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章 《佛法修學概要》001-004集研討

課程摘要

《聞法儀軌》

1、讓您從聽聞佛法當中獲得最大的功德利益

為什麼聽聞佛法需要儀軌呢?

大乘佛法的基本思想:「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一個法到底是功德還是過失,不取決於這個法本身,而是由它生起的因緣來決定,所謂「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所以,佛法的修學重視過程而不是結果。在整個過程當中,你的內心如何造作,會決定這個法的不同相貌,也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同樣聽經聞法,有些人得到殊勝的利益,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有些人則因不正確的聽聞而產生了過失,反而障礙他的修學。」因此,聽聞佛法的儀軌是非常重要的,可讓我們依此獲得真實利益。

《佛法修學概要》

1、讓你迅速掌握佛法之修學次第!

這個課程共有四個主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

第一個,談談發心。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的,沒有一個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發願,然後再以願導行,你要先知道你希望想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才可以啟動的。因為佛法的內容太多了,我們生命有限,佛法廣大。你發願來生要做一個大國王,那麼你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國王的果報出現?你來生要到淨土去,你要積集什麼樣的資糧,讓你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我們只能夠選擇性地修學佛法,因為佛法廣大而人生短暫,你必須要先知道你到底要什麼。先有目標,然後你才能夠選擇哪些東西是急迫的,哪些東西是暫時不急迫的,所以這個發心篇,首先設定目標。

第二個,正見。這個很重要,一種如實的智慧觀照,這個就是心地法門,瞭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個,是修行篇。從智慧的觀照,還有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觀照力、誓願力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篇,我們廣泛地說明修行的方法,付諸行動。最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這是證果篇。

前面的三科發心、正見、修行是因地的修學,是我們要做的,最後的證果是我們未來來生的果報。

我們學習佛法,主要是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沒有必要生生世世輪迴下去,我們是可以作出選擇的!透過這個課程,可以迅速掌握佛法修學的次第,把帶有生死輪迴痛苦的快樂,轉成一種功德莊嚴的快樂,引導我們的生命產生蛻變!

2、什麼是「理觀」?什麼是「事修」?

佛法的修學有理觀和事修。理觀就是「學」,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學」主要的是學習兩個事情:第一個,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如何破妄顯真。這個叫做「學」。這個「學」當然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了。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菩提。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些是我們整個學習的重點。

當你的心地法門成熟以後,就有資格從空出假來修六波羅蜜,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積集資糧。在歷事鍊心當中,一方面消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一方面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這個叫做「修」。所以,它這個次第,是先有理觀再有事修,先學習,做好內心的調伏,引導,然後再有所謂的付諸行動。

「發心」跟「正見」是所有修證的基礎?

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其實我們無量劫來經歷過很多的生命,也做了很多事情,看看我們的過去,我們做過很多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這樣的輪迴生死呢?因為我們沒有做好理觀的智慧,所以我們所有的善業都沒有辦法超越生死,不能達到波羅蜜,我們的心理素質太差了!所以你不要小看前面兩科的心理建設,發心跟正見這兩科,是所有的基本功。這兩個基本功建立起來,你修六波羅蜜,修六度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變成波羅蜜。你建立了這個基礎,提起佛號叫做臨終正念。前面兩科是重點,發心跟正見,觀照力跟誓願力,這個理觀太重要了!

3、善加利用人生的相狀是你歷事鍊心最好的地方!

佛法是從業果的道到無常的道,最後到空性的道。到空性的大乘菩提道時,世間上沒有好壞了。你如果善加利用,人生的相狀歷事鍊心,就是你積集資糧最好的地方;你要是不會利用,人生的相狀對你是一種傷害。

思慧很重要!這件事情沒有人可以取代!

從我們學習的角度,聽聞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諸位!你不可以說上課來聽課,然後你回去以後,打妄想就繼續打妄想,不可以這樣子,當然你打妄想我們可以理解。你一天撥出三十分鐘的時間,暫時不要打妄想,幹什麼呢?你把老師上的課,就像牛吃草一樣,思慧就像牛吃草不斷地反芻。佛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有什麼重要的道理,要勞動他老人家從大般涅槃裡面,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成長?他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這個思慧很重要!這件事情沒有人可以取代。

4、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不可能!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置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業,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這個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改變。你自己去走你該走的路。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001-004集研討

我們共同研討《佛法修學概要》的第一講到第四講,也就是《佛法修學概要》的前言的部分,屬於概述的內容,末學想從三個主題與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個主題,為什麼要學這個課程?就是課程的學習目的,或者說是課程的宗旨。

第二個主題我們學什麼?就是這個課程的主要的內容。

第三個主題怎麼學?主要是跟大家來介紹一些學習的方法。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習《佛法修學概要》?就是它的宗旨、目的是什麼?

