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章 漢宣帝劉詢

一、時代背景與早年經歷

1.西漢中期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后期,西漢政治面臨著諸多嚴峻問題,其中巫蠱之禍對朝廷造成了巨大沖擊。這場禍亂始於徵和元年(公元前92年),當時漢武帝住在建章宮,看到一個男子帶劍進入中龍華門,懷疑是不尋常的人,便命人捕捉。該男子棄劍逃跑,侍衛們追趕,未能擒獲。漢武帝大怒,將掌管宮門出入的門候處死。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用巫蠱之術詛咒漢武帝,還與陽石公主通姦,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此後,漢武帝命江充徹查巫蠱之事,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便在太子宮掘蠱,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坐實了太子詛咒武帝的罪名。太子劉據無法辯解,只好發兵誅殺江充。漢武帝派丞相劉屈氂率兵平亂,雙方在長安城中激戰數日,死者數萬人,太子兵敗逃亡,最終自殺。巫蠱之禍牽連甚廣,數萬人因此喪命,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統治階層內部矛盾激化,嚴重動搖了西漢的政治根基。

與此同時,霍光等權臣勢力逐漸崛起。霍光為霍去病異母弟,為人沉靜詳審,深得漢武帝信任。在巫蠱之禍後,太子劉據身亡,漢武帝另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並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同輔佐幼主。漢武帝駕崩後,漢昭帝劉弗陵即位,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霍光在輔政期間,推行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的政策,使得西漢社會逐漸恢復穩定。然而,隨著霍光權勢的不斷擴大,他也成為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其家族成員遍佈朝廷各個重要職位,形成了強大的權臣勢力。

在社會經濟方面,漢武帝時期長期的對外戰爭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使得國家財政負擔沉重,百姓生活困苦。為了籌集軍費,漢武帝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如鹽鐵專賣、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等,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但也對民間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到了漢武帝后期,社會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農民大量破產流亡,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在文化方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在西漢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儒家思想強調“仁政”“德治”,主張以禮義教化百姓,這對於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儒家思想的獨尊,其他學派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學術思想的多元化受到了影響。同時,由於儒家經典的解釋權掌握在少數經學家手中,他們透過傳授經學來培養弟子,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勢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

2.巫蠱之禍與牢獄生涯

巫蠱之禍的起因錯綜複雜,迷信與權力鬥爭交織其中。在古代,人們普遍迷信巫蠱之術,認為透過詛咒、埋人偶等方式可以加害他人。漢武帝晚年迷信方術,對巫蠱之事深信不疑。一些心懷叵測之人便利用這一點,將巫蠱作為打擊政敵的手段。江充與太子劉據素有嫌隙,為了防止漢武帝駕崩後太子即位對自己不利,便蓄意製造了這場巫蠱冤案。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全面爆發。江充在漢武帝的支援下,在宮中大肆搜捕所謂的巫蠱之人。他先從後宮不受寵的妃嬪開始,逐漸牽連到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在太子宮中,江充指使手下埋下桐木人偶,誣陷太子詛咒漢武帝。太子劉據無法自證清白,又無法見到漢武帝當面辯解,在情急之下,聽從了少傅石德的建議,決定起兵誅殺江充。太子派人偽裝成漢武帝的使者,逮捕了江充等人,並將江充斬首。然而,這一行動卻被漢武帝誤解為太子謀反。漢武帝派丞相劉屈氂率兵平亂,雙方在長安城中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這場戰鬥持續了數日,死者數萬人,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太子劉據最終兵敗,被迫逃亡。在逃亡途中,太子走投無路,自殺身亡。皇后衛子夫也因無法承受這一打擊,選擇了自殺。

劉詢正是在這場禍亂中受到牽連。他是太子劉據的孫子,當時尚在襁褓之中。太子一家遭遇變故後,劉詢也未能倖免,被投入了監獄。一個無辜的嬰兒,就這樣在監獄中開始了他的苦難生活。監獄環境惡劣,衛生條件極差,年幼的劉詢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

幸運的是,劉詢在獄中遇到了丙吉。丙吉為人善良正直,他深知太子劉據是被冤枉的,對劉詢這個無辜的嬰兒十分同情。丙吉特意挑選了兩名謹慎忠厚的女囚胡組、郭徵卿,讓她們輪流餵養劉詢,並將劉詢安置在寬敞乾淨的牢房中。在丙吉的悉心照料下,劉詢才得以在獄中存活下來。

後來,漢武帝聽信方士之言,認為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便下令將獄中囚犯全部處死。使者夜晚來到監獄,丙吉緊閉大門,拒絕使者進入,他說:“皇曾孫在此。普通人都不能無辜被殺,何況是皇上的親曾孫呢!”使者無奈,只好回去向漢武帝覆命。漢武帝聽後,也有所醒悟,便下令停止了這次屠殺。劉詢再次因為丙吉的保護而逃過一劫。

