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章 《佛法修學概要》017-020集研討

課程摘要

17、為什麼淨土宗人要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我們明白業果的道理,主要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積集資糧。第一個,懺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死亡之前,趕緊懺悔;第二個,就是在生命當中,盡可能地積集善業。

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標不一樣。聖道門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來生安樂的果報,比方說善得人身、六根具足等等。但是淨土宗的目的,在斷惡修善,偏重在臨命終時沒有障礙這部分。

雖然臨命終時往生淨土是靠正念,但是,這個正念是要有條件的。古人說「願我臨終無障礙」,所以「阿彌陀佛遠相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臨命終到來時,要為自己準備一點臨終的資糧。

一個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過去的善業盡情享受,死命地花他的福報。花到臨命終時,大概福報花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善終的人很少,就是沒有病痛折磨、安安穩穩往生的非常少,因為他福報都花得差不多了,甚至透支了。

所以,淨土宗認為:既然臨終的正念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儲存一點資糧力讓臨終來受用。臨終的正念(明瞭的心)要現前,身心世界必須在一種沒有很大傷害、沒有很大幹擾的安穩狀態下才可以生起正念,才能去創造一個安穩的臨終環境——所謂的善終。

18、「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留點福報臨終時用很重要!

我們一般的業都是儲存到什麼時候才開始算帳?臨命終,就是無常到的時候,把你過去生、今生的業一起算,強者先牽。所以這時你一生就像做夢一樣,這個夢即將要結束了。當然夢境裡的東西都帶不去,但是,你在做夢的過程中所做的行為、業力保留下來了。

這個地方說出了兩件事情:第一個,萬般帶不去。就是人生是沒有結果的,如同做夢,沒有什麼結果。你在夢中不管做到什麼夢境,醒來時沒有結果。但是,你的過程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面對你的人生,這個業力會貫穿死亡,來生繼續受用。尤其是淨土宗的人,臨終時,按照印光大師的規劃,你今生的福報要留四成,平常只能受用六成。有些人,他福報大,就死命地花福報,這人是愚痴。因為生命的轉變在臨終,臨終時把自己弄得很痛苦,你很難生起正念。所以平時你想買一百塊的東西,最好買六十塊就好,這樣沒有錯,就是你要留點資糧,到臨終時用。我們必須為臨終的正念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你不能把福報都享盡了。

所以諸位!你如果有志於拼往生的話,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請你留點福報臨終時用,這很重要!善終,願我臨終無障礙。因為福報不一定能幫助你往生,但是它會創造一個讓你保持正念的好環境。就像我們平常一樣,如果在一個很安穩的環境,我們容易提起佛號;如果你身體病痛,牙齒又痛、肚子又痛,你佛號就提不起來了。臨終算總帳那是非常殘酷的,「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所以我們一定要為未來考慮,一定要把臨終時的福報規劃下去。

19、為什麼淨土宗可以帶業往生?

生為一個凡夫眾生,在一期的生命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起一些重大的煩惱——貪瞋痴,造一些殺盜婬妄的罪業。這種煩惱罪業的生起,它的病根只有一個,就是顛倒妄想,就是我們內心的感受。這個感受是來自於業力的刺激。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會由於業力的因緣產生痛苦跟快樂的感受,這個感受是沒辦法控制的。所以感受的下一剎那就刺激我們的妄想、想像,想像久了以後,就產生了一種執著。

所以當業力與妄想、執著混在一起時,就很難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佛法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無明,就是說,它已經形成一種思想上的盲點。他明明知道這樣做會創造痛苦,但是他還是會這樣做,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沒有任何理由!所以我們凡夫在無量的生命當中,留下了很多的問題,但是最嚴重的就是顛倒想。這種顛倒想,從《楞嚴經》的思想來看,已經沒辦法自我調整。