答:目的:臨終正念,往生淨土。

這個裡邊我們分兩個層面來分享,一個是從改造生命的角度,第二個是從淨土中的角度。

一、理觀【破妄顯真】:改造生命的本質,點燃心中的光明。

首先從改造生命的角度,在《佛法修學概要》的開始,師父就告訴我們,我們學這個課程是為了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點燃心中的光明。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快樂,追求自在的願望,誰會喜歡痛苦,誰會喜歡束縛呢?但是由於無始以來,我們遺失了自己的真性,被各種妄想所牽引,被各種執著所控制,遮蔽了自己的心性光明,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不知道今生所追求的所有的快樂,都是敗壞無常的,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是空中花、水中月,如夢如泡影,如露亦如電,反而是認物為己,執妄為真,只知貪求鑑賞之秘,殊不知割舌之患以至於求樂反而招苦,求升反而遭墜。

如同在茫茫的生死一海中,下著一艘破船,不知沉默的危險將至,更可怕的是由於今生的迷惑顛倒,招感來生的乃至生生世世的輪迴,沒有出離之心,無有解脫之日,讓我們追求快樂,追求自在的願望變得遙遙無期,美好的願景永遠是空中樓閣。我們怎樣才能撥開心頭的烏雲,驅除心中之憂安,改變我們錯誤的追求,而去尋找到真正的快樂,達到自在的解脫。

那麼修學佛法,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因為佛法是智慧之學,是心地法門,是佛陀能為我們眾生迷惑顛倒之苦,應化來到娑婆世界陪我們成長,以他的親身示範,言傳身教,廣演法門,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人生;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煩惱,如何面對生死,如何離苦得樂,如何獲得自在?

佛陀是大樂王,他開出了許多的藥方,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正如蕅益大師曾經說過的,佛法能夠讓我們破妄顯真,把我們從無始劫來的迷惑顛倒之中就拔出來,點亮我們的心燈,開啟我們的智慧,培養我們的正見,迴歸本來的心性,顯現本來的風光。

所以我們要想走出生命的輪迴,達到真正的快樂,我們就必須要學習佛法,它是調整我們煩惱的良藥,它是開啟我們智慧的良方,他是幫助我們度過無邊苦海的舟濟,它是茫茫黑夜中指引我們的明燈。

當我們隨著學習佛法的課程一步一步走進來,我們就能深切體會到佛法的微妙,體會到佛法的不可思議,體會到佛法對我們生命的引導,那種心中的光明,被點燃的無盡喜悅,與無窮的受用;你就會體會到師傅所說的佛法能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點燃心中的光明的真實不虛。

二、事修:從善念式唸佛提升為善根式唸佛。

其次,從淨土宗的角度,似乎在淨土教觀學苑的開學典禮上開宗明義的提出,為什麼要開設淨土教觀學苑?師父講到要幫助我們唸佛的人從善念式的唸佛提升到善根式的唸佛,所以從淨土法門來說,我們學習佛法也就是要透過智慧的關照,提起佛號是令我們的佛號堅固,讓我們的佛號有力量引導我們達到臨終正念,與彌陀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佛國。

所以從改造我們生命,建立生命正見的角度,從淨土宗生起如法的觀照,堅定彌陀的皈依,成就臨終正念的角度,我們都必須來學習佛法,來學習這些課程。

如果把這兩個層面再展開一下,也就正好詮釋了我們這次網路班的四大修學宗旨。及建立生命的正見,生起如法的觀照,堅定彌陀的皈依,成就臨終的正念,這是我們簡要的跟大家分享第一個主題,課程開設的宗旨之所在,我們修學的目的之所在。

第二個問題:《佛法修學概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那麼我們知道了學習的目的,我們該從哪兒下手學習呢?

因為佛法的經典太多,三藏十二部可以用浩瀚如海來形容,如何選擇一些代表性的經典,供自己學習,以比較少的精力獲得較大的收入。那麼我們就進入第二個主題,看一看我們的課程主要學哪些內容?

