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章 《佛法修學概要》021-022集 期中座談1-2研討

課程摘要

期中座談-1 培養臨終的正念—以般若智慧突破妄想,面對彌陀的光明!

我們有志於要追求臨終的正念,你的心中除了一念信仰的皈依以外,你要開啟心中的光明,瞭解生命的真相,你才可以掌控生命。人生只有兩種情況:要麼生命掌控你;要麼你掌控生命,這兩種情況,沒有第三種。你不明白道理,你就很被動了。一個人不明白佛法的真理,你的生命只有一句話就說完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的業力讓你快樂,你就一定快樂;你的業力讓你痛苦,你一定會痛苦,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栽培了淨土的善根,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信心,我們對淨土的功德有願力,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但是關鍵是誰能夠突破障礙,誰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關鍵在這裡。

諸位!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我再講一次,過去的業力不會放過你。你過去的生命留下的問題,難道它會放過你嗎?你沒有突破自己的障礙,你怎麼見到阿彌陀佛?淨土宗往生,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一定要想辦法讓煩惱不幹擾你,要沉澱下來,這個就是調伏力,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讓你的業力跟妄想沉澱下來,你就不是業力的對手了。

所以古人說帶業往生,是帶種子,帶業力的種子,不能帶業力的現行,這句話你要聽清楚。沒有一個人臨終是在很躁動不安的時候往生的,沒有一個人。所有往生的人臨終都是寂靜安穩的,這是固定的相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內心很躁動不安,這是非常不吉祥的,大概不太可能往生了,因為他那個生死業力的相狀、輪迴的相狀都現前了。這個時候怎麼可以驚慌失措呢?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臨終要往生,這個人不管他遇到什麼障礙,他的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瞭、寂靜安穩、安穩寂靜,這是共同相貌。然後提起佛號,他要能夠不隨妄轉。

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消業往生,所以業力一定會干擾我們,但是你有本事不受它幹擾,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業力不幹擾我,妄想不幹擾我,那你就是修到業盡情空了,你不是一般人了。我們一般人能夠修到不隨妄轉就不簡單了。所以我們做不到祖師的正念「萬裡晴空,一輪明月」,沒有任何烏雲。做不到的,這不是一生能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做到雖然有烏雲,但是這個烏雲不能夠遮蓋我的光明。

所以諸位,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過去留下的問題,我們必須要繼承。重要的是,你怎麼去面對你的過去,能夠從過去的業力跟妄想中走出來。我們現在後悔都沒有用,關鍵是我們要解決怎麼面對未來的問題。一個人要能夠面對未來,首先你要面對你的過去。你沒辦法從過去走出來,你就沒有未來可言。一個人走不出過去,就失去了未來。

走出過去,只有一個方法「般若波羅蜜」,沒有其他的方法。「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否則你今生短短的幾十年的修學,憑什麼能夠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我們經歷過這樣多的生命,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很多的顛倒妄想,留下很多生死業力。要以經典來說,我們由生死業力所留下的顛倒妄想,如果有相狀的話,盡虛空不能容受,這就是我們的過去。你怎麼辦?只有靠智慧來面對,你別無選擇了。

我們研究智慧以後,開始知道怎麼去處理過去。當然這個智慧不是我們想出來的,是佛陀的傳承,經過祖師的開導。所以,如果你今天對佛教的修學,不只是希望能夠讓你的生命離苦得樂而已,更重要是解決生死問題,你就要注意臨終的正念。你要注意臨終的正念,就要去注意怎麼面對過去所留下的業力跟妄想。因為臨終的時候肯定是內外夾攻,外有業力的幹擾,內有妄想的障礙。這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佛法的主要因素——怎麼面對我們的過去所留下的障礙。

