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4章 張塵出兵,天子遣使

而就在不久前,洛陽方面也傳來訊息,近期發生了一件大事。

董卓自立陳留王為帝后,便矯天子詔,自封相國,自此便愈發驕恣跋扈。董卓為人,殘暴嗜殺,朝中但有不從者,即行誅戮。

除此之外,董卓還貪淫好色,不但在洛陽城中橫徵暴斂,更是夜宿龍床,姦淫宮女,無所不為。洛陽城內,無論士族百姓,無不切齒,但迫於其淫威之下,又無人敢多說半個字。

而這其中,卻有一血性之人,做了天下人都不敢做的事。

張塵看著手中的字條,心中不由慨嘆。

“十月初十,典軍校尉曹操,刺董失敗,逃亡。”

字條上寥寥幾字。

看來,曹操的霸業之路也要開始了。

不過,曹操假借獻刀之名行刺董卓,難道又是與王允合謀?

歷史上,王允借七星刀,以及後來設“連環計”誅殺董卓,要說是匡扶漢室,倒也無可厚非。可眼下情況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正牌天子是此時身在鄴城的劉辯。王允不來相投,卻又在暗中謀劃誅董之事,究竟其目的為何?

此一去,曹操必將招兵買馬,帶著一幫宗族兄弟,拉起自己的人馬。

只是,張塵已經把他要做的事情,提前給做了。

群雄討董,由於張塵的佈局,比歷史上來的早了許多。各鎮諸侯如今都還未發展起來,尤其是曹操和袁紹。

曹操才剛逃出洛陽,也不知道還能不能趕上這一次的會盟。

至於袁紹,他赴汝南上任不過兩個月,根基未穩。這一次張塵是奉旨討逆,必要號令各鎮諸侯,他不可能再出任盟主之位了。

各路諸侯既然都已行動,接下來,張塵也要準備出兵事宜了。

於是,他立刻召集諸將,令麴義、高順、顏良、文丑、張合、高覽各自整軍,起馬步軍共十二萬人,三日後起行。

又令趙雲為先鋒,領兵一萬先行。

徐晃、楊鳳、牽招三人留下,負責鎮守冀州。

當夜,張塵部署完出征的事宜,獨自坐在書房之中,看著牆壁上懸掛的一幅巨大的輿圖。

這是“織錦閣”的近千名細作,歷時一年之久,走遍天下。從每個縣、郡再到州,一點一點描繪,最後再由十幾位畫師拼接重繪而成的,大漢十三州詳圖!

張塵看著這張州郡詳圖,心中暗自沉思。

幽州,公孫瓚和劉虞在治邊政策上的分歧,已經愈演愈烈。公孫瓚雖然實力更盛,但卻後方不穩,烏桓頻頻作亂,令他根本無法全力發展。而且,有自己鎮守在冀州,公孫瓚根本無法寸進。幽州,可無慮也!

幷州,由於歷史的偏離,使得這一世的韓馥,成為了幷州牧。不過,韓馥一向庸懦,明明麾下文臣武將不在少數,竟被幾個謀士鼓動著,就將冀州拱手送人。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兵不血刃拿下幷州?

青州,並無什麼英雄人物,北海孔融、泰山張超、濟北鮑信,都只是一些小諸侯,還有一些黃巾餘黨肆虐,不足為慮。

徐州陶謙,更不用說。

倒是這淮南,有些意思。

這一世的袁紹,沒有去往河北,而是成為了汝南太守,其弟袁術,仍是淮南太守。

淮南本就是袁氏根基,只是袁紹為庶子,袁術為嫡子,看來這二袁,今後必有一爭啊!

益州劉焉,倒是有幾分雄心壯志,可惜,他壽數將近,沒幾年可活了。傳到他兒子,就只是個庸主罷了。

江東孫氏,倒是不容小覷。這一次,自己將玉璽早早拿回,也就等於間接救了那孫堅一命,不知道江東在他這位“江東猛虎”的帶領下,日後又當如何呢?

此次會盟諸侯,一來可壯聲勢,二來也可藉機削弱諸侯的力量,可謂一舉兩得。

三日後,三軍整頓齊備,張塵命人搭建祭臺,敬天祈禱,以壯此行。

大軍浩浩蕩蕩,徑往洛陽而來。

十餘日後,各鎮諸侯陸續趕到,張塵自領兵馬屯於酸棗,其餘諸侯也相鄰下寨,十八鎮兵馬營寨,綿延兩百餘里,聲勢浩大。

此時,在京師洛陽之中,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日朝會,劉協登殿,見下首百官,已多了許多陌生臉孔。

原來,前不久,不少官員相繼棄官而去,奔赴鄴城。董卓因怕朝堂之上寥寥數人,面上難堪,於是便在各個緊要職位上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如今洛陽的朝堂上,將近一半都是董卓的人。

這日,百官齊聚,董卓劍履上殿,大搖大擺走到劉協身旁。劉協見董卓來,身子不禁一顫,面露幾分驚懼之色。

此時,龍椅的旁邊早已安放了一張太師椅,那正是專為董卓而設。

今日朝會,是因為一件事。

廢帝劉辯,即弘農王,竟然遣使前來朝見。

董卓得知此事,心下暗喜,想著這劉辯倒是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德不配位,所以遣使前來,準備朝拜新帝,甘心退位了?

如此一來,陳留王為帝便是名正言順,他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執掌朝政了。

百官行過禮後,董卓便道:“宣弘農王使者進殿吧。”

太監當即扯開嗓子喊道:“宣——弘農王使者進殿!”

良久,無人回應。

董卓不由狐疑,忙問左右,不多時,一個太監進殿稟報:“啟稟聖上,相國,那人……那人說……說……”

“說什麼!快講!”董卓見那太監吞吞吐吐,不由大怒。

“那人說……只有陳留王,哪有弘農王,還說……命陳留王跪接天子聖諭!”

“什麼!”董卓大怒,“騰”地一聲便站了起來,喝道:“好大膽!來呀,將此人給咱家押入殿內!”

衛士領命而去,不多時,便押著一個一身玄衣的青年男子進來。

那男子一臉孤傲,渾然不懼,奮力掙脫了衛士,昂首而立,隨即從懷中取出了一卷黃布綢絹書寫的聖旨。

那男子目光銳利,掃視著階下群臣,冷哼一聲,隨即目光落在了龍椅之上的劉協身上。

男子看向劉協,揚起手中的聖旨,義正辭嚴地說道。

“聖旨到,陳留王,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