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國:打破教育圍牆的破壁者
一、從石油工人到教育家的淬鍊之路
1.黃土地上的知識覺醒
20世紀70年代,廣袤的黃土地上,知青歲月的艱苦如影隨形。王樹國置身於鑽井隊繁重的勞動中,每一滴汗水都見證著生活的不易。然而,在那簡陋的工棚裡,在鑽井作業的間隙,他展現出了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昏暗的燈光下,他如飢似渴地研讀《資本論》等書籍,紙張在粗糙的手中摩挲,每一頁都承載著他對真理的探尋。
夏日,酷熱難耐,蚊蟲肆虐,他卻不為所動,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冬日,寒風刺骨,手腳凍僵,他依然堅持,在書本中汲取力量。這種堅韌不拔的品格,讓他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成長。
恢復高考的訊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轉折,為王樹國開啟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讓他有機會將自己的學識和才華盡情施展,從此踏上了改變命運的征程。
2.留法生涯的價值抉擇
踏上法國的土地,王樹國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方科技的巨大差距。實驗室裡,先進的裝置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讓他目不暇接,也讓他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他意識到,只有不斷學習和探索,才能縮小這種差距。
在法國的學習生活中,王樹國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距離博士學位僅有一步之遙。然而,此時的他心中卻湧起了對祖國的深深思念和責任感。他深知,祖國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的人才。
“忘卻什麼都不能忘卻祖國。”王樹國毅然決然地放棄了法國博士學位,踏上了回國的征程。他帶著在法國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決心為祖國的科技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家國情懷,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3.機器人研究的開拓之路
在機器人研究領域,王樹國展現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開拓精神。他主持研製的世界首個創傷康復仿生手,採用了先進的生物感測技術和智慧控制演算法,能夠高度模擬人類手部的運動和感知功能,為創傷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此外,他還在機器人視覺和智慧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機器人視覺方面,他提出了基於多感測器融合的視覺感知方法,有效提高了機器人對複雜環境的感知能力;在智慧控制方面,他研發的自適應控制演算法,使機器人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整運動策略。
在國家863計劃中,王樹國憑藉其在機器人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佔據了重要的學術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我國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鑑。
二、雙一流大學的治校革新
1.哈工大的年輕掌舵者
44歲那年,王樹國成為c9高校中最年輕的校長,執掌哈爾濱工業大學。這一任命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在當時的高等教育界,如此年輕就擔任頂尖高校校長的情況極為罕見,這不僅是對王樹國個人能力的高度認可,也為高校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彼時,他還面臨著一個重要抉擇。有人邀請他出任副省長一職,但他毅然拒絕,堅定地迴歸教育領域。他秉持“校長應職業化”的理念,認為校長應該全身心投入到學校的管理和發展中,專注於教育事業。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耕耘和付出的事業,只有將全部精力放在學校,才能真正推動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於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哈工大的建設中,帶領學校在科研、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2.西部科創港的無牆實驗
拆除西安交大的圍牆,這一舉措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圍牆,在傳統意義上是學校與外界的界限,拆除圍牆意味著打破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閡,象徵著一種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它代表著西安交大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學術孤島,而是要與社會緊密相連,融入時代的發展潮流。
王樹國推動西安交大與300家企業共建實驗室,構建了一種全新的產教融合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校與企業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企業為學校提供了實踐平臺和真實的專案案例,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和行業需求;學校則為企業輸送了高素質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助力企業的創新發展。
這種產教融合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科研經費來看,在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後,西安交大的科研經費實現了大幅增長。據統計,科研經費在短短几年內從每年的數億元增長到數十億元,為學校的科研創新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這不僅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實力,也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3.院士落選的胸懷境界
王樹國四次院士落選,但他展現出了非凡的胸懷境界。“讓學校產出更多院士。”他的這句宣言,體現了他作為教育家的格局和擔當。他沒有將個人的得失放在首位,而是著眼於學校的長遠發展和人才培養。
在推動未來技術學院建設的實踐中,他將這種理念付諸行動。未來技術學院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未來技術人才,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的師資力量,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他深知,一所學校的發展不僅僅取決於個別院士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透過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他希望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培養出更多具有院士潛質的人才,為學校的發展和國家的科技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福耀科大的教育革命
1.夕陽組合的理想碰撞
在教育的廣闊天地裡,曹德旺與王樹國的相遇宛如兩顆星辰交匯,迸發出耀眼的光芒。曹德旺慷慨捐資百億,而王樹國零薪酬出任福耀科技大學校長,這種“百億捐資 + 零薪辦學”的合作模式,堪稱教育界的一段佳話。
曹德旺,這位心懷家國的企業家,深知教育對於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而王樹國,懷揣著對教育改革的熱忱和對培養創新人才的執著,毅然投身到福耀科技大學的建設中。他們的合作,是理想的碰撞,是對教育事業的共同追求。
