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羅鵬程給的地址,胡楊找到了一間技工學校。
別和某翔聯想到一起。
在八十年代,技工可是優秀工人的意思。
車、鉗、鉚、電、焊,能把任何一種練到三四級,就能輕鬆的養家餬口。
能到六七級,那就是各個廠礦的風雲人物。
而到了傳說中的八級,不管你是廠評八級還是國評八級,放在哪裡都是寶貝疙瘩。
不誇張的說,各級領導都得把您供起來。
就說胡楊在保機遇到的那兩位。
就靠手和眼,就能媲美數控銑床的精度,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要超過。
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的工業體系就是靠一代代技工用雙手建起來的。
而在數控裝置普及之前,技工就是中國工業的核心力量。
但時代總會向前,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農業。
從最原始的刀耕火種,到屯田,再到學會利用牲畜耕地,而現在則進入的農業機械化的時代。
農民這個身份所代表的意義,和需要必備技能都在變化。
最早,農民需要強壯的體魄。
之後需要對天地節氣農時農事的瞭解。
而現在,則需要科學並且完整的知識體系。
同樣,技工的領域也在變化。
高精度的加工機械出現之後,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
不是技工沒用了,而是普通的技工沒用了。
在胡楊生活的時代,對於人工智慧的討論正處於最白熱化的時候。
那是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邁進的開始。
對於人工智慧的討論,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全自動化流水線上。
幾乎完全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只需要幾個人維護就能完成去過去幾百上千人的工作內容。
而且機械不吃不睡,壞了就換零件,沒有脾氣沒有事假,更不用為每個人繳三險。
還不用專門僱人管理他們。
而隨著人裡成本逐漸提高,天平必然會向這面傾斜。
當然這些都是三十年後才會發生的。
至少眼下,眼下技工還是公認的好工作。
找到地方之後胡楊才知道,原來真正要找的是這所技校的校辦工廠。
這個時期校辦工廠還不算是普遍現象。
但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幾乎所有學校都會有校辦工廠。
一部分是政策允許,但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政府財政緊張。
學校的一應開支,還有老師的工資都來自財政撥款。
而當財政手頭緊的時候,通常都會選擇稍微拖一下或者欠一下。
這也不是某個地方的做法,而是特定時期的普遍現象。
不管為了能夠存點小金庫,還是為了保證教職工的基本生活,校辦工廠都是要開起來的。
胡楊透過盡職盡責的門衛大個,聯絡到了條子上的那位王鳳年。
等了十幾分鍾,他看到了一箇中年人騎著大二八出現。
胡楊主動伸手:“您好,我是胡楊.”
中年人男人也伸出手:“你好,王鳳年。
小衚衕志真年輕.”
這隻手穩定有力,佈滿老繭。
如果只看這隻右手,胡楊會猜他是一個優秀的鉗工。
如果他沒有特意藏起左手的話。
腳踏車放進吉普車後面,王鳳年領路開進了校區。
說是校辦工廠,也可以說是學生的實習基地。
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裝置很齊全。
繞到一個廠房門口,胡楊終於見到了今天正主,一臺的高頻感應淬火爐。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站在面前的這位。
胡楊判斷這位的年齡應該是很靠近六十,但他不想用老人這個詞。
他給胡楊的感覺,五六十歲的身體裡,藏著一個壯年的靈魂。
一下車胡楊就聽到他中氣十足的聲音:“我是溫國勝,你就是那個小胡?”
胡楊趕緊上前一步:“我就是.”
溫國勝上下打量了一下胡楊,說道:“小羅也沒太說清楚,你給我仔細說說想弄什麼?”
從一進門見到那個王鳳年開始,胡楊就知道今天會和他預料的不同。
果然,一開口就開始考校他了。
羅鵬程怎麼可能說不清楚這麼簡單的事。
胡楊說道:“用高頻感應淬火爐為基礎,改造出高頻感應堆焊裝置.”
溫國勝說道:“你說改就改,你知道這裡面的原理嗎?”
