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章 《佛法修學概要》29-32集研討

課程摘要

29、在修行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業力!

在祖師大德的判教當中,把我們整個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安樂道,第二個是解脫道,第三個是菩提道。

我們前面講到人乘跟天乘,它主要的重點是修學安樂道。安樂道的重點,主要是一種業力的改造,就是我們過去生在流轉當中,由於一念煩惱的活動,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它有兩種過失:

第一個,讓我們今生躁動不安。你想要去靜坐,想要聽經,你的身心就覺得躁動不安,這個是罪業在活動,它就會有一種躁動相。那也就是說,罪業在我們身心活動的時候,它會障我們的道。

第二個,在臨終,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失去正念,因為它痛苦的逼迫太強烈。

所以我們必須在人天乘的時候,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勤修懺悔;第二個,嚴持四重。勤修懺悔,是針對過去已經造的罪業,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發露懺悔,立誓改過,使令這個業的勢力慢慢地破壞掉,沉澱下來。就是說雖然它還在,但起碼它不是一個強大的增長業,這個是第一個,針對過去的懺悔。

第二個,針對未來的防護,我們一定要遵守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的這四種根本戒。因為你再犯的時候,你前面的懺悔全部沒有效果了。因為一個業沉澱下來以後,你只要再造作一次,它又會把過去的業重新激發起來。所以你前面辛苦的懺悔,一百天、兩百天、三百天的懺悔,甚至於見到好相,可能會因為你一次的犯錯前功盡棄。所以懺悔以後,你對未來的嚴加防護也很重要,就是這四根本重戒一定要把它防護住。

那麼透過前面人天乘的勤修懺悔,嚴持四重,我們的身心世界就會產生變化。你會感到身心相對比較安樂一點,比較自在一點,你不會覺得,經常有一種莫名的壓力,莫名的業力在干擾你。你今生在修行當中,會比較輕鬆自在;在臨終的時候,你也會在一種比較安穩的環境之下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業力,把罪業的勢力降到最低,把善業的勢力慢慢地增長。這是在人天乘的一個修學重點,就是改造業力,但這個還不是往生的一個主要內涵。

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到往生的一個正念的主軸思想,從這個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開始告訴我們怎麼樣培養正念。前面的改造業力,它也只算是一種前方便。正式的修行,你正式從一個好人而轉換成一個道人,就從現在開始了。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因為你在修安樂道的時候,你的思想沒有太多改變。你喜歡吃什麼,喜歡去哪裡玩,完全沒有障礙。你只要不犯四根本重戒,在安樂道當中,是可以跟著你過去的習氣去走。

但是到了解脫道,就是聲聞乘以後,你開始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了,它不只是向外的改造業力,它是開始調伏我們無量劫來所留下的煩惱,就是從一種業力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正念的修學,也就是你開始變成一個修道人。

聲聞乘這個「聲聞」,什麼叫聲聞呢?其實就是聞聲。聲聞眾主要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因為他們都是常隨眾,經常跟隨佛陀到處遊化,聽聞佛陀的教法而成就聖道,所以叫聲聞乘。也就是說,他是經常親近在佛陀旁邊聽佛開示的。他在因地當中是修四諦法——苦集滅道的四諦法,依止四諦法斷了見思煩惱。「見惑」是屬於我見的顛倒,「思惑」是屬於愛取的煩惱。斷我見顛倒跟愛取煩惱,這是在因地。

那麼在果地上,證得四果阿羅漢,名聲聞乘。這個聲聞乘它的當法是趨向於阿羅漢的。它的當法,這部車子本來是設計趨向阿羅漢,但是在淨土宗是引用它的因地,不走向它的果地。因為它的因地,特別是斷除愛取煩惱這一塊,對我們淨土宗的正念是非常重要,就是蕅益大師常說的厭離娑婆。那麼我們是取它的因地,但是我們不取它的這個果證,這是要注意的。

30、思惟苦諦與調伏愛取是淨土宗必修的!

我們講到了四聖諦。那麼四聖諦,從淨土宗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選擇兩個法是必修的:

一個是思惟苦諦。我們要把娑婆世界的痛苦這一塊參透,臨終時的力量是不能勉強的,你沒有力量就沒有力量。就是佛號的那種衝力、那種決斷的力量,來自於你對娑婆世界痛苦的體驗有多深。你對娑婆世界的痛苦多一刻的體驗,你佛號的力量就加強一分的力道。

所以說,以印光大師的標準,我們要產生一種決定性的佛號,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佛號。那種決定性,我一定要往生的時候,你對於思惟苦諦這一塊的出離心就變得很重要了。你不能等到臨終再來決定,不可以!臨命終的時候,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楚的時候,就要跟自己溝通,到底來生要去哪裡,你要想好,你必須要產生一個明確的方向出來。

而這種明確的方向,來自於智慧觀照,絕對不可以來自於你的生活體驗,不可以!事相的體驗力量通通是分散的,一定要來自於道理的參透。不管你今生吃了多少苦,只要你不用智慧去觀照,你的出離心是不完全,不全面的。不全面你就有盲點,就有漏洞,那個佛號可能會從漏洞裡面跑出去,你要小心!所以佛陀講這個「此是苦,汝應知」的時候,是透過智慧的觀照而如實了知的,不能透過生活的體驗去了知,不可以!因為它不全面。

那麼思惟苦諦這一塊結束以後,其實它的正修就是調伏愛取。前面的苦諦會幫助我們提升佛號的力道;這個調伏愛取是破障,不要把佛號產生錯誤的引導,這是調伏我們對身心世界的愛取。

31、你一生必須要把握的三個修行重點!