因此佛陀的出世,第一個就是要解決顛倒想的問題。佛陀在解釋顛倒想,要破顛倒想時,第一個概念,先解釋業果的道理。就是說,生命的痛苦跟快樂,是由業力決定的;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從業力當中,我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業力在得果報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很重要的助緣——禍福由因,改變在緣。所以懂了業果以後,我們就開始去注意內心當中的業力。我們必須把重大的業力消滅,就是不能給這種業力太多的助緣。

其實,業果的思想,它的重點還不在斷惡業,而是在斷惡念。我們沒辦法去解決無量劫來所留下的業力,這是現實問題。生命太短,業力太多,盡虛空不能容受。從業果的思想,我們知道一個很重要的答案:我們雖然身負重罪,但是不要去刺激它。

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地雷,但是臨命終時,無障礙是怎麼安立呢?這些地雷你不碰它就沒事了。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可以帶業往生?就是你不要去碰它。我們的生命中有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但是我們不能有強大的惡念去刺激它。

所以在業力生起現行之前,我們都還有機會,就是閃過你心中的地雷。我們的地雷太多了,沒辦法解決,到淨土再解決是可以的。但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碰觸地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先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要閃過心中的地雷,不要讓它在臨命終時爆炸。從業果當中,我們開始去懺除罪障,積集資糧,創造一個臨終安樂的環境,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注意自己的業力,注意自己的惡念。

20、一切的法門,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把心帶回家!

一切的法門,其實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把心帶回家,回歸到我們的清淨本性,從本性裡面重新出發,去創造佛的功德。這個概念建立起來以後,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要安住空性了。佛法是先安住再調伏,如果你安住錯誤,你的心就向外攀緣。修行是先找到生命的立足點,安住在清淨的本體,才能夠依體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很重要!

我們不能跟妄想面對面地起衝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大智慧。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妄想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你怎麼面對它呢?你不能跟它硬幹,你不是它的對手。佛陀要你告訴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太重要了!你要從根把妄想拔掉──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佛陀這一招太高了!安住空性就是站在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你的妄想。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離家太久了,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我們來自於同樣一個家,就是清淨本然的心,只是我們在輪迴當中打了太多妄想了,打到我們每一個人都互相不認識,現在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修行真的有快慢。如果你掌握一個錯誤的方法,你就很辛苦。我講實在話,人生短暫,你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嘗試,去不斷摸索,沒有時間。最聰明的人就是趕快掌握祖師大德、佛菩薩的傳承,掌握一個清淨的道法,趕快修上去。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就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楞嚴經》給它一個非常漂亮的名字叫做「正念真如」,其實就是安住空性。

這個概念對你臨命終太重要了!臨命終時,我們過去生、今生所打的妄想,都可能會現起、會刺激我們的佛號,那這時誰能夠保護佛號呢?只有這句話——安住空性!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你這樣一想,妄想就沒有力量了,因為它的根被你斬斷了。

所以諸位!我們遇到煩惱時,不是馬上對治它,你不是它的對手。遇到煩惱,你試試先念三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沒有煩惱。你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念三遍,煩惱的力量完全被你擊潰了,你再提起佛號,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要先放下妄想,你才能夠面對妄想,再去對治妄想。這個是很重要的大乘的概念。整部《楞嚴經》的思想,都在講「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本來就清淨,這不是外來的,是你本來就清淨的,知真本有,妄想本來就沒有,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017-020集研討

[研討主題:]

【正見篇】(二):一、前言 二、總標 三、別明 四、結示

三、別明:

(一)業果思想(正見基礎)——有相的業果思想;

(二)空性思想(解脫道)【三法印】——無相的空性思想;

(三)真如思想(菩提道)【實相印】——中道實相的思想。

四、結示——師父的話

第一個問題:三法印

——

無相的空性思想;【好人轉成道人,以三法印為衡量標準】

一、前言:瞭解什麼是法印及其作用,三法印和實相印印證了什麼樣的道理?