末學想透過四個角度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從我們淨土教觀學苑的修學綱要,我們來看一看我們修學的主要的要點。

第二個、我們從六門課程的設定來看一下我們學習的內容。

第三個、我們從這學期的佛法修學概要來看一下我們學習的內容。

第四個、看我們今天1~4講主要講什麼?

所以從這四個角度跟大家一起研討:第二個主題學習的內容。讓我們找到一個下手處。

一、首先我們看淨土教觀學苑的修學綱要,分兩部分:

(一)因地修學(佛力+自力)

1、佛力(加持力)【提起佛號】:一個是提取佛號,關於佛號的加持力;

(1)專注力

(2)相續為。

祖師傳承—a業障深重、求出無門;b本願廣大、必定救拔;c無常將至、早做準備

2、心力(主導力)【心理建設】:

第二個是心力,心靈的開創力,也叫主導力。可見師父是從兩方面明確我們的學習綱要,淨土與依法觀照的結合,這就是我們修學的重點內容。一個就是要提起符號,一個就是我們的思想改造,或者說是我們的心靈的建設。

(1)安住力——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不迷不取不動;

(2)調伏力——調伏業力、調伏妄想——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

(3)引導力——導歸淨土、成就佛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那麼在心靈建設方面,主要有三個重點,一個是要培養我們的安住力,就是建立空正見,培養我們的安住力。第二個是以出離心的建立來培養我們的調伏力。第三是以菩提心來培養我們的引導力,培養我們趨於淨土,成就佛道。那麼這三種力最根本的是安住力,也就是空正見的確定。我們要體悟到我們的佛性是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為動搖,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

我們要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面對煩惱,站在本來沒有罪意的角度來懺悔罪意,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聊生死,要從本質清淨,本自具足的一念心性上提起佛號,調和我們的煩惱,懺悔我們的罪意,引導我們導歸淨土。所以從淨土教觀學苑的修學綱要,我們的修行實際上就是要透過心力來引導福利,以佛力來加持心力,透過兩者的結合來成就我們的佛道。

所以這是從修學綱要來談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一個就是怎樣提取符號,讓我們的符號有力量。第二個是怎樣培養我們的三力,來加強我們心靈的主導力。

(二)果地功德——擺脫妄想、業力干擾;感應道交、往生淨土。

二、六大課程

《唯識學概要》——調伏

《天台教觀崗宗》——融宗歸淨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引導

《楞嚴經修學法要》——安住

我們從網路班開設的六大課程,來說明我們學習的內容。這次網路班共開設六個課程,一個就是我們這學期所要學習的《佛法修學概要》、第二是《唯識學概要》、第三是《天台教觀綱宗》、第四是《佛說阿彌陀經導讀》、第五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最後一個是《楞嚴經修學法要》。

那麼這六大課程的開設也是為了培養我們的空正見,我們的出離心,我們的菩提心。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安住力,調和力和引導力。比如說楞嚴經,我們知道有句話叫開悟的楞嚴,楞嚴經可以讓我們明心見性、悟性真常、了惑虛妄、知真本有、達妄本空,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他是我們破妄顯真,辨別邪正,建立正見的極為重要的經典,被歷代祖師推崇備至。

再比如《唯識學》,是從我們凡夫的角度開啟我們的心識活動,引導我們轉識成智,引導我們轉染成淨,轉凡心成聖心,在調伏引導方面功效卓著,再如《天台教觀綱宗》是歷代祖師慈悲心切,將甚深廣泛的佛法條理化、簡單化、生活化,提出判教的軌則,讓我們能全面瞭解佛陀的一代時教,只要抓住一個核心思想,你一念明瞭的心,以天台這個系統的操作,你就知道怎麼修學,不但可以自立,你也可以用這個系統來引導別人修學。再如《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更是讓我們瞭解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在願力廣大,激發我們順從本願,一心皈命,通身靠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這六大課程我們能夠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掌握佛法的精華,幫助我們建立生命的正見,升起如法的觀照,堅定彌陀的皈依,成就臨終的正念。六大課程同樣是圍繞佛力於心力,培養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個課程的大綱的。