我們佛教的修學,相對於其它的宗教來說,算是比較多元化的。一般來說,我們有八萬四千個法門。這麼多法門,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五大類,就是五乘的修學法門。我們可以根據它的修學重點,把它分成三大重點,就是你整個一生當中,從一種顛倒凡夫到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三件事情:安住真如、調伏罪業、調伏妄想。

第一件,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我們在三界當中流轉,會因為一念的顛倒,受到外境的刺激,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這些罪業,有些已經得果報了,那就沒了;但是有些罪業並沒有得果報,它是處在一種沉澱的狀態。

但是不幸的是,我們今生有時候又去造作。今生造作殺盜淫妄,就會把過去已經沉澱在深海當中的這些所謂的業種子,又給激發出來,這個就要小心了!今生的業力再激發過去的業力,就形成一個強大的業力了。

很多淨土宗的學者,會有一個嚴重的盲點——他完全不管業力。他說:怕啥!帶業往生唄。這句話會害死你!古人對帶業往生是有明確定義的,帶業是帶業種,你不能帶現行!什麼叫業種呢?就是這個業力畢竟是經過你懺悔對治以後,它是《楞嚴經》所說的一種沉澱下來的業力,它不能是一種活動很熾盛的現行,不可以!

我們過去因為一念的胡塗,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可以理解,生死凡夫唄。你沒有學佛法,心中沒有道理的支援,當然是跟著感覺走,所以你在學佛之前所造的罪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明白道理以後沒有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那麼這種力量不斷地輾轉增盛,你就要小心了!業力最可怕的就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是扛不住這麼重大業力的刺激的,你扛不住的!

所以我們要往生的人,如果你有志於臨終往生的話,在你生命還在的時候,你一定至少要有一次、兩次、三次加行,好好地處理你業力的問題,因為你現在還來得及,你身體還健康,精神還在。

我必須提醒大家:這些業力你不處理,它不會自己消失掉,業果不失。你房間裡面有一堆垃圾,你不掃除它,它不會自己消失掉。你只是唸佛,想用佛號把它壓住,那是如石壓草。你要去懺悔,要去對治。你現在只是用佛號去壓它,臨命終你不一定壓得住,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它會增長廣大。因為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不想改變;你不懺悔,就意味著你念念地隨喜;你沒有懺悔,表示你內心沒有反轉,你還是隨順這個妄想在跑,你很可能會造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你不斷地去激發這個業力。到臨命終的時候,你根本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臨終的時候,你看業力重的人,沒有經過中陰身,直接到三惡道去了。

淨土宗,我們必須要爭取在阿彌陀佛現前之前,讓自己的身心保持風平浪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已經是負擔夠重,內憂外患,即便沒有業力的干擾,已經夠你受了。你要失去你一生當中熟悉的人跟環境,要面對一個不知道的未來,你的心中已經是壓力夠大,所以你沒有必要再用這麼大的業力來刺激你。

所以我們志在往生的人,一定要為自己創造一個風平浪靜的環境,才有助於提起正念,這是你要注意的。諸法因緣生,臨終的環境是要你自己去規劃,去佈局的,它不會自然出現。所以我們透過不斷懺悔,不斷持戒,把重大的罪業一次一次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慢慢把它沉澱下來。

你不一定要把它完全懺乾淨,但起碼必須把它懺成不增長業,這是往生的最低標準。在你的生命當中,不允許有重大的業力來主導你。除了你往生的力量以外,所有的殺盜淫妄的罪業,你都必須要把它處理掉,讓它變成一種沒有得果報力量的不增長業。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為臨終做好準備,把臨終的障礙、臨終的地雷清除乾淨,掃除臨終的一切障礙。

這個人天乘,你可能要經過三年五年的時間,必須要掃除你生命中的地雷、重大的地雷,慢慢地你應該還可以再提升到第二個階段,就是你要處理你的顛倒妄想的問題。

業力這一塊還比較好處理,因為它是一個動態的修學;處理妄想,你的問題就更復雜。因為妄想的行相比較微細,而且我們平常是習慣跟妄想打成一片,平常是心隨妄轉,我們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緣的,很少人會自我反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沒辦法進步。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但是我們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妄想,所以我們就跟著妄想走。

等你到了二乘——從人天乘提升到聲聞緣覺的時候,從好人提升到道人的時候,你開始要內觀了。這個時候,你記住一句話:什麼叫道人?就是你儘量沒有對錯的概念。如果你現在的日常生活,還活在一種對立的思考:喔,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很難調伏妄想。

所有生命的因緣,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種聲聞、緣覺乘,他已經從一種向外的觀察轉成一種向內的觀察,或者說向內的調伏。遇到任何事情,你只有一句話告訴自己:這都是我的妄想分別,事情沒有好壞,你反省自己就好了。因為這個因緣生,因緣滅,誰對誰錯說不清楚了。人生錯綜複雜,因緣果報,糾纏不清。可能你今生對,但是你前生是錯,你必須為前生負責。所以誰對誰錯,把今生跟前生加起來,就說不清楚。說不清楚,你就別管它,好好地調伏自己就好。所以到了聲聞緣覺乘的時候,開始提升,從懺悔業障這種層次提升到向內觀照,開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

我們的妄想有兩大類,在《楞嚴經》把妄想分成表層妄想跟堅固妄想。有些妄想你是可以不著急對治的。比方你早上起來喝一杯咖啡,吃個麵包,看個報紙,去上班,這種柴米油鹽、日常生活的妄想問題不大。但是有些妄想已經形成一種強烈的習氣,這個你就要注意了。就是你經常打某一個妄想,而這個妄想活動的時候是非常堅固的,它要你做什麼,你一定要做什麼。