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來告訴大家,怎麼去培養臨終的正念。當然剛開始你要先有個目標,要從過去跳脫出來,先要有個引導,你前面要先有個方向。所以你要先發願,不管做得到做不到,你先要有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沒有目標,你就很容易被過去牽動。所以發願是第一個「引導力」。第二個「安住力」。你要不隨妄轉,你心中一定要有個房子住,你要先安住下來。調伏跟安住是分不開的。沒有站穩腳跟,你打不出好的少林寺的招式出來,不可能,這是「安住力」。然後是「調伏力」,這三種力量。其實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篇、正見篇,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在無量的妄想當中打下三個木樁:就是「引導力、安住力、調伏力」所以理觀,它可能是一個薄弱的概念而已,沒有錯。但是你這個薄弱的概念,經過你後面修行篇行門的歷練,它就慢慢地增長廣大,所以理觀要有事修來磨鍊。但是如果你連理觀的雛型都建立不起來,你事修就是在修福報,因為沒有心地法門,你就是完全在修習善業了,那就糟糕了!所以理觀的時候是一種概念的修學,是一種思想的建立。但是到了理觀以後就要事修了。三種功德力具足了,剩下就是你的生活歷練了,慢慢讓它增長廣大。但是起碼我們剛開始先把這樣的雛型建立下去,先把這樣的一個概念建立下去。

期中座談-2 臨終的時候,你好好照顧你心中的佛號,阿彌陀佛自然會兌現他的本願!

唸佛法門跟禪淨雙修的結合,禪觀的正念真如、安住心性跟唸佛是完全可以結合的,你看《彌陀要解》就知道了,「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佛號歷歷分明,歷歷分明還是本來清淨,這兩個哪有什麼障礙呢?

理觀不礙事修,這個東西完全不矛盾的。自性功德力現前,名號功德力現前,冥冥當中彌陀本願功德現前,三力現前,不要求。你把你心中的佛號準備好,阿彌陀佛自然會兌現他的本願的,你自然感應彌陀本願。誰說往生極樂世界是求來的呢?所以你臨終的時候,就不要東張西望了,你好好照顧你心中的佛號要緊。

我再講一次,你心中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心中沒有準備好,向外追求,你就糟糕了!你捨本逐末,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要從業力的思想提升到心性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檔次要從「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提升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是你的內心創造出來的,所以根本還是在你的心。

諸位!你的心準備好了,外在的世界就準備好,你相信這句話就沒有錯。整個《楞嚴經》十卷,就是在講這個觀念而已,你準備好了沒有?你不要管外境是誰來,你只要好好地在心裡憶佛、唸佛,魔來都拿你沒辦法,因為你不迷、不取、不動,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誘惑你,他要破壞你的善根,所以他沒有下手處。不必向外求,但是你要向內去修「離一切相,修一切法」。修佈施的法、持戒的法、憶佛唸佛的法,你心中的法具足了,外面的功德自然顯現,不要求。

21、怎麼來調整我們錯誤的心態?

我們在前面講到發心篇、正見篇時,花了很多時間來告訴大家,怎麼調整我們錯誤的心態:

第一個,我們要先求安住。修行一定要「云何應住」,先求安住。我們前面講了很多,菩薩的安住是以空性為住。大乘佛法的空性,是觀察我們無量的過去,我們從什麼地方而來。找到我們生命的根源,是本來無一物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這個就是我們所有菩薩的安住處。

所以當我們開始修學時,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佈施也好,我們一定是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我們所有的人生——把心帶回家,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調整,把一種向外攀緣的心帶回來,安住在我們一念清淨的本性——把生命歸零。這第一個安住,以空性為住。這是觀察我們的過去。

第二個,應該觀察我們的現在。我們看到今生的果報體,是無常敗壞的,這是一種苦諦的思考。人生雖然有很多的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有嚴重的過失。娑婆世界的快樂是有過失的,因為它會無常敗壞,所以人生的快樂會讓你不安穩。即便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體力,得到你所要的快樂,但是你還是一樣——弟子心不安,因為這個快樂你付出了擔心、害怕、憂惱的代價。所以佛陀在告訴我們無常觀時,是調伏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愛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菩薩要把心放在未來,而不是放在現在。你只要是成就廣大的功德,特別是出世的解脫,你一定要放棄今生所有的快樂,你別無選擇!人生是要做出選擇的。你要追求今生的快樂,就必須犧牲來生;你要追求來生的解脫,就必須放棄今生的快樂。所以從苦諦的思惟,我們產生了出離心。

