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摘要
23、整個佛教的修學都是心地法門,因為外境你根本改變不了!
我們一般的凡夫,也知道自己生命當中有很多問題,也想解決我們的生命問題。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是從外境解決起,我們把生命用來經營我們的外境。我們從小很努力地讀書,為了追求一份好的工作,長大以後我們努力地工作,我們追求一種今生的快樂。
但是一到人生的五十歲後,你再回首,會發覺這個人生,傷痕累累,人生不堪回首。我相信你上了年紀,就會發覺人生充滿了無奈。我們到了晚年,這個生命中是你小時候規劃的很少很少,人生有太多的突然狀況。為什麼這樣子呢?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了,因為外境本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它是過去所造的一個業已經成熟了,它已經從種子位變成一種現行位,已經變成一個水果,不是以前的種子了。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輾轉地增盛,已經從種子位變成一個可以食用的成熟的水果了,你怎麼去改變它呢?
所以我們對外境強作主宰,弄到自己心有千千結,就是不能認命。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搞錯了方向,不應該解決我們的外境,這個方向是錯的,因為它不是問題的根源,它是個枝末,而且它是前生所殘餘的業力變現出來的。
我們看看經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面對自己的業力,也是無可奈何。釋迦牟尼佛的家族被滅時,他曾經試圖阻擋了三次,琉璃王照樣把它滅掉,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業力不是佛陀創造出來的,是佛陀發現出來,是人生本來就有的軌則。所以我們今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把生命投注在一個沒辦法改變的地方。等到你發現時,年紀已經過一大半了。
不能去改變外境,只能夠認命。所以,佛法要我們先知命認命,然後再去改造未來。佛教是改造未來,創造來生的。所以正確的方法,是改造我們的內心。雖然心跟境是互動的,但是關鍵是心。佛弟子佔了一個很大的便宜,就是能夠很快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再依止佛陀的解決之道。所以整個佛教的修學都是心地法門,因為外境你根本改變不了。
改變內心從佛法的角度,它主要是兩個重點:一個是道的修學,一個是法的修學。道的修學我們一般叫做理觀。理觀它是靜態的修學,就諸位來講堂聽法師的開示叫做聞慧;回去以後,你慢慢地去思惟消化,轉成你心中智慧的觀照,這叫思慧。就是剛開始修學之前,你必須從佛法的教理做聞思的工作,在心中產生道的安住,我們修行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安住,這是第一個工作。我們的心一般是不安住的,因為我們的心都是被外境一刺激,就產生感受,感受活動又會帶動妄想,妄想再活動久了變成執著。所以我們的心禁不起刺激。
這個時候佛陀告訴我們,你先不要跟著感覺走,先安住在佛法的道理。以人天乘來說,它的道理就是善惡的業果。我們剛開始在調整內心時,心中先相信生命是有軌則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要把這個道理經常放在心中安住,用這個道理來審量、來觀察你的身口意,是不是合乎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在道中安住。
透過理觀的智慧,安住以後,還要有一個引導。你要有一個目標,我們來生要往哪裡去?今生已經是不可改變了,今生已經是一個既成的事實,不要再去改造你的今生,如果你夠聰明的話,會知道這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啊!
你要認命,才可以放棄你的外境,從內心中好好地去耕耘,那是一個廣大的田地。當你開始放棄外境,開始在經營你內心時,你的修行上路了,至少你方向正確了。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先從道理的安住,然後從道理中再設定目標,所謂的安住力,引導力。
24、造業最可怕的就是經常數數現行,無慚無愧,破壞善根!
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殺盜淫妄有四種清淨明誨,這四種清淨明誨,它牽涉到兩個重點:第一個,業力的問題;第二個,心態的問題。如果殺盜淫妄你是偶一為之,你就做一次或者兩次、三次,在三次以內,叫偶一為之了,你犯了以後馬上懺悔,那這個問題不大,頂多也就是業力的問題,你就在心中創造一個業力。因為你不再造作這個業力了,慢慢慢慢懺悔,也就會變成不增長業,至少不障礙你往生。
但如果你經常數數現行,這個造業——殺盜淫妄,最可怕是什麼?就是無慚無愧,最麻煩,這個火一直燒,燒到已經不是業力,它怎麼樣?破壞善根,這糟糕啦!《楞嚴經》它所害怕的就是在這裡。你本來是在造業,造業頂多是痛苦,但是佛教徒最怕的不是痛苦,就是說,你破壞我的善根,那糟了!你的善根還在,你只是造了罪業,你還有希望,因為你心中有善根,還可以去教導你,你還可以產生生命的反轉。
