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章 華夏科技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胡楊和項凌江一起離開了瀋陽。

一夜的促膝長談,胡楊把自己未來幾年的計劃,幾乎毫無保留的攤在幾人的面前。

這個晚上沒有人感到哪怕一絲的睏意。

即使是被叫過來的孫福生和邢鵬也像打了興奮劑一般。

雖然不是全部,但這的確是胡楊第一次把真實的想法擺在檯面上。

由此可見,他對在場的幾人的信任程度。

就算是最早接觸到胡楊計劃的邢鵬,也完全沒有想到胡楊的目標會這麼大。

大到已經超出了他能想象到的邊際。

其他幾個人也同樣如此。

即便他們可能在見識和城府上,都要稍微比邢鵬好一點,但胡楊的所謂小目標,依然把他們都嚇到了。

而真正嚇到他們的其實還不是目標本身。

而是在胡楊的描述中,那個好像遙不可及的目標,好像還真的有可能達到。

這次胡楊帶項凌江回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就是北京人,而且還是大院的孩子。

三代以裡就有十幾個當過兵的。

復原之後他們大多進了穿制服的單位,也就是公檢法國地稅。

按照羅鵬程的說法,要儘量的把這事個人化,那還有什麼比一個私人性質的公司更個人的呢。

也幸虧時間已經來到了1984年,國家政策已經開放,可以並鼓勵個人註冊企業。

換做一年之前,恐怕這事都不那麼好辦。

說起來1984年還真是特殊的一年。

後世很多人是都把這一年稱為中國的企業元年。

根據《中國青年報》做的一份調查顯示,1984年最受歡迎的職業排序前三名依次是:計程車司機、個體戶、廚師,而最後的三個選項分別是科學家、醫生、教師。

“修大腦的不如剃頭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是當時社會的流傳語。

1984年是一個騷動而熱烈的年份,海爾、聯想、萬科、四通、科龍、健力寶、正泰等企業均建立於這一年。

一大批日後引領中國商業潮流的公司,在這一年嶄露頭角。

就在這一年,下海經商和闖蕩深圳成為青年人的一種潮流:王石在“偶遇”那位老人家的4個月後,創辦了萬科公司的前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

柳傳志不甘心做一個平庸的科研人員,在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簡陋的傳達室內創辦了聯想。

史玉柱毅然告別了安徽省統計局辦公室的機關生活,跑到深圳兜售自己編寫的軟體。

貴為軍醫大學教授的趙新先,帶著自己研製的“三九胃泰”跑到偏僻的深圳筆架山下創辦了三九集團。

段永平憤然離開分配單位北京電子管廠,發誓再也不會在國營工廠裡上班,他坐著火車到珠江三角洲去了。

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生李東生,則在惠州一個破敗的農機倉庫開始生產錄音磁帶;李書福和幾個兄弟成立了冰箱配件廠。

中關村已經有40家科技企業,並在北京城裡擁有了“電子一條街”的名聲。

1984年的中關村開始初顯繁榮景象。

一批批的科技人員跳進了商品經濟的大海,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公司已經相繼出現。

也就在這一年,胡楊帶著項凌江在北京註冊了一家華夏科技技術有限公司。

這個名字胡楊並沒有花什麼特別的心思。

本著拿來主義的思想,記得好像聽過就直接拿來用了。

把項凌江送到家,胡楊便趕回到郊區的冶金局,還沒來得及去銷假,胡楊就被一個陌生額青年人叫住。

青年人語氣很平淡的說道:“是胡楊吧,羅主任叫立刻去他辦公室.”

胡楊看著這張陌生的臉,笑著問道:“哦好,我知道了。

你是新來的?”

青年人幅度十分微小的點了點頭:“趕緊把,羅主任等著呢.”

胡楊點頭:“好嘞,馬上就去.”

看著青年人離開的背影,胡楊的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

羅鵬程想見誰,平時都是由秘書徐淼通知的。

那這位是誰?領導召見那就自然不能耽擱。

反正總是要去一趟的。

胡楊回車上拿的東西,就快步走向羅鵬程辦公室。

一上樓就看到秘書的辦工桌前坐著剛才那個青年。

按照慣例,出差的人都會帶土特產回來。

同樣按慣例,這些東西是應該放在秘書那裡,而不是直接送到領導手中。

依然按慣例,這不算是送禮。

放下東西的同時,胡楊敏銳的捕捉到了青年臉上的不屑。

其實就算不敏銳,也完全能看得到。

因為他壓根就沒有想要隱藏。

胡楊的臉上依然保持著笑容,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現一樣,輕輕的敲了敲門。

“報告,我是胡楊.”

“進.”

羅鵬程從資料堆裡抬起頭,看著胡楊說道:“回來的倒是挺快,都準備好了嗎?”

胡楊說道:“差不多了,準備一會兒再去趟資料室,就能補充完整了.”