巫蠱之禍以太子劉據一家的悲慘結局而告終,朝廷元氣大傷。而劉詢在襁褓中就經歷了這場災難,在監獄中度過了艱難的時光。但丙吉等人的照顧,為他的生命保留了一線生機,也為他日後的人生轉折埋下了伏筆。

3.民間成長歲月

在丙吉等人的努力下,劉詢在四歲時被釋放出獄。隨後,他被送到祖母史良娣的孃家,由史良娣的母親貞君撫養。貞君可憐這個孤苦的孩子,對他悉心照料,讓劉詢感受到了久違的家庭溫暖。

在民間的生活中,劉詢展現出了對學習的強烈渴望。他勤奮好學,拜東海澓中翁為師,系統地學習《詩經》。在學習過程中,劉詢展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和毅力,他不僅深入理解了《詩經》的內涵,還能從中汲取為人處世和治國理政的智慧。這種對知識的追求,為他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除了學習,劉詢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經常與一些年輕的才俊交往,他們一起談天說地,討論國家大事和社會問題。這些朋友來自不同的階層和背景,他們的經歷和見解讓劉詢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劉詢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這對他日後處理複雜的政治關係和人際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劉詢喜歡在長安附近的杜縣、鄠縣一帶遊玩,他常常流連於三輔地區的山水之間。在這些遊歷中,他深入瞭解了民間的疾苦和社會的現實。他看到了農民們在田間辛勤勞作,卻依然難以維持生計;看到了商人在市場上艱難地經營,還要承受各種苛捐雜稅;也看到了地方官吏的腐敗和不公,對百姓的欺壓和剝削。這些親眼所見的景象,讓劉詢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深刻地認識到了社會的矛盾和問題,也對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這段民間成長的經歷,對劉詢日後的治國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親身經歷過民間的苦難,他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因此在即位後,他始終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採取了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如輕徭薄賦、減少宮廷開支等,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在瞭解民間疾苦的過程中,劉詢也深刻認識到了吏治的重要性。他明白,一個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清正廉潔、有能力的官員。因此,他在位期間,大力整頓吏治,選拔賢能之士擔任各級官職,並建立了嚴格的考核制度,對官員的政績進行定期評估,以確保官員們能夠盡職盡責地為百姓服務。

此外,劉詢在民間結交的朋友和積累的社會經驗,也為他的統治提供了寶貴的支援。他能夠傾聽不同階層的聲音,瞭解社會的需求和矛盾,從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西漢在他的統治下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史稱“宣帝中興”。

劉詢在民間的成長歲月,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這段經歷塑造了他的性格和價值觀,也為他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皇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登基之路與初期統治

1.霍光選帝與劉詢即位

霍光選擇劉詢為帝,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和考量。首先,從皇室血脈來看,劉詢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具有正統的皇室血統,這為他繼承皇位提供了合法的依據。在重視宗法制度的古代,皇室血脈是皇位繼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霍光選擇劉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皇室的尊嚴和統治的合法性。

其次,劉詢在民間長大,沒有強大的政治背景和勢力集團。他不像其他一些皇室成員那樣,背後有龐大的家族勢力支援,這使得霍光在選擇劉詢為帝時,不用擔心會受到強大政治勢力的掣肘。霍光可以繼續保持自己在朝廷中的權勢和地位,更好地掌控朝政大局。

再者,霍光此前迎立的昌邑王劉賀在位僅二十七天就被廢黜,原因是劉賀“荒淫無行,失帝王禮宜,亂漢制度”。這次廢帝事件讓霍光意識到,選擇一位品行端正、有能力治理國家的皇帝至關重要。而劉詢在民間時就展現出了勤奮好學、品行端正的品質,他精通經術,有很高的才能,行止安閒而氣節操守平和,這些優點讓霍光認為劉詢是一個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癸未日,漢昭帝無嗣駕崩。大將軍霍光遣邴吉等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但劉賀很快因行為不端被廢。此後,霍光開始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選。由霍光屬吏升任為太僕的杜延年,他的兒子杜佗素與劉病已相友善,杜延年知劉病已德美,勸霍光、張安世立其為帝。邴吉也奏記霍光,詳細介紹了劉病已的情況,建議霍光立他為帝。

秋七月,霍光經過慎重考慮後,向朝廷奏議:“禮制,人重視血統關係所以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祖先就會敬奉祖宗的事業。昭帝無嗣,應選擇支子孫賢德的為繼承人。武帝曾孫名病已,有詔令由掖庭進行照管。至今已十八歲。從師學習《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而愛人,可以作昭帝的繼承人,奉承祖宗大業,統馭天下臣民。”上官太后表示同意。