所以臨終往生的人,他帶業往生,不能破壞善根。他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一定要懺悔。你不能放縱這個業力。已經侵蝕到你的根,到骨頭去了,那就糟糕了。
什麼叫破壞善根呢?以殺生來說。你殺生,殺完了以後,你趕緊懺悔,就算你沒有懺乾淨,你有慚有愧,頂多就是多病。但是你身體生病,起碼你還可以修學佛法,還是走在菩提道上。
但是,你這個殺生一直造,造到最後的時候,你已經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無慚無愧地造業,那是變羅剎鬼。你很努力地做義工,很努力地做施捨,所有的善業是使你變成鬼王,你的生命已經是本質上的改變了,這糟糕啦,殺生變成去鬼道。
所以很多所謂英雄好漢,革命烈士,他這個殺業造得無慚無愧。但是殺生沒有理由——你不要說什麼維持正義,那個都是廢話,殺生不能有理由。當然也有例外,例外是什麼呢?殺生的例外就是恐怖攻擊。你知道這個人他要發動一個恐怖的攻擊,要殺很多人,那律上說,殺廣大的人數,而且你知道用任何方式跟他溝通,他完全聽不進去,而且時間緊迫,菩薩做如是思惟:我必須犧牲我的戒體把他給殺了,救廣大的人。這個時候,菩薩的善根沒有破壞,而且多諸功德,這個是例外。這個人他已經起顛倒了,你跟他說什麼都沒有用,他要啟動炸彈了,你趕緊把他殺了,這個是殺戒的開緣。除此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說,乃至於有殺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殺戒,因為他們過去有他們的業報。
這個淫戒的問題在哪裡呢?尤其是求生淨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礙出離的。其實殺生所障礙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論上對淨土的往生來說,它的障道還沒有像邪淫那麼嚴重。因為淨土宗它稱感應道交,大悲心還不是重點,出離心才是重點。那麼你造了邪淫以後,有什麼問題?當然你有一個罪業了,那如果你繼續造下去,無慚無愧,那糟糕了!你的出離的善根破壞掉了,變成魔道。
在《楞嚴經》上說,魔道——你心中貪戀生死,臨終時你就發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一個繩子把你綁住,你這個腳根本走不開,就是你那個邪淫的業造得太重了,已經侵損到你的善根了,這就危險了。
所以這個業,你即便造了都有辦法懺悔,只要你發現得早。我們一個淨土宗的人,絕對不能讓罪業侵損到你的善根。在侵損到善根之前,你趕緊把它懺掉,讓它變成不增長業,讓它沉澱下來帶業往生。
所以學戒的好處就是說,你發現你有問題了趕緊處理。它本來是表皮的這個肉受傷,一個外傷而已,侵損到業力,折損你的福報而已。以邪淫來說,它折損的福報就是:你本來有功名,本來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這個高官功名沒有了,如此而已。
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後,你菩提的善根裡面那個出離心破壞了,變成貪戀娑婆了。那這個損失就很難去算了,它已經傷到你的骨頭了,傷到根了。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造業為什麼會障道。就是說,如果你這個是無慚無愧的話,那就傷到深層的善根;如果有慚有愧,它頂多也就是一個罪業,透過懺悔,這個罪業是可以不起現行的。
25、不要小看五戒十善,這是一個起碼的標準!
凡夫眾生在整個十法界的緣起定位是什麼呢?我們的定位就是一個罪障生死凡夫,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定位。一個生死凡夫為什麼加上「罪障」呢?因為我們的生命在流轉當中,既有「罪」又有「障」,這種「罪」跟「障」的結合,使令我們的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我們不知道來生要飄到哪裡去,更嚴重的是,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因為我們外有罪業,內有顛倒妄想的障礙,所以這個「心」跟「境」,「心力」跟「業力」經常互動地作用,人生充滿了不確定。一個凡夫眾生只要沒有學佛,你的人生是沒辦法規劃的,即使要規劃也都是在打妄想,因為你做不了主。
佛陀在《法華經》把我們這種生命的不確定,講一個譬喻,說我們就像一個在外流浪的乞丐,《法華經》上說,這個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沒有住處。他今天睡在公園,明天睡在馬路,他哪有家呢?這是第一個,沒有住處,他的內心是不決定的。你用好的因緣刺激,帶他來共修,他就唸佛;你帶他去不好的地方,他就放逸。他的心哪有家呢?完全跟著感覺走,這是流浪漢的第一個特色,沒有家。
第二個,沒有資糧。從佛法的角度,我們凡夫不能夠創造一個決定性的善業,是因為你沒有善根。我們所有的善業,都是外境刺激的。一般人都是看到了可憐眾生,他才會生起慈憫心;你刺激他,他的內心就造罪業,所以他不能創造一個自己決定的善業力,只能夠靠一種善良的外境的資助才可以造善。所以就跟乞丐一樣,乞丐自己沒有飯菜,有人施捨他,他才有辦法得到飯菜,他沒有決定性的資糧力。
