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6章 馬斯克內心OS:已老實

這個世界線的馬斯克和沒有林燃世界線的馬斯克是截然不同的。

沒有林燃的世界線裡,阿美莉卡壓根沒有必須要登月的緊迫感,更別談什麼nasa選定的最佳月球基地點被華國給佔據,整個月球南極都面臨著失守風險。

或者說已經失守了。

所以,馬斯克在下注成功後,才有精力去搞什麼doge,什麼所謂政府效率部。

雖說這個部門號稱要大裁員,要把刀對準聯邦僱員,要給華盛頓來一場徹底的大掃除,掃除整個華盛頓的蟲豸。

又是什麼至少消減2萬億美元的年度聯邦支出,又是什麼將聯邦機構從400個減少到99個,又是什麼要把聯邦僱員裁撤掉165萬,只保留55萬,又是什麼要引入人工智慧提高政府整體運作效率。

頗有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把簡中網際網路的華國網友嚇的不行,馬斯克玩真的?阿美莉卡要回來了!

然而,實際上doge最大效果就是,成立然後自己被裁了。

阿美莉卡的媒體們聲稱doge重新定義了欺詐。

裁員帶來的好處沒有看到,壞處倒有點過於直接了。

1月20日成立的doge,成立之後迅速把負責管理聯邦民用航空的聯邦航空總署faa裁掉了400人,然後就是接二連三的空難。

最直接的就是在華盛頓特區,客機和陸軍直升機相撞。

在這個時間線裡,阿美莉卡面臨著要比原時空艱難得多的局面,馬斯克自然也沒有什麼要成立doge的雄心壯志,他的目標只侷限在nasa,要把萬億美元給利用起來。

要讓阿美莉卡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取得最終勝利。

什麼doge,什麼政府效率,這和我無關,我要的只是nasa的效率,要掃清的只是nasa的蟲豸。

既然沒有想要做這些事情,他面對林燃的指控,什麼100美元能有1美元花在了難民上嗎?

林燃的話是在把對非法移民的指控,轉變成對史密斯專員們的指控。

如果只是史密斯專員也就算了,更重要的是,這是從根本上否定了象黨關於非法移民有害論,否定了大t關於非法移民的定義。

後者才是馬斯克不敢觸碰的話題,或者滑梯,一滑就容易滑到大t本人身上。

馬斯克很清楚,大t一定會看這場直播。

他曾經在大t的私人飛機上親口聽到過,對方聲稱自己很欣賞倫道夫,當年應該把倫道夫留在阿美莉卡,不應該讓華國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就迎回了他們的頂尖人才。

類似的欣賞在大t口中聽到過很多回。

包括這次他來華國之前,大t也對他說:“埃隆,很期待你和倫道夫的對話!”

馬斯克甚至能想到,大t在自己莊園喝著可樂看電視直播的場景。

“不是,倫道夫,我們需要釐清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所說的沒有資料支撐。”馬斯克說。

林燃反駁道:“你所說的同樣沒有資料啊,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就把矛頭指向非法移民,把普通阿美莉卡人生活不如意的怨氣引導,投射到非法移民群體上,這不是更不負責任的行為嗎?”

林燃之所以會如此糾結這個話題,是因為他當年在阿美莉卡的時候同樣是非法移民。

不是從邊境入境的非法移民,是從時空縫隙中入境的非法移民。

加上他在紐約,在華盛頓,身處民權法案透過、阿美莉卡從種族歧視走向種族平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足足呆了有小十年,林燃顯然看不慣象黨現在的甩鍋行為,看不慣大t在移民上的策略。

馬斯克連忙道:“倫道夫,我們都不是專業人士,我想我們不應該繼續這個沒有結果的話題。”

已經汗流浹背了,真汗流浹背。

再繼續下去,馬斯克感覺自己會一直被追著打。

簡中網際網路、阿美莉卡和歐洲,不同地區的直播間裡,彈幕截然不同。

“看過馬斯克這麼多直播,還第一次看他這幅便秘的表情。”

“感覺是被偷襲了”

“沒有一點點防備”

“燃神太壞了,怎麼老抓著人家的弱點打呢?”