隨後,派宗正劉德到曾孫尚冠裡住處,為劉病已浣洗、賜御府衣冠。太僕用軨獵車奉迎曾孫,先到宗正府齋戒行禮。七月庚申日,劉病已進入未央宮,朝見皇太后,先被封為陽武侯。隨即群臣奉上璽、綬,劉病已即皇帝位,謁高廟,是為漢宣帝。九月,大赦天下。十一月壬子日,立許平君為皇后,賜吏民金錢。上官太后由未央宮搬至長樂宮。劉詢就這樣在霍光的支援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啟了他的統治生涯。

2.隱忍與平衡:初期的政治策略

劉詢即位之初,霍光權勢滔天,其家族成員遍佈朝廷要職,形成了龐大的勢力集團。面對這種局面,劉詢深知自己根基未穩,若貿然與霍光對抗,必將危及自己的皇位。因此,他採取了隱忍的態度,表面上對霍光極為尊重和信任,給予他充分的權力和地位。

在霍光面前,劉詢表現得十分謙遜和順從。每當霍光提出建議或決策時,劉詢都會認真聽取,並給予積極的回應。他從不輕易反駁霍光的意見,而是儘量迎合霍光的想法,以維護與霍光的關係。例如,在霍光輔政期間,朝廷的重大決策大多由霍光主導,劉詢只是在形式上進行批准。他深知霍光在朝廷中的影響力,透過這種方式,避免了與霍光發生直接的衝突,為自己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除了隱忍,劉詢還採取了一系列政治平衡策略,以維持朝廷的穩定。他在朝廷中重用了一些霍光的親信和支持者,讓他們繼續擔任重要官職,以安撫霍光及其家族。同時,他也逐漸培養和提拔自己的勢力,任用了一些忠誠於自己的官員,如魏相、丙吉等。這些官員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與霍光的勢力相互制衡。

劉詢還善於利用朝廷中的各種矛盾和利益關係,進行政治平衡。他透過調整官員的職位和權力,使得朝廷中的各方勢力相互牽制,避免了一方勢力過於強大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例如,他在任命官員時,會考慮到不同勢力之間的平衡,儘量讓各方都能在朝廷中得到一定的利益和地位。這樣一來,朝廷中的各方勢力就會相互制約,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在霍光在世時,劉詢透過隱忍和平衡策略,成功地維持了朝廷的穩定。有一次,霍光提出要歸政於劉詢,劉詢深知這只是霍光的試探,他堅決推辭,並表示朝廷大事仍需霍光主持。劉詢的這一表態,讓霍光感到放心,也避免了雙方之間的矛盾激化。

劉詢還透過一些具體的措施來展示自己對霍光的尊重和信任。他經常賞賜霍光及其家族成員,給予他們豐厚的財物和榮譽。同時,他也對霍光的家人表現出寬容和大度,即使他們犯了一些小錯誤,也不予追究。這些做法讓霍光及其家族感受到了劉詢的善意和誠意,從而減少了他們對劉詢的猜忌和敵意。

劉詢在霍光權勢下采取的隱忍態度和政治平衡策略是非常明智的。他透過這些策略,成功地維持了朝廷的穩定,為自己日後剷除霍氏勢力、實現親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剷除霍氏勢力

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漢宣帝劉詢以皇帝級別的葬儀厚葬霍光。然而,霍光雖死,霍氏家族卻並未收斂其驕橫跋扈的作風。霍光的妻子霍顯,自恃家族權勢,愈發肆無忌憚。她不僅私自擴大霍光的陵墓規模,規格遠超禮制,還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府邸,甚至與家奴馮子都私通,穢亂內宅。霍氏子弟也仗著家族的勢力,在朝廷內外橫行霸道,為所欲為。他們隨意侵吞百姓財產,欺壓良善,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

劉詢深知霍氏家族勢力龐大,若不及時削弱,必將成為朝廷的一大隱患。於是,他開始逐步採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權力。首先,他將霍光的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範明友調任光祿勳,將霍光的二女婿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調出京城,任安定太守。接著,又將霍光的姐夫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調任蜀郡太守,孫女婿中郎將王漢調任武威太守。透過這些人事調動,劉詢將霍氏家族成員從重要的軍事和行政崗位上調離,削弱了他們在朝廷中的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朝廷的控制,劉詢開始重用自己的親信大臣,如魏相、丙吉等。他任命魏相為丞相,丙吉為御史大夫,讓他們參與朝廷的決策,制衡霍氏家族的勢力。同時,劉詢還鼓勵大臣們直言進諫,廣開言路,以瞭解民間疾苦和朝廷中的問題。