這是我們從網路班開設的六大課程,讓我明確我們學哪些內容。

三、《佛法修學概要》——基礎篇——四大主題

然後第三個角度,我們是從佛法修學概要來看學習的內容,如果說六大課程是奠定我們一個學佛基礎的話,那麼佛法修學概要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它以前言、正文、結卻三大部分,刪繁取要、概括大綱,為我們描繪出學法的路線圖,它的作用就像個地圖,為我們指明方向,有路徑。

1、理觀(心理…)

(1)發心篇(設定目標);

(2)正見篇(智慧觀照)——解門;

2、事修(歷練…)——修行篇(付諸行動)——行門;

3、證果(三乘…)——證果篇(證入果位)——果地功德

—— 【因地修學】

我們看佛法修學概要的正文部分,師父從道前基礎的理觀、發心篇、正見篇進入到事修的修行篇,提出五乘的解脫法門,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並結歸一佛乘,最後再到正果篇,開選三乘果德,這個四大主題講述的就是我們修學的次第;發心篇就是設定目標;正見篇就是智慧的觀照;這些都屬於理觀部分,也是我們的道前基礎心靈建設,修行篇就是事修,我們要歷練身心,消融習氣,正果篇就是我們要透過修行可以證得的果位。當然作為大乘的修行者,我們要以成就佛果度化眾生成佛為目標,而不是呆在畫城二層的果位而停滯不前,更不能滿足於追求人天的果報。如同師父說的,把摩尼寶珠換成幾個彈射,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佛法學概要》如同地圖,層層遞進,次第井然,對初學者掌握這張地圖,就對修行的方向瞭然於胸,也可隨時判斷自己到了哪個階段,下一個目標又是什麼。那麼對那些久學進步不大的佛法學院概要,又像一個檢修的手冊,讓我們對照檢查我們到底哪出的問題,是發心不夠,還是發心有偏,還是知見不正,還是修行不夠等等,這樣可幫助我們查漏糾偏,調整航向。因此佛法修學概要很重要,它是地基,基礎不牢,終會塌陷。它是導航,不安導航容易出偏,它是次弟,促帶修習,就會苦而無功。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不能因為它是基礎課程而不加重視,殊不知覆蓋風險,而是涵蓋甚深微妙的法義,貫穿修學全過程,需要我們倍加重視。

我們下面從第四個角度,今天研討的1~4講,看看這部分所講的主要內容,這部分其實包括四塊。第一塊是序言,師你在淨土教觀官學苑開學典禮的開示。第二是解釋標題,解釋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修學、什麼是概要,這部分我們重點要掌握的是關於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的這樣的概念。第三塊是教祖略史,這一部分主要是講的是八相成道,展示佛陀乘願再來,示現為凡夫身,如何修行成就佛道、度化眾生的。透過這八項提示了安樂道,解脫道,到菩提道,給我們展示了佛陀成佛的過程。這個八相成道,佛陀以他的慈悲示現給我們無比的信心,堅定我們成佛的信願。我們要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已志,追隨佛陀的足跡,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從解脫道提升到菩提道,像佛陀一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四、主要教義

第四是主要教義,這一部分主要教義部分我們留到下一次再研討。那麼剛才我們從四個角度跟大家分享了關於我們課程的學習的內容。

那麼從這個課程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注意如下的幾點,一個是因地與果地的關係問題。《楞嚴經》說,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因此我們要注重修行的因地的發心與見地,楞嚴經告訴我們,若於因地,以生命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要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這個不生滅心就是指的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遠離對待、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是我們的安住處,以此當做根本所需的正因,才能切入不生滅的果覺。也就是說要有一心三觀,以空觀來破除煩惱,成就般若德,以假觀來破除業障,成就解脫德,以中觀來破除報障,成就法身德,這樣在因地叫三觀,在果地成就三德,因果相隨勝。所以我們要重視因地的發心與見地的正確,這樣才可以達到究竟的佛果。

第二個是在理觀與事修的次序上面,我們要理觀為先,大乘佛法有八萬四個法門,但是可以把它歸納成兩個重點,一個是理觀,一個就是事修。所謂理觀它就是一種內心智慧的觀照,我們一般把它叫做內善根,事是修呢是一種外在的法門的修學,是一種外在的助緣。師父說過從大乘佛法修學的因緣觀角度來說,我們是先有理觀才有事修,因為理觀在經典上判作是我們因地的發心,它是一個種子,如果這個種子是錯誤的,我們就很難創造出一個正確的結果出來。