“燃神這是在幫潤友們說話,他們幾乎都是非法移民,但估計這幫潤友在推特上要扭頭去噴燃神了”

“沒腦子的潤友是這樣”

“好爽,第一次看這種戲碼,能讓剛剛大選下注成功正值人生巔峰的馬斯克這樣手足無措。”

“馬斯克內心os:已老實”

“什麼是阿美莉卡通?起碼要到燃神這個程度才能說自己瞭解阿美莉卡吧?網上那幫只知道鸚鵡學舌的自由派好好學學!”

在youtube,無論是白左還是紅脖子,又或者是少數族裔,都沒有什麼好話。

前者是因為,林燃居然敢質疑驢黨假借非法移民修住房之名,行大筆撈錢之實,你怎麼敢質疑驢黨?

後者嘛,則是因為你怎麼敢為非法移民說話?

少數族裔們其實比白人更討厭非法移民,大把上車就想把車門焊死的心態。

反而在除了阿美莉卡外的地方,大家都紛紛點贊,覺得林燃把大家的心聲給說出來了:

“看馬斯克吃癟感覺真好”

“為了幫助大t上臺,他說了太多違心的話,在真正的聰明人面前,他的謊言一戳就破”

“很難想象過去的馬斯克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大t是毒瘤的話,那麼像馬斯克這樣的富豪就是助長毒瘤滋生的元兇。”

歐洲網友肯定不待見大t啊,我們這哐哐哐的進非法移民,一船一船的接,都是你阿美莉卡在中東犯的錯,結果歐洲給你買單了,歐洲買單不說,好不容易部署好的北溪二號還被炸了,把能源價格給打上天。

老歐洲主打一個看不慣和大t有關的一切,不代表他們有多待見林燃。

林燃旋即笑道:“好,我也不想糾結這些。

我之所以想說這些,是出於人道主義,阿美莉卡把他們當耗材,然後為了政治試圖把阿美莉卡人的怒火對準這群人。

他們本來就沒有身份、沒有地位、享受不了阿美莉卡的福利待遇、拿著最低的工資、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卻承擔遠不應該他們所承受的罵名,埃隆。

好,我想表達的已經說完了,我們來聊聊下一個話題。”

林燃說完這句,在看直播的觀眾也許感受不出來,但臺下的記者們和阿波羅科技員工們能夠很明顯感受到,馬斯克鬆了一口氣,整個現場肅殺的氣氛一掃而空。

“不是,燃神這氣場怎麼比馬斯克還要更強呢?”阿波羅科技新晉員工,編號21101號員工李宜清問道身邊的組長。

他一直內心對這個編號很是腹誹,沒少在好友群吐槽,我明明本碩博全是燕大,怎麼現在變211了?這降級有點降的太多了。

組長輕聲道:“教授發起火來那可是非常恐怖。

如果阿波羅科技有什麼規則怪談的話,那第一條一定是寧願承擔錯誤也別撒謊,無論你做的是哪個領域的工作,都不要試圖去忽悠教授,你一定忽悠不了他。

哪怕他對你做的研究一竅不通,壓根就不懂,但他在科學領域的本能會讓他察覺到不對。

下次你再被教授找去談話的時候,會發現他已經變成了比你更懂的專家,然後你如果真的欺騙了他,程度輕重,享受從邊緣化、再學習、喜提裁員大禮包這些待遇裡選一個。

總之這在阿波羅科技是鐵律。”

李宜清了然:“明白,你放心。”他可是聽說過燃神溫酒斬大問題,徐賢博士大問題就五分鐘時間就被斬於馬下的故事,他可不會自作聰明。

其他記者同樣感到驚訝。

氣場是一個很玄學的東西。

看不到,但確實存在。

他們以為,林燃是以學習的心態來採訪馬斯克,畢竟林燃是後來者,是年輕人,從成就上可以說比馬斯克更大,但華國人多少會尊重前輩,更像是後輩請教前輩,在一個友好的氣氛下結束對話。

結果光是第一個問答環節,大家就能明顯感受到,林燃是前輩,馬斯克是後輩,不是後輩請教前輩,而是前輩指點後輩。

現在這種感覺更強烈了。

甚至在氣場上,林燃都完全壓制住了馬斯克。

在林燃說完開始聊下一個環節後,氣場壓制哪怕再遲鈍的人也感受到了。

“埃隆,你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技術?特斯拉之所以不裝鐳射雷達,是因為成本考慮,還是因為所謂的第一性原理?