前面第一個是空正見,第二個是出離心,是針對於現前的觀察。

第三個,是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去。我們不能等到臨命終,才知道來生要去哪裡,來不及了。人生是要提前規劃的,有了一個目標才知道,在有限的生命當中,重點應該放在哪裡。因為法門太多,人生太短,如果你沒有目標,就不知道如何進入佛法,所以一定要現在我們已經具足了這三種的理觀,我們就有資格來談修行了,就是開始稱性起修,開始積集資糧。有一個目標來引導我們,求生淨土,圓成佛道,這就是引導力。

修行中,我們要建立三種心態:第一種,對過去的觀察。找到我們生命的原點,讓我們的心安住下來;第二種,對於今生眼前的觀察。知道人生是無常的,總有一天會失去所有的東西,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結果,這樣我們會慢慢淡化對今生快樂果報的追求,而把重點放在積集資糧,而不是享受人生,這是出離心。第三種,是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而去。所以你在心態上,能夠知道你的過去,能夠知道你的現在,能夠知道你的未來,這個心態就是一個真實的發心,因為這種心態正好能夠擺脫過去妄想的幹擾,你能夠開創未來,甚至於能夠把握現在,具足了這三種的理觀,我們就有資格來談修行了,就是開始稱性起修,開始積集資糧。

22、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

我們這一科講到歸敬三寶。前面講到,我們在心中能夠受持「常住」兩個字,就能夠遠離三惡道。「常住」是針對生滅來說的,我們的心是沒有常住的。凡夫的心深受感受的刺激,一接觸外境就帶動感受,感受就產生妄想攀緣,所以我們的心是動態的,就像猴子抓東西,抓到另外一個,又把前面放掉了。所以,如果你注意心的活動,你會發覺心是沒有停止的,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所以我們的心是生滅變化的,就像水流一樣不斷地在流動。

直到有一天,你有幸聽到了大乘經典,尤其是《楞嚴經》、《法華經》這種比較高等的經典,佛陀告訴我們,其實這種生滅活動的心,只是內心的一部分,是種表層的心。我們現在活在表層的心態,沒辦法安住在深層的內心。就像大海,雖然它表層有波浪,即使颱風吹吹,但是你深入到海底時,它什麼波浪都沒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我們現在是活在表層意識,我們的心活得太表層,不能深觀內心的本來面目,不能深觀內心的本體,我們沒有把心往內、往深層的地方安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不斷地造業,而且沒辦法控制煩惱跟業力的原因。

所以一個人生命要改變,你的心就不能老是活在感覺當中,不能老是重視感官感覺;你不能外面稍微有一點風吹,你就動,那你生命的檔次就低了。所以佛陀的經典告訴我們,我們要把心慢慢地往內帶,就是安住在常住不生滅心。

其實我們的內心,除了喜怒哀樂的感受所創作的心以外,我們還有一塊很清涼的寶地,我們都沒有去過的。在那個寶地當中,是沒有風浪、沒有暴風雨的。它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離一切相的。只是我們很少去造訪它,因為我們的心稍微動一下就向外了,所以我們內心深處的另外一塊,我們都沒有去過,問題在這兒。當然,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原來我們還有那麼好的一塊花園。等到佛陀出世才知道,原來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還有一塊寂靜的寶地,是我們沒有造訪過的。

所以,你能夠在經典當中學習到,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塊清淨的寶地,是沒有煩惱、沒有業障、沒有生死輪迴的,是生死輪迴幹擾不到你的,你的生命就有救了,這才是你的生命真實轉變的時候。你開始要內觀,開始去尋找內心深處的安住,不再向外攀緣感官的刺激。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020-021集、期中座談1-2 研討

[研討主題:]

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進入《佛法修學概要》的修行篇。在前面我們研討了發心篇、正見篇,進行了我們心態的調整和心理建設,當我們把自己的心態準備好了,那我們就可以正式進入正式的修行。

所以今天想從三個方面和大家交流:

第一從理觀與事修的角度【總標】五乘要義;