第三個,沒有目標。一天過一天,反正時候到了再說。
所以,我們凡夫眾生,無量劫來我們的生命有三種相貌:第一個,沒有住處;第二個,沒有資糧;第三個,沒有目標。古德說,很像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你運氣好,遇到好的因緣,剛好住在淨宗學會的隔壁,反正閒著也閒著,就來唸佛,欸,念念念,起歡喜心了;你運氣不好,家住在一個放逸的歌廳,整天你就聽歌。
就是說,你不可能從內心發出一個願力——我一定要誓斷一切惡,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眾生。我們的功德力都是從外境而來,這種都是不算的,你的資糧都是外在給你的。
這種情況,我們把它分成兩種:就是沒有住處跟沒有目標,這是屬於內心的問題,心理的問題;沒有資糧,這個是指外在的業力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凡夫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心理的問題;第二個是外在業力的問題。
這兩個會互相作用。我們講過,心理創造了業力,業力又牽動了心理,所以這個心跟業,我們一般凡夫糾纏不清,有業力,有心力,人生就無解了,我們已經沒辦法去處理問題。因為你的心受業力的牽動,業力又受你心力的創造,兩個相輔相成,狼狽為奸。
直到偉大的佛陀出世,開始解決我們的障礙。大智慧的佛陀,他先處理心理問題。他知道業力是無解的,業力這一塊先不碰,因為這個無始劫來的業力,盤根錯節,已經是說不清楚了,這一塊業力是無解了,因為它積習太久。
所以我們不要一開始去改變外境,這是錯誤的,因為你改變不了,錯綜複雜,連釋迦牟尼佛都不能夠去改變他的外境,佛陀的圓滿來自於內心的圓滿。我們看佛陀的一生,他並不是沒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滿了挫折,但是他是怎麼樣?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不隨外境而轉。
所以當心力跟業力糾結在一起的時候,諸位!你要先掌握正確的方向,先解釋、先處理心理這一塊。佛陀告訴我們,一開始學佛要先聽經聞法。在內心當中,聽聞佛法要成就兩種善根:
一個是智慧的善根,第一道善根就是觀照業果。我們心中要經常存有業果的思想,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業果的思想,這是我們第一個安住處,第一個家。雖然這個家不是很大,但是好歹比一個流浪漢好多了。我們慢慢以這個家為我們生命的目標,以道為住,就是以業果之道為住,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願景。人生沒有目標,你就很難有修行的動力,因為我們的修行來自於一種思想的改造。但是我們的習氣已經太重了,如果你沒有一個願景來引導,你很難下定決心去做心靈的改變,所以願力它是一種改造的動力,我們希望來生是安樂的,這是第二個。
所以佛陀剛開始的時候,先讓我們心中產生一個安住力跟引導力,把這兩種善根確定下來。
當我們的心中有智慧的觀照,有一種願望以後,佛陀開始處理我們業力的問題,佛陀開始施設法門讓我們斷惡修善,所謂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開始處理無始的業力,比方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這些就是在處理業力的問題。
但是你在處理業力問題之前,要先建立內心的善根,就是「發心」跟「正見」這兩塊。我們從人天乘的修學,從流浪漢,至少我們的生命得到一個明確的確定:佛陀的保證,至少你不墮惡道。所以五戒十善的第一班車,就是運載我們離開三惡道趨向了人天。
所謂的不墮惡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不管你今生做了什麼,只要你開始修學佛法,如法地操作五戒的方法,我們待會兒會講包括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一塊,只要你如法地操作,一定不墮惡道。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因為這個業力,只要你不刺激它,它不能得果報,當然你必須改變你的思想。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揹負了很重的罪業,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生做了什麼。但是合理地推論,我們應該都造過很多重大的罪業,所以到現在末法時代還在流轉。
但是隻要你肯吃藥,你就可以改變,因為佛陀是大醫王。只要我們在死亡到來之前,如法地吃藥,起碼能夠把最重的病——所謂三惡道的病治好,所以人天乘不保證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證你能夠解脫,但起碼保證你不墮惡道。它能夠讓我們的罪業沒有得果報的力量,這個種子讓它枯萎,讓它暫時沉澱下去。
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碼它讓你的未來生命,達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這是一個起碼的標準。
26、你要讓過去的罪業消失掉,只有如法懺悔,其它通通沒有用!