不安裝鐳射雷達有很多種解釋,是特斯拉有鐳射雷達比沒有鐳射雷達在自動駕駛上會表現得更好,但是特斯拉不需要鐳射雷達也比所有競爭對手的自動駕駛更好,所以你們從成本考慮不安鐳射雷達。

還是說第一性原理,有鐳射雷達反而會弱化自動駕駛的表現,人類開車靠的是視覺,有了鐳射雷達訊號反而會造成整個模型紊亂,是因為什麼原因?”

這到了馬斯克的舒適區,從對話開始,馬斯克的臉上第一次浮現出自信的笑容,““嗯,其實這個問題我回答過很多次。

我不討厭鐳射雷達,但它沒必要。

倫道夫,你開車的時候,是用眼睛還是用鐳射雷達?

你是用眼睛。

地球上幾乎所有有智慧的生物,導航靠的都是視覺系統。

我們的大腦用的是二維感知,然後推理出三維。

鐳射雷達的問題是,它提供的資訊太‘乾淨’,其實沒用。

它會讓系統偷懶,不去真正理解世界,只是依賴感測器的點雲。

這在受控環境裡可能很棒,但在真實世界,鐳射雷達作用下是死路一條。

再說,鐳射雷達很貴,複雜度高,整合度差。

汽車是一種消費產品,不是nasa的實驗室。

要想實現全球規模化的自動駕駛,唯一合理的解法就是視覺。

沒錯,純視覺。

特斯拉的優勢在於神經網路,我們訓練系統真正去‘看’世界,像人類一樣。

你不能依賴一個柺杖,鐳射雷達就是柺杖。如果你靠它,你永遠無法造出一個能像人類一樣開車的ai。

所以這不是單純的成本問題,也不是我們‘比別人好’的問題,而是物理現實,是第一性原理,視覺是最強的感測器。

未來的自動駕駛系統,如果真的要安全、普及、便宜,必然是視覺優先的。

我們只是走在前面。”

馬斯克說到興奮的時候聳了聳肩,最後總結道:“你不會看到一隻鴿子掛著鐳射雷達飛來飛去,對吧?”

“但是蝙蝠有類似雷達的用回聲來定位的器官,華國已經把鐳射雷達的價格降低到一千元rmb,摺合美元只需要200美元不到,三年前鐳射雷達很貴,但現在情況截然不同了。

在這個情況下,你還堅持自己的想法嗎?

我也做人工智慧,我反而會覺得鐳射雷達帶來了新的資訊,讓人工智慧更好地理解整個世界,你說鐳射雷達是偷懶,反而不主動擁抱更多的資料才是偷懶。

過去我們會認為模型訓練演算法是根本,現在發現大資料訓練大模型,大模型才誕生出足夠好用的llm,鐳射雷達終歸是在豐富資料量,增加資料維度,從演算法算力和資料三原則來說,有終歸比沒有好。

為什麼不是,一味追求現實復刻,而不是把鐳射雷達資訊融入到模型裡去,這會不會也是一種偷懶呢?”林燃反問道。

馬斯克還在短暫思考。

youtube上的彈幕已經炸鍋了,“???”

“200美元的鐳射雷達?”

“不是,200美元?還不到?”

清一色的問號。

在阿美莉卡記憶裡,他們還停留在鐳射雷達動輒大幾萬美元一個的印象中。

velodyne的鐳射雷達單價高達七萬五到八萬美元之間,當然這是幾年前的價格。

但哪怕是去年2023年,全年下來鐳射雷達的出貨平均價也是4000美元左右。

現在華國的大佬出來說,兩百美元不到一個,為啥不用?