胡楊毫不猶豫的回答道:“高頻淬火是指利用30k—1000khz的高頻電流,使工件表面區域性進行加熱、冷卻,獲得表面硬化層的熱處理方法。
這種方法只是對工件一定深度的表面強化,而心部基本上保持處理前的組織和效能,因而可獲得高強度,高耐磨性和高韌性的綜合。
又因是區域性加熱,所以能顯著減少淬火變形,降減能耗。
高頻感應焊接是利用高頻感應電源輸出低電壓高電流,作用在焊點上焊點,表面產生高頻電子移動,形成渦流,使焊點體表面溫度上升到焊接溫度,融化焊環,達到焊點密封的結果。
高頻感應裝置本來用途就很廣泛,透熱、熔鍊、熱處理等等。
焊接只是它的眾多用途之一。
所以是的,一定可以.”
溫國勝輕輕點了一下頭:“算你小子功課做的不錯。
小羅說你的目的是準備給一批金屬強度不夠的旋耕刀片進行批次堆焊,以增加旋耕刀片的耐磨強度,對嗎?”
胡楊點頭:“是的.”
但他心裡此時卻想的是,不說羅鵬程沒說清楚嗎……溫國勝又問道:“你知道最大的難點在哪兒嗎?”
胡楊說道:“核心原理相似,所以改造難度並不大。
難度最大的是後續的實驗。
堆焊材料的配方,溫度,形狀,角度這些都要透過實驗一步步嘗試。
所以我認為最大的難點,其實是錢.”
溫國勝問他:“那麼你有錢嗎?”
胡楊說道:“我個人是沒有那麼多……”溫國勝一瞪眼,胡楊笑著補充道:“但我知道有一家公司有.”
溫國勝說道:“那些事你找他們倆談。
這是周校長,這個是梁老師。
其他的都是他們的學生,你們有空再認識一下。
你就空手來的?”
“當然沒有,都在車上.”
胡楊當然不會空著手來。
車上有煙有酒也有他這幾天來準備的資料。
就像胡楊說的那樣,這件事真正的複雜的部分是裝置改造之後的後續試驗。
這幾天他準備的資料,也主要都是關於堆焊材料與配方工藝方面的。
看幾個人反應就知道,胡楊這幾天的工夫沒有白費。
很快他們就把胡楊甩到了一邊,自顧自的開始討論。
雖然胡楊剛才很完整的背出了高頻感應的原理和應用。
但這在這些老專家面前,最多承認你不是外行。
胡楊也不急,先給那群學生散了一圈煙,王鳳年自然也沒有落下。
閒聊了一會之後,那邊才終於想起了還有胡楊這麼個人。
周校長從裡面走出來,衝胡楊招了招手。
胡楊趕緊小跑過去,跟周校長一起去了辦公室。
首先明確的定下基調,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研究。
之後的一切都要在這個前提下進行。
對胡楊的這個要求,周校長並沒有什麼異議。
羅鵬程肯定已經提前透過氣了。
周校長說道:“原則上我們是同意的,但具體操作我們還沒有這方面經驗。
我們還從沒有和體制外的企業的合作過.”
胡楊說道:“我會起草一份協議。
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其中包括所有參與研究者的報酬,加班費的標準。
研究所需材料的成本合算,研究資料的記錄和儲存,以及最終研究結果的歸屬,以及保密條款.”
在胡楊說的時候,周校長在本子上做了記錄。
胡楊說完之後,周校長便開始和胡楊逐條討論。
首先就是這個報酬問題。
最終報酬的標準,定到了平均工資的兩倍,加班則是三倍。
聽著好像挺多的,但其實每天最多的也就十塊左右。
這還是因為幾位老師的技工等級都很高。
如果按照一般老師的工資標準算,一個月下來,可能一百塊都不一定掙得到。
試驗所消耗的物資全都實報實銷。
而對工廠這邊的裝置的損耗也計算在內。
具體計算方式以後再另行約定。
聽到胡楊的方案這麼仔細,周校長對胡楊觀感也好了很多。
至少這說明胡楊是提前做了充分準備的。
周校長說道:“小胡想的真周到.”
胡楊笑著說道:“我們是合作,兩邊都不吃虧才是雙贏.”
周校長點頭:“雙贏這個詞很好,很不錯。
關於試驗的部分。
你有什麼具體要求?”
胡楊說道:“具體談不上,要聽你們這些專家的。
我就說說我的想法。
類似材料和配方的研究,試驗過程和結果是一樣重要。
所以我希望能用笨辦法,要保證全程記錄,所有記錄都要存檔.”
聽到胡楊這麼說,周校長深以為然表示贊同。
看到記錄最後的部分,周校長的說道:“這最後的保密條款,是不是就算了.”
出乎周校長意料的是,胡楊搖了頭:“這個一定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