受持五戒,它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如果你修聖道門,從聖道門的角度,我們受持五戒,可以保證來生不墮惡道,能夠保住人身。這個是從聖道門的角度,你可以繼續以人的身體,修學佛法而增上,叫做增上生。
第二個,從淨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當然我們淨土宗沒有來生——就是「願我臨終無障礙」,它能夠保障我們的臨終讓罪業的勢力降到最低,讓善業表現出來,我們能夠在一種身心安穩的情況之下提起佛號。這就是淨土宗受持五戒的意義,能夠讓我們身心世界的障礙降到最低。
五戒的修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嚴持四重,尤其是前面只要是講到上品不可悔罪的,你都要注意。因為佛陀講,這個根本重戒,它的勢力一發動出來,像暴風雨,像龍捲風一樣,你的心念扛不住的。
所以你千萬要斷掉,尤其是這種上品不可悔罪,如果你過去犯的話,現在要趕快斷掉,因為你不能讓它產生數數現行,業力最可怕的就是一種相續的力量。一旦它累積的力量到成熟的時候,你絕對不是它的對手。那個暴風雨一來,所有的善根、佛號的力量全部連根拔掉了,你臨終佛號根本提不起來。
所以你不應該把自己的臨終推在一種暴風圈的狀態,最好不要給自己臨終添麻煩,你要嚴持殺盜淫妄四根本重戒。這是第一個,嚴持四重。
第二個,勤修懺悔。沒有其它方法,犯了罪以後是不可取代的。
諸位要知道,其它宗教說,你犯了罪用佈施來取代,這是兩碼事。造罪有造罪的果報,佈施有佈施的功德,這是兩碼事。我再講一次,犯了罪以後,沒有其它方法可以取代,只有如法懺悔。你要讓過去的罪業消失掉,只有如法懺悔,其它通通沒有用。
所以我們受持五戒,兩個心態:第一個,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碼這個重大的風暴不要讓它起現行,先守住重戒;第二個,就是勤修懺悔,因為我們不知道過去生有沒有這種業力。
大凡我們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尤其四根本重罪,犯到以後,你的生命會有兩個負面的力量障礙你:第一個,是外在的業力;第二個,是你心靈的一種負面的煩惱。所以,你一旦造了罪業,是內外都有障礙。
如果你是剛開始造了一次兩次,在三次以內的,馬上懺悔,心理的問題就不大了,因為它沒有形成數數現行,沒有形成無慚無愧、深生好樂的情況,所以它不會破壞你的善根。
但是,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作,這時你要小心了。它已經不是業力的問題了,它侵損到你內心的善根,已經傷害到骨髓,你的菩提心、往生的善根全部破壞了。
所以,罪業最怕你數數現行、深生好樂。我們講過很多次了,最怕你無慚無愧。懺悔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恢復你的善根;第二個,消除外在的業力。
你剛開始造罪的時候,這傷害是由外而內,就像我們受傷一樣,這毒瘤它在面板時你不治,慢慢傷到你的神經,你再不治,傷到你的骨髓,你就沒有辦法治,就無藥治了,因為你自己不想懺悔。等到你善根破壞時,你自己連懺悔都不想懺悔,關鍵在這兒!你已經把它當功德想了,就是這個人已經起顛倒了,沒有救了。所以,你造罪時,只要善根還在,懺悔都還有救。
我們造了罪以後,有兩個後果:
第一個,習果。這是內心的等流習氣,「染心相續,輾轉增盛」。我們已經在創造一種殺盜淫妄的煩惱,在那個地方滾雪球。一次兩次,它不見得會破壞你的善根,等到時間長的時候,就破壞善根,應該說是遮障你的善根,這第一個,心理的問題,心理的障礙;第二個,業力的障礙,報果。你未來有三塗果報跟世間的因果,世間的一個別報。
如法懺悔,它斷除兩個:第一個,心理上斷除惡唸的相續,恢復我們清淨的戒體,恢復我們的善根;第二個,懺悔三惡道的果報。
諸位要知道,懺悔只能夠懺悔總報,不能懺悔個人的別報,因果不失。尤其是殺戒,因為殺戒不是單方面,你殺了他,你懺悔,你的業力消失了,不到三惡道了;你懺悔,你內心那種瞋心的煩惱破壞了,你的善根、慈悲的善根又恢復了。但關鍵是,你在佛堂懺悔,對方——被你殺的人,他不放過你,以後也會有麻煩。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23-26集研討
[研討主題:正示戒相中的其它四戒]
各位師兄大家好。末學奉師父的慈命,與大家一起進行《佛法修學概要》的研討。今天是我們的第七次研討,也是第一學期的最後一次研討。那麼上一次我們研討了人乘中的三皈依和正示戒相中的不殺生。那麼今天我們繼續講正示戒相的有關內容。
我們今天的交流分四個部分:
第一個是正示戒相中的其他四戒。
第二個是講一下懺悔的問題。
第三,對人乘做一個總結。
第四部分是以師父的法語做一個結勸。
第一部分:正示戒相中的其他四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我們現在開始交流第一部分,請大家看簡表,正示戒相的不偷盜戒。我們對正示戒相的所有的建立,我們都分六個小點來跟大家交流,不偷盜戒。
二、不偷盜
(一)解釋名義
1、不與而取他物,名為偷盜。凡有主物,不得道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誑取、抵債不還、偷稅、冒渡等,令前人失物,併名為盜。
這個就是偷盜的概念。
2、偷盜有三個重點:一、偷取,私下的偷取。二、騙取,用種種欺詐的手段來騙取。三、盜取,就是公開的去奪取,所以這個是構成偷盜的三個重點。
3、偷盜有十種差別:也就是十種加行的方便。哪十種?一、自取,自己去盜取。二、教唆他人去盜取。三、方便盜取。四、咒取:就是以咒語去盜取。五、因寄取:已寄存的物品不還給人家。六、迷惑取。七、誑取:就是騙取了。八、抵債不還。九、偷稅。十、冒渡:什麼叫冒渡呢?冒渡就是解假借他人的名義獲取利益,還有像盜版的這個十種方法都屬於偷盜的。
4、有主物:(判斷標準):
那麼判斷偷盜是不是成立,他有一個判斷的關鍵,就是說盜取的物一定要是有主物,就是要有主人的。
(二)具緣成犯(六緣):1、他物。2、他物想。3、起盜心。4、興方便。5、直五錢。6、離本處。
那麼下面我們看一下,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才構成偷盜,它有六緣,我們從意樂、加行、究竟三方面來談。
一、意樂:首先他要有偷盜的意樂。這個要是他物,是人家的物,而要作他物想,要想起盜心,你要起這樣的意樂。
二、加行:要興方便,我們前面講的十種方便,還要直五錢。
三、究竟:要“究竟”,要把這個物拿離本處。
所以要構成這樣六個緣,才算構成偷盜。那麼如何判斷這個偷盜的輕重呢?我們看犯戒的輕重:
(三)犯戒輕重:(清楚五錢定義)
這裡面它有三種,假如直五錢以上,這個屬於上品不可悔罪。那麼直四錢以下,這叫中品可悔罪,那麼直三錢以下叫下品可悔罪。那麼這個五錢怎麼判斷?它是怎麼來的?那麼大家可以看zhangNiJia比丘的公案,這兒就不詳細談了。那麼按照現在的預判,就是說現在一般的來判斷的話,凡是在這個國家犯這個戒是死罪的。那麼這個東西就屬於五錢,錢達到判死罪的標準,這個就是五錢。這個是從是不是值五錢來判斷他的犯罪的輕重。
(四)開緣情況
(五)持犯得失
(六)特別提示(揚州富商公案)
1、盜戒是很容易犯的,尤其是現在。
2、人生是個取捨,你覺得錢重要還是快樂重要?關鍵在這裡!