霍氏家族對劉詢的這些舉措感到不滿和恐慌,他們意識到劉詢正在逐步削弱他們的權力。為了保住家族的地位和權勢,霍顯等人密謀發動叛亂,企圖廢黜劉詢,另立皇帝。他們計劃讓霍家的女兒霍成君在宮中設毒酒,毒死劉詢。

地節四年(前66年),霍氏家族的叛亂計劃被洩露。劉詢得知後,果斷採取行動,下令逮捕霍氏家族成員。霍氏家族成員得知訊息後,決定提前發動叛亂。他們糾集了一些黨羽,企圖攻佔皇宮,控制朝廷。然而,劉詢早有準備,他調動了軍隊,迅速平定了叛亂。霍顯、霍禹等主要叛亂分子被逮捕並處死,霍氏家族的勢力被徹底剷除。

霍氏叛亂被平定後,劉詢對參與叛亂的人員進行了嚴厲的懲處。同時,他也對在平叛過程中有功的人員進行了表彰和獎勵。透過這次事件,劉詢成功地剷除了霍氏家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皇位,實現了親政。此後,他開始全面推行自己的治國政策,使西漢王朝迎來了“孝宣之治”的繁榮局面。

三、文治成就

1.政治制度改革

漢宣帝劉詢秉持“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這一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治與法家的法治理念。他深知單純依靠儒家的仁義道德難以有效治理國家,而單純依靠法家的嚴刑峻法又會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因此,他主張將兩者結合起來,以達到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目的。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劉詢進行了一系列具體的政治制度改革。其中,整頓吏治是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他深知官員的素質和行為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為了選拔出德才兼備的官員,劉詢非常重視官員的選拔和任用。他要求地方官員舉薦賢能之士,並且親自對這些舉薦的人才進行考察和麵試。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品行端正的人,他會給予重用。同時,他還打破了門第和資歷的限制,只要有能力,都有機會進入官場。

劉詢建立了嚴格的考核制度,對官員的政績進行定期評估。他制定了詳細的考核標準,包括官員的行政能力、廉潔程度、對百姓的關懷等方面。對於考核優秀的官員,他會給予晉升和獎勵;對於考核不合格的官員,則會進行降職或罷免。這種考核制度有效地激勵了官員們努力工作,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和責任感。

為了防止官員貪汙腐敗,劉詢加強了對官員的監督。他設立了專門的監察機構,負責對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檢查。對於發現的貪汙腐敗行為,他會嚴懲不貸。他還鼓勵百姓舉報官員的違法行為,對於舉報屬實的百姓,會給予獎勵。透過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官員的貪汙腐敗現象,使得官場風氣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劉詢還注重提高官員的待遇,以減少他們貪汙腐敗的動機。他增加了官員的俸祿,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他認為,只有讓官員們生活無憂,才能讓他們專心為國家和百姓服務。

這些政治制度改革措施對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透過整頓吏治,選拔出了一批優秀的官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為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監督機制,使得官員們不敢輕易違法亂紀,保證了政府的廉潔和高效。提高官員的待遇,也減少了他們貪汙腐敗的可能性,進一步促進了政治清明。

政治制度改革也為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官員們的廉潔和高效,使得政府能夠更好地為百姓服務,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這增強了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援,減少了社會矛盾和衝突。政治清明也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穩定。

漢宣帝劉詢的政治制度改革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他的“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和具體的改革措施,為西漢王朝的繁榮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後世的政治制度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經濟政策調整

漢宣帝劉詢在位期間,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對於國家穩定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經濟政策,旨在促進經濟繁榮、改善民生。

在工商業政策改革方面,劉詢採取了較為寬鬆的措施。他減少了對工商業的限制和干預,鼓勵民間商業活動的開展。這一政策激發了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得商業市場更加活躍。許多城市的商業街區日益繁榮,商品種類豐富多樣,貿易往來頻繁。同時,劉詢還注重保護工商業者的利益,打擊市場上的欺詐和壟斷行為,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例如,他加強了對物價的監管,防止商人哄抬物價,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這些舉措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生活便利。

抑制豪強兼併是劉詢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西漢中期以來,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嚴重,豪強地主大量兼併農民的土地,導致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淪為佃農或流民。這不僅加劇了社會矛盾,也影響了國家的稅收和經濟穩定。劉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豪強兼併。他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和登記,嚴格限制豪強地主的土地佔有規模。對於違法兼併土地的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他還透過移民等方式,將部分農民遷移到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緩解了土地緊張的問題。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豪強兼併的勢頭,保護了農民的土地權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輕徭薄賦是劉詢關注民生的重要體現。他深知百姓在長期的戰爭和繁重的賦稅負擔下生活困苦,因此多次下詔減免百姓的賦稅和徭役。他降低了田租、口賦等稅收標準,減少了百姓的經濟負擔。他還減少了對百姓的徭役徵發,讓百姓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農業生產。這些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們能夠安心耕種土地,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