在你的生命當中,有一類的妄想已經掌握了你的主動權,就是說這一類妄想起現行的時候,你幾乎是控制不了你自己,你控制不了它,它控制你了。這個妄想你就要小心,它就不是表層妄想。

所以我們在唸佛的時候,有些妄想是你只管唸佛就可以衝破,比方說表層妄想。你忘了買什麼東西,或者,喔,這個人欠我一塊錢還沒有還我,這種表層妄想,你念佛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妄想不是這樣子,它來勢洶洶。你試試看,你用佛號跟它碰碰看,你不是它的對手。因為它在無始劫來的生命當中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你已經把它當主人翁了,它要你幹什麼,你就得聽它的話。它要你從這個地方開車,幾公里幾mile,去買什麼東西,你一定要去,下雨你都得去。你為了滿足你的妄想,你可以不惜代價。這個妄想你要小心!這已經是一種愛取形成的堅固妄想。臨終的時候,它一定會破壞你的佛號。如果你不對治它,你就埋下了禍根。

從調伏罪業提升到調伏妄想,這是第二塊,就是從處理業力到處理顛倒妄想。不是處理所有的妄想,我再說一次:你要處理那個帶有堅固執著的妄想,你鎖定這些妄想就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財富那邊,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女色上,有些人的盲點是跑到他的房子裡去,各式各樣。

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你的盲點找出來。你如果沒有盲點,你今天不會來投胎。光是有業力不足以來投胎,一定要有愛取的滋潤。臨終的時候,沒有愛取的水的滋潤,業種子是不可能得果報的,除非你是法身大士乘願再來。只要你是正常流轉的人,我保證你的心中會有一個、兩個、三個,或多或少,一定有盲點。你最好務實地面對你自己,把盲點找出來,好好地跟它溝通。用苦諦的思想跟你的內心溝通:跟著妄想走,對你是沒有好處的,只有增長痛苦;第二個,這個妄想是沒有真實性的,它是緣生緣滅的,外境有它才有,離開了外境它沒有自體。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你不一定要那麼在乎它。它只是緣生緣滅的一個假相,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必須用佛法的道理,坐下來跟你內心的世界溝通。就是,這個妄想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先讓自己明白道理,然後你用這四種智慧,不斷地去照這個妄想,慢慢地這個妄想的勢力就薄弱了,因為妄想它禁不起智慧的觀照。妄想的活動它最喜歡你感情用事。所以妄想的活動,它的生存是有空間的,你越是感情化的人,妄想它就生長得越熾盛。你一旦理智地去觀它,它就沒辦法生存。智慧的光明跟妄想的黑暗,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有光明就不可能有黑暗。所以我們從業力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妄想的修學,這一塊也很重要。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兩個都偏重在破障。

我們今天開始會講到菩薩乘。菩薩乘就從妄想提升到真如——正念真如——原來你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前面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都是在破障,達妄本空;到了大乘菩薩的思想——知真本有,重新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我們透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是完全否定,弄得自己很沒有信心,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佛法開始肯定,原來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你只是一時的胡塗,所以我們開始慢慢地把心帶回家,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這個修學次第是這樣子的:

如果你是初學者,在學習的次第,我們是從外而學到內,先學業力這一塊,再學妄想這一塊,再學真如這一塊,是這樣學習。

但是你實際操作剛好相反,從內而外。先安住真如——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所以修行的操作是先從菩薩乘的思想,然後再引用聲聞乘的對治跟人天乘的懺悔。

這個諸位要注意,我們後面會講到,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從外面表層的部分一直研究到內部的深層,業力、妄想、真如;但是你實際修的時候,是先安住真如,然後再調伏愛取,如法懺悔,最後導歸淨土。修行是由內而外,這個地方你把佛法的整個大結構建立起來,這些細節就清楚了。修行你要掌握大綱、整個道次第,你整個細節在操作上就容易清楚。

32、如果你有志於往生,你一定要把六根慢慢關掉!

這個十二因緣的修學,有兩個關鍵:小乘的學者從無明下手,修無我觀。尤其是緣覺乘的人,他是利根人直接從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他先破無明。這等人一定要有禪定,而且他的無常無我的智慧特別高深,帶一點出離心。

但是這一塊就不簡單,你挑戰自我意識,那就不是一生一世,利根人需要四生,四生是你生生世世都不能退轉,你也不能結婚,一結婚這就重新來過。四生都是修梵行,然後相續用功,智慧高超,把自我意識破掉,利根人四生證阿羅漢果;鈍根的人六十小劫,那是很長的時間。聲聞法這一塊,我們講過,我們只用聲聞一部分的概念。在聲聞法當中,我們是選擇我們需要的部分。

從淨土宗,我們注意三個東西:受、愛、取。

淨土宗的人,你看看祖師的建議,最好把果報放棄。前面的什麼識、名色、六入、觸這種現成的果報,不管你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你最好把它放下。福報大有時候變成障礙,但你要是放下,它就變成增上緣。所以從淨土宗的角度,先把前面的東西放下,專心處理三件事情:

第一個,你的感受。因為整個臨終的時候,其實來自於你的愛、思想,你的思想是往哪裡跑的。但這個思想一定受到感受的牽動、受到六根的牽動,才有這種想法。所以你到了晚年,尤其是五十歲以後,最好把你的六根慢慢收了,都攝六根。我們不敢說做到淨念相繼,但是你起碼這個六根不要再向外接收太多訊息了。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透過佛法修學的。我告訴大家:日常生活給你的訊息,對往生都沒有幫助,人我是非而已。

