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章 孩子領導權

紅旗公社的革委會工作組又給青溪村派來了兩個人,要在村裡組建“革委會”領導小組,指導村裡的GM工作。伴隨著工作組的到來還有五位老人,三男兩女。

有兩個老者穿的是沒有任何標識的綠軍裝,一高一矮,頭髮都很短,高個老人總是笑眯眯的,矮個老人滿臉橫肉,笑起來煞氣四溢。第三位老人穿的是藏藍色的中山裝,一頭銀髮梳理的很整齊,高高瘦瘦,顯的身上穿的衣服有些晃盪。

兩位老太太穿著灰色的衣褲,一位稍微有點胖,但是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美麗,就像後世電視劇《西遊記》裡的觀音菩薩慈眉善目;另一位則是高高壯壯,抬手之間盡顯“鐵娘子”風範。

老人們的精神狀態都不錯,祝衛國甚至看出,這幾個老人居然還隱隱的有些興奮。

老人們被大隊長廣益爺爺指揮著民兵安排住在生產大隊的倉庫裡。大隊沒養牛馬,所以也沒有牛棚,更沒有馬棚。

倉庫的牆有些破敗,四面透風,現在這個季節還好些,冬天是沒有辦法住人的,肯定要做修繕。透風的地方用黃泥混著茅草填補,還要砌火炕和灶臺。村裡現在是吃大鍋飯,這灶臺不是為了做飯用的,主要就是為了冬天燒炕取暖。這些不著急,可以慢慢來。

祝衛國默默的看著這一切,有工作組在場,做什麼都不合適。

這幾位老人,上世的祝衛國沒和他們深入接觸過,後來他們平反都回了都城。高個老人姓彭,有點胖的女觀音是他的妻子;矮個子老人姓雷,鐵娘子是他的妻子;兩個人都是軍人;戴眼鏡的學者樣子的人姓穆,某大學數學系教授。這些資訊都是祝衛國在十幾年後和朋友們在酒桌上偶然得知的訊息,至於這幾位老人本人嘛,以祝衛國當時的社會地位根本就沒有可能見到。

人生就像一個座標軸上的一根線,隨著時間的流逝可上可下,起起伏伏。當兩個人在同一個象限內,還是有交匯的可能;如果兩個人根本就不在一個平面上,那麼偶遇只能靠緣分。

晚上家裡吃飯時,爸媽都告誡三個姐姐和祝衛國,不要靠近那幾個老人,他們都是壞蛋,來青溪村是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改造的。

現在村裡是吃大鍋飯的。因為村裡沒有可以容納全村人一起吃飯的大食堂,村民在聽到梆、梆梆、梆梆梆……敲梆梆的聲音就會拿著自已家盛飯的傢伙去集體食堂打飯,然後拿回家吃飯。村民們打飯用的飯盒五花八門,有泥制的大陶碗,有大瓷碗,有鐵製的,有鋁製的,有搪瓷缸,還有木製和竹製的。

大食堂的牆上寫著“標語”~“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樑。”“按需分配”“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以階級鬥爭為綱”等口號。

現在村民的勞動強度不太大,大食堂裡提供的是四合面饅頭,喝的是地瓜幹粥。

所謂的四合面是小麥粉、苞米麵、苞米芯和花生殼粉碎後按照一定比例做成的饅頭。這東西它就不是一個東西,你嚼吧,它太苦澀;你不嚼吧,它拉嗓子。

地瓜幹粥是用曬乾的地瓜幹加水煮,水沸騰後加入涼水,水再次沸騰後再加涼水,就這樣反覆幾次加涼水燒開,就做成一鍋黏糊糊的地瓜幹粥。

其實,四合面饅頭村裡大食堂很久沒做了,這次是奉大隊長的命令專門為了迎接工作組做的。

工作組新來的這兩個人在村裡吃了幾天的大鍋飯後就離開了,留下一個姓張的人負責“革委會”在村裡的具體工作。

現在的祝衛國已經和小夥伴們打成一片,開始主導小夥伴們的遊戲。

對人最低階的征服是靠“武力”,簡單粗暴有效,但是效果不長久,也不可靠。高階的征服是靠“智慧”,能讓人心悅誠服的圍繞在你的身邊,供你驅使卻心甘情願。

現在的小夥伴們非常喜歡祝衛國,更喜歡他主導的遊戲。祝衛國在取得“領導權”的過程中也遇到以大虎子為首的大孩子們強有力的挑戰!