所以師父告誡我們,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是沒有資格來修學法門的,似乎特別強調智慧的關照,一定要有一個道前基礎。就是說我們在開始修行之前,要先調整心態,理觀的智慧就是調整端正我們的心態。

我們要建立三種心態,培養三種力量,第一個,對過去的觀察,找到我們生命的原點,讓我們把心安住下來,這個是安住力。第二個,對於你今生眼前的觀察,知道人生是無常的,慢慢淡化對今生快樂果報的追求,而把重點放在積集資糧,而不是享受人生。我們要培養一個超離心,來調伏一些煩惱調伏一些妄想。第三個,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去?這個就是要我們發起菩提心,這個實際上是一種引導力,引導我們趨於菩提的。

所以透過理觀的智慧,能夠讓我們擺脫過去,開創未來,把握現在的因緣,以這種心態來修學,所有的善法都變成是成佛的資糧,我們就有資格來談修行了,就是開始所謂的乘信起修,開始積集資糧,所以我們要重視道前基礎,發心和正見篇的學習思維,透過智慧的觀照,以空正見安住心性,以出離心調伏煩惱,懺罪集資,透過發菩提心引導我們的生命趨向淨土,趨向菩提,這個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也可以說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大綱。

這個是我們講的關於理觀與事修的次序。我們要以理觀為主,要為先要重視智慧的觀照。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第三個,佛力與心力的關係。我們要建立一種概念,以心力來引導佛力,以佛力來加持心力。因為心力是主導,我們這一念心性應該以一念心性來提起稱性起修,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樣才能使佛號有根,有力量,才能幫助我們調伏無始劫來的業力,調伏顛倒妄想。引導我們達到臨終的正念,與彌陀感應道交成就聖果。

所以我們剛才是透過我們課程學習的內容,提出了這樣的三組的概念。關於因地與果地,理觀與事修、心力與佛力,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我們修學的內容。為什麼要注重因地的發心?為什麼要重視理觀?為什麼要重視心力的主導?讓我們以正知正見來指導修行,掌握修行的要訣,找到修行的捷徑,這個是我們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個主題。我們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那麼透過這些內容,我們就能夠從浩瀚如海的佛經當中找到一些主要的課程,來幫助我們契入佛法,來學習佛法。

第三個問題:怎麼學?介紹學習方法

答:從兩個方面跟大家交流,一個是心態的準備,第二是方法。

一、心態 :惜緣感恩心、恭敬心、持久心。

1、惜緣感恩心(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惜緣感恩);

佛陀示現,我們娑婆世界,示現它的成道過程。這一切我們都要深懷感恩。如果沒有佛陀的慈悲應化人間,沒有佛陀的講經說法,我們不可能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可能找到生命的解脫之路,我們會依然在黑暗中彷徨,在輪迴中掙扎,無有出期求出無門。

我們對佛陀要有無盡的感恩之心。我們的歷代祖師續佛慧命,住持佛法,洪範三界、代代相傳。我們的師父悲心廣大,智慧深遠,解行並重,弘法不倦,把甚深佛法傳授我等,救拔我們。沒有祖師和師父們的悲心傳承,弘傳妙法,我們何由能夠聽聞佛陀無上甚深微妙法,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每天都念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多麼殊勝難得的因緣。還有所有在幕後為弘法默默付出的學院的學長們,沒有他們的付出,我們也沒有機會在網路上學習佛法,所以我們怎能不懷有無盡的感恩之心,珍惜之心,又怎能不好好的發心學習?所以我們要有一種惜緣,感恩之心,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感恩佛陀,感恩歷代祖師,感恩師父,感恩所有學長的付出。

2、恭敬心(我慢高山、不留法水、一分恭敬、一分利益);

古德雲一切功德皆從恭敬中求,如常不輕菩薩,之所以能夠快速成就無上菩提的種種功德,皆因利及中恆修恭敬人若等法。印光大師開始說,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功德,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功德,更說明修學佛法需要從恭敬中求,因為我慢高山不流法水。如果我們沒有恭敬心,法水難以流入我們的心田,更談不上受用。假如這樣的話,就如同是深入深山,空手而歸,森林大海望洋興嘆,卻不能保善法為,豈不可惜?曾經的不少的師父說過,誦讀經典要如對佛面,研讀祖師論著要如名思念,要有這份恭敬心,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個是我們談的恭敬心,一切功德皆從恭敬中求,對父母僧三寶,對眾生,我們都要有一種恭敬之心。