3、內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質更重要!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
那麼第六小點有一個特別的提示,盜戒是很容易犯的。尤其是現在:像現在搞盜版的,那麼非議而取代騙取的這種情況比較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那麼你就要注意取捨了,怎麼取捨?你覺得是錢重要,還是快樂重要?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目的是為了離苦得樂是脫離苦海。而你現在犯到偷戒它的果報是三塗果報,餘報是貧窮、共財不得自在,又會陷入痛苦的深淵,所以這個你要取捨清楚。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內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質更重要。師父說過: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一定要追求內心的善法,而放棄對外境的物質的追求。所以師父曾經講過一個揚州富商的公案,公案我們就不詳細講了,但是公案就告訴我們,我們任何財富的獲得都要依法獲得,否則是後患無窮。所以我們學習不偷盜戒,我們就要知道怎樣去守住這個戒,怎樣知道財——取之有道,怎樣去用之有道,要把追求內心的善法看得最重,這是我們講的不偷盜戒。
【揚州富商公案】——在揚州有一個大富人家,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生了兩個很可愛的孫子。這大富人家是做南北貨買賣的,從北方買東西,到南方把它賣掉,然後再從南方買東西,到北方把它賣掉,賺這個差價。
他們家是三代同堂。老人家臨終之前,他把兒子叫過來,他說:“我現在這個病治不好了,我臨終之前,要交給你一個傳家之寶。”他就從庫房裡面,拿出他的秤鬥,他說:“這個秤鬥是做過手腳的,我加了水銀在裡面,所以我每一次秤東西時,看起來都比原來重,我的財富就是這樣積集起來的。”他父親臨終之前就把這個秤鬥交給他的兒子。
這個兒子是讀聖賢書的,他知道這個是不得了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家庭要遭殃的。所以他趕緊就把這個秤鬥燒掉,不敢用了,燒掉以後,他跑到寺廟去向天神禱告,他說:“我父親做錯事了,我現在替他懺悔,我把它燒了,從今以後,不再做這種虧心事,我要正直地做買賣。”
這個兒子把這個秤鬥燒了以後,沒有多久他兩個兒子死了。這個兒子就很冤,說我做了善事,為什麼會遭此災難呢?他又跑去跟天神哭訴了。到了晚上,天神在夢中出現,他說:“你們家的富有,跟你爸爸做這種投機的生意沒有關係。你爸爸過去的善業,他本來就該富有的。但是他造了這個惡業以後,招感了兩個敗家子,就是你的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本來應該長大以後,把你們的家產都敗光了,他們才會離開的。現在你改邪歸正,因緣改變了,所以這兩個兒子死掉了。你不要著急,好好地堅持下去,你後面還會生兩個賢孝兒子,是來報恩的。”他後來果然又生了兩個兒子,都做到官了。
所以諸位!我們要注意我們的因地。當你人生面臨選擇,外境比較重要,還是內心比較重要時,你要做出正確地判斷。你要犧牲外境保護你內心的善業。我再講一次,外境是一時的,你的內心是永久的。死亡時,你內心的這個業是貫穿到來生的。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理觀才有事修?就是為什麼你要先有心理建設,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其實殺盜淫妄,這四個都是在生活中歷練。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觀念,內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質更重要!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
三、不邪淫
下面我們再講一下不邪淫戒,這裡面也分六個小點,跟大家交流。
(一)解釋名義:染情逸蕩,汙穢交媾,名“不淨行”。除已妻之外,一切世間若男若女,若人苦鬼,若畜生等,並不得染心交媾,但有於犯,併名“邪淫”。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構成邪淫它要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從內心來說,它必須是一個染情一旦,一旦就是放縱,第二個就是實際上的有汙穢的交媾,有身體的結合,那麼它有三種情況,一種是人與人,一種是人與鬼,還有一種是人與畜生。
所以不邪淫戒我們要特別注意,他是不管物件的,只要你合乎染汙行,有身體的交媾,全部放縱,完全是從入道跟非入道來判斷輕重。而且在《俱舍論》中又提出了比較高的標準:假如說與自己的妻子在非道、非處、非時,而行淫,這個也是犯中品的,所以這是我們要加以注意的。這是我們解釋名義,什麼叫邪淫?