所以你最好是把六根這個門慢慢關掉,加上一個小窗戶就好了。你不可能完全關掉,你還要工作的,是吧?還要面對你的定位吧?關得越小越好,沒有必要的事情少管。這個就是先把感受收攝一下,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分心。生命有限,精神體力有限。

那麼你把這個「受」一收攝,你的思想就單純化了,你這個是源頭嘛。所以為什麼思惟苦諦,為什麼觀受是苦?就是用這個苦來刺激這個感受,你喜歡攀緣,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我們的感受到處活動,我們得到什麼?諸位!我們得到輪迴的果報!我們真的快樂嗎?未必!你的快樂來自於善業,不是來自於攀緣。該是你的快樂,你一點都不會少掉的。你說:「欸,我都攝六根,我福報這樣大,我不是很吃虧嗎?」不會的!你會有更殊勝的快樂,更精緻的快樂。那個是不要透過感受的,是透過你心裡的法喜。

所以淨土宗,如果你有志於往生,到晚年你一定要把六根關掉,慢慢關掉。你不要再接觸那外境的剌激了,不要再跟外界的業力接觸了。因為業力給你的快樂讓你貪愛,業力給你痛苦讓你心理不平衡,對你都沒有好處。你把六根關掉,業力對你衝擊降到最低了,這是剛開始就從源頭下手,把六根門頭慢慢關掉。

第二個,調伏你的執著。因為你的思想問題不大,但是你思想跟執著結合,這就糟糕了!這一塊從小乘的角度是把「取」完全斷滅,他修無常觀無我,把執著完全破壞掉了,破我執。大乘佛法不這樣做,它是疏導,我們是把執著疏導成一種往生的願力。這個水你弄得不好,叫做黃河氾濫成災;你加以疏導,它是灌溉良田。

注意!大乘佛法是轉識成智,它不墮斷滅。你把你所有的執著都斷掉了,沒有錯,你把生死業力的力量斷掉了;但是你有一個嚴重的後果,叫做錯損菩提,你的菩提心也沒有了。大乘佛法是有所追求的——追求無上的菩提,追求西方的淨土。所以你這個「取」是引導,透過你的思想去引導「取」,叫欣求極樂。

其實整個修行,在十二因緣當中只有三個重點:就是感受、思想跟執著。但這個思想是關鍵了!你透過思想向外調伏感受,透過你如理思惟的思想,去改變你的執著——從對娑婆世界的執著,改成對淨土的執著。

淨土宗的執著是好的執著。我們一般不叫執著,叫做「發願」,其實就是執著,體性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不安立執著這個名稱,叫做發起菩提心,發起往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就是取,它本質就是取。

所以整個修行就是,如果就聲聞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一塊。所以人天乘是調伏罪業,讓我們臨終無障礙;聲聞法——二乘法是調伏愛取,讓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業力降到最低,讓我們在臨終時內心的干擾降到最低。你不能夠把生死的業力刺激得很重,然後再跟它拼往生。你跟自己過不去,沒有人這樣做,而且你也拼不過它。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雖然心中有很多地雷,但他可以閃過地雷——我可以不碰觸。我沒辦法把你對治,我閃過總可以吧?那怎麼閃過地雷呢?就是不要刺激它。我們雖然在心中還有很多的罪業,還有生死業力沒有得果報,你臨終不要去碰觸它,沒有事的,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這一塊。

所以在整個二乘法當中,整個修行就只會歸到兩句話:一個思惟苦諦,收攝你的六根;一個就是調伏愛取,就做兩件事情。

我們從前面的人天乘到二乘,現在牽涉到菩薩乘,就是我們的正修了,我們的主修課程。那麼菩薩,它本來的印度話叫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單,就是抓兩個字叫菩薩。

菩提薩埵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覺有情」。這個「覺有情」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約著成就自利來說,是覺悟的有情,已經覺悟的,他有這種智慧的觀照。當然他的觀照,菩薩不是觀照業力,也不是觀照妄想,他是觀照真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直接觀到生命的原始點——本來面目,所以他徹底地覺悟,原來生命是可以重新改造的。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信解大乘教法,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習六度,上求諸佛菩提正道。這是約著自利,他安住了空性以後,發了菩提心。

第二個,從成就利他的角度,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來覺悟一切有情。他因地覺悟以後,依止菩提心、六波羅蜜來度化一切眾生。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從前面的人天、二乘,都偏重在破惡這一塊,都在處理我們過去生留下的這些不良的後遺症,包括業力,包括心中的顛倒妄想。前面都是在處理過去的不好的東西。到了菩薩乘,你要幹一點實事,要做事情了,不是斷惡而已。

這個六度法門有兩層意思,我們會看到,他從自利的角度也修六度,從利他的角度也修六度。是這樣的:

如果你是一個聖位的菩薩,聖位的定義就是法身初地以上,六度法門以利他為主。所以你是以大悲心來引導你的智慧,來引導你的空正見,以大悲為上首。如果是初地菩薩,他是感情多於理智。他是以眾生為考慮,眾生怎麼樣,我就陪你玩,我先跟你結緣。所以菩薩叫做普門示現。《法華經》最高階的智慧,就是普門示現。一個初地菩薩在六度法門,他是陪著眾生玩。他沒有說:「哎呀,不行,我八十八佛還沒有拜。」沒有這種事情。但這個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那麼我們凡夫六度是幹什麼呢?我們凡夫的六度以自利為主,我們叫做借事修心。假借六度的相狀來成就自己的波羅蜜。所以為什麼說菩薩無有眾生可度,因為他是借眾生的相來修行。