3、持久心(水清石穿、貴在持久、具足剛骨、正見不移)。

師父說過正常情況,修行是要用水滴石的修學,暴風雨時的修學,可以在生命當中安排幾個階段,衝一下可以,如懺悔的白日加行時,但是不能當常法,你千萬不要把修行修到自己內心,產生嚴重的反彈,你後來就一輩子不想修行,師父說你這個叫做不知善巧,因此我們平常的修學一定要注意,要安排在你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我們都知道滴水長流則能穿石,這就是日積月累的功夫。所以我們修學也要發揚水滴穿水的精神,以點點滴滴的日積月累,保持一份永續性,這對學法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在學法心態上面,我們要具足惜緣感恩心,恭敬心和永續性。

二、方法

關於學習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講出很多的方法,而且不同的人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法。末學想從通途的大家基本都適用的或者常用的方法來跟大家研討。這個就是聞、思、修,這個方法其實更帶次第性的特徵。

1、聞(信):依經典;依祖師;依善知識。

聞聽聞正法,這裡面我們特別要強調,我們這個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非常發達,傳播的路徑非常多,佛法的網路傳播也非常的普遍,但是不是所有傳播的所謂佛法都是真正的佛法,都是正信的佛法。我們初學佛的人不一定具足正法眼,能夠辨別真偽、正邪,這些有時候容易被誤導,不能學到真正、了義的法。那麼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就要掌握兩大原則,一個是依據佛陀的經典,第二個是依據祖師大德,看看是不是符合經典,是不是符合祖師的開示。

2、思(解):如理思維、明辨法義、圓融歸心。

當我們聽聞佛法以後,第二個就是思,就是要如理思維,要明辨法義,要圓融理解。我們都知道牛吃完草以後會把草返回嘴裡再嚼一嚼,然後再掖進去,我們學法更是如此,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我們學法不能一聽了之,聽了以後一定要深入思維,每天可以打坐,坐一坐,思維法義,要把佛法落實到我們當下。

師父說過,要透過文字看到後面的道,這個是要透過思維的,只有透過深入的思維法義,理解法義,我們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建立堅定的信心,誠心的接受它,而且要憶念不忘,能夠用在日常生活上面,這樣才是我今見聞得受持,才能把佛法的智慧轉成我們的智慧,才能真正適用。

所以這個是我們聽了佛法以後重要的嚴謹思維。這個是第二個階段,就是思的階段。

3、修(行):

第三個就是修了,法隨法行,依照佛法來行執,來修行。

末學就以淨土教觀學苑的十六字作為我們修行的要則:

持戒為本(以戒為師、懺悔罪業、斷相續心、調伏愛取);

觀心為要(把心帶回家、心莫外求、更莫求邪);

淨土為歸(捷徑中之捷徑);

善友為依(依眾靠眾、和合增上)。

第四、結束語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間豪傑,斷不能為出世聖賢。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慾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縈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家鄉,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無由直趨菩提。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名言背誦】

1、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啊,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置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業,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這個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改變,你自己去走你該走的路。

2、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樂?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3、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名之為學;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為修。

佛法的修學它有理觀和事修,理觀就是學,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學主要的是學習兩個事情,第一個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如何破妄顯真?這個叫做學。那麼這個學當然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了,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菩提,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個是我們整個學習的重點。

那麼你的心地法門成熟以後,我們就有資格從空出假來修,修六波羅蜜,那麼修六波羅蜜呢,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積集資糧,在歷事練心當中,一方面消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一方面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這個叫做修。所以它這個次第是先有理觀再有事修,先學習做好內心的調伏,引導,然後再有所謂的付諸行動。

4、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5、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珍寶不復相隨。

6、善業一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

相狀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道在裡面:

你看到這個人莊嚴,莊嚴從忍辱中來;看這個人很富貴,富貴從佈施中來;所以一個佛弟子看到一種相狀,他馬上會覺悟到背後是有道的,事出必有因。

我們相信善業一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

7、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8、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

以佛陀的智慧來觀察我們生命當中所追求的快樂有兩種過失,第一個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是無常敗壞的,它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是變來變去的,它是有得有失的。所以古人說世間的快樂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你得到了世間的快樂你心中是恐怖的,因為你知道你隨時會失掉,當你失掉的時候你心中是傷心憂惱的。