(二)具緣成犯
那麼邪淫它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構成邪淫呢?第一個是正境,男二道,女三道。第二要興染心,他有這種意樂。第三要加行,第四是究竟,要入道了。這個是具這樣的緣就構成邪淫了。
(三)犯戒輕重
那麼犯罪輕重我們怎麼來判斷犯罪的輕重呢?它也有三種:
1、一種叫上品不可悔罪,不是自己的妻子,而與她交媾的就是非已妻入道,這個是上品不可悔罪。
2、那麼中品可悔罪,這裡面分兩種:一種是自己的妻子,但是非道、非處、非時,這個也是構成邪淫的,叫中品可悔罪;還有一種就是不是自己的妻子,只有身體的接觸,沒有入道。這個也是中品可悔也屬於犯邪淫。
3、第三是下品可悔罪,就只是念頭的活動,發心淫慾,但是身體沒有接觸,這個叫下品可悔罪。
這個是判斷犯罪的輕重。
(四)開緣情況
第四,我們再看看它的開源的情況,有三種情況,是屬於開緣的不屬於犯邪淫的:
1、一種是為怨家所執,如熱鐵入身,惟苦無樂,被冤家所逼的,那麼這個沒有任何快樂的,那麼這個不構成邪淫。但是假如有樂受的這個也構成邪淫。
2、還有熟睡不覺知的,那麼這個也不算。
3、還有就是狂亂壞心的,精神錯亂的。
那麼三種情況就不構成邪淫了。
(五)持犯得失
那麼持不邪淫戒,他的得與失在哪呢?我們看第五點持犯的得失,那麼悔犯淫戒他的果是三途果報,餘報就是生死熾然、第二就是障諸聖道。因為淫為生死的根本,你犯了淫戒你就很難脫離娑婆世界,你的生死之流就無法截斷,所以就生死熾然。而且你的所有的聖道之門就塞堵,所以它的餘報是生死熾然。
第二是障諸聖道。假如能夠持不邪淫戒,他的果報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他的餘報就是人天敬重、染欲微劣、堪修聖道,所以持不邪淫戒,它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六)特別提示——犯淫障道、莫傷善根、及早懺悔。
所以我們看第六小點要特別提示——犯淫障道。那麼淫戒,師父說過淫戒的問題在哪裡呢?尤其是求生淨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礙出離的,你的出離的善根被破壞掉了,變成魔道。
第二要注意的莫傷善根,殺盜淫妄最可怕的是什麼?就是無慚無愧最麻煩。這個火一直燒,燒到已經不是業力,它怎麼樣?破壞善根,這個就糟糕了。所以不能傷害善根。所以一旦出現這種無慚無愧,或者一直無慚無愧的。
那麼我們更需要學戒,我們必須要及早的懺悔,那麼學戒的好處就在於你發現有問題了,就趕緊處理。它本來,比方說你犯戒是個表層的,皮外傷一個外傷而已,僅是侵損到業力,折損你的福報而已。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後,你菩提的善根裡那個出離心破壞了,變成貪戀娑婆了,這個選擇就很難去算了,他已經傷到你的骨頭了,傷到根了。所以這個我們是要特別注意的。這個是我們講的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
(一)解釋名義:
1、心口相違,言不穩實,欺誑他人,名為妄語。
2、意樂、加行、究竟。
3、佛陀在制戒時,偏重在欺誑心。
下面講第四條戒,就是不妄語戒。那麼什麼叫不妄語呢?我們看錶:心口相違,言不穩實,欺誑他人,名為妄語,所以佛在制這條戒的時候,偏重在欺誑心,就是你以欺騙的心,騙人的心,而心口相違,言不穩實,這個叫妄語。
妄語裡面又分兩種,一種叫大妄語,一種是小妄語。
(二)大妄語——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誑惑世人,名大妄語。
大妄語的罪過是非常大的,我們先看什麼叫大妄語。大妄語裡面它裡面其實分兩種,一種是妄談個人果證。比方說他沒有證得四果,妄言已經證了,沒有達到四禪,妄言已經得了,沒有悟到,妄言已經悟了,所以這個都是妄談個人果證。
還有一種就是宣感測應神通,妄言天來、龍來、鬼神等來,講一些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誑惑世人,所以這個都屬於大妄語。
那麼大妄語犯兩條,一個是大妄語戒,第二是偷盜三寶功德。我們下面還會講到大妄語的罪過。
(三)小妄語——1、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2、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3、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4、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