所以這個六度的性質就是看你了:如果你水平是初地菩薩,那你這個六度叫做普門示現。你看看《法華經》,普門示現怎麼做,你就照著做。如果你是凡位的菩薩,你沒有資格普門示現,你只有借事修心。所以這六度有兩種:一個是自利的六度;一個是利他的六度。

這個時候是廣泛的。我們前面的人乘天乘調伏罪業,調伏顛倒妄想,都是在處理過去的問題,這個地方是在開創新的格局,你用新的格局來面對你的生命。

這個菩薩的六度,它是有依止的,有善根力的,我們下一堂課會講到六度的依止。前面只是偏重調伏,思惟苦諦調伏愛取,把生死業力降到最低。到了菩薩道的時候,在調伏當中增加了兩個力量——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安住力,還有引導力,把所有的修行導歸淨土,導歸佛道。所以到了菩薩道的時候,整個善根具足了。他不是隻有調伏,他把安住力跟引導力放進去了。

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你的善根是完備了,不是隻有對治而已。你開始在創造新的格局,叫做成就佛的菩薩種性,你開始把佛陀的種子種下去了,不是消極地調伏業力、消極地調伏愛取、消極地減少生死業力而已。你開始去買一個菩提樹的種子種下去了,這個種子叫做三種功德力: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以三力來發動你的菩薩道;再以六度又增長你的三力,產生一個善的迴圈。

這個詳細的六度,我們會看到,它是一個非常開闊的世界。我們從前面的一個保守的調伏罪業、調伏愛取提升到六波羅蜜,那麼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29-32集研討

[研討主題:修行篇(四)二乘修學法門及在淨土宗的應用]

各位師兄大家好。末學奉師父的慈命,與大家一起進行《佛法修學概要》的研討。今天是我們第二學期的第二次研討,研討的內容是《佛法修學概要》第二十九講到第三十二講,在這四講中師父所講的主要是二乘,也就是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修學法門,今天的研討我們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二乘的法門?

第二部分,聲聞乘、緣覺乘的內容,和我們

在淨土宗修學中如何來應用聲聞乘和緣覺乘的法門。

第三部分,我們以師父幾段法語做為今天研討課的總結。

第一部分,前言,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二乘的法門?

一、五乘法門: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好,我們現在開始研討第一部分,前言,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二乘的修學法門。我們都知道我們的修學目的是為了成就佛果,是修學大乘的法門。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二乘的修學法門?對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五乘法門的三大重點談起。我們都知道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我們修行的五大法門,而且這五大法門是層層遞進,後後涵蓋前前,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階梯,也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次第。那麼在五大法門之中,實際上有三大重點:

二、三大重點:1、處理業力——安樂道。2、處理妄想——解脫道。3、正念真如——菩提道。

處理業力是屬於安樂道的修學內容,也就是人天乘我們所修學的重點,是要勤修懺悔,嚴持四重。就透過懺悔,降伏我們的罪業、降伏我們的業力,讓業力不在起現行,不再相續,嚴持四重就是殺盜淫妄的四戒,要嚴格守住。那麼透過修行人天乘,我們達到身心的安樂。那麼在我們往生極樂的時候,有一個安樂的環境,這個是我們的人天乘,它主要是處理業力,是安樂道的內容。但是這個它還不是我們往生的主要內涵。而且它也僅僅是一個修行的前方便。那麼到了聲聞乘、緣覺乘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調伏我們無量劫來所留下的煩惱。

我們的妄想問題要從業力的修學提升到正念的修學。所以聲聞乘,緣覺乘,是我們從一個好人轉化為道人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關鍵點。

我們真正的修道是從聲聞乘和緣覺乘開始的。我們都知道修行三主要道:就要培養我們的出離心,要建立空正見,要有菩提心,出離心、空正見,都要透過修行聲聞乘、緣覺乘,我們的菩提心要透過修行菩薩乘,才能夠堅固,才能夠啟發。所以聲聞乘、緣覺乘它是我們解脫道的主要的修行法門。他透過修空正見、透過修出離心來處理妄想達到一種解脫。那麼菩薩乘它是透過正念真如,讓我們生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對我們修淨土人而言,要往生極樂,成就佛果,在回入娑婆普度眾生。

所以我們雖然是學的大乘,但是我們也要利用二乘的一些法門來調伏我們的煩惱,調伏我們的妄想。這樣才能為我們的往生創造必備的條件。所以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修學大乘的人也要重視二乘的修學的原因之所在。

三、淨土宗: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而且在淨土宗裡面有兩個重要的思想,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麼兩個重大的思想,我們都要透過二乘的法門來加以實現。在我們講到第二部分的內容的時候,我們大家就會體會得到。所以這是我們跟大家所分享的第一個主題。為什麼我們作為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還要重視二乘法門的修學。

那麼在前言部分,我們還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內容,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從外面表層的部分一直引入到內部的深層,也就是說先從業力開始研究,然後再處理妄想,然後我們再正念真如,這是我們一個學習的次第,但是當我們在實際操作修行的時候,我們所要做的第一個是要正念真如,站在真如的角度來處理業力來處理妄想。

所以我們的修行是先安住真如,然後再調伏受取、如法懺悔,最後導歸淨土。所以我們的修行是由內而外。所以在這個地方,你把佛法的整個大結構建立起來了。那麼修行的次第就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要要掌握一個大綱,這樣一個整個的道次第,對整個修行的操作的次第,我們就比較清楚,而修行就不容易走彎路。所以這個是我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主題前言部分。

第二部分,聲聞乘、緣覺乘的內容,和我們

在淨土宗修學中如何來應用聲聞乘和緣覺乘的法門。

一、聲聞乘:四諦——苦、集、滅、道。

那麼現在我們看第二部分內容,內容是分兩塊,因為二乘的主要一個就是講聲聞乘,一個講緣覺乘,那麼我們先看看聲聞乘,聲聞乘裡面,我們先看看

什麼叫聲聞乘?