9、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10、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第一個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這句話太重要了,這兩句話是我們這一次佛法概要的重點中的重點。

我先簡單的講一下,悟性真常是開顯真實,了惑虛妄是破除虛妄。所以整個佛法概要從淨土宗的臨終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是要做兩件事,一個是破妄,一個是顯真。破除顛倒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這個是最根本的。

11、空、假、中三觀

當然從往生淨土的角度,假觀的智慧是不著急的。我們要做的是第一件事情,先求往生。所以在凡夫位你以空觀智慧內調,是我們修學的重點。人生短暫,你不能什麼都去學的,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了,你要抓緊時間去學習跟臨終正念有關的,而這個就是我們的上課主題,怎麼樣破妄顯真,怎麼樣消除顛倒,就是以空觀為根本,那麼當你空觀的智慧跟假觀的智慧達到平衡的時候,就是順入中觀了。所以我們成佛之道,從長遠的佈局來說,我們應該具足空假中三觀。但是就著今生的重點,偏重空觀,因為以了生死為第一要務,是這個意思。

12、清淨法界等流正法

比方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什麼是打妄想?佛陀說,真實的心性像大海,是廣大的,我們打的妄想像一個水泡是狹隘的,我們只在乎眼前的生活,那種執著,所以就叫水泡,你放棄了水泡,你得到了更大的大海。所以佛陀很多的譬喻的語言文字讓我們瞭解到原來我們放棄我們心中的慾望,我們是可以得到更多東西的。那麼這些教法就是從佛陀的大般涅槃的心中流露出來的,叫清淨法界等流正法。

13、八相成道:入胎相、出生相、童子相、納妻相、出家相、成道相、轉法輪相、入涅槃相。

可是這個八相成道是很重要啊,我們知道說,佛陀他也是經歷我們人生所有的經歷,最後他才成佛,關鍵是你要掌握他的方法,我們不怕你煩惱重,我們也不怕你業障深,只要你肯吃藥,你就可以改變。你如果能夠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諸法因緣生嘛,你掌握正確的方法,你的生命就做出改變。這個方法誰能夠告訴我們呢?當然只有佛陀出世了。

古人就把佛陀的一生叫做八相成道。那麼我們學習佛陀一生的歷史我們要掌握兩個重點,一個是相狀,一個是它背後的道。相狀是生滅的,相狀是變化的,但是這個道理它是永恆不變的,是種真實的功德。

1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以我們佛法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不管你屠刀拿了多久,我們不管你的過去,我們重點在你的未來。只要你肯學習,只要你肯照著這樣去做,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你的生命就有變化。這叫諸法因緣生,人生沒有自性。

15、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所以善業的道,那個因果的道跟無常的道,都不能講微妙不可思議,因為這個容易理解。最難的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陀在空性當中不障礙一切法的緣起,在緣起當中又能夠安住空性,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不可思議,就是《楞嚴經》說的離一切相,又能夠即一切法,他能夠跟相狀接觸的時候,他不沾染相狀,但是在相狀裡面佛陀來修六波羅蜜的法,借相修法。

16、借相修心借假修真

就像藕益大師說的,一把刀子,你善加利用,它割除毒瘤,你不好好利用它傷到你的身體,刀子沒有好壞,那麼我們剛開始要先對相狀要遠離。因為相狀會讓我們攀緣產生一種愛取,弄得我們很痛苦。但是你遠離相狀以後你還記得總有一天你還得把相狀找回來,因為你要成就萬德莊嚴,你還得靠這些相狀,你還得借相修心借假修真,假借這種因緣的假相,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叫做得微妙法,佛陀進入了不二法門,他知道相狀跟空性是可以平衡的,這個就是天台宗的即空、即假、即中,這件事情不可思議。

17、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18、十番顯見,七處破妄。

先講第一次你不懂沒關係,再講第二次,你不懂再換一個角度,用十個角度來發明真空妙有的道理,在《楞嚴經》,佛陀先破妄,七處破妄,破除妄想不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是我們無始劫來攀緣相狀沾染了滿身的習氣,那麼破妄以後,顯真,有十種角度,十番顯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你把這個讀完你會覺得佛陀的慈悲心不可思議,考慮太周到了,這就是所謂的樂說無礙。

19、離言說相的,是唯證方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0、調伏煩惱,破除邪見,開顯智慧,成就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