可想而知,對知道價格的阿美莉卡網友的衝擊,數字擺在這,堪比小紅書對賬的衝擊力了。

“蝙蝠確實用聲吶,但人類不是蝙蝠。

我們要造的是給人類開的車,而不是給蝙蝠開的車。

人類有眼睛,大腦就是用視覺在駕駛。

你想讓車學會像人一樣駕駛,那就用人類的感知方式。

你說鐳射雷達便宜了,是的,比三年前便宜很多,但關鍵不在價格。

關鍵是它沒能解決核心問題:理解世界。

鐳射雷達給你的是點雲,一個距離場,它不知道交通燈是紅的還是綠的,它不知道這個是小孩還是塑膠袋。

它只是一個更貴的尺子。

在人工智慧領域,多資料不等於好資料。

我們當然可以往模型裡灌更多輸入,但資訊要有資訊熵,要有對理解世界有用的訊號。

鐳射雷達在高速公路上,或者高度規則化的場景下可能有用,但在日常城市駕駛,它反而會讓系統依賴一個捷徑,不去構建真正的世界模型。

你提到大語言模型,對,規模很重要。

但語言模型的前提是人類語言本身就包含了整個世界的複雜性,視覺輸入也一樣,視覺包含了駕駛所需的全部複雜性。

如果我們加進鐳射雷達,神經網路可能會依賴‘簡化的答案’,而不去學習真正困難但關鍵的部分。

所以,這不是偷懶。

恰恰相反,純視覺是更難的路線,需要更強的網路,更大的算力,更聰明的訓練,鐳射雷達是捷徑,但走捷徑你到不了終點。”

馬斯克攤手笑道:“如果你願意在你的車頂上裝一堆感測器,造一輛‘科研用的高價玩具’,當然可以。

但如果你想讓全世界幾千萬輛車都能自動駕駛,就必須走視覺路線,規模化的未來只有一條路。”

林燃說:“多模態多模態,如果連視覺和感測器的資料都沒有辦法融入到同一個世界裡,那又談什麼多模態。

如果我們真的追求的是簡單的,單一的,人是怎麼理解世界,人工智慧或者機器人就應該要怎麼理解世界,這是一種傲慢,人類也不應該有汽車、有飛機、有火車,人類就應該只依賴雙腿,不斷磨鍊自己的雙腿。

現在的大模型,也不應該用各種結構化、非結構化的資料進行訓練,它不但能對話還能輸出畫面、動畫。

從資料到影象再到動畫,llm的大模型輸出的越來越多元,反而自動駕駛還抱著原教旨主義的人工智慧,認為就應該只有視覺。

現在如果我們有一個框架,能夠把鐳射雷達的資料融入到整個模型裡,真正意義上實現廣義的自動駕駛,埃隆,你會認為你是錯的嗎?”林燃問道。

馬斯克對於前面都已經習慣了,這些反駁的觀點,他在後臺、在推特上,甚至在特斯拉內部都能時常看到。

特斯拉打死不用鐳射雷達真的純粹是第一性原理嗎?又或者是網友們說的那樣節約成本嗎?

其實都不是,最開始是因為成本,最開始鐳射雷達賊貴,貴到離譜,所以你不可能光是一顆鐳射雷達就要大幾萬美元的成本。

所以最開始特斯拉就制定了純視覺的自動駕駛方案。

後來你已經在這條技術路線裡下了血本,龐大的沉沒成本讓特斯拉沒有辦法,再調頭去搞什麼攝像頭和多感測器融合的技術路線,誰知道華國這麼快就能把鐳射雷達的價格打下來啊。

怎麼也想不到,這才三年過去,被你們打成兩百美元不到的真·白菜價。

大家都是真金白銀下去,華為也沒有辦法做純視覺方案一個道理。

沉沒成本不是那麼好放棄的。

林燃接著說道:“正好,擇日不如撞日,待會深紅科技和華為聯手打造的,搭載全球首個準l5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的車就會停在樓下,邀請你去嘗試一下,看你能否改變態度。”

馬斯克喃喃道:“l5?”

自動駕駛分成l1到l5,l3是指自動系統能夠完成部分駕駛任務,司機能夠把任務交給系統,但要做好隨時接管的準備。

華國主流基本都停留在這個階段,只是說因為權責劃分,大家只敢在宣傳的時候說我這是l2.99999無限9迴圈。

l4是指特定條件下的純自動駕駛,蘿蔔快跑、加州的waymo就屬於這個級別,在特定區域內的全自動駕駛。

l5則是指沒有條件限制的自動駕駛,系統在所有條件下完成所有駕駛任務。

林燃點頭:“當然。”

身為頂級數學大師,林燃在和華為達成合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弄一個多資料集融合下的自動駕駛框架。