那麼還有一種就是小妄語,比方說它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那麼在小妄語裡面,惡口我們是要特別的注意的,特別注意。
(四)具緣成犯
(五)犯戒輕重
那麼犯罪輕重,我們看一下這裡面也分兩個,一種是大妄語,還有一個就是小妄語。那麼大妄語它的上品不可悔罪,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對方也知道他說的意思了,也理解他說意思了——上品不可悔罪。
那麼假如是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的,他也理解了,或者向人說證果的而言不了了,人家沒有聽得懂。或者就是向聾啞不解義,人家是聾的啞的不解答是什麼意思,那麼這種也犯妄語,這個是中品可悔。
假如向不解的畜生說,或者自己心裡想說,但是沒有說的,那麼這個是屬於下品可悔罪。
所以大外語有三種,一種上品不可悔,一種是中品可悔,一種是下品可悔。
但是有一種情況是增上慢的,他呢稍微有點功夫了,但是他不知法相自以為自己證果了,他也沒有這種欺騙的心,但他以為證果,那麼這個是一種增上慢,這個不失戒體,但是像這種情況必須怎麼樣的?必須要請教師長,要決策是非,到底是不是證到了,而且要殷勤的悔過,捨棄那種有所得心,要精勤的真正**,那麼這樣才能免於墮落。所以這個屬於增上慢,這個不屬於那種大妄語,這個要注意區別的。
那麼小妄語它沒有那種上品罪,他只有中品可悔罪,還有下品可悔罪。所以中品可悔呢,它就是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說這些話了前人也理解了,下品可悔就是語言說的不清楚,人家沒有理解,這個屬於下品可悔的。
(六)開緣情況
(七)持犯得失:
1、毀犯妄語戒——果報——三塗果報。餘報——一、多被誹謗;二、為他所誑。
2、持不妄語戒——果報——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餘報——一、發言信重,二、言無誤失。
(八)特別提示:
1、莫犯大妄語:
在妄語戒這個裡面,我們要特別注意兩點,一個就是不要犯大妄語,妄談自己果證。妄談感應神通,因為妄談自己果證它會擾亂眾生學佛的因緣。他本來眾生跟那個法師有因緣,因為你妄說自己的果證,又沒有果證,那麼就會吸引了其他人到你這兒來,會誤導眾生。
第二你妄談感應神通,那麼就破壞眾生緣起的正念,破壞眾生內在的善根,他不重視自己內心的調伏,反而注重一些外向的感應神通。這個是跟真正的修學背道而馳的,所以會破壞眾生緣起的正見。所以大妄語這個罪是非常重的。所以千萬不要妄談自己果證,妄談感應神通,這個是學佛法最忌諱的修行中最忌諱的東西。
2、莫輕小妄語過
就是這個戲論呢障道,某種程度上它會增長罪業、破壞善根,它是點點滴滴的侵失。所以師父說菩薩要先求內心的善根圓滿,最後一定要求善業的圓滿,才能萬德莊嚴。所以小妄語雖然過失小,但是在成佛之道里面遲早要處理圓滿。所以佛陀制這樣的戒呢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的小妄語也要注意,不要犯小妄語戒。
五、不飲酒
(一)解釋名義(遮罪):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之者,名之為酒。
(二)具緣成犯
(三)犯戒輕重
(四)開緣情況
(五)公案:制酒戒的因緣
佛陀在世時,有一天帶著弟子到了支提國,一個印度的小國家。支提國有個小村莊,它旁邊有個湖泊,湖泊有一條毒龍,經常利用晚上的時候出來噴毒液,哪一個人被它噴到以後,馬上就死掉了。
這條道路是必經之道,你不走還真不行,所以大家很困擾,就到了僧團,僧團就派了娑伽陀尊者去降伏這條毒龍。
娑伽陀尊者是什麼時候去的呢?他晚上去。拿著一個缽,到那個湖泊的旁邊打坐。這條毒龍一聞到人的味道想,這個人那麼大膽,竟敢在我的湖泊裡面打坐!那條龍不是噴毒液,它噴火要去燒娑伽陀。娑伽陀是一個大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入火光三昧,他生出光明保護住自己,然後再把火彈回去,結果那條龍就被調伏了。調伏以後,就皈依了三寶,不敢害人了。
村民就很高興,很感恩,很多人一起請娑伽陀來家裡應供。飯菜弄得很豐盛,旁邊擺了一杯黑酒。娑伽陀在高興之餘,順手把黑酒一飲而盡,喝完就醉了,醉倒在回精舍的路中間,衣服、缽就散滿地上了。
佛陀帶著弟子經過時,就明知故問,說:“這個人是誰?”弟子說:“是娑伽陀。”“喔,是剛剛降伏毒龍那個嗎?”他說:“對。”佛陀說:“娑伽陀沒有喝酒時,可以降伏毒龍。喝了酒以後,連地上的蛤蟆都沒辦法降伏。”
所以佛陀就召集比丘說:“聖人飲酒尚且如此,何況凡夫!”佛陀就訶責飲酒的過失,制定了飲酒戒。一個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喝了酒,當然他不會造業了。但是他的心識,那個明瞭性,也是失掉了,也是昏睡了,何況是凡夫呢!