羅鵬程輕輕點頭:“嗯,那其他方面呢?”

胡楊說道:“我的戰友已經在註冊一個公司。

後續就都以這個公司的名義進行。

我在公司內佔絕對多數股份,不是全資.”

羅鵬程從筆記本里取出一張紙條推到胡楊面前:“既然你準備好了,這這個你拿去。

招呼我已經打過了,剩下的全要靠你自己了.”

胡楊並沒有急著去那這張重要的紙條,而是抬頭直視羅鵬程,說道:“謝謝您這麼幫我,可我還是希望知道為什麼?”

羅鵬程放下手裡的筆,輕輕嘆了一口說道:“改革開放,政策開放了,群眾的思想開放了,但我們的思想卻並沒有跟著開放。

我知道想幹點好事實事有多麼困難。

你先看看這個.”

說著羅鵬飛抽出一份報告遞給胡楊。

胡楊結果之後只看了幾眼,便猛地抬起頭,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憤怒。

報告的內容很簡單,就來自胡楊剛剛離開的遼寧。

鞍鋼用五百噸無用的礦渣從神戶制鋼換取了二十噸特種鋼材。

而這份報告也不是申請,而是彙報。

換句話說,這就是告訴你一聲。

胡楊憤怒的說道:“關於礦渣的問題,不是已經有了定論嗎?為什麼鞍鋼還會這麼做,為什麼冶金局不管?羅鵬程語氣平淡的說道:“定論,那是冶金局的定論。

我們管得了本鋼,因為他是國家直屬企業。

但我們不管到鞍鋼,那是省國資委直屬。

這件事他們只要自己研究之後就可以決定。

只需要按流程上報就可以.”

胡楊說道:“這不是倒賣國有資產嗎?他們明明知道礦渣裡有富含鉭鈮!這是稀有金屬!”

羅鵬程說道:“他們當然知道,所以換來了二十噸特種鋼。

其實按照市場價格來說,我們並沒有吃什麼虧。

無用的礦渣換成值錢的特種鋼。

而且還是計劃外的。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筆買賣怎麼算都是合適的.”

胡楊說道:“那是稀有金屬,用一點就少一點。

再過幾年,價值遠不止現在這樣。

這兼職就是在用寶貝換垃圾.”

羅鵬程說道:“這是短視。

但這就是現狀。

沒人承認自己目光短淺,但每個人都在做這樣的事。

我們國家也不也是在用資源換外匯嗎?”

說了這麼多,羅鵬程頓了一下:“其實你什麼都明白,你只是想從我的口中說出來。

對嗎?”

胡楊沒有否認,這的確是他想聽到的。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是誰都敢從自己的嘴裡說出來。

羅鵬程說道:“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幫你的原因。

改革只能慢慢來,但我們的家底也在慢慢流失。

你們年輕人跑得快,有些事就得交給你們來做。

新政策給了我們兩腳走路的機會,你就是那隻跑得快.”

胡楊鄭重的點點頭:“領導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放心,我的跑的一定快.”

羅鵬程滿意的點點頭喊了一聲:“小方你進來.”

那位新秘書推門走了進來:“羅主任,有什麼事?”

羅鵬程說道:“這是我的新秘書方宏偉,北清畢業在這裡實習。

徐淼到下面單位做科長了。

這是胡楊你知道了,以後你們年輕人多交流.”

胡楊主動伸出手:“你好,以後還請多關照.”

方宏偉也伸出手,稍微一碰就抽了回去。

胡楊從羅鵬程辦公室出來,馬上跑進資料室。

不到半個小時,搞定資料之後又馬不停蹄的開車去紙條上的地址。

都說年輕人跑得快,那他當然要跑起來。

胡楊剛剛開車離開,羅鵬程的秘書方宏偉就敲門走進他的辦公室。

方宏偉語氣平淡的彙報道:“胡楊剛開車走了,還沒有銷假.”

羅鵬程沒有抬頭:“真會算計。

我知道了,你出去吧.”

方宏偉退出來關好門,臉上又露出了那種不屑的表情。

一個從窮鄉僻壤裡鑽出來的初中生,有什麼值得關注的。

羅鵬程要了一個外線。

電話接通,羅鵬程說道:“人已經過去了,估計半個小時四十分鐘就能到.”

那邊回了一聲:知道了。

就結束通話了電話,羅鵬程也不意外,那人就是這個脾氣。

羅鵬程從筆記本地下抽出一份資料,赫然是胡楊的檔案。

但這份可比人事檔案厚多了。

從胡楊返回瀋陽開始,包括邢鵬到廣州和阿發接頭,從水路返回瀋陽的路線。

胡楊在路上與孫福生的接觸,還有胡楊與鵬飛商貿的關係,資料都有記載。

一部分已經落實,而另一些則是推測。

如果胡楊看到,一定會立刻猜出這東西的出處。

現在這個時期,也只有安全域性有能力把他查的這麼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