王樹國曾說:“教育需要鯰魚。”福耀科技大學就是這條攪動教育市場的“鯰魚”。它對標斯坦福大學,致力於打造一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其開放的學術氛圍、卓越的科研實力和與產業的緊密結合而聞名於世。福耀科技大學借鑑斯坦福的辦學經驗,旨在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在這個合作模式中,曹德旺的資金支援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王樹國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則為學校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他們攜手共進,為福耀科技大學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也為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本碩博貫通的破壁實驗
福耀科技大學推行的本碩博八年連讀培養體系,是一場大膽而富有創新意義的教育實驗。這一體系的設計邏輯源於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人才需求的前瞻性思考。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本科、碩士、博士階段相對獨立,學生在不同階段需要重新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和要求,這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不利於知識的系統積累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福耀科技大學的八年連讀體系,打破了這種階段之間的壁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連貫、系統的學習路徑。
該體系的課程架構更是獨具特色,打破了學科壁壘。傳統學科劃分往往過於細化,導致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缺乏跨學科的思維和能力。福耀科技大學的課程設定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例如,在工程學專業的課程中,融入了生物學、電腦科學等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福耀科技大學擁有 6:1 的師生位元色。這意味著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在這種良好的師生互動環境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本碩博貫通的八年連讀培養體系和打破學科壁壘的課程架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望培養出一批具有跨學科知識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為未來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3.教育三問的世紀拷問
王樹國在 2025 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提出的“教育三問”,如同一把利劍,直擊中國教育的痛點,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
第一問:“若梁文鋒選擇傳統學術路徑,是否還能締造這一科技成果?”梁文鋒放棄讀博創立 deepseek,取得了顯著的科技成就。這一問揭示了中國教育“重學歷輕實踐”的問題。在傳統教育體系中,學歷晉升被視為唯一的成功標準,學生們花費大量時間在實驗室和論文上,卻缺乏在真實市場中驗證想法的機會。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實戰,而不是單純的理論積累。就像大疆的創始人汪滔,他沒有沿著傳統學術路徑發展,而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最終將大疆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無人機企業。
第二問:“那些讀博士的,(有些)沒有他們做得好。”這撕開了現行教育“理論與實踐割裂”的痛點。在當前學術培養模式下,許多博士在封閉的研究體系中深耕,對行業趨勢和市場需求缺乏敏銳的感知,難以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價值。而像 deepseek 團隊這樣的實戰派,憑藉在市場競爭中積累的經驗,能夠快速解決技術難題。這表明教育體系中存在著“紙上談兵”與“實戰應用”的巨大鴻溝。
第三問:“大學如何追趕時代?”王樹國直指大學教育“理念滯後”的痛點。傳統高校沿用單一學科、封閉辦學的舊模式,無法滿足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教師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福耀科技大學正是王樹國為解決這一問題而進行的改革試點,透過打破學科壁壘、推動高校與社會深度對話,讓教育成為驅動創新的引擎。
王樹國的“教育三問”,核心觀點是“學歷≠能力”。他強調,教育不能僅僅關注學歷的提升,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人才,推動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四、教育思想的時代光芒
1.人文科技的平衡之道
王樹國提出“人文社科是技術剎車”的辯證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文社科與科技之間的關係。這一思想與雙螺旋理論相契合,雙螺旋理論強調兩種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如同 dna 的雙螺旋結構一樣,人文社科與科技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兩股關鍵力量。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慧(ai)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危機。例如,ai 演算法可能存在偏見,導致在招聘、司法等領域出現不公平的現象;ai 系統的自主性增強,可能會引發責任界定的難題;ai 技術的濫用還可能威脅到個人隱私和社會安全。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因為科技的發展缺乏人文社科的引導和約束。
人文社科就像技術的剎車,它能夠確保科技的發展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透過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我們可以思考科技發展的目的和意義,制定相應的倫理規範和法律法規,引導科技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例如,在 ai 研發過程中,引入倫理審查機制,確保 ai 系統的設計和應用符合公平、公正、透明等原則。
同時,科技的發展也為人文社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大資料技術可以幫助社會學家更好地瞭解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輔助歷史學家進行文獻分析和歷史事件的還原。
王樹國的這一辯證思想提醒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社科的重要性。只有實現人文科技的平衡發展,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2.靈魂三問的精神圖譜
王樹國提出的“品格 - 品行 - 品位”育人框架,為當代教育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精神圖譜。在當今社會,許多青年面臨著迷茫和困惑,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福耀科技大學的企業家導師庫等實踐,正是對這一育人框架的生動印證。
