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生產出的刀片已經裝箱,很快就會送到河北和遼寧兩省的農資局進行測驗。
原本先鋒農機廠的旋耕刀片還達不到500畝,而日本同型別的旋耕刀片則能達到1000畝以上。
而經過加工之後的刀片,溫國勝認為保守估計應該能超過1200畝。
而經過成本核算之後,每片的生產成本是兩塊七。
但這不是最終成本。
因為這個演算法是胡楊提出來的。
除了原料成本,人工,能源損耗,裝置損耗之外,他還加入了研發成本。
而在這一點上,讓溫國勝和那位周校長都對胡楊評價又高了幾分。
還有另一件事,就是在的研發經費的估計上。
胡楊給出的數字,比他們自己估計的都要高出差不多50%。
一開始他們都把胡楊看做是個半桶水。
知道一些但談不上專業,可完成研究之後做總結的時候他們才發現。
胡楊的估計比他們準確的多。
尤其是在焊料配方上的花費,真的佔到了全部經費的將近五成的程度。
他們這些搞機械和電氣的,還是頭一次接觸材料領域的研究。
有誤判也算正長,但胡楊這麼年輕又沒有任何研究背景,為什麼會做出比他們都準確的判斷?溫國勝就直接了當的問出了這個,在大家心裡都有的疑問。
幾人研究了一下,得出了兩個結論。
胡楊可能真的是一個天才;材料研究是真的燒錢。
外行人可能會認為這次研究核心成果就是眼前這臺高頻感應堆焊爐。
但在場四個人都知道,真正的核心成果其實就是那些粉末狀的焊料。
按照胡楊的說法,不僅是這最終配方,還有整個研究過程。
不僅是成功的實驗經驗,白包括所有的失敗的經驗。
材料研究的重要性,恐怕這個時候還沒有人比胡楊體會更深。
那真的是所有工業研究的基礎,基礎中的基礎。
幾個人離開了車間之後,趙小白說道:“接下來還要麻煩溫伯伯再操勞幾天,幫我們把第二胎裝置的配件趕製出來.”
這些日子被的趙小白一口一個伯伯的叫著,還有她從家裡偷出來的特供茶、特供煙供著,溫國勝已經把她當自己親侄女。
聽她這麼一說,立刻拍著胸脯保證:“放心,都是做過多少遍的東西了,最多三天就按你們提供的圖紙弄好.”
這個老頭說三天,那肯定就是三天。
項凌江心裡已經開始按照這個時間盤算接下來的行程計劃。
裝置正是投入生產,也算是正式開始了華夏科技和753校辦工廠的合作。
這裡將成為華夏科技的第一個生產基地。
接下來陸陸續續還有很多,從其他渠道收購的旋耕刀片會運到這裡,重新加工之後,打上華夏科技的商標重新出售。