第二個【別明】五乘的解脫法門,我們今天主要交流人乘的部分;

第三,我們以師父的幾段法語做我們課程的結束。

第一部分:總標 五乘要義 側重於從理觀與事修的方面進行交流

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概括起來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理觀,一個是事修。所以我們從這兩個角度來回顧一下前面所講的發心篇、正見篇的內容,也把它們和修行篇的內容做一個連線、一個融通,這一塊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分享,一個是定義、二個是內涵、第三次第、第四運用。

一、定義

理觀是一種內心智慧的觀照,叫做內善根。側重安住跟引導。

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前面的發心篇、正見篇,其實都側重在我們的心理建設,培養我們的一種內善根、一種智慧觀照,是理觀的內容。

事修:具體法門的修學,是一種外在的助緣,偏重在調伏跟轉化。

也就是說當我們具足了正確的理觀之後,我們就進入具體法門的修行,就是法門的操作來加強我們的理觀。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第二點理觀和事修的內涵到底包括哪些內容?

二、內涵

1、理觀:透過對生命真相的觀察建立起我們正確的心態,

我們

必須從對過去的觀察和現在的觀察、未來的觀察建立三種理觀,是哪三種呢:

(1)空正見:安住——本自清淨,本自具足。

第一種理觀:觀察我們無盡的過去,我們知道我們的過去,是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這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體現,一切唯心造,一切唯識所現,這個一念心性是我們的安住處,是我們最後的皈依處。

(2)出離心:調伏——思惟苦諦,調伏愛取。

第二種理觀:透過我們對現在的觀察,建立起我們的出離心,透過思惟苦諦、思惟無常來調伏我們對過去、對未來的一種愛取,調伏我們的顛倒妄想,培養起我們的出離心。

(3)菩提心:引導——設定目標,上求下化。

第三種理觀:透過對未來的觀察,我們要知道我們未來要到哪裡去,我們的目標何在,我們透過菩提心的建立,來引導我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引導我們趨向於淨土,圓滿佛道。

所以這三種理觀是我們進入修行的基礎,是我們最基本的心理建設。只有具足這三種理觀以後:空正見、出離心、菩提心,我們才有資格進入具體的修行,才不會讓我們走彎路、走錯路或者走斜路,這個是我們修行基礎,是我們心態建設、心理建設、思想建設或者說是我們思想的改造。

2、事修

那麼具足了三種理觀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進入實際的操作。也就是事修的操作,因此我們修行篇它的脈胳分三塊

(1)修行篇脈絡:總標五乘要義;別明解脫法門;結歸一佛乘。

a總標五乘要義:就是把五乘要義主要的內容先做一個概括性的描述,讓我們有一個總的印象。

b別明解脫法門:就是具體闡述五種法門修行的方法,這個就是從我們一心開出萬行,從我們一念心性出發,一念心性的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出發,來歷事練心,也叫乘性起修。只有從我們一念心性出發來歷事練心,才能叫乘性起修,也是最高階的修行方法、最直接了當的修行方法。

c結歸一佛乘:就是我們所有的修行萬行最終會歸一心,就是法法消歸心性、全修在性,一切都是我們一念心性中所顯露出來的,所以這個是我們修行篇的脈胳

:總標五乘要義;別明解脫法門;結歸一佛乘。

那麼事修的具體內容,也就是五乘的要義。

(2)五乘要義

安樂道——人乘、天乘;

解脫道——聲聞乘、緣覺乘;

菩提道——菩薩乘。

我們可以從每一乘的主修、它的目標、它是有相還是無相來理解五乘的要義:

a安樂道里面的人乘、天乘

主修:斷惡修善、調伏罪業;

目標:所求人世的安樂果報;

它是一種有相行。

我們打個比方:在他們修人天乘眼裡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所以人乘主要以三皈五戒為主要的修行要義,透過三皈五戒的修行,能夠運載眾生越出三塗、生於人道,所以叫人乘;

天乘是以善業、四禪定、四空定為要義,它能夠運載眾生越出人道,生於天道,所以叫天乘。

b解脫道里的聲聞乘、緣覺乘

聲聞乘:是以四諦法門為主,它能夠運載眾生越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羅漢,所以叫聲聞乘;