設立常平倉是劉詢經濟政策的一大創舉。常平倉是一種調節糧食供求和穩定糧價的制度。在糧食豐收時,政府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儲存起來;在糧食歉收時,政府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糧食,平抑糧價。劉詢在各地設立了常平倉,有效地調節了糧食市場的供求關係,穩定了糧價。這一制度既保護了農民的利益,避免了他們在豐收時因糧食價格過低而遭受損失;又保障了百姓在糧食歉收時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到糧食,維持了社會的穩定。常平倉的設立還促進了糧食的儲備和流通,增強了國家應對自然災害和戰爭等突發事件的能力。

劉詢的這些經濟政策對西漢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經濟發展方面,工商業的繁榮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城市的發展和貿易的活躍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民生改善方面,百姓的生活負擔減輕,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矛盾得到了緩解。這些政策使得西漢在劉詢的統治下出現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局面,為“孝宣之治”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3.文化建設舉措

漢宣帝劉詢在文化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其中召開石渠閣會議和頒行《史記》堪稱兩大重要舉措,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義深遠。

石渠閣會議召開於甘露三年(前51年),當時的背景是儒家思想雖已成為官方正統思想,但在學術層面存在著諸多分歧。不同的經學家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各不相同,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流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儒家思想的統一和傳播。為了整合儒家思想,統一學術觀點,劉詢決定召開石渠閣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儒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五經》的異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會議由太子太傅蕭望之主持,漢宣帝親自參與並裁決。學者們各抒己見,就經義的理解、闡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辯論。最終,會議對《五經》的解釋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形成了統一的學術觀點。

石渠閣會議的意義重大。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它對儒家經典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規範,使得儒家思想的傳承更加有序和準確。不同流派的學者在會議上相互交流,促進了學術的融合和發展,為後世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次會議進一步鞏固了儒家思想在西漢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推動了儒家文化的繁榮。它激發了學者們對儒家經典的深入研究和探討,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儒家學者,為儒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援。

頒行《史記》也是劉詢在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司馬遷花費14年時間寫成。然而,由於書中的一些內容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在司馬遷去世後的20多年裡一直未能公開刊行。

漢宣帝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司馬遷的外孫楊惲看到“朝政清明”,便將《史記》獻給了漢宣帝。漢宣帝以寬容的態度對待這部著作,最終同意頒行經過少量刪改後的《史記》。這一舉措使得《史記》得以廣泛傳播,流芳百世。

《史記》的頒行對文化傳承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在文化傳承方面,《史記》記錄了從上古傳說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它的頒行使得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得以儲存和傳承,為後人瞭解和研究古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在文化發展方面,《史記》以其獨特的紀傳體體例和生動的敘事方式,開創了中國史學的新紀元。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從《史記》中汲取了靈感和營養。

漢宣帝劉詢透過召開石渠閣會議和頒行《史記》等文化建設舉措,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舉措不僅鞏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推動了儒家文化的繁榮,還使得珍貴的歷史資料得以儲存和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武功建樹

1.降服匈奴

漢宣帝劉詢時期,漢朝對匈奴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戰略,成功降服匈奴,為漢朝邊疆帶來了長久的和平與穩定。

在劉詢即位之前,匈奴與漢朝長期處於敵對狀態,時常侵擾漢朝邊疆,給邊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劉詢制定了聯合烏孫等力量共同打擊匈奴的戰略。烏孫是西域的一個強大國家,與匈奴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漢朝與烏孫有著良好的外交關係,此前漢武帝曾兩次將公主遠嫁烏孫,加強了雙方的聯絡。

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多次侵擾烏孫,烏孫昆彌(國王)翁歸靡向漢朝求救,表示願意出動五萬騎兵,與漢朝共同夾擊匈奴。劉詢果斷決策,派遣田廣明、趙充國等五位將軍,率領十六萬騎兵,分五路出擊匈奴。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監督烏孫軍隊的行動。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漢朝與烏孫聯軍取得了重大勝利。烏孫軍隊在常惠的指揮下,深入匈奴腹地,大敗匈奴右谷蠡王的軍隊,俘獲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財物。漢朝的五路大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給匈奴以沉重打擊。這次戰役使得匈奴的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其內部矛盾也進一步激化。