它的因地是修什麼?

果地是怎麼樣?

1、言聲聞乘者,謂聽聞佛之聲教,修四諦法,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者,名聲聞乘。所以他之所以叫聲聞,是因為他透過聲音,聽聞佛之聲教,而證阿羅漢果的,所以他叫聲聞乘。

2、那麼他的因地是修什麼?因地就是修四地,就是苦、集、滅、道。那麼幹什麼呢?要斷見惑,斷思惑。那麼見惑主要是我見的煩惱、我見的顛倒。那麼思惑主要是愛取的煩惱。

3、那麼他最終的果地就證得四果阿羅漢。

那麼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也就是我們要注意,我們作為淨土宗的學員,在學聲聞乘這一個修學法門的時候,我們是隻取其因地,就是他的因地所修的四諦法門,所斷的見惑思惑,而不取其果證,不是為了證阿羅漢果,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果。這個是我們學習聲聞乘的時候要注意的:只取其因地的修學,不取其果正。

(一)苦

那麼聲聞乘主要是修四諦,而得以成就的。那麼我們下面就把四諦的內容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回顧。那麼四諦苦集滅道,四諦實際上是分兩塊:

一個是屬於世間因果,就是苦諦跟集諦這兩部分,苦是指的苦果。那麼集是指的苦因。還有一塊就是出世間的因果,滅諦跟道諦。

那麼在世間因果上面,佛陀是先講苦諦,就讓我們明白這個世間的真相,用一個字概括,就是苦。苦是什麼意思呢?它是逼迫義,就是指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果。佛陀透過三句話,苦諦,此是苦逼迫性,此是苦汝應知,此是苦我已知,透過三講苦諦,讓我們知道只要是有逼迫的感覺,就是痛苦。

那麼包括三界的快樂,也是痛苦,因為它不安穩、無常、不能長久。所以透過認識苦諦,我們作為淨土宗的學人就要知道,我們要全面的厭離娑婆,包括厭離娑婆的快樂和安樂。因為假如你貪戀娑婆的快樂,你也就堵塞了自己往生之門。

所以我們對於痛苦的態度是什麼?對痛苦的態度是要了知它,而不是逃避它和斷除他。因為苦果是我們所造的業的一種果報的體現。這種果報的如實體現,你逃避、斷除都不能解決問題。但是你要知道他是痛苦,是無常的,是一種空性,這樣你才能夠了解什麼是苦,我們怎麼樣才能斷苦?

那麼關於苦的類別,那麼我們就講兩種,一種人叫三苦,一種叫八苦。

所謂三苦就是苦苦、壞苦和行苦,苦苦指的是苦上加苦所帶來的痛苦。壞苦是指那種好的東西,它也是無常的,會敗壞的是壞苦。還有一個行苦就是遷流造作之苦。

那麼這些關鍵的是要觀察壞苦,因為我們的苦苦我們有時候還會有一種切身的感受,但是這壞苦那種無常之苦,特別這種快樂的、娑婆世界的快樂,帶來的無常之苦,我們有時候體驗不到,那麼這個會障礙我們往生,所以我要主要觀察壞苦。

那麼就我們人生而言,我們今生還有八種苦,這個是對整個三界就是色界、欲界、無色界,來安立八苦。這個是針對作為一個人,我們今生的苦。那麼八苦就是有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這個是我們作為一個人今生就能夠感受得到的。所以透過了解苦相,我們就要知道這個世間三界之苦,他的本質是無常的,是一種苦相,逼迫的,它是空無自性的,也是無我相的。

那麼作為我們淨土中的學員,我們透過深入的觀察苦諦,認識到娑婆世界之苦, 娑婆世界之逼迫,我們出世的道心就容易產生出來,就能夠對娑婆世界產生一種厭離,覺得娑婆世界,沒有一個讓我們安穩的地方,讓我們一個安樂的地方。這樣我們就以出世的道心為我們的佛號充電,來提升我們佛號的力量。要不然你一方面在這邊留戀娑婆,一方面又想透過唸佛號來往生西方,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你所謂的佛號被娑婆世界的所牽扯,你很難往生。

所以我們學苦集滅道的苦諦,我們就要對娑婆世界的苦要有正確的認知。要厭離它而培養出我們的出離心。這樣我們才能提升我們佛號的力量,不至於讓娑婆世界拖住我們的後腿。

(二)集諦

那麼在我們瞭解了苦地之後,我們就要了解苦是怎麼來的?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現在就要看看世間因果的苦集滅道的第二個集諦,也就是苦的原因。任何一個痛苦的出生,它的產生都是有因緣的,他有過去的愛取,有生死的業力,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我們在講到四聖諦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我們在談生命的緣起,已經不談業力了,主要是講我們妄想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有這些痛苦?我們在人天乘的時候,是說萬般皆是業,這個都不是我們人所控制的、所主宰的,但是到了四聖諦的時候,我們主要談妄想的問題,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有這些痛苦?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我們愛取的妄想、煩惱招感了三界的果報。也就是說我們本來的心性是清淨無染的。但是因為我們有愛取的妄想,產生的煩惱,而招感了三界的果報。