緣覺乘:是以十二因緣法門來修,它能夠運載眾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就僻支佛,所以叫它為緣覺乘。

因此解脫道的聲聞乘、緣覺乘,它的主修是從假入空,離相來調伏妄想,它的目標是出世的涅槃,它是無相行。也就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它已離相。

c菩薩道,也就是菩薩乘

菩薩乘:以六度法門為主要教義,它能夠運載眾生總超三界及二乘之境,至大涅槃、至佛國,是名菩薩乘。

所以菩薩乘又從空出假,六度萬行來借相修心,又迴歸到這種萬行之中但它不會執著這些外相,它是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它是一種中道實相行,不偏空不偏有,真空妙有,從一心中開出妙用,來上求下化,所以它的目標是圓成佛道,到這個時候它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決對不會執著這種外相。

所以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是五乘修學,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修學次第,而達到一種究竟的解脫。這個是我們講的透過進入理觀來進入事修的五種法門: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每一乘它的主修是什麼、它的目標是什麼、它是有相的還是無相的還是中道實相的,透過過樣的大體的描述,讓我們知道五乘到底是要修什麼、目標是什麼。

三、

理觀與事修的

次第

先有理觀才有事修【先安住再調伏】——重要性。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必須先要安住在一念心性,安住真如,然後才能來調伏罪業、調伏煩惱,來轉識成智。

所以理觀是非常重要的,在《楞嚴經》裡講了一個比喻:就是沙非飯本,就是你以沙來煮飯,隨你怎麼煮都不可能煮出飯來,那麼佛果是不生不滅的,假如我以生滅心來為本修因的話,那麼這個不可能達到不生不滅的佛果。

所以《楞嚴經》裡說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事處。而我們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就可以安住在我們不生不滅一念心性來修萬行,這樣就能以不生不滅的一心真如來歷事練心,這樣我們才能夠達到究竟的佛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正確的理觀,然後才能有事修,正如我們談的它的次第和理觀的重要性。

沒有正確的理觀、沒有正確的發心、沒有正知見,我們不可能來修學佛法,那麼理觀與事修我們該怎麼來運用。這裡面我們拎出來三點:

四、運用

1、理觀引導事修【安住力、調伏力】——①安住真如【自性功德力】。

透過理觀來引導事修,也就是透過我們的空正見、出離心、菩提心的建立來建立起我們的安住力、引導力。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談三力的不可思議,就是自性功德力的不可思議、法力的不可思議、佛力的不可思議,他講的自性功德力其實就是講的我們要安住真如、乘性起修,也就是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我們一念心性它本來是清淨的,要在這個基礎上來展開我們的萬行,這個透過理觀來引導我們的事修。

2、事修加強理觀【調伏力(轉化力)】——②佛號現前、③感應彌陀本願。

就是透過讓佛號的現前,與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透過法力、透過佛力的加持,來趨向於淨土、來圓成佛道,回到我們那種不生不滅的本自具足、本自清淨的那一念心。

3、理觀事修不二【運用融通點】——一念心性【體與用】

只有在一念心性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建立理觀事修不二的概念,在具體次第上有理觀、有事修,要由理觀引導事修,由事修來加強理觀,但在一念心性上來說理觀事修不二,是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就像《證道歌》裡面:“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那是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所以我們透過對理觀與事修的描述,從它的定義、內涵、次第、運用。我們就有一個修行的基本概念,就是先要建立起一個正確的理觀,用正確的理觀來指導我們的修行,當我們建立起這樣的理觀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到具體法門的操作。

第二部分:【別明】五乘的解脫法門

下面我們就開始分享別明五乘解脫法門的第一乘:人乘,人乘部分,我們今天主要講兩個內容,第一、講一下三皈依;第二、講五戒裡面的不殺生。

一、三皈依

我們先看三皈依,三皈依我們從釋名、內容、功益、修持四個方面來和大家交流。

(一)釋名:什麼叫三皈依?