華為有資料,林燃出演算法,在晶片層面,月球帶來的半導體工藝最佳化補齊了最後一塊短板。

現在他們唯一的問題是,雖說晶片是華國本地生產,但用的終究還是asml的光刻機,國產光刻機尚未攻克,在這個基礎上,你的產能怎麼都上不去。

昇騰計算卡、麒麟晶片、自動駕駛晶片,這些都要仰仗那寥寥無幾的asml7nm製程光刻機。

產能擺在那,你很難大規模出貨。

也正因如此,引進次一級的霓虹技術才顯得如此重要,對華國而言是巨大無比的利益。

馬斯克接著問道:“成本呢?多感測器的硬體成本是多少?”

林燃伸出五根手指:“一共不會超過5萬,單位是rmb。”

這比一套特斯拉的fsd正好便宜一萬,你很難認為這不是故意的。

“???”

“要用到尊界上嗎?”

“l5?”

“友商心態崩了”

“我米好日子才過了不到半年,你現在就掏出l5這樣的大殺器?”

“5萬成本?算上研發,一起我算它一臺的成本是10萬,最低定價下探到30萬,正好朝著我米來的?”

“燃神,你這就忘了和雷總在月球上共度的時光了嗎?”

“馬斯克人傻了,我fsd都還沒進入華國,現在告訴我,華國已經有l5了?”

彈幕跟炸開鍋一樣,網友們的討論格外熱烈。

這可是l5。

沒有什麼山海經命名,沒有開什麼釋出會,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掏出來了。

“確實是燃神風格,去年深紅都沒開新聞釋出會,迭代更是連說都不說讓大家自己去探索,l5這個風格不是很正常?”

“我現在很好奇華為到時候賣的時候會怎麼命名。”

“要我說別搞什麼山海經命名了,山海經命名真的只能吸引到aaa建材王總,吸引不了年輕人,還不如就叫深藍來得酷炫”

“還是叫燃吧,本田能搞個燁,本田·燁,華為和深紅憑什麼不能搞個燃?”

後面整個過程都讓馬斯克心不在焉。

談登月,他說阿美莉卡會在偉大的大t總統帶領下,在月球建造基地,並且成功登陸火星。

談可回收火箭,他說星艦多有多有優勢,然後再吹捧兩句燃燒一號改,主打一個心不在焉。

林燃最後總結道:“埃隆,歡迎你來申海,我們現在去看看?”

馬斯克點頭並起身道:“好!”

阿波羅科技園區的路上已經停著一輛黑色的電動車,車身線條簡潔流暢,沒有傳統的後視鏡,也沒有突兀的蘑菇頭一樣的感測器,一切感測器都被平滑地嵌入車身。

車側的標識寫著簡短的四個字母,不是aito,而是test。

“全域l5,沒有區域限制,不論是申海、渝都又或者是wlmq,無論暴雨、雪天還是大霧,車輛都能獨立完成駕駛任務。”

馬斯克端詳許久後才問道:“極端天氣呢?像暴雨、濃霧、暴雪這些?”

林燃說:“還是由它來操作,在這些極端天氣中,如果依然要出行,我相信他比絕大部分的人類司機都要更加可靠,畢竟有雷達,哪怕視線受阻,它也依然完美。”

“技術,從常規天氣切換到極端天氣,你們如何來調整引數,讓它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依賴雷達而不是視覺?

說的更具體一些,你們怎麼做,讓模型在視覺和感測器之間達到平衡?”

“常規天氣下,視覺是主導,因為它承載了最高維度的資訊。

模型首先依賴的是視覺端到端的世界建模。

我對此一直都沒有懷疑過。

但當感測器檢測到環境進入極端條件,比如雨滴乾擾攝像頭成像,或者霧霾造成對比度驟降,系統會自動觸發多模態權重調整。

不是手動去改引數,而是在訓練階段就引入了跨模態自適應機制。

換句話說,模型裡有一個動態感知門控單元,它會實時評估各感測器的訊雜比與置信度。

比如在濃霧中,視覺通道的置信度下降,雷達和毫米波的置信度權重自動提升,最終在融合層輸出給規劃模組。

我們把它稱為加權共識機制。

視覺、鐳射雷達、毫米波,不是孤立地投票,而是透過時空一致性檢驗來互相約束,一旦有一方出現幻覺或噪聲,其他模態會立即修正它。

訓練方法上,我們使用了大規模跨天氣的對抗式資料增強。

不僅是晴天、雨天、雪天,我們還模擬了沙塵暴、強颱風、夜間極光干擾等極端場景。

模型在預訓練階段已經習慣於模態間的權重轉移,它不是在極端天氣裡臨時學,而是早就會了。”

林燃在說的時候,直播間裡的彈幕都是:“燃神,夠了,夠了!”