《楞嚴經》裡面,跟飲食有關的有三個東西:第一個,酒;第二個,肉。肉你吃下去,增長瞋心。你經常吃肉,你要小心,《楞嚴經》上說會變成大羅剎。酒肉穿腸過,羅剎心中坐。真的,心跟飲食是互動的,我們心無形無相,但是它受燻。第三個是五辛蔥蒜,生吃增恚,熟食發淫。蔥蒜生吃,增長瞋心;把它煮熟了吃,增長淫心。所以飲食當中,你要修道,這三個不能吃:酒、肉、蔥蒜。它對你的善根,是潛移默化地改變。
(六)特別提示:1、勸酒、送酒。2、酤酒。3、三個不能吃。
那麼在不飲酒戒裡面,我們要特別注意一個勸酒送酒的問題,還在菩薩戒裡面,對酤酒賣酒是嚴格限制的。
還有在《楞嚴經》裡面,提到有關飲食方面,有三個是不能吃的,第一個是酒,第二個肉。如果你吃下去也增長嗔心,你經常吃的話,你要小心,《楞嚴經》上說會變成大羅剎,酒肉穿腸過,羅剎心中坐,心跟飲食是互動的,我們心無形無相,但是它受燻。
第三個是五辛蔥蒜,生吃增恚,熟食發淫。所以飲食當中你要修道,這三個不能吃:酒、肉、蔥蒜。
它對你的善根是潛移默化的改變。所以這個是我們講的五戒裡面的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
六、小結
(一)受持五戒的意義:“願我臨終無障礙”,受持五戒能夠保障我們的臨終讓罪業的勢力降到最低,讓善業表現出來,我們能夠在一種身心安穩的情況之下提起佛號。
(二)修法有兩個重點:1、嚴持四重。2、勤修懺悔。
第二部分,是講一下懺悔的問題。
第二部分,懺悔方法
一、懺悔的意義
(一)、為何要懺悔?
下面我們交流一下今天講的第二個內容,懺悔的方法。那麼這一部分我們在講業務思想的時候,曾經給大家做一個介紹。所以我們今天就是簡單的來跟大家說一下。那麼懺悔一個就是懺悔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因為我們的一旦造到罪業以後,他這種染心相續,輾轉增盛,那麼內心的等流習氣會障礙我們的善根,而且它造業它要招感三塗的果報,招感這個世間的因果。
所以對這些等流習氣障礙聖道,對未來的這種三塗的果報,我們必須要加以懺悔。
那麼透過懺悔能夠斷惡念的相續。那麼懺除呢三塗的果報,透過斷惡念的相續,能夠恢復我們清淨的戒體,恢復我們的善根。而且懺悔三惡道的果報呢,可以使我們這些惡業不再放逸,不在起現行,讓它沉澱下來。所以這個我們是為什麼要懺悔?要清淨我們的罪業,要恢復我們的善根,恢復我們的戒體。
(二)、如法懺悔:那麼懺悔它分事懺跟理懺。
第一、事懺:
1、責心懺(下品罪):但有染心,未動身口。自責己心,令生厭離。
2、作法懺(中下品罪):向清淨大小乘僧一人乃至三人發露懺悔。
3、取相懺(上品罪):於中或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此須至誠懇切,內資理觀,外假壇儀,凡法華、方等、大悲、佔察等,皆屬“取相懺”攝,能滅根本重罪,令淨戒復生。
4、懺悔須知:懺悔心態;應懺物件;拜懺方法 ;罪除之相。
第二、理懺——無生懺: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
第三、特別提示:把握時機、重業必懺、不懺無份。
第三部分,人乘做一個總結。
一、生命的兩種因緣:
(一)外因緣:我們今天所接觸的所有外境。
(二)內因緣:就是我們內心的思想。
二、正確的修行方法
(一)不能去改變外境,外境只能夠認命
(二)整個佛教的修學都是心地法門。
三、改變內心的兩個重點(三個層次)
(一)道的修學
1、理觀——聞、思。
2、屬於安住跟引導
(二)法的修學
1、事修——修。
2、偏重在調伏跟轉化
3、人乘:★受持三皈★受持五戒的意義(修行的第一班車)★修法有兩個重點——嚴持四重、勤修懺悔。
第四部分:以師父的法語做一個結勸。
一、人天乘不保證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證你能夠解脫,但起碼保證你不墮惡道,它能夠讓我們的罪業沒有得果報的力量,這種種子讓它枯萎,讓他暫時沉澱下去。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碼它讓你的未來生命,達到善得人生,六根具足,這是一個起碼的標準。
二、我們受持五戒,兩個心態:第一個,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碼這個重大的風暴不要讓它起現行,先守住重戒。第二個,就是勤修懺悔。
三、從淨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它能夠保障我們的臨終讓罪業降到最低,讓善意表現出來,我們能夠在一種身心安穩的情況之下提起佛號。
四、淨土中的人,絕對不能讓罪業侵損到你的善根。在侵損到善根之前,你趕緊把它懺掉,讓它變成不增長業,讓你沉澱下來帶業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