1、何為皈依: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

所以我們三皈依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投向佛法僧三寶。

2、為何皈依:因為我們在三界太久,已經靠自力無法解脫自己。

喻說:《業疏》雲:如人獲罪於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是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

所以當我們在無地自居的時候,我們透過三寶的力量,讓我們迴歸到本來面目之處,所以這個裡面皈依有兩個內涵。

3、兩個內涵:第一個,莫出我境,對人的皈依;第二個,莫遠我教,就是依法。

(二)三皈依的內容

1、約所皈依的境:a住持三寶(外在有相的);b理體三寶(內在無相的)。——依理體三寶而修學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又加強你的理體三寶。

住持三寶:一、佛寶-形像塔廟。二、法寶-紙素所傳。三、僧寶-戒法儀相。是外在的一種事相的,它是可以讓你去見聞覺知的,有一種相狀的。

理體三寶:一、佛寶就是五分法身,就是清淨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二、法寶-滅理無為,小乘就是偏空的涅槃,大乘就是真如法性,側重於大乘的真如法性,這個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三、僧寶-聲聞學無學功德。

這個住持三寶和理體三寶都是我們要皈依的物件,我們透過對理體三寶而修學住持三寶,透過住持三寶又能加強我們對理體三寶的皈依,這個是從所皈依的境來談什麼是三皈依。

2、約皈依的動機:

a下士道皈依——出於離苦得樂、希求人天安樂而皈依的;

b中士道皈依——為出離輪迴,希求涅槃寂靜而皈依的;

c上士道皈依——是發了大悲心、慈悲心、菩提心,要希求下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皈依的。

雖然這三種都是皈依,但它的皈依的層次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要建立的皈依是以大悲心、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心願、動機而來皈依三寶,這個是最上乘的,也是最好的、最究竟的皈依。

3、皈依的兩個重點:

(1)是人的攝受——透過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要和佛菩薩結緣,比方說我們淨土,非常強調本尊的相應,就是以彌陀的感應道交,所以我們要皈依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做我們的皈依的本尊;

(2)是智慧的救拔——就是我們透過對經典的聞、思、修而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這個是最重要的。比如說我們修學淨土,淨土它的內涵是什麼,它有哪些方法?如何達到臨終的正念、或者保持著一種正念,這個都要透過我們對經典的學習、對經典的皈依來達到,所以皈依它即是對人的皈依,更是一種智慧的救拔。只有透過這個,才能讓我們升起一起智慧的觀照,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才能與佛菩薩結緣或者是救護,所以這個皈依,我們從所皈依的境、所皈依的動機、還有皈依的兩個重點來理解它。

那麼皈依有什麼功益呢?

(三)功益

1、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

2、彌勒初會解脫生死。

3、感善神隨逐生死。

4、乃出苦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四)怎樣修持三皈依呢?

1、專心緣此——得名皈依。也就是說我們要實時的恭敬供養,就是我們不論何時何地,要心繫皈依,想到自己慢皈依佛門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了,要實時想到這點,不能忘失。這叫專心緣此,而且三皈依不僅僅是人乘的修行的基礎,它是通於五乘的,不管你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乃至菩薩乘,都是要以三皈依做為基礎,貫穿於整個五乘的修學過程之中,因為我們無論在哪一乘,你都要皈依佛法僧三寶,無一例外,唯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算是真正的修行。當我們修持三皈依的時候,我們要有:三種所斷、三種所修、三種同分。

2、三種所斷:就是一旦皈依佛以後,不得皈依天魔外道;第二個皈依法以後,不得皈依外道典集;第三皈依僧以後,不得皈依外道徒眾,這三種是我們應該所斷的。

3、三種所修:我們對於佛的形象、塔廟、乃至**的片斷我們都要做佛寶想,要頂帶供養,對佛經的紙素所傳乃至只於是片引之語我們也要頂帶供養,生真實的法寶想,第三對僧寶,及所依、乃至僧衣補丁,我們都要生頂帶供養,做真實的僧寶想,這個是我們三種所修。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對佛法僧三寶產生一種恭敬、頂帶、供養之心,這是三種所修。