所以我們修淨土宗的我們不講斷,我們是講要思維苦諦,調伏受取。當我們瞭解了我們的一切的痛苦的果報,是因為我們的妄想所造成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最低,這個是破除我們往生的障礙。另外我們要把對極樂世界的好樂,要提升的最高。這樣我們厭離娑婆,我們欣求極樂,我們建立淨土的信、願、行。這樣就為我們的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破除了障礙。

所以在世間因果,我們講苦諦,講集諦的時候,我們要深入觀察苦諦、調伏愛取,把這娑婆世界的愛取調到最低,把這極樂世界的好樂升到最高,來提升我們佛號的力量,來破除障礙我們往生的一些因素。這個是我們講的聲聞乘四諦的苦諦,集諦在我們修淨土宗的運用。

(三)滅諦

我們下面再看一下滅諦和道諦,這個是屬於出世間因果,那麼滅諦呢,什麼叫滅?

滅者,謂苦因苦果滅已,所顯寂滅無為。

所謂寂滅無為,就達到一種寂滅無為。但是在二乘的修學中,它滅諦偏重在滅掉苦因,滅掉煩惱,他是講的滅。但是我們修大乘的時候,我們是轉,轉煩惱成菩提。所以這兩個他修學的作用點是不一樣,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那麼佛陀他也是透過三轉滅諦,就是說此是滅可證性,出世間的涅槃是真實存在的,是可以成就的,來激勵我們一種修滅諦之心。

然後他勸修:此是滅汝應斷,我們應該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人天乘雖然有快樂,但是它也帶有過失的。它是如刀鋒之蜜,有割舌之患,所以那種快樂我們是不能追求的。

那麼佛陀透過他自己的修證,說:此是滅我已證,他也透過自己的修證告訴我們,他已經做到了,他已經示範了。所以透過修滅達到這種寂滅無為的境地,這個是一種出世間的涅槃,是真實存在可以成就的一個。

但是要怎麼樣來達到滅,達到寂滅無為,把苦因苦果能夠滅掉呢。這個就牽扯到道諦,就是修學之道,道諦的問題。

(四)道諦

那麼什麼叫道呢?

道者趣向義,謂由此道故得證入涅槃。

由這個道是我們可以趨向於涅槃、趨向於無為。它這種道是有方法可以修,它不同於一個哲學概念,僅僅是個觀念,它是有一種修行的方法的。

佛陀就勸說:此是道汝應修,因為我們現在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生,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把握來修行,把自己從業力的修學提升到一種正念的修學,培養自己的出離心,透過空正見建立起空正見,佛陀透過他自己的親身修證,他說:此是道我已修,他透過修這個道而證入了涅槃,所以引導我們來趨向於涅槃之道。

那麼在道里面實際上主要有:我們知道有三十七道品,這個是二乘修道的一些主要內容。

那麼三十七道品其中有一個是四念處,四念處它寫的是一種正修,就是要思維苦諦,調伏愛取,那麼什麼是四念處呢?四念處實際上它是分兩大塊,一個屬於調伏我們的愛取的,一個是調伏我見的。

★那麼調伏愛取主要是從哪兒下手?★

1、觀身不淨

調伏愛取主要是透過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來達到的。

那麼我們怎麼來,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執取,其中一個就是對自己身體的執取。那麼怎樣消除我們對身體的執取。那麼這裡面就有一些修行的方法。那麼調伏我們對身體的執取的方法,就是修不淨觀。因為我們身體的怎麼會有的?是因為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是因為我們一念妄想的心去攀援一個虛妄的父精母血的境,所以是妄有身。這個身不是實際而有,是妄有身。

所以我們要站在本來沒有色身的角度來調伏對色身的愛取。所以我們剛開始講到我們在修行操作的時候,首先是要安住真如,要安住在我們本來清淨一念心性的基礎上,也就是師父說的把心帶回家,在這樣的一個本來清淨的基礎上,本來無一物的基礎上,來調伏我們對色身的愛取,那麼具體的方法可以從三個方面:

1)內相不淨:蕅益大師說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把你色身撥開了以後,裡面是心、肝、脾、肺、腎、大小便溺。我們人實際上是揹著一個廁所在走,所以內裡是非常不淨的。我們透過觀想內相不淨。

2)外相不淨:我們人有九孔,鼻孔流鼻涕,耳朵裡面還有髒東西對吧?所以即使你打扮的很漂亮,但是你經常九孔是流出不淨物。這是外相不淨。

3)死後不淨:人死了以後,過不了多長時間,結果身體會蒼白,然後淤青、膨脹,破裂,流出膿血,屍蟲把你的肉吃掉,最後變成一堆白骨,最終完全的消失掉。

所以不管從內相、外相、死後諸多方面考察,去觀察,我們實際是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留戀的,何況色身還能因為我們的妄想心所產生的。所以透過這方面我們來觀身不淨,調和我們對身體的愛取所以這個是調伏愛取的第一個。

2、觀受是苦:收攝我們的感受,也就是收攝我們的六根,不要在向外攀緣,透過這樣的方法透過收攝六根把我們的心收回來,減少一些外緣,讓我們的心恢復到清淨的本來面目,這個是調伏愛取的第二個觀受是苦。

所以我們不要把五蘊的塵勞妄自為,就是被這個外在的色聲香味這些東西所迷惑把它做為真的,隨它而轉,這個是調伏愛取。★★★

那麼四念處還有一個是調伏我見:

3、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所以我們心對一樣東西的觀察,它其實都是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看法,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們的這種心。所以我們的自我意識本來是沒有的,它這種攀緣的作用讓我們念念的相續而產生的錯覺。