祝衛國只有“示之以弱”,現實中他這小身板也確實不是人家的對手。

他就帶著“永強,大勇,大剛”這三個傻小子玩遊戲,給他們講故事。別的孩子也想聽故事,想加入他們一起玩兒,祝衛國就用大虎子當藉口來拒絕他們。一來二去的,虎子就成功的成為大家的公敵,當氣勢養成了,祝衛國再招收小弟時就水到渠成,大虎子面對人多勢眾的祝衛國團伙,大家都不跟他玩了,他也只有低頭的份。

孩子們平時都在村南青溪下游的“小高爐”這裡玩。“小高爐”是前幾年大鍊鋼鐵時遺留下來的。現在只殘留下來一些泥肧燒結後的混合物,有銅綠,有鐵渣,更多的是什麼都不是的爐渣。

當年,村裡響應號召“大鍊鋼鐵”!報紙上說,有一個學校,一個老師帶領著幾個學生,幾天幾夜就煉了百噸鋼鐵。村民立刻就有了信心,他們怎麼也比幾個學生娃子強吧?於是各家各戶都把自已家裡櫃門上的金屬製品都“撬”下來,鐵鍋砸碎,也不分什麼銅、鋁、鐵、錫、鉛等成份,就這麼一層金屬一層木材的投入到“小高爐”裡燃燒,最後捅開封門,流出來的就是這些奇奇怪怪的混合物,啥也不能用,只好拋擲荒野。

家家戶戶的鍋都沒了,集體食堂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孩子們玩的最簡單的遊戲是“打蛋”,就是彈玻璃珠。當然,玻璃珠是沒有的,小夥伴手裡的彈珠都是回家央求自已的哥哥叔叔們幫忙製作的,也有自已動手製作的。

奢侈一點的是用石頭磨製的,差一些的是用磚頭磨製的。在小溪裡尋找合適的鵝卵石,用鐵錘輕輕小心的敲掉多餘的部分,把它儘可能的敲打成大小合適的圓形,再加以打磨。這個工序的成功率不高,很考驗操作者的眼力和手法,操作不當,很容易就把手裡的石頭敲碎。經常會看到有幾個孩子在小溪邊上哧哧的磨石頭球。

紅磚是不能做彈珠的,氣泡太大。只有青磚才可以,因為青磚的質地沒有石頭那麼堅硬,加工就比較容易一些,當然了,用青磚製作的彈珠也不耐用。

那個時候,孩子們的玩具,木刀木槍基本都是自制的,根本就沒有地方買,也從來沒有奢望購買。

再高階一點的遊戲就是袋鼠跳跳、兩人三腿跑、拔河比賽、揪尾巴等幾個後世常見的遊戲,這些遊戲大家都知道,就不再多描寫。

這需要祝衛國統一組織大家玩。這些遊戲對抗性小、不容易出危險,還不需要什麼特殊道具,孩子們都喜歡玩。

當孩們人多起來,就可以玩最喜歡的遊戲——戰爭遊戲。

一個是騎馬打仗,雙方分成兩隊,一人當馬,揹著另一個人當騎士,一聲吶喊,雙方對沖,馬背上的騎士努力的把對手從馬背上揪下來。頓時人仰馬翻,戰成一團。戰爭的結果每次都是一個或者幾個孩子被打哭才結束。

另一個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是當解放軍消滅匪軍的打仗遊戲。這個遊戲最困難的是分幫,都想當解放軍,不想當匪軍。

為了公平,大家先用“手心手背”分成兩個隊伍。這“手心手背”是這樣操作的,所有參與活動的孩子面朝中間圍成一個圈,孩子的一隻手垂在身側,另一隻手藏在後背,大家一起呼喊著“手心手背……”隨即把藏在身後的手“出”在圈內,高度保持在腰部。手只有兩種狀態,一個是手心,一個是手背。出手心的是一幫,出手背的是一幫。如果人數不對等,那麼這次就不算數,再重新來。

因為需要出手心的與出手背的人數正好相等,這機率是很低的,所以往往這“手心手背”分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孩子們樂此不疲,一次一次的伸出手心或者手背。

一旦分幫成功,兩幫隊伍就會各自推選出一位代表,用“剪子包袱錘”的方式來選擇遊戲角色。

參與角鬥的兩人面對的站立,一隻手助威式的自由揮舞,一隻手藏在後背,兩人同時大喊“叮鋼錘”!在喊“錘”的時候同時把藏在後背的手用力揮出,猛的停頓在身前腰部的位置,同時為了增加氣勢,一隻前出的腳還會在地上用力的跺一下。

揮出的手式有“剪刀手、手心向上,五指張開、手握成拳”這三種,分別代表“剪刀、包袱、錘。”

剪刀勝包袱,包袱勝錘子,錘子勝剪刀,如果兩人出的是一樣的手式,則收手再次高喊“叮鋼錘”出手。贏了的人就趾高氣昂的選擇當“解放軍”,輸的人就只能當“匪軍”了。

一般情況下,孩子們對自已加入的幫派的忠誠度都很高,會毫不猶豫的跟著推選出來的“隊長”走,沒有怨言。

祝衛國也有意的在遊戲過程中對他們進行一些基本的戰術引導,比如說佇列訓練、刺殺等。孩子們一人一根木棍,真的很像當年的紅色兒童團呢。衛國覺得,這些孩子就這麼玩幾年,別的不敢說,團伙棍棒打架肯定很厲害。

孩子們玩累了,最喜歡聽祝衛國講故事,《三國演義》裡面的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西遊記》裡面的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水滸》裡面的武松打虎、血濺獅子樓、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等這些後世耳熟能詳的故事,祝衛國講的手舞足蹈,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喜歡聽從祝衛國的領導,現在即使大虎子都心甘情願的服從祝衛國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