4、三種同分:也就是我們對師父等善知識等要做佛寶來想;那麼對師父及善知識所開示的教言,我們做法寶來想;那麼對師父的眷屬、弟子還有跟我們一起共持梵淨行的同參道友,要做僧寶想,這個就是同分想。

所以透過三種所斷、三種所修、三種同分,還有專心緣此,我們才能叫皈依。皈依不是簡簡單單的拿一個本子,而是要落實到我們的時時刻刻我們當下的這個才叫做皈依。另外在皈依的修持之中,我們要注意:勿輕細微。

5、勿輕細微

比方說不要把佛經放在地上,不要跨越經書,不要手沾唾液來翻閱來閱讀經書,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因為我們要對三寶有絕對的恭敬供養之心,這個事的上面我們都要注意。

這個是我們給大家介紹的:三皈依,它的內容,它的功益、我們如何修持?下面我們就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戒相里面的:五戒裡面的不殺生。

不殺生:

一、解釋名義

1、斷有情命,是名“殺生”。

2、凡有命者,不得故殺。若自殺、教他殺、方便殺、咒殺、墮胎、破卵、與他毒藥、令命斷者,並得殺罪。

二、具緣成犯(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成殺生呢?)

1、五緣成犯:是人、人想、起殺心、與方便、前人命斷。

2、三個重點:意樂、加行、究竟。

三、犯戒輕重

1、兩個重點

(1)約心——知道你有沒有犯罪。【動機】

(2)約境——看你犯罪的輕重程度。

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它有三種:

1、上品不可悔罪:若殺父母、羅漢聖人,犯逆罪。若殺人命斷,犯重罪。

2、中品可悔罪:指殺人了但他沒有死,或者是天、龍、鬼神,這個是中品可悔罪。

3、下品可悔罪:指殺畜生、蟲、螞蟻、蚊子、獅子等等,或者說殺天神、畜、蟲不死的;還有一種是要注意的是見殺歡喜的,這個裡面特別提一下我們看電影、看電視這個裡面會有很容易見殺歡喜,比如說一個十惡不赦的人被殺死了,大家都會很歡喜,這個實際上也是一種見殺歡喜,這個是下品可悔罪,所以我們要對眾生平等看待。

5、若見他殺,有力應救。設不能救,應起慈心,唸佛持咒祝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

四、開緣情況

1、無殺心而誤致死。

2、狂亂壞心。

五、持犯得失

1、毀犯殺戒:

果報——三塗果報;(嚴重直墜地獄,輕一點就是到餓鬼、畜生裡面)

餘報——短命、多病。(從地獄、餓鬼、畜生裡面出來以後)

2、持不殺生戒:

果報——得生人天;乃至佛國。

餘報——身常無病、寢覺快樂、壽命長遠、永斷嗔習。

六、在大乘佛法裡,除了不殺生,它兼制斷眾生肉。

在《楞嚴經》裡說眾生肉不得食,因為一旦你食眾生肉,你就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所以做為一個修菩提道的人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我們不但要不殺生,而且也要不吃肉,堅持素食。這個是我們講的不殺生的五個內容。

第三部分:結示——師父法語。

1、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是沒有資格修學法門的,一定要有一個道前基礎。就是說我們在開始修行之前,要先調整心態。就是把向外攀緣的心轉成向內安住的心,我們才有資格來修學一切法門,而趨向無上菩提。

這個就是我們講的要建立理觀。

2、大乘的空觀只講一句話而已,叫做【莫向外求】。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不要求。這個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所以我們修行從哪下手,就是從稱性起修下手。

3、小乘的空觀知可而止,因為無常,這個藥用得過度,會傷害大悲心。太猛的話,苦諦的力量太大,傷你的菩提心。但是大乘的向內安住的藥,你越吃越好,沒有後遺症,沒有過患。

這個再進一步強調安住的重要,我們在具體的修行的時候,我們用小乘的空觀,來歷事練心時,我們要注意的。

4、這個安住很重要,尤其臨終很重要。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因為你一念心性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業,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處理你的過去,這個是最高階的修行方法。