此後,匈奴內部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上漢朝與烏孫等國的聯合打擊,匈奴的國力急劇衰退。匈奴內部也出現了分裂,形成了多個勢力集團,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矛盾日益尖銳。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因與單于發生矛盾,率領其部眾投降漢朝。漢朝派遣鄭吉率領西域諸國的軍隊迎接日逐王,並將其安置在河曲地區。日逐王的投降,標誌著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受到了重大打擊,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內部再次發生分裂,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相互對立。呼韓邪單于為了對抗郅支單于,決定向漢朝稱臣,並派遣使者前往長安,表達了願意歸附漢朝的意願。劉詢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接受呼韓邪單于的投降。

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自前往長安,朝見漢宣帝。劉詢以隆重的禮儀接待了呼韓邪單于,並賜予他大量的財物和封號。呼韓邪單于表示願意永遠做漢朝的藩屬,為漢朝守衛邊疆。此後,呼韓邪單于率領其部眾南遷,在漢朝的支援下,逐漸恢復了實力。

匈奴稱臣對漢朝邊疆安全和外交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邊疆安全方面,匈奴的降服使得漢朝邊疆地區的威脅大大減少。漢朝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防禦匈奴的侵擾,邊疆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漢朝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於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在外交格局方面,匈奴稱臣標誌著漢朝在東亞地區的霸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周邊的其他國家和民族看到匈奴都向漢朝稱臣,紛紛表示願意與漢朝建立友好關係,加強經濟文化交流。這使得漢朝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漢朝為中心的東亞外交格局。

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相處,也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匈奴人學習了漢朝的先進農業技術和文化知識,促進了自身的發展。漢朝也從匈奴那裡引進了一些優良的畜牧品種和文化藝術,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內涵。

漢宣帝劉詢透過聯合烏孫等力量打擊匈奴、接受匈奴投降等戰略舉措,成功降服了匈奴,為漢朝帶來了邊疆的安全和外交格局的穩定。這一歷史事件不僅對漢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設立西域都護府

設立西域都護府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在漢宣帝劉詢之前,漢武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對西域的經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絡,為後來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奠定了基礎。然而,當時匈奴在西域仍有較強的勢力,時常與漢朝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匈奴對西域各國進行壓迫和剝削,阻斷了漢朝與西域的交通要道,嚴重影響了漢朝的邊疆安全和對外交流。

隨著漢朝國力的不斷增強,特別是在漢宣帝時期,漢朝在軍事上多次取得對匈奴的勝利,匈奴的勢力逐漸衰落。同時,西域各國也對匈奴的統治感到不滿,渴望擺脫匈奴的控制,與漢朝建立更緊密的聯絡。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西域地區,加強漢朝對西域的控制,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設立西域都護府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因與單于發生矛盾,率領其部眾投降漢朝。這一事件使得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受到了重大打擊,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漢朝派遣鄭吉率領西域諸國的軍隊迎接日逐王,並將其安置在河曲地區。鄭吉因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負責管理西域地區的事務。

西域都護府設立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其職責主要包括管理西域各國的事務、維護當地的社會秩序、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等。西域都護府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可以對西域各國進行有效的威懾和管理。同時,西域都護府還負責調解西域各國之間的矛盾和糾紛,促進各國之間的和平與穩定。

設立西域都護府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朝控制西域的角度來看,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漢朝正式將西域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直接統治。漢朝透過西域都護府,能夠有效地管理西域各國的事務,保障了邊疆地區的安全和穩定。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也使得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擴大,為後來漢朝對西域的進一步開發和經營奠定了基礎。

在促進中西交流方面,西域都護府的設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域都護府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漢朝與中亞、西亞等地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大量的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透過絲綢之路運往西方,同時,西方的香料、珠寶、玻璃等商品也傳入中國。這種貿易往來不僅促進了雙方的經濟發展,也豐富了雙方的文化內涵。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漢朝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傳入西域,對西域各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西域的文化和藝術也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寶庫。佛教就是在這一時期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對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宣帝劉詢設立西域都護府是一項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舉措。它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控制,促進了中西交流,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3.徵定西羌

西羌是古代中國西部的一個遊牧民族,在漢宣帝時期,西羌各部落逐漸聯合起來,與匈奴勾結,企圖共同對抗漢朝,對漢朝的邊疆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神爵元年(前61年),西羌先零部落與其他部落解仇結盟,準備進攻漢朝邊塞。漢宣帝得知這一訊息後,決定派遣軍隊進行征討。在選擇將領時,年逾七十的老將趙充國主動請纓,承擔起了平叛西羌的重任。

趙充國到達前線後,並沒有急於發動進攻,而是採取了“先計而後戰”的策略。他首先深入瞭解西羌各部落的情況,包括他們的兵力分佈、內部矛盾以及與匈奴的關係等。透過調查,他發現西羌各部落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其中先零部落是主謀,而其他一些部落則是被脅迫參與的。

