改實踐與模式探索
1.宿遷醫改爭議與政府主導論
2006年,宿遷醫改成為了全國醫改領域備受矚目的焦點事件,李玲及其團隊深入宿遷展開調研,一場關於公立醫院私有化改革的利弊之爭就此拉開帷幕。
宿遷在當時推行了大規模的公立醫院私有化改革,將眾多公立醫院出售給私人資本。從積極方面來看,私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一些私立醫院為了在市場中立足,加大了對醫療裝置的投入,改善了就醫環境,提高了服務質量。部分醫院引進了先進的診療技術和裝置,使得當地患者能夠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改革也吸引了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增加了醫療資源的供給。
然而,私有化改革也暴露出諸多弊端。由於私立醫院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導致醫療費用大幅上漲。許多患者難以承受高昂的醫療費用,看病貴的問題愈發突出。而且,在私有化過程中,一些醫院過於注重經濟效益,忽視了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下降,公共衛生體系出現漏洞,對當地居民的健康保障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玲團隊承擔起了《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設計》的制定工作。在設計過程中,團隊運用對比手法深入解析政府與市場在醫療領域的職能邊界。政府在醫療領域應承擔起保障基本醫療服務公平可及的責任,要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尤其是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政府主導可以確保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在少數地區和機構。而市場則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發揮作用,例如在高階醫療服務、特需醫療服務等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但市場機制不能完全替代政府的作用,在基本醫療服務領域,市場的逐利性會導致公平性受損。
宿遷醫改爭議事件對2009年新醫改政策的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它讓決策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公立醫院私有化改革的風險和問題,促使新醫改政策更加註重政府在醫療領域的主導作用。新醫改強調政府要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加強對醫療市場的監管,推動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宿遷醫改爭議成為了新醫改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參考案例,為中國醫改的方向調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2.三明模式的發掘與推廣
2012年起,李玲及其團隊開始對三明醫改展開跟蹤研究,三明醫改以其獨特的“三醫聯動”改革機制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三醫聯動”即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在醫療方面,三明市加強了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透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明確醫院的公益性定位,完善醫院內部的管理機制。醫院不再單純以經濟指標考核醫生,而是更加註重醫療服務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在醫保方面,實行醫保基金統籌。三明市整合了城鄉居民醫保和職工醫保,提高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透過建立醫保基金的風險預警機制和費用控制機制,有效遏制了醫保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在醫藥方面,推行藥品集採。三明市透過聯合採購的方式,降低了藥品價格。以常用藥品為例,集採後部分藥品價格下降了50% - 80%,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用藥負擔。
醫保基金統籌取得了顯著的實施效果。透過統籌管理,醫保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增強。2012 - 2018年,三明市醫保基金累計結餘從負數轉變為正數,達到了數億元。這不僅保障了醫保制度的可持續執行,也為提高醫保待遇提供了資金支援。藥品集採也成效斐然。據統計,三明市透過藥品集採,每年節約藥品費用數億元。同時,藥品質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患者能夠用上質優價廉的藥品。
然而,三明模式在全國推廣過程中遭遇了諸多阻力。一些地方政府對改革的積極性不高,擔心改革會影響當地的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部分醫療機構對改革存在牴觸情緒,認為改革會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影響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且,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資源狀況和人口結構存在差異,三明模式在一些地區難以直接複製。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李玲團隊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對於地方政府,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讓他們認識到醫改的長遠利益和重要性。透過提供成功案例和經驗分享,增強地方政府改革的信心。對於醫療機構,加強溝通和協調,讓他們參與到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他們的合理訴求。同時,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保障醫療機構在改革過程中的正常執行。對於不同地區的差異問題,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三明模式進行本土化改造。在借鑑三明模式核心經驗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本地的醫改路徑。透過這些努力,三明模式在全國的推廣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為更多地區的醫改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三、健康中國戰略的擘畫者
1.國家健康政策的理論奠基
2007年,李玲提出“健康強國”戰略,這一戰略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當時,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醫療衛生領域卻面臨著諸多挑戰。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日益凸顯,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與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同時,國際上對健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健康被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健康強國”戰略應運而生。
“健康強國”戰略的理論框架圍繞著將健康置於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展開。它強調健康不僅僅是個人的福祉,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的健康水平直接影響著其勞動力素質、經濟發展潛力和社會穩定。該戰略主張政府應承擔起保障人民健康的責任,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推動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
李玲將健康納入社會發展核心指標的理念具有重大的創新意義。這一理念與人力資本優先發展理論緊密相連。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的健康和技能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將健康納入社會發展核心指標,意味著在衡量國家發展水平時,不僅要關注經濟增長指標,還要重視人民的健康狀況。健康的人民能夠更高效地參與經濟活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時,健康的提升也有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這一理念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綱要》明確提出了“健康優先”的原則,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在規劃中,強調了政府在健康領域的主導作用,加大了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致力於提高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時,《綱要》也注重預防為主,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動健康產業的發展。可以說,“健康強國”戰略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指導方向,使其成為我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
2.全民健康覆蓋的制度設計
全民健康覆蓋的制度設計主要圍繞分級診療、全民醫保、藥品保障三大支柱體系展開。
分級診療體系旨在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引導患者有序就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著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責,為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健康管理服務。二級、三級醫院則主要負責疑難重症的診治和醫學科研教學。透過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能夠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例如,患者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首診,醫生根據病情判斷是否需要轉診至上級醫院。病情穩定後,患者再轉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康復治療。