所以,我們透過師父的四段法語,要知道理觀的重要性,要知道心性的重要性,要知道怎樣稱性起修,什麼才是最高階的修行的方法,這個對我們進入實際的修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名言背誦】

1、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

淨土宗往生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的,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一定要想辦法,讓煩惱不干擾你,要沉澱下來,這個就是調伏力,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讓你的業力跟妄想沉澱下來,你就不是業力的對手。

2、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3、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4、滅業障如翻大地

站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來懺悔,就是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如果你有這樣的概念是最好,這業障的消除更快,而且更徹底。就像蕅益大師說,你有這種安住空性的概念,滅業障如翻大地,從大地上翻轉,不是從根拔起而已,就像那個堆土機整個大地挖起來,這棵樹一點都沒有作用。

所以你懺悔,它是不是能夠很乾淨,某種程度除了你的用功以外,你的智慧水平,你的觀照力很重要,智慧力很重要,如果你是從業果的角度來懺悔,我造了罪業所以我該懺悔,這也不錯,但是這樣子速度會比較慢。

5、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6、歷事煉心,託彼依正,顯我自性。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大乘的空觀,它不叫空觀,它叫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的心,向內安住。所以大乘的空觀你安住以後,人生就變成歷練了。那這個因緣法,它是什麼意義呢,歷事煉心,託彼依正,顯我自性。

我們假借眾生的因緣,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我不需要外境了,這個是最高水平的人生觀了,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大乘的空觀不可思議,叫不思議境,它徹底的改變你的人生觀。

你不需要向外面追求,其實說實在你就是喜歡追求,才把自己弄得很痛苦。其實你要知道,你向內安住是最好的選擇,該是你的一塊都跑不掉的,你不要去求,求到最後,你把人生的檔次給降低了,你變成六道輪迴了。

7、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8、沙非飯本

佛陀在經典上說,就好像用沙你是煮不出飯出來,因為沙非飯本,我們一定是找到米,才能夠煮成飯。所以在佛法修學當中呢,在修法之前是要有基礎,就是把這種向外攀緣的心,要轉成向內安住的心,我們才有資格來修學一切法門,而趨向無上菩提。

9、云何應住?云何調伏其心?

怎麼調整我們的錯誤的心態。第一個,我們要先求安住,修行一定要云何應住,先求安住。我們前面講了很多,菩薩的安住是以空性為住,大乘佛法的空性,是觀察我們的過去,我們無量的過去,我們從什麼地方而來,我們找到我們生命的根源,是本來無一物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這個就是我們所有菩薩的安住處。

10、思惟苦諦,調伏愛取。

佛陀在告訴我們無常觀的時候,是調伏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愛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菩薩要把心放在未來,而不是放在現在,你只要是要成就廣大的功德,特別是出世的解脫,你一定要放棄你今生所有的快樂,你別無選擇。

11、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

佛陀說,世間的快樂就像一個甜美的蛋糕,裡面充滿了毒藥,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因為你嘗人世間的快樂,你要付出生生世世輪迴的代價,你每一世的生命,都要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12、達妄本空

為什麼我們命運可以改變,為什麼業力它可以改變,這個問題在《大乘起信論》有人問,當然這個地方也牽涉到淨土宗的帶業往生,為什麼能夠帶業往生?他造了五逆十惡為什麼帶業往生?因為業力是虛妄的,那就是一念攀緣的心,去攀緣一個虛妄的境,妄心攀緣妄境,所以它只是清淨心的一個表層的一個影像,它本來就沒有,達妄本空。

13、雖做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你的生命要徹底改變,你要知道,你本來是沒有妄想,那些妄想是後來有的,那是如夢如幻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在那個經典上說,你一個人能夠通達空性,知道你的本性清淨,你會產生兩個效果,第一個,雖做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14、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

15、性空緣起 緣起性空

所以說安住空性跟懺悔業障,兩個不衝突,性空不障礙緣起,緣起也不障礙性空,理不礙事,事也不會礙理的,在體性上是空,在因緣上有如夢如幻的假名、假相、假用,是這個意思。

題外話:整理的文字如發現錯誤,忘學長們及時告之,末學及時更正,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