就像我們看一個電影,電影實際上它是一個一個的,本來是個靜止的畫像,但是我們把它連續的起來放起來,它變成一個動態的東西。我們看的時候還會許多電影裡面的喜樂哀樂,跟著他掉眼淚或者歡笑。所以這個我們的人心觀察不到念念的無常,而被無常的東西被外境所牽引,被外物所轉。這樣我們才導致了我們的生死輪迴。

所以我們要透過觀心無常,要知道我們的心,真正的真心它是本來清淨的、是本來不動的、是本無動搖的,是能夠離塵無體的。而且他這種幻想也毫無意義,而且它也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體,但是我們的真心一直是存在,一直不會被這些外境所轉。

所以我們不要把妄想心作為自我,這個是我們觀心無常,就是我們這種意識性,它是生命變異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

那麼觀法無我,主要是講諸法無時效性,無實體性。法是怎麼來的?本來我們的一念心性是遍性周圓的,因為隨著我們的業力妄想而產生這些幻法,他即不是和合,也不是因緣所生。所以這些戲論都必須把它排清。所以他真實的一面是妙有真空,自我就像一個陽焰一樣,看似有實際無,所以我們不要把世界的依他作為自己的本來的面目,我們是沒有一個自我意識的東西。

所以透過我們四念處,二乘的四念處的修學,我們來調伏我們的愛取,調伏我見。

所以在整個三十道品裡面,四念處是個正修,他主要就是透過思維苦諦來調伏受。

那麼四正勤,其實就是持戒業力的改造。那麼四如意足是修行禪定,幫助我們的四念處的觀慧,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個是修學的次第。那麼在這個裡面八聖道分是最重要的。因為八聖道分,實際上它可以歸納為,我們常說的戒定慧三學,就是正語、正業、正命是屬於戒的範圍。那麼正念正定是屬於定學的範圍。正見、正思維、正精進是屬於慧學的範圍。所以八聖道分它涵蓋了戒定慧三學的內容,所以三十七道品裡面八聖道分,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所以這個是我們講的聲聞乘的四諦。

那麼作為淨土宗來說,我們對四聖諦重點區兩個,一個是知苦,你知道苦怎麼回事,所以你才能夠產生厭離娑婆之心,那麼修道你怎麼樣才能去知苦,怎樣才能去離苦?怎麼才能去調伏我見、調伏愛取這個是我們要透過四念處來加以修學的。

二、緣覺乘:

那麼下面我們就要講到內容的第二部分緣覺乘,所謂緣覺它是指依因緣法,悟無生理、證辟支佛果者。

那麼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主要是講緣覺裡面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在淨土宗,我們所要重視的就要抓:受、愛、取,那麼具體怎麼操作呢?有三點,看講表:

三、十二因緣在淨土宗的應用:

(一)放棄果報——識、名色、六入、觸。

對於識、名色、六入、觸、這個由業力形成的如實顯現的果報,我們要放棄,就是說要認命。

(二)收攝感受——都攝六根;受——收攝,你的思想就單純化了。

也就是都攝六根,我們淨土法門的唸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就教導我們要都攝六根才能淨念相續。所以假如我們的感受一收攝,那麼你的思想就單純化了。

(三)調伏愛取——欣求極樂;把執著疏導成一種往生的願力。

把對娑婆世界的執著,疏導成一種往生的願力。

所以這個是我們在淨土中利用十二因緣修行的時候,我們要抓住受、愛、取,要放棄果報、收攝感受,要調伏愛取。

第三部分,我們以師父四段法語做為今天研討課的總結。

一、從一個世間的好人,要轉換成一個出世間的道人,乃至於往生的道人。第一個工作就是要把三界的痛苦這一塊把它觀出來。你要知道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一個落腳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安穩快樂的地方。你這個苦諦的觀察就成功了。

二、我告訴大家,日常生活給你的訊息,對往生都沒有幫助,人我是非而已。所以你最好是把六根這個門慢慢關掉,加上一個小窗戶就好了。你不可能完全關掉,你還是要工作,是吧?還要面對你的定位吧?關的越小越好,沒有必要的事情少管。這個就是先把感受收攝一下,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分心。生命有限,精神精力有限。

三、其實整個修行,在十二因緣當中只有三個重點:就是感受、思想跟執著,但這個思想是關鍵了!你透過思想向外調伏感受,透過你如理思維的思想,去改變你的執著——從對娑婆世界的執著,改成對淨土的執著。淨土宗的執著是好的執著。我們一般不叫執著叫發願。

四、人天乘是調伏罪業,讓我們臨終無障礙,聲聞法——二乘法是調伏愛取,讓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業力降到最低,讓我們在臨終時內心的干擾降到最低。在整個二乘法當中,整個修行就只回歸到兩句話:一個思維苦諦,收攝你的六根;一個就是調伏愛取,就做兩件事情。

【名言背誦】

1、四諦法:苦、集、滅、道。

2、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3、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

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

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

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

切莫把未爛骷髏認作真。

4、三十七道口: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那四正勤呢?四正勤其實就是持戒,在這個時候加強持戒。四正勤主要是一種業力的改造。

四如意足,這個四如意足修習禪定,修習專注力,來幫助我們的四念處的觀慧。這兩個是助行:一個是持戒,一個是禪定。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修學的次第。五根就是對四念處的這種智慧,產生信進念定慧的五根,這個屬於資糧位;五力,它有破煩惱的力量,它是屬於加行位;八聖道分,是見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所以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它是屬於修學的階位。

5、帶業是帶業種,你不能帶現行!

6、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