全民醫保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的重要制度。我國建立了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在內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透過擴大醫保覆蓋範圍、提高醫保保障水平,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醫療保障。同時,醫保部門還透過支付方式改革、醫保基金監管等措施,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確保醫保制度的可持續執行。
藥品保障體系致力於保障藥品的供應和質量,降低藥品價格。國家透過藥品集中採購、醫保目錄調整等方式,降低了藥品的虛高價格,讓患者能夠用上質優價廉的藥品。同時,加強藥品監管,確保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醫防融合機制在基層醫療的實踐模式中,縣域醫共體建設是一個典型案例。縣域醫共體是由縣級醫院牽頭,聯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成的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在醫共體模式下,縣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資源共享、人才流動和業務協同。縣級醫院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技術支援和人員培訓,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則負責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工作,將需要進一步診治的患者轉診至縣級醫院。透過醫防融合,能夠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全民健康覆蓋制度的實施對降低因病致貧率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透過分級診療,患者能夠在合適的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避免了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支出。全民醫保體系為患者提供了經濟保障,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藥品保障體系降低了藥品價格,讓患者能夠承受得起治療費用。這些措施共同作用,有效地減少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促進了社會的公平與和諧。
四、社會擔當與學術傳承
1.政策智庫的先鋒實踐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在李玲的引領下,充分發揮政策智庫的功能,為國家醫療衛生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貢獻了重要力量。該中心憑藉專業的研究團隊和深入的調研分析,產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決策諮詢報告。
在眾多獲批示的決策諮詢報告中,型別豐富多樣。其中一部分聚焦於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報告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區醫療資源的分佈現狀,指出存在的不均衡問題,並提出針對性的調整建議,以促進醫療資源在城鄉、區域間的公平分配。還有一些報告圍繞醫療服務質量提升展開,透過對醫療機構服務流程、人員素質等方面的研究,提出改進措施,助力提高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另外,關於醫保制度改革的報告也佔據一定比例,報告探討了如何最佳化醫保政策,擴大醫保覆蓋範圍,提高保障水平,確保醫保基金的可持續執行。
在推動醫療資訊化政策落地方面,中心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作。一方面,開展醫療資訊化現狀調研,瞭解各地在電子病歷系統、遠端醫療等方面的建設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基於調研結果,撰寫詳細的分析報告,為政策制定提供資料支援和實踐參考。另一方面,組織專家研討會,邀請行業內的技術專家、醫療機構管理者等共同探討醫療資訊化的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透過這些活動,促進各方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醫療資訊化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同時,中心還參與了一些醫療資訊化專案的試點工作,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為政策的推廣積累經驗。
對於醫養結合政策的推進,中心採取了多維度的舉措。首先,深入研究國內外醫養結合的成功模式,分析其特點和適用條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本土化的發展建議。其次,與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係,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的實踐探索。透過實際案例總結經驗教訓,為政策制定提供實踐依據。此外,中心還透過舉辦培訓班、講座等形式,提高社會各界對醫養結合的認識和理解,營造良好的政策實施氛圍。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玲帶領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公共衛生體系改革建議。針對疫情初期暴露出的公共衛生監測預警機制不完善問題,建議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建設,提高監測的敏感性和及時性。同時,強調要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確保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調配物資。在醫療救治方面,提出要加強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分級診療和轉診機制,提高救治效率。此外,還建議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提高專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公共衛生挑戰。
2.學術薪火的接續傳承
在北大開設的衛生經濟學課程中,李玲採用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們開啟了一扇深入瞭解衛生經濟學的大門。
案例教學是課程的一大亮點。李玲精心挑選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衛生經濟案例,如美國的商業醫保模式、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體系以及中國的三明醫改等。在課堂上,她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們從實際案例中理解衛生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透過案例討論,學生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衛生經濟政策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和影響,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組研討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李玲將學生分成小組,佈置與衛生經濟學相關的研究課題,如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醫保制度的改革等。小組內成員分工合作,共同開展研究。在研討過程中,學生們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相互學習和啟發。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拓寬了他們的思維視野。
此外,李玲還注重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和學者走進課堂,為學生們帶來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這些嘉賓的分享讓學生們瞭解到衛生經濟學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
在研究方向上,“老齡健康社會中的緩和醫療”是李玲團隊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緩和醫療的需求日益增長。團隊深入研究緩和醫療的服務模式、資源配置等問題,旨在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同時,結合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探索腦疾病患者的緩和醫療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兒童早期發展方面,團隊也開展了跨學科研究。將衛生經濟學與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相結合,研究兒童早期健康和教育對其未來發展的影響。透過建立相關的經濟模型,評估兒童早期發展專案的成本效益,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透過這些教學和研究活動,李玲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衛生政策研究人才。這些人才具備紮實的衛生經濟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在畢業後,活躍在衛生政策研究、醫療衛生管理等領域,為推動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李玲的學術傳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成為衛生政策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