基於這種情況,趙充國制定了分化瓦解西羌聯盟的策略。他一方面對先零部落採取軍事打擊的手段,另一方面對其他受脅迫的部落進行招撫。他向這些部落釋出告示,宣告只要他們與先零部落劃清界限,不再參與叛亂,就可以得到漢朝的寬大處理。

在軍事行動中,趙充國率領軍隊穩步推進,避免與西羌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正面交鋒。他採取了“以逸待勞”的戰術,等待西羌軍隊疲憊不堪時再發動攻擊。當漢軍逼近先零部落的營地時,先零部落的軍隊由於長期處於戒備狀態,已經疲憊不堪,看到漢軍到來,紛紛丟棄輜重,渡水逃跑。趙充國下令軍隊緩慢追擊,避免過度逼迫導致西羌軍隊狗急跳牆。

在招撫方面,趙充國的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許多受脅迫的部落紛紛脫離先零部落,向漢朝投降。這使得先零部落的勢力逐漸孤立,戰鬥力也大大削弱。

隨著戰事的推進,趙充國又提出了“屯田”的策略。他認為,長期的軍事行動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不利於邊疆地區的穩定。因此,他建議在邊疆地區進行屯田,讓士兵們在戰時作戰,平時耕種。這樣既可以解決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又可以加強邊疆地區的防禦能力。漢宣帝起初對這一策略有所疑慮,但在趙充國的多次上書解釋後,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

經過一系列的軍事打擊和招撫行動,西羌的叛亂最終被平定。先零部落的首領被斬殺,其餘部眾紛紛投降。

平定西羌對漢朝邊疆穩定和民族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邊疆穩定方面,西羌的叛亂被平定後,漢朝的邊疆地區恢復了和平與安寧。邊疆百姓不再受到西羌軍隊的侵擾,可以安心從事生產生活。漢朝也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於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在民族關係方面,趙充國採取的分化瓦解和招撫策略,避免了對西羌各部落的大規模屠殺,減少了民族之間的仇恨和矛盾。許多西羌部落向漢朝投降後,得到了漢朝的妥善安置,逐漸融入了漢朝的社會。這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為邊疆地區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

趙充國平叛西羌的過程和策略,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的成功不僅維護了漢朝的邊疆安全,也為處理民族關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五、歷史評價與影響

1.時人與後世的評價

漢宣帝劉詢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武功卓著,他的統治得到了時人與後世的高度評價。

班固在《漢書》中對漢宣帝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讚揚:“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精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班固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肯定了漢宣帝的統治。在政治上,漢宣帝賞罰分明,注重考核官員的實際能力,使得各級官員都能盡職盡責;在經濟上,國家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在軍事上,成功降服匈奴,使匈奴單于稱藩,維護了邊疆的穩定。班固認為漢宣帝的中興之治,功德與殷宗和周宣王相等,高度評價了他在西漢歷史上的地位。

劉向也對漢宣帝讚譽有加,他說:“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清,單于款塞,天下盈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文帝)之時。”劉向將漢宣帝與漢文帝進行對比,認為漢宣帝時期政治教化清明,法令得以有效執行,邊境安全,四方夷族歸順,國家富足,百姓生活幸福,其治理成效超過了漢文帝時期。劉向的評價主要側重於漢宣帝時期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成就,強調了他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卓越能力。

後世對漢宣帝的評價也多為正面。趙秉忠評價道:“後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趙秉忠認為後世提及精明的皇帝,首先會想到漢宣帝,他統治下官員稱職,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一評價突出了漢宣帝在治理國家方面的精明和成效。

不同的評價角度和依據各有側重。班固的評價較為全面,綜合考慮了漢宣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的成就,從宏觀的角度肯定了他的中興之功。劉向則透過與漢文帝的對比,突出了漢宣帝在某些方面的優勢,更側重於國家治理的實際效果。後世的評價則多從漢宣帝的統治特點和成就出發,強調他的精明和對國家穩定與發展的貢獻。

時人與後世對漢宣帝的評價雖然角度不同,但都充分肯定了他的歷史功績。漢宣帝以其卓越的治國才能和領導智慧,使西漢王朝在經歷了漢武帝后期的動盪後,實現了中興,為西漢的繁榮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西漢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對西漢王朝的影響

漢宣帝劉詢的統治對西漢王朝的復興和延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政策和舉措對西漢後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政治方面,劉詢的統治使西漢王朝實現了政治的穩定和清明。他剷除霍氏勢力,結束了權臣專政的局面,加強了皇權統治,使朝廷權力重新迴歸到皇帝手中。這一舉措避免了西漢政治的進一步動盪,為王朝的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劉詢推行“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整頓吏治,選拔賢能,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監督機制,使得官場風氣得到了明顯改善。官員們廉潔奉公、盡職盡責,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政治清明的局面得以形成。這種政治環境為西漢後期的政治穩定提供了保障,使得朝廷能夠有效地應對各種內外挑戰。