何為法印,所謂印就是印證意,《大智度論》:“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

所以法印是很重要的,它是鑑定正法的標準,一切經教如果有法印印之,則為佛說,否則,則為魔說。所以法印是我們判斷一個法的真偽、正邪的一個標準。同樣也是我們抉擇法門的標準、抉擇教理的標準。

佛陀的法印:一個是三法印、一個是實相印。

三法印是三乘共同的教理,它所印定的是四諦之理,這個三乘是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法印是三乘所共同修學的道理,這個是佛陀的方便說。它是指對治我們的煩惱、對治我們的妄想,所以這個是帶有調伏力為主的。

實相印:大乘不共的教理,它所印定是大乘實相的道理。所以《大智度論》雲:“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法華經》雲:“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所以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緣就是為了宣說實相印,為了宣說大乘實相中道的真如思想,這個是究竟說,是我們安住處,也是引導我們趨向於菩提趨向於佛道的一個根本的引導。

從究竟意來說,三法印和實相印都是相通的,一切佛法都是唯心所現,所以實相印根本的就是一念心性,所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三法印也是從心性中所流露出來的,所顯現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來講,它們是相通的。從修行次第來講,我們首先先修三法印、然後趨於實相印達到究竟涅槃的果位。

二、三法印內容

(一)總說:闡述三法印內容。

《大智度論》: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佛法義,是三印。

所以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變化的,一切諸法都是無我的,我們皈依處是寂滅、涅槃,這個就是三法印的內容。

(二)分述:具體闡述什麼是諸行無常?什麼是諸法無我?什麼是涅槃寂靜?

1、諸行無常

【諸行】者,泛指一切有為諸法;

【常】者,恆時固定不變義;

謂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即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或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遷流,因果相續而顯現,故名【諸行無常】。

無常有兩種:一種叫一期的無常,就是某一期它的遷流帶謝,終歸滅壞。比如說在人:生老病死;在物:有生住異滅;在世界:有成住壞空;就是沒有一個不變的、恆常的東西。

第二個叫念念無常,是剎那義,就是一切有情與非情是念念之間是剎那無常,變化不停。所以沒有哪樣東西是固定不變的,都在變化之中。佛陀之所以講諸行不常,目的是為了破我們眾生的常見,因為我們眾生都把法以為實有,認假作真,從而起各種的貪等煩惱,假如我們明白了這個無常義,一切有為法皆是緣起無常的,是無可得的,那麼以此觀照人生,我們就可以知道,人生是充滿痛苦,生命是無有止盡,輪迴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們才能夠不生貪著,能調伏外在的愛取,不被物轉,從而發起一種出離生死、希求解脫之心,所以這個諸行無常,是調伏我們對外在因緣的執著,不被物轉,要認識到一切萬法都是無常變化的,都是空的。這是講諸行無常。

2、諸法無我

要了解諸法無我,要先了解什麼叫【我】,我呢,大家看一下圖表,我它是指常、一、主宰義。所以做為我應該有三個特徵:一個是常,就是它的恆常性,一直存在的;第二個是不變義,就是原來怎樣,現在怎樣,未來怎樣,它不會變異;第三個它要有主宰性,但是我們只要思維一下就知道,在在一切諸法之中:

謂一切法顯現,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是諸法存在的規律。淨法是清淨因緣的和合的顯現,染法是雜染因緣的和合而顯現,於染淨法中,皆無真實、主宰、自在的我體可得,故名【諸法無我】。

沒有恆常,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一,都在變化之中,我們能主宰自己嗎,任何都不能主宰,不想生病,還會生病;不想煩惱,還會煩惱;所以在諸法之中,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的存在,所以一切法的顯現,都是有因緣的業力顯現出來,所以人生是業力主導的,這就是諸法存在的規律。

所以之所以說諸法無常,它的目的就是為了破眾生的我執,因為眾生會執著有個自我,有個真實的自我,因為有我的概念,有自我意識,就有自他分別,那麼就會生起那種憎愛、違順之煩惱,就會造業,就會輪迴。