“別說了,老馬太壞了,這是在打聽情報呢。”

“燃神還是太單純,要換大嘴來,肯定各種山海經詞彙給你輪番上,忽悠得馬斯克一愣一愣的。”

“我都能想到大嘴怎麼說好嗎:我們有一整套天工系統,它像《山海經》裡的神獸一樣,可以在風雪雷電中自由行走。

傳統的感知是看,而我們的系統是通感,不僅僅是視覺、雷達、毫米波,而是把它們揉碎、熔鍊成一個超感知矩陣,在任何條件下,車子都能像鯤鵬一樣振翅而起,自如飛翔。

燃神跟他提什麼模態權重轉移啊!”

林燃看不到直播間的彈幕,也不在意,這不算什麼,思路不重要,細節才最重要。

他接著說道:“如果用更直白的比喻:視覺是大腦的眼睛,雷達是骨骼裡的平衡感。

常規下,眼睛主導。但在極端情況下,我們讓平衡感接管,確保整個身體依然穩穩站住。

所以從來都不是隻有視覺!

不是我們人為告訴它‘現在靠雷達’,而是模型自己在訓練裡就學會了何時要更相信誰。”

馬斯克一下沉默了,他繞著車仔細看了一圈,像是在肉眼目測車上有多少個感測器,分別是怎麼分佈的。

他也知道,這些細節最需要捕捉。

車門緩緩自動開啟,車內燈光柔和,儀表臺上沒有方向盤,只有一條細長的顯示屏,投射出實時的 3d城市佔據圖。

馬斯克開了個玩笑,不是活躍氣氛,更像是讓自己恢復冷靜:“沒有方向盤,這要麼是天才之作,要麼是瘋狂之舉。”

林燃和馬斯克坐進車裡,座椅自動調整角度,彷彿認出了乘客。

車門合上的瞬間,外面的噪聲與寒冷隔絕開來,在關閉車門的一瞬間,外面記者們在瘋狂拍照。

坐在後排的攝影師繼續把鏡頭對準兩人。

“傻妞,前往陸家嘴。”

林燃面前的hud顯示出現好幾個陸家嘴的地點。

“第一個。”

車輛沒有一絲頓挫,像一隻無形的手在推動。

從阿波羅科技緩緩駛出,直接併入申海繁忙的高架路。

越靠近陸家嘴,車況就越複雜,尤其在老的街道,電動車、摩托車、腳踏車隨時可能出現。

外賣小哥電動車猛地從縫隙裡鑽出來,馬斯克下意識想抬手,但車身只是輕巧地減速、側移,像是早已預判。

顯示屏上,馬斯克看到的是一幅精細到毫米的影象:每一輛車、每一個行人、甚至遠處模糊的紅綠燈閃爍節奏,都被模型實時預測。

沒有延遲,自然也沒有猶豫。

馬斯克體驗過無數華國汽車品牌的自動駕駛,也在特斯拉的實驗室體驗過最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但沒有哪個像這個這麼,這麼絲滑。

沒錯,就是絲滑。

它像是真正意義上人類在開車,而且是老司機。

因為終點是林燃說的,所以存在一種可能,就是整個這段路是資料最多訓練的結果,在其他區域沒有辦法表現的這麼完美。

但也很恐怖。

這意味著特斯拉過去投入巨資的技術路線,很有可能是錯的。

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林燃很自如,等到車駛向陸家嘴的時候,這裡已經全是周圍的打工人,大家班都不上,跑來圍觀,林燃和馬斯克的到來。

背後坐著的工作人員提醒道:“林總,這邊沒有布控,別下車。”

林燃心想,可惜了,本來還想和馬斯克在陸家嘴來個煮酒論英雄的,現在只能回去。

“傻妞,前往阿波羅科技,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