劉詢重視地方治理,派遣使者巡視地方,瞭解民間疾苦,考核地方官員的政績。他還鼓勵地方官員積極推行有利於百姓的政策,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地方治理的水平,使得西漢王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在經濟方面,劉詢的經濟政策調整促進了西漢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他改革工商業政策,減少對工商業的限制和干預,鼓勵民間商業活動的開展,使得商業市場更加活躍。城市的商業街區日益繁榮,商品種類豐富多樣,貿易往來頻繁,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制豪強兼併,保護了農民的土地權益,使得農業生產能夠穩定進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增加,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設立常平倉,有效地調節了糧食市場的供求關係,穩定了糧價,既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又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這些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得西漢在劉詢的統治下出現了經濟繁榮的局面。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為西漢後期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濟的繁榮也為西漢王朝的軍事和外交活動提供了物質支援,使得西漢在對外交往中更具實力。

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劉詢降服匈奴、設立西域都護府、徵定西羌等舉措,極大地增強了西漢王朝的國力和影響力。降服匈奴使得漢朝邊疆地區的威脅大大減少,邊疆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漢朝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於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匈奴稱臣也標誌著漢朝在東亞地區的霸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周邊的其他國家和民族紛紛與漢朝建立友好關係,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

設立西域都護府,將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版圖,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控制,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這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得漢朝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徵定西羌,維護了漢朝邊疆的穩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這些軍事和外交成就為西漢後期的邊疆安全和對外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劉詢的統治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對西漢後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他統治後期,宦官和外戚勢力開始逐漸崛起。雖然在他在位時,這些勢力尚未對朝政造成嚴重威脅,但卻為西漢後期的政治動盪埋下了隱患。西漢後期,宦官和外戚爭權奪利,政治腐敗現象日益嚴重,最終導致了西漢王朝的衰落。

漢宣帝劉詢的統治對西漢王朝的復興和延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的政策和舉措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使得西漢王朝在經歷了漢武帝后期的動盪後,實現了中興。但他統治後期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對西漢後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總體而言,劉詢的統治在西漢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對西漢王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

在西漢歷史的星空中,漢宣帝劉詢是一顆極為耀眼的星辰。與其他西漢皇帝相比,他有著獨特的經歷和卓越的成就,在西漢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佔據著重要地位。

與開國皇帝劉邦相比,劉邦以非凡的膽識和領導才能,在秦末亂世中崛起,建立了西漢王朝,奠定了漢朝四百年基業,其功績具有開創性。而劉詢則是在西漢王朝經歷了漢武帝后期的動盪和消耗之後,力挽狂瀾,實現了王朝的中興。他面臨著複雜的政治局面和社會問題,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使西漢重新走向繁榮穩定。

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開疆拓土,北擊匈奴,使漢朝的聲威遠播四方。但長期的戰爭也導致了國家財政的緊張和社會矛盾的加劇。劉詢在漢武帝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了漢朝的邊疆安全,透過聯合烏孫等力量打擊匈奴,最終使匈奴稱臣,解決了漢武帝時期未能徹底解決的匈奴問題。他還設立西域都護府,將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版圖,促進了中西交流,其在邊疆治理和外交方面的成就同樣不可小覷。

漢文帝和漢景帝以“文景之治”聞名於世,他們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劉詢繼承了這一傳統,同時又有所創新。他不僅重視民生,採取輕徭薄賦、設立常平倉等措施改善百姓生活,還注重政治制度的改革,推行“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整頓吏治,選拔賢能,使政治更加清明,社會更加穩定。

在西漢歷史上,劉詢的統治使西漢王朝在經歷了一段低谷後,迎來了又一個繁榮時期,史稱“孝宣之治”。他的統治為西漢的延續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西漢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中國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劉詢也是一位傑出的君主。他的治國理念和實踐對後世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他“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將儒家的德治與法家的法治相結合,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國模式。這種思想強調恩威並施,既注重道德教化,又重視法律的約束,有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秩序。

他整頓吏治的舉措,如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監督機制,對後世的官員管理和廉政建設具有啟示作用。透過選拔賢能、獎懲分明,能夠提高官員的素質和工作效率,保證政府的廉潔和高效。

劉詢在經濟方面的政策,如改革工商業政策、抑制豪強兼併、輕徭薄賦、設立常平倉等,對後世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些政策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保障百姓的生活。

漢宣帝劉詢以其獨特的經歷、卓越的成就和先進的治國理念,在西漢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統治不僅使西漢實現了中興,也為後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