所以,當我們明白了諸法無我的道理以後,就能夠調伏我們對內在的就是自身內在的自我的一種執著,因為在因緣的主導色身,我們的感受不能控制,思想也在不斷的變化,所以沒有一實我的存在,從而破除我償對我執的這種煩惱,那麼,有些外道就責疑了,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是誰來造業?誰來得果報呢?那麼這裡面實際是指你用你的心在造業,得果報時也是你的心在得果報,你的心在不斷在變化,你的果報也不斷變化,這個造成我們一種相續的生命輪迴的扭轉。

所以假如我們能了悟無我,觀照無我,知道我們五蘊是幻化不實的,決無實我可得,那麼這樣我們就能夠放下我執,調伏我們內在的妄想,這是第二個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

【涅槃】者,寂滅、離系、無生義;

謂行者明【無常】、【無我】之理,生起【我空】之觀慧;

內除三毒之煩惱,永脫三界輪迴之苦,而說不得不生不滅,永恆安樂之涅槃;

唯一此涅槃境界才是真正究竟永離苦惱,寂靜安樂,故名【涅槃寂靜】。

三、總結: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這個都是生滅法,那麼生滅來已以後呢,就是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了不生不滅的寂滅,這個是一種究竟的快樂,這種寂靜樂雖然不圓滿,因為它是一種偏空,但它是趨向於大乘真空妙有一個很重要的過渡,我們一般總會認為人生應該有追求才有快樂,但有求皆苦,你不求,你該有的快樂還會有,只要我們不隨妄轉,我們就能夠得到一種自在。

所以我們學到三法印以後,我們就用無常的觀念、無我的觀念來觀察我們生命的現象,而達到一種涅槃寂靜的境界。得到一種安樂、寂靜樂,這個是我們學習三法印道理,就是透過調伏外在的煩惱,調伏內在的妄想,我們不隨之妄轉,而得到自在,得到寂靜。但這個,我們剛才說了,這個三法印它只是我們趨向於大乘中空妙有的一種很重要的過渡,它還不是我們最終的皈依處,它還有它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那什麼是我們的本來的面目呢,我們就看今天分享的第二塊內容:就是真如思想,實相印。

第二個問題:實相印——中道實相的思想(真如思想)

一、釋名 二、述義(《大乘起信論》《楞嚴經》《華嚴經》) 三、會通諸說(靈峰宗論)

一、釋名

1、名異義同:言“實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來藏妙真如性”、“第一義諦”等,原義為“實體”、“真相”之義。

也就是生命的真相,一切事情的真相。所以在不同的經論之中有不同的名稱,包括祖師對實相也有不同的名稱。

像在經論裡面:《楞嚴經》是叫做如來藏妙真如性;在《維摩吉經》裡面叫第一義諦;在《唯識學》裡是叫法性;《菩薩戒》裡叫心地;《般若經》裡翻作菩提;《華嚴經》叫法界;《金剛經》叫如來,《般若經》叫涅槃;《鏡明經》叫法身;《起信論》叫真如;《涅槃經》互為佛性;《圓覺經》叫總持;所以這些都是實相的意思,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

在祖師裡面,它們有的稱為自己:有的稱為正嚴;有的稱為妙心;有的稱為主人翁;有的稱為無底波;有的叫無盡燈;有的叫無根樹;有的叫吹毛薦,這些呢,包括摩尼珠,這些雖然概念不一,其實都是講實相的意思,都是講最究竟的真實義、一種真相、一種實相。

2、平等性:《思益梵天所問經》雲:“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

所以諸法實相是平等平等,無有任何的差別,我們看人天的業果、二乘的涅槃,都是不平等的,都是對立的,像人天有善惡;二乘的涅槃它是相對輪迴而言,都是對立存在的。

大乘佛法的一心真如,它沒有任何的對立相,就是到大乘佛法真如這一塊,所謂的善惡的概念、美醜的概念、任何對立的概念都不存在了,所以它是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

3、體用:又智者大師雲:“實相之相,無相無不相,名為實相。”