品格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是做人的根本。福耀科技大學邀請企業家作為導師,他們不僅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傳遞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觀。企業家們在創業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堅韌、誠信、擔當等品格,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品行則體現在一個人的日常行為和習慣中。企業家導師們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職業素養,教導學生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團隊協作、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透過與企業家的接觸和交流,學生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
品位是一個人對生活和藝術的審美能力和追求。福耀科技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開設了豐富多樣的人文藝術課程和活動。企業家導師們也鼓勵學生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水平。
在這個育人框架下,福耀科技大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成長環境。透過企業家導師庫等實踐,學生們能夠在品格、品行和品位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走出迷茫,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3.資源傾斜的教育正義
王樹國提出的河南招生傾斜政策,體現了他“補償教育資源不均”的教育公平觀。“河南孩子太不容易。”他的這句話,道出了河南學子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所面臨的困境。
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教育資源相對不足。與一些發達地區相比,河南的高校數量較少,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這導致河南考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在高考競爭中處於劣勢。
王樹國的招生傾斜政策,就是要為河南學子提供更多的機會。透過增加在河南的招生名額,讓更多的河南孩子能夠進入優質高校接受教育。這不僅是對河南學子努力的認可,更是對教育公平的一種追求。
這種資源傾斜政策,有助於縮小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它體現了教育的正義,即不應該讓孩子因為出生地區的不同而失去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透過這樣的政策,能夠激發更多河南學子的學習動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開啟一扇新的大門,也為國家培養更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優秀人才。
五、家國情懷的永恆底色
1.西遷精神的當代傳承
王樹國與錢學森等教育家在精神譜系上一脈相承,都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錢學森等老一輩教育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和科研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奠定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基礎。王樹國同樣秉持著這種愛國精神和教育情懷,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發揚西遷精神。
疫情期間,王樹國展現出了“躬身垂範”的管理哲學。面對突然襲來的疫情,線下教學被迫中斷,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學業,他帶領團隊在 72 小時內搭建起了教學平臺。在這個過程中,他親自參與方案的制定和協調工作,深入瞭解師生的需求和困難。他與技術人員日夜奮戰,不斷最佳化平臺功能,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
這種高效的行動和以身作則的精神,不僅保障了學生的學習進度,也為全體師生樹立了榜樣。就像當年西遷的老師們一樣,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困難,為了教育事業無私付出。王樹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西遷精神的當代內涵,激勵著更多的人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為國家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2.蠟燭精神的最後燃燒
王樹國選擇在退休後出任福耀科技大學校長,並且零薪酬任職,這背後是他堅定的理想主義。他曾說:“人生的蠟燭剩下這麼一點,就把它燃燒光吧。”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他的奉獻精神和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
在大多數人選擇安享晚年的時候,王樹國卻再次踏上征程,投身到福耀科技大學的建設中。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以退休金保障生活,不收取任何工資,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發展中。這種“零薪酬”的選擇,並非是為了名利,而是出於對教育理想的堅守。
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為福耀科技大學打造一個全新的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他就像一支燃燒的蠟燭,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即使燃燒殆盡,也要為教育事業貢獻最後的力量。他的這種理想主義和奉獻精神,為教育界樹立了榜樣,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改革和創新中。
3.森林教育的未來啟示
王樹國提出“培育森林而非盆栽”的教育哲學,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盆栽式”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標準化的培養,就像精心修剪的盆栽一樣,雖然整齊美觀,但缺乏多樣性和適應性。而“森林式”教育則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和適應性,讓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就像森林中的樹木一樣,各有其獨特的生長方式和優勢。
這種教育哲學與無邊界大學的理念相契合。無邊界大學打破了傳統大學的時空限制和學科壁壘,強調教育資源的共享和開放。在無邊界大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不同的課程和學習方式,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科的人交流合作。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跨學科思維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展望未來,無邊界大學將在全球範圍內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推動科技創新,加速知識的傳播和應用;可以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智力支援。王樹國的“森林教育”理念為無邊界大學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也為未來教育的變革指明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