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章 這是橡子?

中午吃飯,孫公公吃的不多,酒水也是淺嘗輒止。好在,趙清虎沒看出他不喜自己的飯菜。

飯後,趙清虎引著他進了後院。

小花園內,孫公公一眼就認出了曬在這裡的橡子。

“這是橡子?”

“家裡丫頭們從山上弄回來的,準備做成橡子豆腐。”

“好多年沒吃過了,還挺讓人懷念的。”

橡子豆腐可有些苦澀,看來孫公公說他小時候家裡面窮並非是假話。

“這東西容易,我家就有豆腐坊,順帶手就能做成豆腐。”

孫公公笑了笑,沒說什麼,又去大水盆前看了看。

“這些魚是?”

“前幾天我們家抽乾了一個野塘,弄了不少魚獲,這些是留家裡面吃的。”

想起中午吃的幾個用魚做的菜,孫公公笑容更盛,“無怪乎如此鮮美。”

“公公這邊請。”

六郎的小院,還是第一次有人住。

“公公,這是我家六郎的小院子。他今年還小,才兩歲,現在跟著他幾個姐姐住在偏院,這是您的房間。”

推開主屋,雖然沒人住,卻也沒有什麼腐味,每天趙清虎都會讓人過來開門開窗打掃的。

六郎知道這是他的小院,也喜歡帶著幾個蘿蔔頭來玩。

主屋他雖然沒來住過,卻也存放了他不少玩具。

“司農令有心了。”

“公公您休息。”

趙清虎退出小院,六個侍衛,已經把小院守了起來。

來到大廳,見到王員外跟宋天賜,趙清虎鬆了口氣。

“老哥,下午咋辦?”

王員外兩手一攤,他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啊。

以前在京城,他就是侯府一個紈絝子,後來長大成親沒啥出息,就被打發來清水鎮守著祖產。

他也沒想到,這位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孫公公不僅親自來傳旨,而且還要留下來停頓兩日。

“老弟,都看你的了。”

“二爺,司農令,我看上午孫公公並未有不喜,要不下午繼續鬥地主?”

趙清虎搖了搖頭,他可不來了,他口袋裡面銀子可不多。

“下午我準備了魚竿,咱們去竹溪釣魚,也曬曬太陽。”

“可以!”

“那我回去午休了,你們沒事也回房休息下,養足了精神。”

中午趙清虎就迷糊,午休習慣了。

當然了,他也要回房數一數自己的賞賜。

“老爺!”

才剛進小院,三牛就迎了上來。

“幹得不錯,先回去休息下,等老爺午休好了你再來守著。”

“知道了老爺。”

推開房門,東西就擺放在外間。

司農令,除了有官位外,還有配套的官袍。

七品官袍,還有刺繡的補子,看著像是一隻鵪鶉。

有官帽、衣袍、腰帶、官鞋,一整套的。

也就是一個象徵,畢竟連趙清虎的尺寸都不知道,賞賜下來的官袍也不一定合身。

不過,趙清虎有了官身,他可以自己找人制作對應品級的官袍。

穿出去,也能耍耍威風。有什麼正式的場合,也是要穿的。

白銀一千兩,裝了一個小箱子,開啟後,裡面躺著二十個銀錠子,每一個都是五十兩的,是足色銀,還是官銀,上面有印的。

銅錢也是嶄新的,黃澄澄的,難怪古人要稱呼賞賜的銅板是金。

蜀錦絲滑,不必贅述,那棉布也是好的。

珍珠一斛,趙清虎仔細數了數,一共五十顆,就是個頭不是很大,顯然不是極品。

可這東西,也值錢啊。

瑪瑙十件,有手串,也有吊墜,甚至有耳環,顯然是賞賜給他,分潤給家裡女眷的。

除了那手串,其餘的他一個大老爺們也用不上。

玉如意一對,都是奶白的羊脂玉,不過只有一尺長,不是很大。

瓷器都是擺件,大大小小的花瓶,放在兩個箱子裡面。

一箱子書畫,趙清虎翻了翻,四書五經,此外還有一本史記,捲筒畫也就是八幅,也不知道是出自誰的手。

“這瓷器好歹是皇帝陛下賞賜的,肯定是官窯精品啊,是可以傳世的。”

至於那天龍銀幣,趙清虎拿起一枚,挺重的,大概有二兩多銀子,正面是一條盤龍,背面則是宏豐帝的年號。

銀光閃閃,打造這些的工匠手藝不賴。

滿足了好奇心,趙清虎沒有第一時間把賞賜收入空間。

等事情忙完了,也讓家裡面的兒子、女兒開開眼界,看看皇帝陛下的賞賜。

往羅漢床上一躺,趙清虎開始午休。

等他午休睡到自然醒,孫公公三個已經在茶室等著了。

趙清虎扶額,連忙帶著三人直奔竹溪。

一排四個躺椅放好,趙清虎架起魚竿往上面一趟,主打就是一個,態度!

孫公公也學著趙清虎,往躺椅上一躺,把魚竿架在支架上,暖陽照下,真的挺舒服的。

“司農令是懂得享受的。”

“鄉野之間,也就這點樂趣。”

“倒也是,離宮之時,陛下還囑咐咱家,說司農令明年若是農閒了,有空去京城走一走,陛下想要見一見你。”

趙清虎睜眼,皇帝陛下想要見他?

他一個老農民有什麼好見的?

從孫公公語氣中,他也聽不出來,皇帝老子是真的想跟他見一面,還是順嘴提了一句,一時好奇。

“公公,陛下可是金口玉言,我這?”

“無妨,來年有空了上京城看看便是。”

“好吧。”

趙清虎躺了回去,孫公公也是忙裡偷閒,就跟著享受了半日悠閒。

他也看出來了,這個趙清虎是真的享福。

兒子多,而且都成年了,家裡家外也不用他忙活,不享受幹嘛?

皇帝陛下,這一次讓他出來透透氣,鬆散鬆散,這只是一個目的。

實際上,還是讓他親自來綠竹村看看。

不管是堆肥之法,還是那育苗插秧水稻種植法,對於大淵朝來說,都太重要了。

不派一個信任的人過來,事無鉅細調查清楚,皇帝陛下始終不放心。

畢竟,一旦證實了,水稻新的耕種辦法能增產,明年可是要大力推廣的。

一條政令要全國推廣,可不是朝發夕至,是需要長時間準備的。

趕明年的春耕,時間還是有些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