所謂無相,就是講它清靜的本體,清靜本然,周遍法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無相是指它清靜的本體。

無不相,是指它隨緣的妙用。所以這個本性清靜的本性,這不是一罈清靜的死水,它可以隨緣現起各種妙用,出現森羅永珍的法,所以它無不相,這個是從體用來說。

4、總結:此實相境界乃諸佛菩薩,遠離凡夫,二乘之妄情執著,所親證之究竟圓滿真理。諸佛依此實相真理,隨順眾生之差別根器,假借種種名言,而演出無量大乘教法。是故一切大乘經論,雖名有基言說方便不同,而莫不以此實相真理,為所依之理體。

實相:離言真如(佛陀證悟的境界)、依言真如(解悟部分)

下面透過幾部經論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什麼是實相?

二、述義:

(一)《大乘起信論》:是從真、妄,就是真心和妄心兩方面來解悟實相。到了大乘實相的時候,已經不談業力、不談善惡、只談真妄、迷悟,完全講心念。

1、妄念的心: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2、真如的心——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

(1)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2)果: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二)《楞嚴經》:從凡夫到成佛的所有的一切都講的非常清晰,從七處破妄到十番顯現到我們如何的持戒,如何的顯現心性,如何的識別魔境、五十陰魔都講得的非常清楚。

1、總說: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2、體用:

體——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用——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3、總結:世間無知,惑為

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三)《華嚴經》

1、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圓解:現前一念心性

(1)體:

性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性具——法爾具足,十界講法。

(2)用:六凡;四聖。

透過《華嚴經》我們知道一切唯心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透過改造我們的思想,用佛陀的思維模式來觀察生命、改造生命,來趨向於究竟的本來面目。

三、會通諸說(實相正印):所有的道理會歸實相、會歸心性。

這裡面舉了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他用天台的一心三觀來講述實相的道理。一心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性,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那麼這一塊我們在《天台教觀綱宗》裡會詳細的講述,我們今天就簡單說一下。所以一心三觀我們分三小點:一個是總說、二是別釋、三總結。

(一)《靈峰宗論》(一心三觀)

1、總說

(1)古云,立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2)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本來面目,佛法中心思想,核心思想)

眾生本具,諸佛所證;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法爾具足,染淨諸法。

2、別釋

(1)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

(2)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

(3)十界無非即空假中

假如你一念心性突破了,那麼十法界都是在即空即假即中之中,所以千經萬論鹹以心來施設,非心外施設,所以一切的法門它的目的就是把我們的心帶回家,因此,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個才是真實的圓教的圓頓思想,這個也是佛教的一個核心思想,一個根本思想。也是我們修行中的終極迴歸心性的、把心帶回家的這樣一個最終目的,當然這個心性是它是本來存在的、清靜本然的、是周遍法界的、不是我們修來的,是本來存在的,那麼我們只要把各種妄見、妄想、水波、煩惱歇下來,那麼當體全部是本來面目,是我們心性的體現。所以這個是我們講的實相義,這個是究竟的真實之理。

3、總結

(1)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鹹非心外施設,勉之。

(2)一切的法門,目的就是要我們把心帶回家

第三:總結

那麼我們把這次所講的正見的業果思想、空性思想、真如思想,我們用師父的兩句話做總結:

師父的話:

1、“一念心性”不否定業果思想。它只是說,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業果,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煩惱,面對你的業障,面對你的生死,如此而已,這叫稱性起修。

2、大乘的實相的操作,只需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帶回家,把生命歸零。一切的法門,其實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把心帶回家,迴歸到我們的清淨本性,從本性裡面重新出發,去創造佛的功德。佛法是先安住再調伏,如果你安住錯誤,你的心就向外攀緣。修行是先找到生命的立足點,安住在清淨的本體,才能夠依體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很重要!我們不能跟妄想面對面地起衝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大智慧。你做了這件事情,你所有的修行變成日劫相倍。

【名言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